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表述而已

字面義,可以理解為航程偏向表述單向,半徑明確表述了折返;

但是,在實際計算中,不管講航程,還是講作戰半徑,都會涉及到載荷量、飛行路線、飛行速度等因素,兩者都不是一個固定值

以作戰半徑為例

戰鬥機的作戰半徑,會受到到任務模式、武器掛載、飛行剖面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1.任務模式。不同任務模式,需要制定不同的掛載方案、飛行剖面、滯空時間,各方面前置條件不同,能達到的作戰半徑就不一樣;

2.武器掛載。這個就很好理解,不同任務環境下,需要搭載的武器不同,帶來的掛載負荷差異,直接影響戰鬥機的作戰半徑;相對掛載空空導彈來說,掛載對地對艦的重型武器時,對戰鬥機的氣動阻力,也會有更明顯的影響;

3.飛行剖面。也就是飛行航跡,實際作戰中,作戰飛機不可能一直保持在同一個飛行高度;通常來說,高空大氣稀薄、阻力更低,低空氣象環境多變、阻力更大、空情複雜,在低空的耗油率相比高空會有倍數級的增長;

如果要最大化延伸作戰半徑,戰鬥機在路線規劃中,就要更充分的利用高空經濟巡航段;

下圖,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樣的武器掛載,在不同飛行剖面下的作戰半徑和飛行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對地打擊中,典型的「高-低-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4.起降方式。滑跑起飛、彈射起飛、滑躍起飛、垂降起飛,的載荷限制也是不一樣的;其中,滑躍起飛和垂降起飛的限制相對比較大,在缺少空中加油支持的情況下,作戰半徑會受到大幅壓縮;

相對而言,最大轉場航程的計算則簡單一些,通常是指戰鬥機在全副油箱、無武器掛載下,從一個機場轉場到另一機場能達到的最遠距離;

不過,同一型號飛機下的不同子型號,轉場航程也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像典型的米格29系列,初期量產型只能掛載1個副油箱,而29k2可以掛載5個副油箱…-_-||

綜上,航程和作戰半徑的區別,主要還是字面意義上的;在實際比較中,還得看具體的前置條件;像某些文章中,用一句話簡單表述的,xxxx戰鬥機航程或者作戰半徑可以達到xxxx,其實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


這裡要分清楚最關鍵點——戰鬥機列出的性能數據中的作戰半徑一般是指最大作戰半徑,而不是任務半徑

所以

1,航程——飛機依靠內油或內油+副油箱飛出的最遠距離

2,作戰半徑(最大作戰半徑)——通常定義高空亞巡截擊半徑,通常小於或等於航程的一半

舉幾個個例子蘇27航程3600KM,標的作戰半徑1500KM,蘇30航程3000KM,作戰半徑1300KM

陣風最大航程3700KM,作戰半徑居然標的1850KM

所以通常細微差別是戰鬥機掛不掛彈(即使是空空導彈),掛彈增重增阻後作戰半徑是小於航程的一半

3,任務半徑,這個就多了,不同任務不同掛載不同飛行高度,作戰半徑都不同

但是最大作戰半徑是任務半徑的基礎,通常最大作戰半徑大的飛機,同任務作戰半徑也更大


作戰半徑通常按航程三分之一計算,實際可能更少。因為作戰半徑需要考慮戰鬥機的飛行高度帶來影響,還有進行空戰大量的燃油消耗。


航程指飛機從滿油到沒油,總共能飛多遠距離。作戰半徑指飛機出發,能到多遠的地方執行戰術任務再折返飛回到出發地。如果不考慮執行任務的油耗,可以近似地認為作戰半徑是航程的一半。但實際上這裡邊不光要考慮到往返路上耗油,還有到地點後執行任務的耗油,遇到特殊/突發情況的額外耗油(比如被敵機攔截或者跟蹤,需要開加力佔位或者脫離,開加力的油耗比軍推的油耗多得多)。所以綜合下來作戰半徑肯定不到航程二分之一。


航程就是你最遠能飛多遠,這個是在經濟工況下的里程,就像工信部油耗6.1的車給你在北京開油耗會翻倍一樣。戰鬥機作戰時很費油,而且作戰需要滯空時間在戰區徘徊,所以航程三千的飛機作戰半徑900也就不稀奇了


我們從軍事應用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兩個概念還真是有不同意義。

作戰半徑不用多說,就是指本場起降、能夠覆蓋多大的範圍。

那航程呢?其實最現實的意義就是——轉場能力。轉場是什麼呢?我們平時坐飛機那就算轉場。

轉場能力弱的話,在調整部署的時候會比較不方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