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梦境」?
  • 为何会出现「梦境」这一现象?

本问题将作为「知识库」栏目的一部分,你的创作将有机会被收录在相关话题的百科简介中,为知友们解答各种十万个是什么。


(手动谢邀知识库)

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不是很懂,大略说一下好了。


什么是梦境

对于什么是梦境,我想,做过梦的你们应该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大家做的梦,如果是个好梦,不论梦境是什么,想必应该是你所希望发生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中对欲望的满足。人在清醒的时候中可以压抑潜意识,使那些违背道德的欲望不能为所欲为。但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或放松状态时,有些欲望就会避开潜意识的检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识层面,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表现自己,这就是梦的形成。(虽然现在也有了别的观点,但是这个理论还是要说一下。)

当代心理学家认为,梦其实更可能是大脑根据过去一周,里发生的事情形成的,而不是产生于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人们梦境中所出现的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基于记忆基础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郝滨老师认为,梦境的内容其实是在人们神经系统的感知、记忆、存储等功能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蕴含著人们潜意识中的愿望和情感。

至于做了个噩梦,其实也是潜意识对于你所认为的危险情况的预演。


为什么会产生梦境

这个问题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在这里发一个链接,是环球网的解释。之后的内容,也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了,可能会有偏差。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baijiahao.baidu.com图标

首先,你在做梦的时候并不是睡著的,当然,更不可能是醒著的。

在某些时刻,大脑的部分区域可以被认作是「清醒的」,而与此同时,其他区域却在「睡觉」。

梦游就是一个「半睡半醒」状态的极端例子,它发生在深睡阶段,梦游者虽然能够活动,但大脑并不完全清醒。

当一夜的睡眠即将结束时,大脑的某些区域已经醒了,而其他区域仍表现为睡眠状态才有的慢波。

而在研究后发现,对比做梦时的大脑活动和从无意识状态醒来前的大脑活动,做梦的时候,大脑低频活动少,高频活动多。

这种差别并不是普遍存在,而仅仅出现在被称为「后皮质热区」的大脑后侧区域。它包含视觉区及其他区域(如楔前叶和后扣带回),能够将不同形式的感官体验整合到一起。实验结果显示,要在睡眠时产生意识,并不需要激活整个大脑皮层。产生梦中意识的后皮质热区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狭窄的区域。

某些梦的内容与大脑特定区域的激活紧密相关。与之相似的是,如果大脑在清醒阶段感知相同的内容,这些区域也会被激活。举个例子,当志愿者梦到人脸的时候,梭状回面孔区会被激活,而在清醒状态下感知人脸时也是如此。尽管这一切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却是科学界迈出的重要一步:它表明梦境反映了睡眠中产生的种种经历,因此梦并不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苏醒时产生的虚假记忆。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梦境是愿望的满足,由童年经历和日间残念产生,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


按照我的理解,梦境只是瞬间的概念。

非睡眠状态,我们的认知过程是感知-理解-感受。比如看见类似鬼的东西(感知)-匹配鬼的形象(理解)-害怕(感受)。

而睡眠状态,这个过程是反著的。感受-经过理解-匹配日常生活的感知。比如害怕(此时没有任何具体形象)-理解(跟平常遇到鬼一样害怕)-感知(匹配梦境,做噩梦遇到鬼了)。

情绪来自日常和睡眠环境,比如睡觉时被被子缠住腿,活动不便(形成感受),就像平常跑步太累或者被绑住腿(理解),清醒瞬间形成跑步或者被绑的梦境。

这种感觉可以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复杂到做了一整夜的梦,醒来还迷迷瞪瞪的,感觉梦很长很真实,其实是感觉太复杂陌生,大脑在费劲补充细节。

还有一个特征,睡眠状态下的感觉是缺失具体感知的,没有具体颜色具体声音,类似于框架,需要人为的涂色和填充。

再涉及具体的医学领域,我就不了解了,记得看过一个人为控制梦境的实验,但好像没有明确实验报告。

总的来说,我的理解,梦境只是清醒瞬间,大脑根据感觉形成的一中补偿性质的感知。感觉来自日常和睡眠环境,因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人的一生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于睡眠,而梦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奇特体验。有统计显示:人们每晚约花2-3小时做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梦,一个75岁的老人一生花在做梦上的时间是6- 7年。法国科学家August Kekulé在梦中发现了苯环结构;莫扎特自称他的音乐作品很多来自于他的梦;Elias Howe称由于一个梦帮助他发明了缝纫机。睡眠与梦的生理心理学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

图源:pixabay

一、梦的研究历程

在中世纪到19世纪之间虽然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关于睡眠梦的论著,但它们不是建立在神学的假设基础上,就是建立在思辨哲学基础上,要不就是建立在经验与推论相结合的基础之上,都缺乏科学基础,不能将之列入科学领域[2]

(一)心理学与神经病学研究

1.弗洛伊德的梦论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于1899年发表了他的德文专著《释梦》,成为对睡眠与梦进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础研究的里程碑。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满足。它是经伪装表现出来的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在《释梦》中,弗洛伊德延续他在《科学心理学设计》中的意识模型,对梦进行了详细界定[2][3]

图片:弗洛伊德的梦论模型[3]

梦有两种运作方式:一种方式是退行。在睡眠时,由于与现实接触的减少和行为能力的受限,在业系统中形成的心理能量无法通向行为系统,因此,它们只能退行至知觉界线上,建立了一种无外部客体的知觉,如幻觉。通过退行得来的幻觉可以满足被压抑的本能需要。弗洛伊德曾说,「梦是退行至婴儿期的幻想的满足」。另一种方式是越过审查机制进入知觉意识系统,只是梦的内容要进行扭曲和变异。这也是隐梦与显梦关系的由来[3]

图片:弗洛伊德(图源:https://www.sohu.com/a/20483542_115373)

2.阿德勒和荣格

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则认为,做梦是有目的的。梦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部分,人们可以从对梦的期待中,看出梦的目的。梦和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人在睡眠时和清醒时是同一个人,由白天和夜里两方面表现结合起来才构成了完整的人格[4]

弗洛伊德的另一名学生荣格认为,梦就是集体潜意识的表现。重视潜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是理解和分析梦的前提,梦具有某种暗示性。梦所暗示的属于目前的事物,诸如婚姻或社会地位,这通常是问题与冲突的根源所在[4]

图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2bd060101ca1l.html

3.其他

在弗洛伊德之后,埃里克森发展了一种分析梦的具体步骤。他从梦的显性结构开始去探索显梦与隐梦内容之间的联系。随后他分析隐梦的内容,最后一步他试图重建做梦者的生命周期与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1]

当代精神分析研究者把梦的分析与移情的概念结合起来,他们认为临床上与移情有关的材料同样会影响梦的内容。Stewart和Deserno揭示了移情于梦境存在互相影响,并讨论了做梦者与治疗师和做梦者与梦之间的关系。Pontalis甚至把梦作为一个客体来对待。总之,梦不是孤立产生的,梦的内容会受到当前人际关系很大的影响[1]

(二)经典生理学研究

除了对梦进行心理学研究之外,生理学研究也在19世纪萌芽,哲学家莱布尼兹就说过:「脑也像其他内脏和五官一样,能进行自主的活动,一些观念或想法就是脑自发生理活动和思维过程共同产生的。」对梦的解释也从睡眠生理学和哲学两方面进行研究[2]。

图源:https://www.sohu.com/a/284804874_100135470

最早从生理学方面对睡眠与梦进行实验研究的是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认为睡眠是一种脑生理功能的普遍抑制过程。作为内抑制的分化抑制,可以转化为全脑的普遍抑制过程。由此,巴甫洛夫推断睡眠抑制也是一种主动性内抑制过程[2]

(三)现代生理学研究

1.三大学说

现代生理学主要从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等方面研究睡眠,主要形成了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抑制扩散学说主要从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角度认识睡眠的规律。中枢学说主要通过动物实验,认识到脑的五个部分延髓、脑桥、孤束核、蓝斑和中缝核与睡眠存在著密切的关系,因而将这五部分称为睡眠中枢。睡眠物质学说主要通过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研究,认识到很多激素的分泌符合昼夜节律,可能与睡眠有密切关系,神经递质中的乙醯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也能通过激发对神经的控制影响睡眠[5]

2.REM和NREM

1953年,芝加哥睡眠实验室的Aserinsky和Kleitman发现了快眼动(REM)睡眠,为睡眠和梦的研究开创了新纪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利用脑电图技术研究睡眠阶段、梦和各类精神障碍的关系,已经成为脑科学、精神病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

图片:睡眠阶段[8]

(1)现代神经生理学与睡眠

现代神经生理学主要通过对脑电和眼动观察来研究睡眠与梦的关系。研究发现,人的睡眠不是单一的过程,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慢波睡眠(NREM)和快波睡眠(REM),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成年人的睡眠中,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相互交替,先进入慢波睡眠状态,持续约90分钟,然后进入快波睡眠,持续20~30分钟,接著又进入慢波睡眠。两种睡眠状态都可以直接进入觉醒状态,但从觉醒状态进人快波睡眠必须先进入慢波睡眠。一夜整个睡眠期间这种反复交替3~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5]

图片:睡眠周期(图源:https://www.sohu.com/)

(2)现代神经生理学与梦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认为,做梦是人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维持脑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做梦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下,一定时相、一定部位的兴奋活动。研究表明,做梦主要是在快波睡眠期间,当然,也有少数是在慢波睡眠期间。但两种睡眠状态所做的梦,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慢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概念性较强,内容常涉及到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快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知觉性(特别是视知觉)较强,内容生动、古怪[5]

(四)中医关于睡梦论的概述

图源:http://www.xuexila.com/mengjian/renwu/2647362.html?1510733139

中医学对睡眠和梦的关注和研究起源很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寝」的解释是「寐而觉也」,描述了睡眠是处于一种并非完全失去意识,而是处于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上古时期,作为医的前身的「巫」,主要的手段即是占卜(占卜被普遍认为含有心理学的意义),而占卜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对梦进行分析和预测。

梦被看作是人与神的对话,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预测学著作《周公解梦》即以此命名。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中期的《皇帝内经》,对睡眠和梦都有大量的重要的论述。自《黄帝内经》肇始,中医学从唯物的形神合一观出发,运用阴阳等理论,解释睡梦的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睡梦理论[5]

二、梦的特点

(一)梦的内容

一般人每晚约花100分钟的时间做梦,但除非在梦发生后立即将其唤醒,否则大部分梦是不能回忆的,梦的特点也会影响到它能多大程度被唤醒。德门特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梦都出现在普通的日常背景下,并且通常不带有很强的情绪性。然而若梦中出现情绪,它往往是消极的。德门特还指出,晚间早期的梦往往是关于前一天发生的事情,而晚些时候的梦则更多地出自储存的记忆[6]

一些研究发现,梦会随著年龄而改变。例如,赫尔曼和肖斯在对295个大学研究生的大样本进行调查后发现,年轻人对梦的回忆更加频繁。沃特曼进—步发现,青年学生和中年人在梦的内容上也有差异。中年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他们梦中的攻击性、亲密性和情绪性都显著地少于学生的梦[6]

图片:梦的人口学差异[7]

Winger运用随机交叉分层设计研究了300人的梦,探讨年龄、性别、社会经济阶层、种族和婚姻状况5个变数对梦内容的影响。他发现梦的性别差异最显著,不仅更多的女性(65%)承认做梦(男性为53%)而两性的梦主题明显不同[7]

(二)耗时的梦

在针对大学生这一年龄人群的调查中,约15%的人说自己每晩都做梦,另有25%说自己在大多数夜晚都做梦,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很少或从不做梦。即便你认为自己每晚都有梦,但你仍可能极大地低估了自己做梦的频率,我们花在梦境意识中的时间远比我们大多数人所意识到的要长。对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平均每晚在REM睡眠上大约要花上2小时,这时间可分为大约4至6个独立时段。据在REM睡眠中被唤醒的这些人报告,显然我们在REM睡眠的这些时段中至少有8成在做梦[8]

图源:Pexels

(三)做梦是在左脑还是右脑

右脑做梦的观点从很早就有,该观点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提出的。依据有三:一是3例有右半球血管障碍的患者都没有梦;二是如果刺激癫痫患者的右颞叶就出现梦样体验,而刺激左颞叶不引起该体验;三是切断癫痫患者的胼胝体后不做梦,即使右脑做梦左脑也不知道,所以不能用言语说出来[9]

左右半球是通过胼胝体连结著的,如果将其切断将怎样呢?此时如让患者闭著眼睛,用右手拿东西时其信息传达到左脑,能用语言说清那种东西叫什么;而用左手拿东西时其信息传达到右脑,此时不能用言语说出叫什么。由此看来,如果右脑作梦,其感觉影像输送到左脑后,梦者就能说出梦的内容[9]

(四)自主神经风暴

图片:与REM睡眠有关的阵发性事件[7]

60年来的研究揭示,在REM做梦时,眼球并非身体上唯一忙碌的部分。睡眠研究的先驱韦伯曾将有梦睡眠比作一种「自主神经风暴」。在人做梦期间,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外周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也十分活跃,并导致身体许多部分出现明显的变化:流向大脑的血量增加;心跳变得不规则;脸部和手指的肌肉抽搐。在REM睡眠时,人们丧失了对大肌肉的随意控制,这也许是为了防止我们在做梦时做出什么动作来[6]

(五)噩梦

Ernest Hartmann对噩梦进行了研究。在经历了重大的应激事件之后,被试可以出现一系列典型的梦。开始时,即应激发生后噩梦表现为应激事件本身的重复。梦中可见近乎真实的应激场面。但随著时间推移,梦境发生了改变。比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变了,或出现了新的人物[1]

图源:pixabay

Hartmann认为梦有某种「治疗功能」。梦试图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联系,最初压倒性的应激事件在梦中出现,随后就与不同的内容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一个焦虑的梦。当这种联系的工作不断进行下去,这个焦虑的梦会逐步转变为日常的梦境。梦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帮助应激事件与日常事件建立联系,可以让剧烈的情感反应逐步平息,即所谓「消化应激」。这点非常类似于现代对应激的心理治疗[1]

三、梦的意义

梦境有多大意义?一些理论家认为,梦具有深刻的隐含意义;另一些则认为梦几乎毫无意义;还有一些认为梦反映了我们觉醒时的思维、幻想和情绪。三个理论分别论证了这三种观点[10]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图源:http://www.twword.com/wiki

梦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内部冲突和潜意识的力量。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梦的解析》首次提出很多梦代表著愿望达成,即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弗洛伊德认为,梦以伪装了的梦的象征(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表象)来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为了理解梦的含义,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梦的显性内容来揭示其潜在内容。

(二)激活-合成假说

精神病学家 Allan hobson和 Robert McCarley则提出了另一种有关梦的解释,称为激活-合成假说。他们认为:在REM睡眠时,大脑中的一些低级中枢被随机激活。但由于从脑细胞发出的信息被阻断,不能到达躯体,所以活动并没有发生。而这些细胞又不断把它们的活动通知给更高级的脑区。为解释这些信息,大脑只能搜索存储的记忆,并制造出梦。但是,大脑皮层的额叶,也就是控制高级心理活动的区域,在REM睡眠期呈休眠状态。根据这个假说,梦通常是没有意义的。

图源:Pexels

(三)认知神经梦境理论

William Domhoff提出了梦的第三种理论。根据他的认知神经梦境理论,梦与清醒时的想法和情感非常相似。Domhoff认为,大部分梦境都是对日常事件的真实反映,因为白天清醒时就在活动的脑区在睡梦中依然保持著活性。由此可知,我们的梦表达了REM睡眠对白天的经历进行分类和储存的过程。

由于目前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客观同步记录梦的内容,又因为不同的人类文化给梦披上了不同的宗教或迷信色彩,对梦研究的科学性常常遭到质疑。梦似乎是生理和心理的一个交汇点,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是未来的方向,其中情感可能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个关键变数[1]

参考

  1. ^abcdef王虓 ,肖泽萍.对梦的精神病学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02):109-111.
  2. ^abcd沈政,林庶芝著. 生理心理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07. ISBN号 :7-80053-545-2
  3. ^ab车文博,郭本禹总主编.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第3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07. ISBN号 :7-5444-7550-1
  4. ^ab文若愚编著. 世界未解之谜 中国未解之谜[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02. ISBN号 :978-7-5502-9020-4
  5. ^abcd胡霜,杨振宁,张伯华主编. 中医心理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09. ISBN号 :7-209-06744-7
  6. ^abcHerbert L. Petri,John M. Govern著;郭本禹等译. 动机心理学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ISBN号 :7-5613-3263-7
  7. ^陈兴时,刘力,丁宝坤.梦的神经生理学及相关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1(03):90-95.
  8. ^(美)本杰明·B.莱希著. 心理学导论 第11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06. ISBN号 :7-208-14259-9
  9. ^ab伊茂森,李松芝.梦的生理学[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02):104-107.
  10. ^(美)DennisCoon,(美)JohnO.Mitterer著. 心理学之旅[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02. ISBN号 :978-7-5019-9863-0


梦到底是能揭示人们无意识欲望的深层次、有意义的经历呢?还是纯粹随意的大脑活动呢?科学家们认为,对梦境的解释应该是经得起实验室测量和检验的东西,而神秘主义者认为,梦毫无疑义是灵魂悠游的国度。事实是到今天为止,我们根本无从得知梦是什么或者我们为什么做梦。

目前炙手可热的认知神经科学对了解梦的功能,如记忆的形成、学习和认知以及心情调剂等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这些问题集中在做梦的过程以及大脑的技能方面,而无法详述我们为什么做梦的心理的、情感的和精神的原因。

远在人类聚集在火堆旁,开始群居生活时期,梦就是人类生活核心的一部分。关于早期文化最有趣的说法之一是,在梦中发生的一切被看作「真实的」,而清醒的生活被看作「幻觉」。

进入现代,科学家们将梦定义为为大脑无意识的信号——超越大脑意识的界限,以象征符号的方式存在,向人们揭示隐藏的信息的惊鸿一瞥。

对心理学著迷的人大多听说过《梦的解析》这本无意识研究的开山之作,事实上,除了弗洛伊德外,荣格对于梦的执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乃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年的研究让他注意到一个现象:所有的患者似乎都做过相同的梦:摔倒、飞翔、掉牙、被人追逐,所有的这一切以惊人的规律反复重现,甚至在他自己的梦里。

后来荣格到非洲旅行,与原始部落的人打交道,惊奇地发现这些土著人也做过相同的梦,与自己接诊的那些「上流社会」的瑞士同胞一模一样。每个人都梦见过摔倒、飞翔、掉牙、被人追逐。

当然,非洲人梦到的追逐是被狮子追逐,而瑞士人梦到的则是被银行家或者持枪的攻击者追逐,但梦的本质是一致的。据此,荣格推测,一定存在一个人类共有的思想平面,而无论他们居住何方,来自何种文化成长于何种环境——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自此诞生。

随著后进学派的发展,有人提出所有的梦本质上都有补偿的作用——做梦的过程本身是大脑恢复精神和情感平衡的途径。如此,我们才能每天醒来,而大脑也能复位并准备好随时接收不断涌现的大量信息。

笼统而言,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梦境,许多梦的主题紧紧围绕打破我们生活平衡的心理冲突和挑战进行,在这个层面上,梦的出现其实是为了以一种相对安全的形式推动挑战的化解。

参考文献:

伦诺克斯. (2013). 梦境释义(王雯秋 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