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說殲20雙發重型要求過高!殲31上比較合適。但是我覺得殲20作戰半徑更大 載彈量更大 能幹的活更多 除了發動機沒明顯短板!如果電磁彈射突破了那麼殲20的艦載版是否需要研發。如果研製艦載版那麼請問殲20現在的情況是否合適?戰鬥機改艦載機是否有侷限性?關於後續幾個改進型大家如何看?是否會以殲20為平臺開發多種型號的不同功能機型?在經濟角度考慮我也覺得挺合適的!


我來踢館了@持簡

關於陣風,乍一看陣風確實是近距耦合鴨翼設計,著重強化了亞音速性能。但是殲20有鴨翼-邊條-升力體機身的複合增升啊。你算過麼?有數據麼?怎麼就得出「其升力線斜率大於J20」的結論呢?設計師的設計水平有高有低,氣動基礎不同,製造業基礎也不同,如何能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推論的出來呢?

而且FA18的降特性沒有你說的那麼好,前緣襟翼下偏15度,後緣襟翼40度,平尾配平-15度,迎角12.5度時升力係數才1.2多一點而已,升力係數1.4那得15度的迎角才能做到了。出處見鏈接,雖然不是真實數據,但那個論文是自洽的,數據還比較可信。

https://wenku.baidu.com/view/f4eeb1c09ec3d5bbfd0a74f4.html

簡單算一下降落時的升力特性:

根據:Y=1/2ρCSv^2

ρ=1.297kg/m^3(標準值,海平面大氣壓下差不多吧)

C(升力係數)=1.0(按照@持簡的推算)

S(翼面積)=73(網上的說法大概都在70-78平米之間,取個稍微保守的值吧)

v(速度)=0.2M=68m/s

可得Y=218902.472N

即22337公斤力。飛機降落下滑時是勻速下降,所以受力是均衡的,此時升力等於重力。

即以68m/s,迎角12.5度降落時飛機的重量應該是22.3噸。

寫到這裡,其實結果就大致出來了,22噸左右的降落重量,殲20設計師團隊是有可能做到的,有人說殲20空重16噸,有人說18噸,有人說20噸,我就不多費口舌了。當然並不是說現在的殲20就真能達到,先不說殲20隻是基於&這篇論文模型設計的飛機,做了很多方面的優化與取捨,我們並不能真正確定真實的殲20相對於論文模型改進了哪裡,捨棄了哪些東西,低速升力係數是做的更高了還是更低了,甚至我們連殲20的空重都不清楚。殲20本身從第一架原型機到現在的量產機也改了很多,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未知的。我只能告訴大家:依照論文模型的升力特性,帶入目前猜測的殲20的較合理的數據範圍,是大致可以滿足艦載機起降需求的。

至於殲20能不能改進出一個性能優良的艦載機版本,如何改進,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後面看到有人提到「重型機對阻攔系統的壓力」,實際上這個問題影響的主要是斜角甲板的長度。越重的艦載機降落時產生的衝擊分為垂直和水平分量,垂直分量由甲板硬接,甲板大家不用擔心,幾萬噸的船總能分出足夠的噸位讓甲板做的足夠厚,結構足夠合理,讓飛機砸不穿甲板。那水平分量呢,則是由阻攔索來緩衝,有人怕阻攔索撐不住,您多想了,


感覺還是很多人都是瞎扯淡了吧。

中國並無三軍統一五代機的必要,也沒有那個傳統。目前的艦載機是在蘇27原型機基礎上另行研製的,技術相同,但存在明顯區別。

殲20也會是如此,未來是可能考慮在殲20基礎上進行大改甚至;另外研製。

但考慮到技術的成熟性,會有技術的延續,但更會有技術的修改。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機型,只有殲20了,但上艦的殲20隻能叫殲20的兄弟了,一母所生,有相似的地方也必然有不同的地方,但千萬別生搬硬套的把岸機空軍機型直接上航母就行了。

目前來看,不可能是原版殲20上艦,我們也沒美國那個對f35三軍通用的要求(即使是f35c也和f35a存在明顯不同)。

殲20的機翼已經改到與蝶形機翼並無大的不同,並不存在三角翼的問題
F35c的機翼要大很多,如果沒用通用性的要求,只是允許基於原型另外研製,恐怕性能會提升很大

但可能是基於殲20另外研製,儘可能做到機載系統的通用化。目前的殲15我們也很難說和空軍的殲11存在多大相同吧,但確實系出同門,在t10k原型機的基礎上結合殲11系列的技術進行重新研製。

殲20的翼形還是不要拿傳統三角翼來套特性了,這個已經是有蝶形機翼的特徵了

至於改進的路徑,確實是存在答主的那個問題,需要弱化超音速性能。之前超大有討論,關於殲20降落時的升力問題,是存在需要加大機翼的問題。殲20的小展弦比後掠翼改進之後,已經很難說是三角翼了,外觀上甚至與蝶形機翼有相似。即使這樣,也不排除繼續優化結構的問題。

就結構強度來說,殲20本來就是強調超音速機動的機型,結構強度滿足艦載機起降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塊,反而不必擔心。

至於混搭問題,恐怕是殲15、殲20艦載型號和利劍無人機做搭配了。

補充閱讀:

F22為何最終卻沒有配備到航空母艦上?(渣渣科普文)http://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DI7UDNEV0515SV2I.html#qd=cambrian


不請自來。

我是堅定的重四上艦的支持者。之前我一直認為殲20上艦是板上訂釘的,但是隨著003航母的建造進度曝光,如果殲20確定作為艦載機的話早就應該有所行動,但是殲20直到現在也沒有這方面改進的消息,所以20上艦多半是涼了,現在最有可能的是一種採用常規佈局的新重五。

至於說殲20上艦需要哪些改進,氣動方面我不太懂。從各方面公開的視頻看殲20的低空低速性能相當不錯,但是要保證能夠在航母上安全起降還需要進行適當改進,由於隱身機的氣動佈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要將殲20改造上艦難度並不低。

關於殲20的後續改進型號,我認為會研發出相應的雙坐版本,以來可以作為戰鬥轟炸機執行縱深打擊任務,以及多機組網充當一個小型的預警機(畢竟我們的科技程度可沒達到美帝肥電的程度,人家一個飛行員可以又開飛機又處理各類信息呢)。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贊同大部分回答,可有些人真滴是。。

殲20上不上艦沒意義,甚至有沒有航母也沒意義,我們需要什麼?兩棲攻擊艦呀。反正這世界上有美帝的航母艦隊就足夠了,別國發展航母都是沒必要的。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同時建設兩個航母建造基地是為了什麼?美帝就一個紐波紐斯,我們大連加上海簡直夭壽啊。我們這裡面批量建造的24艘052D和8艘055不會是給兩棲攻擊艦護航的吧?

這位老哥,美帝沒想著F22上艦?那NATF算什麼,要不是因為蘇聯突然沒了,並且NATF項目自身性能也不符合指標才下馬的,你跟我說美國人沒想著讓F22上艦?一等人做夢都想著讓猛禽上艦好吧,你以為他們真看得上塑料蟲和肥電。

現在是我們千載難逢的機遇。美帝航母艦隊在2035年之前都不會有六代機,航母甲班上超級蟲和閃電對半分。如果我們航母能上重四,則國產航母也能有效對抗美帝最終的福特級航母並且有可能佔到一定優勢。

航母數量美帝11艘,我們只有一艘,差距很大,但真的追不上麼?兩個航母基地,一艘航母從建造到下水4年時間,兩個建造基地平均2年一艘航母,要達到美帝的11艘航母我們只需要16年(我們現在已經有三艘)。美帝11艘航母看起來嚇人,實際上真正可用部署的只有三艘左右。大西洋地中海一艘,波斯灣印度洋一艘,西太一艘,美帝已經捉襟見肘,最早的尼米茲服役已經50年了,現在要繼續服役下去必須要進行大規模延壽(時間之前在1年以上)因此美帝實際可用航母10艘,按照三三制原則,大概有3艘航母處於入港維護狀態,3艘處於作戰狀態,3艘訓練狀態。由於美帝航母基地多在美國本土,航母要從母港航渡到作戰區域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現今的美國能在一個區域拼湊出三個航母打擊羣都很罕見,而我們怎來的作戰重心是西太和印度洋,離我們本土比較近,可以節省大量的航渡時間,從而讓我們得航母有更好的作戰效率。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從我們決定建造航母那一刻開始我們就沒有退路,要麼只造一艘裝裝門面,要麼就比美國多。美國刺刀都架到我們脖子上了我們還想著韜光養晦?我們已經無路可退,背後就是萬丈深淵。


@schwer 大佬幫忙挑挑錯owo

個人看法是殲20現階段氣動沒有為了上艦優化,氣動不做改動的話艦上起飛,降落都有一定問題(沒錯我就是肉眼風洞.jpg)

補充:根據宋老論文來看殲20低速飛行能力應該沒問題(別的答主也貼了殲20低速飛行的gif),如果低速飛行攻角也合適(不檔視野)的話應該沒問題

至於31……首先現在31還沒中標呢,準確一點應該是fc31(當然要是哪位五十萬有內部信息歡迎評論區提供)我個人覺得31在不經過大幅度改動的情況下也很難上航母,如果601要造艦載機更可能的方案是結合兩架fc31原型機的設計經驗造一架氣動構型類似的中型機。

重型機好歸好,但是現在難受的敵方就在於無論重型還是中型都很難內置反艦導彈,導致四代艦載機主要職能還是對空(當然35C應該能內置LRASM,但是這玩意跟tg喜歡的YJ12,YJ83不是一個路子,目前國內的隱身亞音速反艦導彈也沒露面,只能認為還沒服役)

感謝JoshuaH2000在評論區的提示:「F-35C不能內置LRASM(除非將LRASM小型化)…F-35C現在的反艦武器只有JSOW-ER,未來會加上SDB-II,也有可能會有JSM」

推論:近未來plan航母的配置應該會是J15彈射型(可能會主要服役J15S,也可能不會)主要負責對地對海,J15D負責電子戰,海四代負責制空。考慮到國產10萬噸核動力航母的服役遙遙無期,短期內還是要考慮海四代在6-8萬噸航母上的調度問題。16,17(包括彈射的18)機庫和甲板調度空間都相對有限,同時服役兩種重型機個人認為會對載機量產生影響,而如果按照之前推測的同時混裝3,4代機的做法,可能會出現對空對地數量都不足的情況。這也是個人認為重型機上艦希望不大的原因。

另一個問題就是重型機對阻攔系統的壓力:佔地面積類似的情況下四代機普遍重量大於三代機,如果與側衛系列尺寸相近的殲20或者部分網友口中的放大版雙15鶻鷹上艦,起飛和著陸重量推測會大於殲15,個人比較擔心航母的阻攔和彈射系統(當然可能是杞人憂天)

感覺還差了不少信息……慢慢補吧(咕咕咕)

最後試著說一下個人看法:無論是重型機還是中型機,鶻鷹改進型還是20改進型,只要是海軍選的飛機我相信一定是現有情況下最合適的選擇,個人無條件支持國家和軍方決定(說的像我同不同意有用一樣233333)

補充:經評論區提醒,如果是雙中推的海四上艦的話引擎和現有的殲15不通用,對後勤和維護體系的壓力要更大

註:想挑起地域糾紛,廠所糾紛,無腦黑沈,黑成的朋友請不要出現在評論區,想無腦噴請自己另找地方

附:殲15,殲15D相關資料(不保證準確性)


感謝@辰兆 的答案與討論。

辰兄認為陣風能上艦所以J20也可以——但這一點是有問題的。

首先,陣風是近距耦合鴨翼,且設計之初著重強化了亞音速性能。其升力線斜率大於J20(J20的達到最大升力係數所需要的迎角,甚至超過了陣風的可用迎角)。而J20想要上艦則必須推翻原來的氣動設計——對於主翼與鴨翼耦合的鴨式佈局來說,調整改進約等於推翻。

其次,陣風即使是降低翼載和近耦佈局雙管齊下,仍然要將起落架後移,用大迎角提升升力,這對於J20同樣不適用——後者機身更長,重量更大,強行提升著艦迎角要付出更大的結構代價。


原答案:

儘管並不合胃口,但結論還得放前面:

正常來講,殲20不可能上艦。

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

當前殲20著陸角必須控制在12°以下,這也是絕大多數艦載機的著艦要求。

圖片來自超大 某某某某

也就是說,對著艦最有幫助的,不是殲20引以為傲的最大升力係數(2.2),而是著艦迎角下的升力係數。

(以下將該角度定為12.5°,10-15°並不顯著影響結論)

然而我們發現:

鴨翼在小迎角下,增升效果並不顯著;

(補充一句,圖來自《一種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機的氣動佈局研究》)

殲20的最大升力係數(2.2)發生於將近40°迎角

12.5°時,殲20的升力係數只有不到1.0,並不出色。

殲20雖然享有逆天的最大升力係數(2.2),但代價是讓這個極值出現在30°迎角以上,甚至超過了絕大多數三代機的可用迎角。

這一優勢只能體現在機動中,對於著艦沒有幫助。而在擦地角以下的飛行性能,殲20就不那麼出眾了(作為對比,F18著艦時升力係數可達1.4)。

另外,由於鴨翼與主翼的耦合,除非兼顧艦載要求從頭優化升力線斜率(例如陣風),否則鴨式佈局難以像常規佈局一樣,通過簡單的放大機翼滿足上艦要求。

======

具體到殲20來說,無論放大機翼還是移動起落架,都必須跳進殲20的「多渦系機動深坑」:放大主翼必然要調整鴨翼、邊條(甚至菱形機頭)的相對位置,重新構建多渦系耦合;修改起落架大小與位置則至少要重新設計起落架倉、腹鰭,後機身也要重新修形。

而前述改動一旦不到位,就意味著不得不付出更多結構重量的代價(設計到位也只不過讓代價小一點)等等。改動的代價很可能不亞於設計一款新機型。由於結構與氣動大相徑庭,新殲和原來的殲20生產線共用很有限,性能收益則註定不如重新設計。

總結一下,殲20是一款設計精彩的陸基型五代機,但著艦性能恰好是設計盲點。基於正常的艦載起降模式(CATOBAR),殲20由於種種天生的著艦短板,因而大概率是沒有前途的。

========

。。。但是非正常手段呢?

另一種可能:

當我們把討論範圍放到STOVL(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殲20的優勢就相當明顯了:

首先,鴨式佈局方便風扇佈置;

當年美國人的選擇,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比常規佈局,鴨式佈局的風扇可以更加靠前,提供更大的俯仰力矩——反過來說,殲20-stovl的鴨式佈局,對風扇尺寸和功率要求相對較低;

其次,殲20擁有更大的機內空間;

圖片來自 @空軍發布

考慮到殲20比殲10空重還大的載油量,殲20對風扇佔用空間這件事應該完全無感

最後,雙發矢量可以承擔部分姿態發動機的作用,提供更多冗餘;

[這裡應該有張圖]

[算了找不到圖了]

另外從進度來看,考慮到F35C的磨嘰勁,殲20stovl說不定可以搞得比FC31-catobar型還要順風順水(咦,我到底打算黑誰)

6.12更新:

我居然忘了ESTOL這個世界級大異端——利用矢量推力實現大迎角著陸,確實可以完美髮揮殲20的大迎角升力優勢。

不過呢,ESTOL的成熟度很成問題:目前還遠沒有實用,能否正常著陸都心裡沒底,更不用提著艦了。。。

儘管這是殲20著艦的最大捷徑(特別是對於矢推飛控進度喜人的成飛來說),但其中的風險可能讓海軍難以接受。

6.19更新

貼一個超大的某某大佬相對常規一點的優化方案。

========

最後的最後,如果殲20真的沒上航母,不要打我(捂臉)

如果有一天看到殲20用STOVL、CATO-SRVL或是其他神奇的方式上艦,歡迎挖墳


——雖然我寫了很多,但是評論區仍然有很多人說「殲20一定要上艦」、「殲20即使是深度大改也要上艦」、「只有殲20才能碾壓F35」。

在此我提一個哲學問題:你們所要的這款從頭研發、重新設計、迭代方向都大相徑庭的第五代艦載機,還算是殲20嗎?(送分題)

答案很明顯:

  • 我們要的根本不是艦載殲20本身。
  • 我們要的是一架能夠粉碎F35包圍圈的五代艦載機;要的是成飛在研發殲20時,展現出的項目管理水平與進取精神;要的是能再一次震撼世界的傑作。
  • 而殲20恰好是一個標杆,一種象徵。

以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