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見鬼,一天之內刷到五次這個問題。。那就說幾句

這個真沒啥可討論的,不僅數據沒有,而且對於作戰方式和體系無法作出準確的假設,也是不能做出任何有理有據的判斷的……任何所謂的判斷只不過是加上點理由的主觀臆測而已……

要說真的怎麼樣打了再說(然而估計不可能

綜上,有這個時間不如讀讀專業書去。。討論這種問題除了從你希望看到的那個答案的那一方獲取點心理安慰之外真沒什麼意義。。


再次修改,這次是自打臉。

提醒各位看客我這篇回答裡面有很多錯誤,後來我經過進一步學習自己也發現了,只不過改起來真的太麻煩了,所以如果是小白的話,不要完全相信。。。

這篇回答的錯誤,主要集中在EODAS的應用上,以及沒有提及馬賽克戰理論這個問題上,還有很多很多小細節。。。。但是不太影響最終結論。

總的來說,只有不斷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進步


友情提示:前面幾個分割線割出來的內容都是對線內容,讓大家欣賞學術論文不看、官方資料不信抱著野雞自媒體說法捧臭腳的奇葩,正文在對線內容的後面也就是文章最後。

講個笑話,綜合光電系統主要對地

看來即使是F22的孃家洛克希德馬丁也不同意他的說法。

再講個笑話,IRST被開除光電系統籍。

再講個笑話,F22的AN/AAR-56(導彈來襲告警系統)比F35的AA/AAQ-40(光電搜跟)和AN/AAQ-37(綜光孔徑)強,也比J20的不明型號EODAS和EOTS(疑似無LTD)強。

@空軍決勝者

————————————————————

@Coollk

前情提要:這哥們是典型的「動力不夠氣動補」論

一、首先針對升力加強這個說法

1、鴨翼增升作用只有在大迎角下才明顯,在沒超過一定迎角以前,鴨翼後緣的下洗氣流反而會給主翼渦流生成產生不利影響,主翼渦在鴨翼渦誘導下貼近主翼前緣,形態由錐形渦變成非錐形渦,造成主翼升力下降。

2、鴨翼耦合情況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類似陣風、鷹師的鴨翼和主翼進行短距耦合、鴨翼的位置比主翼高,而J20是長耦合,且安裝高度同主翼幾乎一樣,雖然進行了鴨翼上反主翼下反的設計,但理論上說能讓鴨翼對主翼產生有利幹擾的迎角相較近距耦合還會變大。

所以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增個啥升啊,平飛和小迎角下能用鴨翼正向配平提供的升力不造成整機升阻比劣勢就很好了。

從一定迎角下增升角度看,相同面積的邊條翼效果要比鴨翼好,其一產生有利幹擾渦流的角度比鴨翼低,第二較難因不平衡渦流產生橫滾力矩。

如果單純為了迎角下增升,為什麼不使用常規佈局+邊條翼?

二、J20耦合設計,更大意義上是氣動焦點前置化,跨音速區和超音速區RE係數變大後焦點後移趨勢比尾翼佈局小,配平難度低,配平阻力低,優化超音速區飛行性能。

三、鴨式有翼尖尖頂散射、鴨翼後緣有邊緣繞射和與機體接縫處的對縫散射三個常規佈局沒有的額外散射源,其中以翼尖散射最為要命。理論上來說鴨翼對隱身特性有一定破壞,但在實際工程驗證中,鴨式佈局在L波段下正向15°的電磁反射特性只比常規佈局大1-2db左右,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側向電磁特性反而因為沒有尾翼與垂尾形成的二面區優於常規佈局。這還是在不考慮使用複合材料機翼消除翼尖散射點情況下進行的驗證。

綜上所述,長耦合鴨翼根本不是所謂為了彌補發動機缺陷,優化超音速區飛行性能是強調BVR場景下的作戰能力,F22時代因為沒有EOSS而難以出現隱身機間BVR作戰所以著重優化亞音速、跨音速區迎角機動能力採用邊條翼+常規佈局,F35則因為考慮三軍通用也著重優化了低速性能,這是任務設計上的區別而不是「發動機差別」,更不是犧牲隱身特性換機動能力。

我服了這哥們了

不僅不學無術,被質疑只敢拉黑不敢來對線,靠辱罵搞精神勝利法,順便攻擊路人

——————嘖嘖嘖忍不住啊——————

@山山水水 知乎會推薦同樣回答這個問題的人給你看,這就很煩,我看到了就想多管閑事

關於你認為的J20的隱身性比F22差很多這種說法,給你張圖

這是澳大利亞有IEEE和AIAA資格的 卡洛·科博 博士2011年發表在air power Australia上的一篇論文,他對J20首飛的原型機進行了三維重建和像素法估算RCS。

圖裡橫縱坐標是照射角,顏色是RCS,越鮮艷反射面越大。

你可以自己對比我下文懟另一個哥們發的F22的同樣測試的圖片,F22那個圖只有0度俯仰角的數據,你和J20的0度俯仰角對比就可以了。

但是有點不同是F22那個使用的是10ghz頻率,J20用的是12ghz,但也差不了很多。

—————————再拉一個分割線——————————

@hwmzxtk nt言論。

我不關注你我還沒法艾特你給圖。

對隱身機型的探測,機載雷達比EOTS穩定跟蹤距離遠這種巨無常識言論我就不多說了。

來說一下F35雷達反射面積高於F22這個事。

圖一是F35的電磁特性曲線,圖二是F22的,條件一致。

資料來源是兩篇論文,分別是《F35戰鬥機的三維重建及氣動、隱身特性分析》、《飛行器三維重建及隱身特性分析》,作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昂海松。

你覺得F35隱身性能比F22差別來我這bb,去找昂海松教授對線

——————————好久沒拉分割線了———————

樓上一大堆人,寫來寫去,不管是挺20的還是挺22,空戰戰術、思想都停留在上世紀。

統一表現:1、探測全靠雷達。

2、不管是超視距作戰(一下簡稱BVR)還是視距內格鬥(一下簡稱WVR),全都是建立能量優勢就包打天下。(誰發動機推力大誰厲害的思路)

然而,大人們,時代變了啊。。。。

先說結論,單從技術上說,J20強於F22,為了避免有些人給我扣個小粉紅的帽子,我還得提一嘴,F35和J20差不多,都強於F22。

先引入一個基本概念,導彈不可逃逸區。

導彈的射程,是分為動力射程和滑翔射程的,不難理解,都是字面意思。在動力射程中,導彈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進入滑翔射程後,速度進就開始遞減。例如熟知的AIM-120,它的最大射程標稱是120KM,但是動力射程只有40KM左右(可能有誤)。

在導彈速度降低到一定數值一下後,導彈的機動能力下降,命中率降低。我們對一個給定速度和過載能力目標的命中率高於一定比率的射程稱為不可逃逸區。空戰中,在空情已經明朗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就是延長我機發射導彈的不可逃逸區。

怎麼延長?在「大人,時代變了」之前,那就是提高載機給導彈的初速度或者增加導彈的重力勢能,此處可自行使用高中物理知識腦補。

這也就是挺F22一派的基礎理論,假設,當然是假設,BVR中F22和J20、F35同時發現對方,那麼F22就可以依靠更好的能量機動性能,迅速加速/爬升,給自己的導彈提供更大的不可逃逸區,再假設雙方導彈性能相近(F22對J20那就是AIM120對PL12,22對35美軍內戰那乾脆都是AIM120),那F22就可以先發射、先撤離,而此時F35和J20都還沒有讓F22進入自己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只能隨便丟一發摸獎。

哪怕進入WVR,F22仍然可以靠更好的機頭指向性和能量機動能力,迅速咬6點,或乾脆對頭髮射,取得格鬥勝利。

但是時代變了啊,大人。因為F22很難做到先發現J20和F35,反之,F35和J20先發現F22的概率就大很多。

這一點來自於兩個技術變革,一個是光電感測系統(以下簡稱EOSS)的出現,另一個是協同作戰系統(以下簡稱CEC)的變革。

一、J20和F35,都配備了包括光電瞄準系統(EOTS)和光電分佈孔徑系統(EODAS)的EOSS

(1)、先來說一下什麼是EOTS,因為這部分主要是關於BVR作戰的,然後再說EODAS,這個則要引入WVR作戰。

附圖,中國EOTS-86系統。F35的EOTS很容易找資料,就不附圖了。

EOTS是三個部分組成的,分別是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前視紅外成像系統(FLIR)和激光指示瞄準系統(LTD)。

EOTS能帶給F35和J20的優勢,就是以低輻射能量的狀態持續跟蹤探測敵方目標。IRST和FLIR都是以被動方式工作的,除非你打開LTD進行測距,否則該系統本身不發出能量輻射。

而傳統的雷達,雖然也有被動模式和主動模式下的低可截獲工作模式。但雷達的被動模式需要敵機主動發出電磁信號纔可以感知,如果敵機保持無線電靜默或不開啟雷達主動模式,照樣也得歇菜。主動模式下的低可截獲工作模式,本質上是壓縮掃描窗口,增加掃描時間間隔,無法進行持續跟蹤,而且也有被發現的風險。

戰機雖然可以通過不開啟雷達主動模式的方法抑制自身電磁輻射,但卻無法有效抑制自身紅外輻射(除發動機尾噴口熱源外,機頭與空氣摩擦也能造成熱源)。因此,這給了配備IRST系統的戰機很大的態勢感知優勢。

IRST技術本身不是特別新鮮的東西,中俄方面su27後期改進型、J11B、J10各型、J16都有,美製三代、四代戰機因製造時間較早不能在機體上直接改裝也紛紛通過掛點吊艙或機體保型外掛方式安裝,全球範圍內陣風等機型都有。

附圖,su27後期改,座艙蓋前面那個玻璃球就是IRST。

唯獨F22沒有,這是時代限制,畢竟F22的生產年份。。。。不光沒有IRST,F22連後期三代以及四代標配的夜視能力都沒有。

對於F22來說,配備IRST的三代機和四代機威脅並沒有那麼大,因為你本身不是電磁低可探測性機體。雷達在搜索距離上仍對IRST佔優勢。F22使用雷達掃描你,你照樣先暴露,我還是先打先跑 。

但如果雙方都是五代機,雷達在探測中作用降低,這件事就好玩了。

EOTS中剩下的FLIR和LTD更多的是對地攻擊,因此不過多展開。

(2)、EOSS的另一個部分EODAS,他的組成部分則更加簡單,就是分佈在機體各處的紅外感測器。

附圖:J20的EODAS感測器分佈(局部)

配合頭盔顯示器,飛行員可以用EODAS實現「看穿地板」的全向透視效果。

因為EODAS的感測器本身是紅外感測器,所以也有提供目標紅外參數和來襲告警能力。

二、再一個要說的是CEC。

在F22誕生後的幾十年間,信息化能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F22受限於時代,通訊設備emmmm

簡單地說,F22隻能在同機種內,也就是和其他F22進行一定的態勢共享,對於其他機種,比如預警機、其他戰鬥機,或者其他設施比如陸基、海基雷達、地面指揮中心,都只有接受信息能力,而沒有對外發送態勢信息的能力。

(注意是態勢信息,而不是基礎的無線電通訊)

換句話說,無法接入link16這種三軍數據鏈。。。。

形象點的例子,一架F22發現了敵機羣 他感覺打不過,於是立刻上報地面指揮或後方預警機:「報告,我發現了敵方機羣」,指揮部:「在什麼方位?」,F22:「在我前面!」,指揮部:「具體點?」,F22:「我說了在我前面啊!」

當然這是個玩笑,實際中,F22的飛行員肯定會通報大概距離和位置,方便友軍截擊。但這和有完整信息化能力的F35和J20有天壤之別。

後者可以直接實時分享態勢數據,用不著拿嘴報點,條件允許下,甚至可以用A導B射的模式引導更靠後的友軍發射導彈,避免自己暴露。

在信息化能力上,F35和J20的數據匯流排也更加先進,但因表現方式是支撐EOSS數據流量,並不明顯,所以不多說。

簡單瞭解EOSS和CEC的進步和差別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J20和F35強於F22了。

首先是BVR作戰。

回顧在一開始,我們提到的概念:導彈的不可以逃逸區。

在提高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前,我們首先要發現敵方,如果你不先得到準確空情,直接就開始加速、爬升,浪費燃油以及讓發動機過熱是小事,速度/高度大幅度增加導致更容易被多普勒雷達和IRST探測是大事。

如果雙方都缺少預警機/陸基雷達/海基雷達的體系支持。

在搜索敵機的過程中,J20和F35可以採用多種搜索戰術。既可以在遠距離上使用雷達的主動模式/低可截獲模式進行搜索,此時就算暴露也很難立刻交戰(畢竟大家都在各自不可逃逸區外或者乾脆就在導彈的最大射程外),發現疑似目標並進入IRST工作距離後關閉雷達使用EOTS進行持續跟蹤。

在進入IRST工作距離後,F22對於F35和J20就是單向透明的瞎子,此時J20和F35就可以進行能量機動搶佔優勢能量位置,而F22此時還是一臉懵逼的狀態。

在滿足攻擊條件後,J20和F35可以通過和僚機進行態勢共享,利用角運算得出敵機距離,彌補IRST對距離探測精度不高的劣勢,也可以乾脆就開一下LTD或雷達進行測距。利用能量優勢(更大的導彈不可逃逸區優勢)進行攻擊,短暫暴露,反正打完就跑。

在有體系支持的條件下,F35和J20的表現會更好。

在實際的空情處理中,因為大量低可探測機型和電子戰的出現,很多時候各個單位通過自身感測器獲得的空情都是疑似空情。

F22隻能接受支援體系的態勢數據,而遠在後方的支援體系,有時候探測的準確性可能還不如前沿戰機,在大量反預警機遠程空空導彈和遠程反輻射巡航導彈進一步增加對支援體系威脅後,這種情況還會惡化。

這樣F22得到的,就是混雜著大量假情報的信息,而J20和F35,則可以通過三軍數據鏈,把自身感測器探測到的信息傳輸給指揮單位,對全戰場內各個友軍單位得到的空情進行交叉對比,篩選出更有價值的空情。

在發現目標後,也可以玩A導B射,讓更後方更難被發現的友機進行攻擊,免得最前沿單位因為開彈倉蓋之類的動作暴露。

因此在BVR作戰中,F22依靠兩個F119獲得的機動性能優勢,會因為態勢感知上的劣勢,很難有機會發揮出來。

即使是F22有機會秀機動,F35和J20使用新一代的雙脈衝中距彈,也可以通過末端二次點火增大不可逃逸區的方法彌補機動性上的劣勢。

在萬一萬一一萬個萬一的情況下,雙方進入了WVR作戰。兩邊都視距內了,這時候F22總能秀機動了吧?

EODAS發出了嘲笑聲,在上個世紀的格鬥中,最黑科技的東西就是頭盔瞄準了,EODAS可以理解成是頭盔瞄準的無敵加強版。

頭盔瞄準,本質上還是通過飛行員頭盔指向,遙控格鬥彈紅外引導頭指向,這種方法只是把本來十分狹窄的格鬥彈鎖定視場範圍擴大了一點,仍然收到格鬥彈紅外導引頭活動角度限制,只有正向幾十度。

在機首的IRST光電球出現後,出現了一種模式,就是用IRST更大的視場進行中繼制導,將本來只有幾十度的鎖定範圍擴大到正向接近90度。

EODAS出現後,戰機飛行員甚至可以通過該系統獲得戰機後方的目標紅外參數,這給了戰機在格鬥中直接攻擊在自身後方目標的能力。

想像一下,F22同F35或J20進行格鬥空戰,F22在努力把機頭對準F35/J20以獲得紅外參數鎖定對方,F35和J20飛行員直接看了F22一眼,超屁股後面的F22發射了一枚格鬥彈。

F22,卒。

綜上所述,F35/J20在大多數條件下,實際上都對F22有綜合性優勢。

當然,這並不是說F22優勢的機動能力不重要,F35/J20擁有的航電優勢和F22擁有的機動能力優勢,就像是主食和蔬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然是兩個都要有。但只能選一個的情況下(發動機不過關/節省成本大量製造還得盟友買得起),你是喫主食保命,還是喫口菜等餓死?

當然,F22作為一個基礎平臺是很優秀的,如果能給F22配置上和F35/J20同代的航電,可以稱之為地表最強。

但是,誰出這個主意,誰出錢重開F22生產線造新時代的F22B就完了,都沒譜的東西,廢話多說,那就無用了。


記得20機總師說過,我們現在和美國已經沒有代差,雖然還有差距。

沒有代差意味著我們和對方可以打的你來我往,不會是一邊倒的屠殺。

20機目前已知的信息是,比22機大,比22更重,但ws10的推力無論如何也不會趕上f119,所以20機在氣動設計和作戰任務中必須有所取捨。

作為制空權的最核心戰力,截擊任務是一定要完成的,因此五代機中的超音速性能是必須要有的(因為美帝有22機了,還有大量的f15搭配,f35作為中型通用五代機,已無餘力實現超音速作戰,不得不退化到亞音速作戰上去,雖然也有超音速飛行能力,但最高馬赫數低,且無法超巡)。

20機沒有別人和他搞搭配,作為國土防衛,必須具備截擊作戰能力,因此20機必須具備足夠的超音速飛行能力,既然發動機無法滿足,那在氣動上下功夫就是唯一的選擇。所以我們看到了20機誇張的長寬比,完全就是奔著超音速作戰去的,目前主流的觀點是20機上具備2馬赫的極速,具備一定的超音速巡航的能力,但目前超巡速度會低於22機。至於網傳的2.5馬赫極速,看dsi進氣道就知道不可能。

20機也確實趕上了摸著鷹醬過河的好時候,態勢感知能力是對著f35去的,而22機產生的年代太早了,在這方面20機實實在在的是後發制人。但這方面的優勢究竟有多少能轉化成最後的勝局還不確定。美帝並非沒有更好的綜合航電、光電、相控陣設備,只是目前孤獨求敗,沒有給22機換裝升級的迫切需求。f35也同樣是洛馬公司的飛機,真和某大國發生爭端,22機因為航電落下風,黴菌也有足夠的能力給剩下的20機換裝新設備,補齊短板。

我們從主觀情感上來看當然更希望20機能徹底的贏。但美帝畢竟是世界第一強國,其強大的科技、研發實力,絕不是這種程度就能撼動的。這次新冠疫情,我們也看到了美國的強大國力。即使川皇的聯邦政府各種騷操作作死,確診50萬(確診率還是太高,背後可能已經有200萬已感染但未檢測的),美國竟然還是能抗住沒崩(之後再增加就不知道能不能抗住了),目前這種感染數的全面爆發放咱們這,咱們怕是扛不住的。

20機對於我們來說,只是剛剛上路,終究會變成過氣網紅,只是希望這一次能更快一些。


這問題問的本身就非常沒意義。武器都是給體系設計的,不同的武器戰術目的不同怎麼比?J20戰術目標就直接不存在了,F22也沒強哪去,戰術目標也不是威脅最大的。有人看再說。


題主,私聊吧。這類問題肯定會引戰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