学医又累,工作又很辛苦,工资不算高,还要受气,还有危险,为什么还有人学医呢?


这几天武汉协和西院的危重症患者大幅减少,我们插管队平时的活儿已经不多了。

外面春光灿烂,武汉的春天来了。

上班的时候特意没有开车,骑著单车慢悠悠去医院接班,一路随看随拍,有种恬淡的心境。

医院等我接班的童鞋,那个稍微来晚一点,见谅哈~

在20多天前,我不敢想像居然会有现在这种闲暇时刻。

2月12号我们麻醉插管队刚入场时,第一条插管17例,每个人轮换入舱,平均每人进舱6个小时。

到今天为止,我们共插管110例,如今有接近20例顺利拔管下机。

这些数字让我很自豪。

至少,我们让很多人,能看到这个春天。

现在,当班的同事间说说笑笑,可以刷刷抖音,看看知乎;一边的值班手机,不怎么响了。

为什么要学医?

对此时的我而言,就是能够坦坦荡荡、用发自内心的喜悦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吧。

医学发出的,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之光,是人类善良情感的集中体现。

当你触摸到它的神髓,那种成功救助后的满足感,会让你感动。

当然啦,这是凡世,这里没有神,也不需要神。每一个美好旁边,都有丑陋的阴影。无限拔高带来的,只有加速虚无。

最近在写东西,比较长比较用心的作品。

摘几个段落贴在这里:

对讲机里传来催促我们赶快出舱的叮嘱。确实,这个状态下我们已经没了战斗力,防护服被汗水浸湿,暴露风险大大增高,我们也必须回去了。

出舱的路上我们几乎站不稳,一个一直在生死边缘腾挪的麻醉医生是没有倦感的,而一旦病人的安危被放下,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吐露出倦意。二十七八的鲜嫩慢青年,仿佛一天之内就长出了几条干纹,只有一次痛快澡和一场痛快觉,才能弥补那出窍的元气。

但与疲惫身躯相对的,是我们眼里越来越亮的光;那是被拯救生命的极致成就感所迷住了,那种满足带来的强烈快感占据了医生们的心,遮住了他所有感官上的劳累与痛苦而不自知。

可能多年以后,我还能回忆起那天出舱时,同伴间的那份意气风发---仿佛我们瞬间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巨鳄,睥睨地俯视著众生。我们被成就感充盈的心荡漾起来,隐约感受到人类命运殿堂的微光,这种光诱惑著我们在医学道路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跋涉过山与大海,最终走到能够用双手直接挽救生命的地方,实现曾经许下的诺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作为武汉疫情一线医生,也作为麻醉插管突击队成员,我目睹了这座城里的那些惨烈与悲悯。

春暖花开,武汉快解封啦。

谨把我的故事写下来,不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苦难中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芒。

重夺武汉心跳:一线麻醉医生的抗疫全纪实作者 凌楚眠会员专享¥ 19.90去查看?


学医和学医不一样,你懂吧?

每个人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也将走不同的路线。

路线没有高低,只有合不合适。

我看到高赞,包括某些劝退行业大佬都点赞的答案,说学医适合穷苦孩子。

他还给了个定位:家庭收入低于全国中位收入。

我不知道全国中位收入是多少,反正中国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一年才3万。

考虑到中位一般低于平均,我猜他指的是,家庭年收入一年低于6万块钱?

这算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父母对孩子帮助很有限的家庭了。

这种孩子该不该学医呢?

要看你走什么路线。

常规路线1:

读大学,考研,读博,博士毕业28,进省级三甲。

十年里,父母基本是咬牙支持孩子读书了,毕竟即使是独生子女,一个月人均只有一千五六。

博士毕业,开始规培,养活自己没问题了。

但规培完了,要不要安定下来?要不要未来发展?

要发展,就基金、论文、海外经历。

要安定,就要积蓄和房子。

规培完以后,以国内大部分省级三甲的收入水平,扣除房租伙食日常开销,一年能攒个十万不容易了。

别和我说接私活,年轻医生很难接私活,也没时间接私活,下班得去实验室。

按照50-60万的首付,大概需要5-6年,期间还有婚礼、买车等大件开支。

如果是期房拿钥匙更晚,新房还涉及装修等等。

估计需要7-8年时间,才能安心住进自己的房子。

至此,40岁了,人生才开始。

是不是40岁以后就飞黄腾达了呢?得看你前面10年干了什么啊。

论文几篇,基金几个?如果顺利,应该排队上副高了,不顺利还早著呢。

熬个几年,四十多岁,省级三甲里高年资了,上位了,风光十几年退休。

没上位怎么办?一年二十万的薪水,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外加一笔巨额房贷。

每天下台子累个半死,去实验室看看你的细胞,九点回家做饭洗衣收拾屋子,忙完了再看文章写文章,深夜入睡,第二天早起查房。

这种生活年轻时候可以试试,干到40岁怕不是要猝死。

如果你笃信自己实力和精力足够年手术几百台,高质量SCI数篇,还喜欢挑战自己的极限,准备40岁之前不过日子,40岁之后开始码农工作模式,我觉得这条路适合你。

常规路线2:

读大学,硕士毕业直接进待遇不错的市级医院。

收入尚可,但也没知乎上宣扬的保底2万这么夸张。

基本上,税后月收入6-12K居多,年底收入随缘,不同城市不同医院差别很大。

注:某大型二线城市下辖县城,医院给应届硕士的待遇可以到IT业的70%左右,而当地房价仅12K。

但隔壁某市级医院,待遇连人家的一半都没有,房价也有10K。

小城市基本稍高于当地公务员待遇——前提你必须进当地最好的医院。

这条路还不错,二十七八岁开始人生,小城市压力小,房价低,晋升容易。

工作也许辛苦点,但医院小,不至于出现晚上9点门诊大厅像菜市场的壮举,手术最多下午2点就结束了。

有时候,下午甚至可以提前回家。

很多工作量在繁琐的文书工作上,毕竟这里没什么实习生规培生,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干。

反正咸鱼混日子嘛,能过下去就行了。

适合得过且过,喜欢医疗,不爱攀比的人。

比如过年和高中同学一聚,当年的同学,分明各方面都不如你的,学个IT,在新一线一年30万,你要是心里酸溜溜的,那就不行。

这两条路有翻车的可能性。

比如考研落榜。

比如硕博期间被老板放在实验室玩命干活没给文章,出来临床啥也不会,科研就一篇三四区水刊。

比如说好留院、读博被放鸽子,结果错过就业机会。

再比如,我知道某市级医院,其实待遇不错,但前3-6月是没有奖金的,扣完五险一金到手才2K,家里不给钱,每个月交完房租喝西北风?

但总体概率不高,算是比较稳定的路线了。

你说万一翻车了怎么办?

某市某专科三甲公立医院,中等科室,低年资主治每月公积金1.4K。

当事人自称每月到手三千多,年底发一万出头,基本和公积金推算的工资吻合。

本科生要拼关系拼运气,硕士生基本都能进。

你说每个月到手三千多的工作,什么硕士愿意来?

家里没关系没背景,又运气不好翻车的。

这不是下限,下限是:非名校本科,保研没拿到,考研没考上,本科就业又翻车了。

大概只能去不入流县医院了吧。

这就是寒门学医的下限。

你就不要和我说什么提升阶级了,毕竟原生家庭年收入才6万,你干啥不提升阶级?

你就是不上大学去送外卖,你就是去工地卖体力,也能让家庭年收入翻番。

要是吃点苦攒点钱,盖个房子做个小买卖,阶级也提升了啊。

我是不是建议家境不好不要学医?

并不是,我是说,如果家境不好,走常规路线,会很辛苦,上限很渺茫,下限又很低。

我推荐的路是什么?

偏门1:

本科毕业,进莆田系。

进去熬一年,拿到执业资格,只要口才好,你就是一员虎将了。

毕竟你有国家认证,是真正能单独执业的高端人才了。

真的不行,你就去理发店剃个地中海,多看看郭德纲的相声,很快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反正比你在体制内的同学赚得多,多得多。

比如病人来看男科,你就说他肾亏,把病情说重一点,给他开点药。

千万要少收费,然后约诊定期复查。

开什么药呢?利福平。

一个礼拜病人就说你是神医+预言家,巴巴来找你看病了。

这时候开点中药,再搞个什么斯坦福新疗法,中西合璧,往死里收费。

重点是把利福平换成维C。

再一个礼拜病人来了,感激你得一塌糊涂啊,神医啊!

你看,啥风险没有,嘴皮上下一动,病人就花掉好几千,甚至好几万,你的收入能低?

干个七八年,攒足资本,直接考公务员上岸。

到时候,你就是个有房有车能说会道的年轻公务员,说媒的能把你家门槛踩烂。

偏门2:

如果你是个讲良心的,那就不能进莆田系,只能进正规私立了。

这条路口腔可行,临床专业未知。

江浙一带有大批私立口腔发展得不错,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千金买马骨。

一个专硕,应届收入能开到20万。

进去还是要讲效益,讲营销,讲包装,但实实在在是医生,不是销售了。

将来发展也很多元化,医院效益好你可以久居,个人发展好你可以跳槽。

都发展得不好(很可能的事情),至少你30岁之前把钱给赚了。

到手的钱才是钱,比画的饼靠谱。

对于我个人而言——

我受不了张口闭口就是「客户」、「效益」的风气,也不想受病人的腌臜气,所以我不想去私立。

我毕竟读了不少年书,科研对我来说,可能比临床更重要,我TM还虚荣,所以我不想去小城市混日子。

可我不是天才,对自己不够狠不够push,我只是条咸鱼,今天又刷了一下午知乎。

所以,知乎上我说自己收入时,有人委婉说「你的工资配不上你的才华」,也有人直白说「你太菜了」。

我走的就是常规路线1,你想走这条路,也许将来比我牛得多,但只要你不是神仙,年轻时候你就得过我现在的生活。

如果你家境不好,那你不是神仙也得是神仙,因为你要学会修仙第一步:辟谷。

我的家庭年收入远远超过6万了。

我的父亲干了20年临床,发现这是条死路,转行政了。

我妈也在体制内。

我就是一分钱不赚,我家庭年收入,税前也有7个6万块钱,我还是过得挺凄凉的。

想学医,看看这几条路,你准备走哪一条?

如果是6万块的家庭年收入,你最好别走我这条路。

建议父母年收入在50万以上,自己不爱赚钱就爱啃老,一天不看论文就浑身发痒,进医院感觉像回家一样的人,选择此路线。


我很奇怪,在我学计算机的时候,我去医院看病,

会羡慕医生,就想,如果我高考后报的医学院就好了,有病自己看,

家人的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每天坐在椅子上,多舒服。

但如果我真的是一名医生,可能又觉得,程序员多好,

工资又高,又不危险,不算太受气,也不累,我早知道学计算机去了。

我就想,学医的人,可能就和我会有一样的心态,只不过他们高考时选择了学医而已,


13年,见习,每天就在科室待半天,有一次在休息室看书,外面突然吵闹起来,带教老师从外面冲进来,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出去,把门锁好,已经打110了,因为紧张还把打110,说成了120!这是第一次接触医闹!只觉得好笑!

14年,实习,有一次收治病人,问病史的过程中,病人家属嫌我问得太细致,突然就训起我来了,当时我年轻气盛,和病人家属吵了起来,后来被带教老师拉开,不了了之!

还是14年,早上来上班,看到住院楼的楼底下围了好多人,进到楼里,看到楼梯口坐了3.4排保安,心里想著肯定是出事了,去了科里,大家八卦了一下,才知道早上5点眼科一个病人跳楼了,之后就看到警车开进院里,还有中区特警,拿著防爆盾之类的东西站了大概2.3排,后来也没听说有人闹事!

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件事,一个家属过来和我带教老师质询病情,后来俩人随便聊起来了,那家属问,你知道我手术这个疤怎么来的吗?打架的时候,拿手枪打的!不记得他俩是怎么结束聊天的了!只记得带教老师那几秒钟的沉默!

15—17年读研,正式进临床,发生的事就多了!

15年刚进临床,有一个心梗的病人,术后用欣维宁,他的流氓儿子,觉得我用药,用多了,在我上夜班的时候,把我拽出病房,好好威胁了一顿!我第二天早上,我向主任告状,家属可能惧怕主任,给我道了歉!

忘了哪年了,一个家属只在老太太入院的时候出现过,之后便消失无踪,在出院的时候又出现了,我不记得我俩为什么吵起来,只记得我当时特别生气,不想和他理论,便绕过他去了休息室,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就顺便把门锁了起来,我刚锁上门,那人便过来要开门,见们打不开,就在外面踹了两下,骂骂咧咧的走了!

还有一次,夜班,一个醉酒家属和护士吵架,护士下夜班走了,家属便在病房里骂,那天我同学和我一起值班,我俩把休息室门锁上,用椅子把门抵上!打电话问二线怎么办,二线说他也处理不了,便没有出现!患者骂了一个多小时不停歇,我实在是害怕,便报警了,人生中第一次报警,警察没来!那人骂累了,也去睡觉了!

还有一个,目前是遇到的最恐怖的事件了!

老爷子,心梗,在来我们医院住院前,已经去过两家医院了,都因为他那个无业游民的儿子闹事,在医院里住不下去,最后又来到我们医院!

这次总算不是我夜班了,但是那天下班太晚了,我没走!话说老爷子已经住院几天了,但是还不到出院的标准,晚上11点左右,他那儿子喝了点酒,醉醺醺的来到医院,要带老爷子出院!出院肯定是不行的,值班医生把二线叫了过来,二线开始和酒鬼谈话,二线的宗旨是出院可以,算自动出院,要签字!醉鬼的意思是,签字是不可能的,人我一定要带走,死了就算你们医院的!这几句话车轮滚滚的说了半个小时,仍然没有说通,我有些不耐烦,突然发现二线在录音!便又忍著听了几遍!后来,怎么结束的,我不太记得了,总之,醉鬼走了,他爹没出院!

第二天早上,主任查房,老爷子的女儿,女婿,还有那不孝子都出现在了床前!忘了说了,我在的区是CCU,但是很简陋,就是12长床的大通铺!老爷子的床的位置在病房的中间,他们那床已经查过了,查别的病人的时候,那边突然吵起来了,满屋不是心梗就是心衰的病人,主任嫌他们影响病人注意,就想过去劝一劝,刚走了两步,还没说话。老爷子的儿子突然从怀里拿出一把刀,向他姐夫刺去,他姐夫反应也迅速,猛的把屁股底下的凳子拿出来,向那人砸去,之后就是他两个姐姐冲过来把刀夺下,把人推出病房,护士报警,把病房前后门都锁上,用椅子挡上,直到外面听到警察把人带走,才把病房门打开!

还有好多事情,可能是和病人吵两句,自己生两天闷气就好了的,不值一提!

我在临床学到的就是大概就是少管闲事,少说话,能把病人安安稳稳的送出院就好了!

1 7年,最后一年忙著写论文,不在病房,去了急诊,一周就去一天,急诊那地方,比病房更恐怖,就和几个小伙伴商量著买了防狼喷雾,幸好,一次都没用上过!急诊好像没遇到过特别恐慌的事情!不过,那里真是人间百态!

17年,毕业典礼前一天,学校附属医院一位主任医师被患者刺伤,生命垂危。幸好,最后救了回来,后来听说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我舍友的带教老师被患者从背后刺伤,命大,没死,只是摘了一个肾!

17年至今,规培,可能是在军区医院吧,也可能自己脾气好了,这3年竟然没和病人吵过一次架!

这期间遇到很多进修的医生,有些记忆深刻,一名外地来的进修医生,说他们那里医患关系特别恶劣,有一次一个医生把病人的跟腱砍断了,赔了点 ,就完事了,你没看错,是医生把病人的跟腱砍断了,具体情况不知,好像是那病人闹了几次事,医生忍无可忍,动手了!他们医院所有医生建了一个微信群,叫一呼百应群,如果有家属来闹事,就在群里说一声,其他的医生都来支援!把医闹赶走!我听了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好像生活在法律之外,这还是21世纪吗!不过在医院里待的时间长了,也知道警察确实不管医闹的,只要没出人命,只是骂了你两句,威胁了两句,警察是不管的!

学医之前的所有美好想往,进临床之后都消失殆尽了,我仍然喜欢医学,对各种疾病充满好奇,对生命充满敬畏,只是治病似乎在工作中变得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好病例,千万别被病案室质控,这都是医疗文书,都有法律效应!向患者交代好病情,签好字,划分好责任,催患者缴费,看患者是哪种医保,不要超医保用药,超了就要自己出钱了,计算药占比,超了扣钱,患者住院时间长,影响周转,催出院,看患者面相,这家人有没有医闹潜质!等等琐碎又重要的事情!

不过我常安慰自己,众生皆苦!既然不是富二代,就得老老实实的干下去!

跑题就跑题吧,我就是来吐槽的

看,疫情还没结束,伤医的新闻好几例了!


我可以直白的说,从一零后开始,家庭收入在全国排中位数以下的孩子,想要抗风险能力高的职业,摆脱低层次生活圈子,学医是少数几个选择之一,这个选择性价比甚至可以长期排进前三名。当然我的说法跟当前的舆论相反,舆论是一片劝退声,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我脑子抽抽了?看清楚前提条件!

那么我到底懂不懂医生职业面临的问题?懂,懂得水平还可以排在知乎前三成,那还劝人学医,是不是想天打雷劈?不是,我只说我的观察和判断,学不学在你。

首先声明,学医收入不要跨地区比,尤其是不要跨国比,你就跟你的高中同学,义务教育阶段同学比,看看到了四十岁你的社会资源和收入情况,离退休后情况是不是在他们之中的前四成,是就说明你比你的父辈有进步。为什么不能跨地区比?大家心里多数都明了,但为什么不能跨国比很多人尤其是医疗行业之外的人清楚的就不多了,欧美日韩学医的投入的时间和我们比有差别,但不是很夸张,都是长期时间成本投入,但是个人家庭承担的纯资金投入差别就是天壤之别了,美帝读医科,没有三五十万刀打底,你取得执业证书的可能性无限低,至于国内学医投入,按美元来说三五万刀应该是可以的(有人该说了3~5万刀还少?你要看明白,那是八到十年的总开销,账自己算吧。),直接资金投入有执业证书后的收入,普通级别的医生收入差别很大,他们的普通执业医生年入15~20万刀左右,到了国内三甲副高职称后,跟国外收入差别就没这么大了。国内学医的投入是国家在砸钱兜底,使得全民学医成了可能性。当然必须承认,学医三十五岁前多数都要家庭支撑,时间沉默成本很大,这块国内外同样差别不大。

所以我在劝人学医时有了个前提条件,家庭收入在全国中位数以下的,想靠读书摆脱当前阶层的,学医是性价比极高的路子。

网上劝退学医,很简单,当前的医患关系,学医的大量时间投入,以及工作压力对于多数三线及以上的城市,家庭收入相对不错的孩子来说,学医极其不友好,相比于他们本身家庭的社会资源,家庭财富来说,没到副高,收入跟他们的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同学对比,简直不能看,肯定心里不平衡,劝退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除去当前互联网发声的主体,另外的6~8亿人口来说,学医考公务员可能是读书性价比最好的选择,知乎众很难理解中下层家庭孩子面临的问题,读书方向一旦失败,他们大概率一辈子都追不上那些高中就跑出去打工的同学,大学纯开销四年,毕业了再晃荡几年,那些打工的同学相对靠谱的都在老家买房了,普通学科的本科,只是看起来很美,现在的性价比在持续走低,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帮他们的钱和其他资源,除了极少数行业,他们的未来毫无保障,这就是社会现实。你一旦进入了低端无限重复次行业,国外有不少纪录片已经证实了,你几乎没机会积累,我记得前几天有个热搜是大佬模拟从零开始又站起来了,这事都成了新闻热搜,你自己细品吧。学医是极少数可以积累长期有效经验又不容易失业的学科。

当然,最后依然重申,看清楚限定条件,不要拿你去对比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做任何选择你都要付出代价,学医有学医的代价,学其他学科有其他的付出。

有人说医疗体系改革,我觉得我们很难走他们那条路子,他们长期大量投入才积累了这么多医疗资源,美帝就在2020年依然缺少大批社区医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大幅度提高普通医护的收入都很难,条件在那摆著呢,那条路我们走不通,当前的路子肯定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顶级优秀学生学医的越来越少,有理想不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医生也开始离开这个行业,但是再改也很难有多大的变化,换国外发达国家的路子,本质上就是改变了政府性质和党的性质,十亿普通收入人口的医疗水平会飞速下降。

补充一下

回答争议很大,赞不多,评论二百多了。

我坚持我的观点,特别是所谓「穷人不适合学医」观点我非常不赞同,说赤裸点,经济体量大点的国家,只有在中国,真正天赋不那么高的穷人才有机会读医学,其他区域你想都不要想有那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医,医疗行业从过去到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段,学医大富大贵的不多,但是只要是一个合格的医生,运气没有背到极点,到了四十多岁把家庭带到中产水平有没有问题?你从事其他行业做到合格有多大机会把家庭带到中产水平?就国内的情况而言,绝大多数产业产能过剩,这就意味著失业再就业会成为常态,家境不好,没有其他社会资源,有多少人可以在这个剧烈波动的社会环境里可以挣扎出头?真有那叱咤风云能力凭什么不能在这个超大规模几乎永不失业的行业里出头?

知乎有个问题很热,「为什么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没有城里孩子好?」也是有几千个答案的,低收入家庭人群在孩子培养中是很难培养出有强烈自信,阳光,领导能力,强大的沟通能力的,有多少人长期跟家境带来的强烈自卑做一辈子斗争?创业成功无限低,有潜力的岗位绝大多数需要沟通领导能力,走技术路线受行业大环境制约又需要较高天赋才能出头,这对于有点家底的家庭还有点缓和余地,中兴那个高收入工程师跳楼自杀不就是被裁员了,房贷车贷以及工作压力过大又得不到家庭一点帮助而心理崩溃的。

普通医生是不需要那么强的沟通能力的,只要在你的专业里深耕,吃的苦绝大多数人是可以换来应有的东西的,有多大天赋大部分人就可以发挥多大天赋,医学这个职业可以最大限度容忍你的性格缺陷,以及可以靠著闷头靠著技术吃饭。

我看有很多人纠结于三十来岁了没钱,甚至是养活不了自己,没钱买房买车结婚我信,要说真是读到硕博你还是养不活自己那你真的不是穷人出身,你确定你真的了解真正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成长轨迹吗?知道他们读书路上只要稍有偏差就是无法继续读书,他们的原生家庭是他们最大的固执,但有几个人真的可以甩开爹妈?我非常明白那种同学都结婚有房了你还在读书的窘境,虽然我不学医,我的受家庭拖累毕业后有五年不婚不恋爱不买房,看著别人孩子都会跑了,我老婆还不知道在哪呢。我一个地区的大学同学,家境贫寒,军训衣服穿到毕业都没扔,木讷,不善交际,研究生毕业了他选择上海拼杀,十年厮杀松江买了房,三十七岁才有第一个孩子,这人倔,就要跳出曾经的圈子,走的技术路线,吃了多少亏,那是真的苦熬,坦白说要是一般人早就从上海撤了,有了孩子这几年又他妈面临著真正的中年危机,外企对于工作年限长年纪大的人各种隐性不友好,又不是掌握了屠龙技能,从来不敢主动提涨薪,能保住当前收入就很难了,别拿年轻人的经历去考虑人生,等你到了四十岁,明白了自己并不是可以轻易大杀四方的,该你的苦如果没有爹妈替你担著点,你一点都逃不掉。

很多行业看似挣钱快,但上限很低,尤其是对于家境普通和穷点的家境的,你的人生经历在那摆著呢,穷给你打下的烙印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冲上去的概率很低很低,这块请你参考刘强东,刘强东是七零后,可能是真正穷人出身未来可以在商业领域达到的顶点,并且已经很难出了,后面的美团,位元组跳动创始人啥家庭自己去了解吧,八零后创业你听说哪个真正家贫可以走到京东那体量。更不要说九零后零零后了,刘强东身上带著强烈的穷人家庭出身的印记,他在互联网头部企业创业者里互联网口碑也是最差的,形象也是最不堪的,他的创业史和所为可以说是穷人在拥有财富后的一面照妖镜。

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根本经不起风浪,读书,工作稍有波折就大概率无法翻身,就算是婚姻你如果离婚了都很大可能无法再结婚或者是往下两个台阶兼容。绝大多数普通人最需要的就是稳中有升,这是最靠谱的路子,也可能是你唯一的选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是学医没有时间沉默成本缺陷,普通天赋的家庭是很难有机会学医的,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武断,哪里有超高收益资本就会漫进哪里,个人天赋在一般强度的竞争上不是资本的对手。

我的话暮气,人呐,都是越早认清自己人生路就会走的越顺,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白怎么做,接受自己的不那么吊,挺难的。真懂了,又错失机遇了。

就这样吧,我最后坚定的认为普通阶层或者是贫困家境的,学医是最大概率可以通往中产的路子,做到合格就可以,学医「穷「这个字最多伴随你到三十五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