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海思作为业界知名厂商,华为在电视终端领域拥有自有品牌,电视晶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华为智慧屏X65搭载鸿鹄898,华为要把海思的hi3796cv300藏多久,


小学生才计较倚天剑和屠龙刀哪个更厉害,高手拿根牙签都能把你戳成筛子。一个破电视也能搞出粉和黑,纠结这个的人每天早起先给电视磕仨头吗,高呼12nm万岁?可笑

28nm是非常好的工艺,速度上也就比14nm甚至7nm慢15%左右。

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工艺评估,看穿fab提供的漂亮数字,评估各种实际场景下的真实情况。

28nm作为最后一代主流的平面cmos工艺,集当代科技之大成,唯一缺点在于沟道漏电太大,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动态功耗的25%,而现在的大型soc经常只用到了自己的小部分模块,此时其他模块的巨量漏电不可接受。而沟道漏电是平面工艺天生的顽疾,无法解决。

此后的14/16nm finfet工艺则是另起炉灶。相同宽长比的晶体管,16nm的驱动电流甚至是略有下降的!同时,16nm工艺的连线延迟也远大于28nm。这导致在一些特定场景下,16比28还慢。但finfet的沟道漏电只有平面工艺的百分之几,对手机这种长期休眠的产品,简直是不二之选。

价格便宜,工艺成熟稳定,性能足够,产能充裕(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电视机又不大在乎功耗(不加风扇就行),干嘛不选28nm?我觉得40nm都够了。


1,如果你了解一些半导体产业就会知道,28nm数字的确不大,90nm依旧属于「先进工艺」,因为半导体从来不是一个「无脑追求好」的产业。

我们手机上看多了7nm甚至对5nm翘首以盼,看到个8nm都觉得不能用,原因并不是真的不能用,而是由手机平台功耗敏感的特性决定的。

电视这个平台是功耗和发热不敏感。在手机平台你去增加50%成本降低20%功耗,大家都觉得值得,在电视平台,你可能最多愿意多花20%成本,换一个能提升频率的工艺节点。

2,工艺节点和特性。不同的工艺节点不是单纯的「越小全部就越好」,不同Fab的不同节点应用在不同的逻辑电路上密度都能是完全不同的,更别说其他重要的特性了,例如栅长度导致的漏电问题影响高频稳定性。

例如台积电7nmFinFET目前有HP和HD两种类型,分别应用于高性能需求和高密度需求,Metal Gate和Pitch Gate的尺寸都有差异,然而都属于7nm FF节点。

同样的制程节点数字下应用都能不一样,更别说不同的数字了。

3,便宜,好用,是半导体的金标准(就是PPAC)28nm只要能符合终端产品的需求,完美执行给他的任务,那就是好产品,无需看具体制程。


电视晶元不是拿来跑分的,也不用太注重功耗。能运行起自家的操作系统和流媒体app就行,如果外接机顶盒游戏机,这部分功能甚至都不需要。

电视晶元关键中的关键是为画质服务。

举个例子,什么是索尼X1画质晶元。

定制版联发科soc+索尼协处理器+索尼画质处理演算法,此三者加起来才是索尼X1画质晶元,重要的是最后一个,前两者都是为画质处理演算法服务的。

X1画质晶元标准版是2015年的,2016年推出了X1画质晶元进阶版,2018年推出旗舰版。

2015年时的X1标准版是MT5890+协处理器,但你不会以为过了两三年后索尼还有老晶元库存吧,到了2017时所谓X1标准版就是X1进阶版的MT5891+新协处理器,然后屏蔽掉充钱不够不该有的高端画质处理演算法。再后来索尼中低端电视升级到性能强的多的MT5893、MT5895,还是叫X1标准版,因为定制自联发科S900的MT5895性能很强,X1标准版机型的协处理器干脆删掉了(同时消失的还有14bit平滑渐变演算法)。2018年的mt5893已经是四核A73+MaliG71,但你啥时候见索尼把这当卖点了,根本不屑好吧。

2018年的图,今年索尼又改了

鸿鹄898和鸿鹄818的硬体上相比2018年的海思v811基本没升级,2018年的海思v811一样可以解码8K视频。但是海思的画质处理演算法一直在升级。鸿鹄818还是输于索尼X1标准版,鸿鹄898已经在模仿X1旗舰版的高端画质演算法。比如Dynamic TM演算法能够实时针对HDR10片源的每一帧进行亮度区间计算;Local DCI局部动态对比度增强演算法能将整幅画面分割成大量的子单元,对每个子单元进行单独的动态对比度优化处理等等。

总结:鸿鹄898相比小米电视12纳米的amlogic还有新款电视的联咏科NT671D强在搭载的画质处理演算法,不在于跑分,当然华为跑分也不怕小米罢了。


你家电视又不用电池,那么在乎功耗干嘛

老制成大力出奇迹是完全不存在性能瓶颈的

神威太湖之光也是28nm上古制成,妨碍他最强了吗

在不追求功耗的地方,用老制成实现低成本大力出奇迹,不香吗


这就有点大惊小怪了。

28纳米制程的晶元遍地都是,不光是电视,许多电脑CPU用的还是28纳米制程呢。

又不是不能用……

所谓28纳米、14纳米、7纳米,其实指的是IC晶元中的晶体管gate电路的尺寸。制程越小,单位面积上集成的晶体管就越多,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就越短。

缩小制程有什么好处?能够缩小元器件之间的距离,缩减元器件之间的距离之后,晶体管之间的电容也会更低,从而提升它们的开关频率。那么,由于晶体管在切换电子信号时的动态功率消耗与电容成正比,因此,它们才可以在速度更快的同时,做到更加省电。

制程越小,就可以在更小的晶元中塞入更多的晶体管,提高计算效率;减少体积也可以降低耗电量;晶元体积缩小后,更容易塞入更小移动设备中。手机旗舰之所以追求14纳米、7纳米工艺,是因为手机空间太小了,所以才更加追求功耗比和集成度。

电视机晶元没有必要追求什么14纳米、7纳米制程,因为电视机那么大一块,空间足够,散热充分。只需要晶元晶元性能足够,解码迅速,皮实耐用,你管它几纳米呢。鸿鹄898能做到流畅播放8K视频,4k视频120FPS播放,还想怎样?当然,898在海思内部也是2018年的过气网红了,不是最强的,但在目前的国产智能电视领域 ,足够强了。

半导体这个行业,中国确实落后,但真的不是你们想像中那么惨,什么美帝一封杀就立刻死亡,没那么回事,各种军用晶元、单片机晶元,差不多都是国产,都能做的很好,中低端手机晶元、电视晶元、甚至是桌面电脑晶元,国产的都能用。你知道2018年全世界出货量最高的手机晶元是哪家么?不是苹果,不是高通,也不是海思麒麟,而是专门做低端机的展讯,它的母公司,叫做「清华紫光」。

这些东西是要看到差距,奋起直追,也没必要杯弓蛇影,未战先软,自己吓死自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