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评论区看到,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成就远不及武庙十哲中的其他成员,因此质疑其在武庙十哲中的合理性。请问,诸葛亮真的不配入选十哲吗?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或许该评论过于偏激容易引起他人不适,我们还是只讨论问题就好。

再次声明,截图中的评论并非本人观点


什么成就?难道是战绩?哪怕比战绩,诸葛亮在武庙十哲里,也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就列举一下唐朝排列的武庙十哲的主要战绩:

  • 孙武:从吴王、伍子胥进攻楚国,连战连捷,被秦国击败后回吴国。
  • 田穰苴:击败燕国和晋国的军队。
  • 吴起:在鲁破齐,在魏拔秦5城,攻齐至灵丘,《吴子》里破秦50万。
  • 乐毅:联合5国拔齐国70余城。
  • 白起:伊阙之战,从穰侯魏冉进攻魏国拔城61,攻楚平定南郡、巫、黔中郡,长平之战。
  • 韩信:从刘邦平定赵国,以统帅灭魏国和齐国,从刘邦打垓下之战。
  • 张良:打过仗。
  • 诸葛亮:从刘备平定巴蜀,为丞相平定南中,伐魏取武都阴平二郡。
  • 李靖:从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从李孝恭平定萧铣和辅公佑,灭东突厥,灭吐谷浑。
  • 李𪟝:从李世民平王世充,平徐圆朗,从平定辅公佑、东突厥,与薛仁贵平高句丽。

这10人当中,韩信、白起的战绩肯定要≥诸葛亮;李靖和李𪟝在跟随李世民一战搞定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才有大放光彩的机会,而且两人战绩互有交集。其余张良主要是出谋划策,田穰苴缺乏记载,乐毅联合五国攻齐最后却不了了之,孙武从吴王、伍子胥攻楚国也虎头蛇尾,吴起不靠《吴子》的战绩是乏善可陈。

可以说以战绩而论,诸葛亮在武庙十哲中,至少是中游偏上的水平。要是比武庙十哲的军事理论:

  • 孙武:《孙子兵法》。
  • 田穰苴:《司马法》。
  • 吴起:《吴子》。
  • 乐毅:???
  • 白起:???
  • 韩信:与张良一起整理前代兵法。
  • 张良:与韩信一起整理前代兵法。
  • 诸葛亮:改良八阵,《诸葛亮兵法》五卷等。
  • 李靖:《卫公兵法》《李卫公问对》等。
  • 李𪟝:有医学成就。

光诸葛亮的用兵之法,至少从西晋延续到北宋。《三国志》强调诸葛亮「治戎为长」,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派遣陈勰收集诸葛亮「用兵倚伏之法」,以此练兵,到晋武帝司马炎时,身边禁军就「陈列齐肃」(晋书职官志)。

北魏时,中书监高闾提议朝廷选用6万士卒,要「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来防范柔然骑兵,对以鲜卑立国的北魏来说,诸葛亮八阵也依然是御敌的选择。北宋时,郭逵防备西夏,赵禼建议拿诸葛亮八阵「以授边将」,诏书郭逵执行。

这10人中,张良、韩信整理前代兵法,《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李卫公问对》入选武经七书,而诸葛亮的改良八阵被当时的朝廷所实际运用,至少达到近1000年之久!

按照战绩,诸葛亮在武庙十哲里是中游偏上的水平。按照理论,诸葛亮著有兵法,而改良八阵至少被实际运用到北宋,所以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隋书卷三十四: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
  • 晋书卷二十四:先是,陈勰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军令。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
  • 魏书卷五十四:闾后上表曰:臣闻为国之道......宜发近州武勇四万人及京师二万人,合六万人为武士......分为三军,二万人专习弓射,二万人专习戈盾,二万人专习骑槊。修立战场,十日一习,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
  • 宋史卷一百九十五: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赵禼乞讲求诸葛亮八阵法,以授边将,使之应变。诏郭逵同禼讲求,相度地形,定为阵图闻奏。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修正汉末三国和一些历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谢邀。

我觉得他不应该在十哲庙,给他单独开一个庙我日日净手焚香沐浴更衣泪流满面煮血为羹我都愿意。

其实他的战功、他的军事能力可能真的不是十哲里最强的,可是你看看他这一生。我认为,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丞相,他给世界所带来的意义,他的伟大,远胜过一打百战百胜的将军。

一个说著「一夫有死皆亮之罪」的人,远比一个对于死人没有概念的将军动人的多。

真的,你看看他的一生,你会流眼泪的。他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母亲去世几年,父亲又离世了(正史上关于其父母去世顺序有争议,这里取我比较相信的版本)。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和亲哥哥诸葛瑾分离。那年他八岁,哥哥十五岁,哥哥去照顾侍奉继母,他带著弟弟诸葛均寄住在叔父处,过著寄人篱下、悲伤为继的生活。八岁的孩子已经懂事了,但是弟弟诸葛均还小。他要承担自己的悲伤,还有弟弟的对于死亡的茫然。

好景不长——虽然算不上好景。十七岁那年,朱皓代替叔父成为豫章太守,「西城民反,杀玄」。诸葛玄死去了,你可以想像那种场景吗?反叛的流民冲进你的家、杀死了你的亲人、抢走了钱财,十七岁,那年恰好该是我们读高二的年纪。我实在不忍心说,他已经大了,应该独自挑起重担了。因为他真的不大,那年他弱冠尚未及,弟弟诸葛均还是个十岁上下的孩子,哥哥在江东侍奉母亲过著捉襟见肘的生活,用他哥自己的话说「……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弟弟年幼,哥哥自顾不暇。

没有人可以帮他。

他还没有成年,就已经见够了死亡。

他选择在南阳定居,结起草庐,和弟弟相依为命。我觉得用相依为命一点也不过分,他没有别的亲人了,两个已经早早出嫁的姐姐,唯一的哥哥在千里之外的江东谋职。南阳的日子,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那段日子他可以睡到很晚起来,早上吃家里小童准备的清粥小菜,看看书,会去耕种。带月荷锄归,看见弟弟点著油灯在案上看竹简。把书背在身后考他几句尚书,答不上来,要挨哥哥打掌心。春天春水化冻,挽起裤脚拾起一枚被打磨圆润的鹅卵石。晚上,收到哥哥从江东寄来的书信,烽火连三月的日子,好认一认平安。

这样的舒服日子过了九年。头三年给叔父守孝,后来娶了妻子,是一个并不美丽的姑娘。但是她贤惠,聪明,也许更重要的是,她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士,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

他很有可能就是通过岳父结交徐庶、庞统这些人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象征著诸葛亮的世界终于不再只是蜗居于小草庐里。他开始认识更多的人,想要有一番作为。可是他等啊等,等啊等,一直没有行动。

为什么?有很多人会说良禽择木而栖,他想要的主子就是刘备。我承认这有一定科学性。但是我觉得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依恋这种平静的生活。

不要笑话,当你经历了动荡,经历了死亡的恐惧,经历了孤寂的永夜,一定做梦都想要平静的生活。他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了,他有资格犹豫。刘皇叔请他的时候三顾茅庐,他也犹豫了,犹豫是对的,不犹豫反而说明鲁莽欠考虑。当他学会了犹豫,学会了思前想后,他才是一个成长的、沉著的人。

他一定想了很多,在临行的前一夜,妻子,孩子,兄弟,这间小草庐,过去的烟火岁月。他或许彻夜未眠,他或许看了一晚的月亮,算不出命轮。

最后,他收拾起行囊,选择上路。

这一路,不知道他后不后悔。

他那么爱惜人命,是因为他见过了那么多流离失所的悲伤,因为他清楚丧失亲人的痛苦,因为他有责任心,他想改变这个世道。不要被史书一言蔽之,他最早的时候,不是丞相也不是军师。

他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年轻人,二十七岁走出来了家,有人把宝剑交到他手上,说我们一起来拯救苍生。

他抬头看了看,交给他宝剑的人,没有曹操的强军健马,没有孙权的长江天险,甚至连公孙瓒的白马银铠也没有。蜀道很艰难,爬起来很累,他连落脚之地都小的可怜,想取西川,还得向孙权借荆州。一个普普通通、没什么出彩之处的刘豫州。

可是他说,我要拯救天下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苍生。

诸葛亮那一刻做出了决定,用他宝贵的安逸生活去换。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你看,他经历了那么多悲伤的事情,一次一次走向低谷,他本来应该恨这个世界,可是他没有。他还是尽其所能地去爱苍生爱每一个人,哪怕只是在田野间乱跑的小孩子。

他没有被这个世界打败,他一直是他,诸葛亮从来没有变过。

他来到刘备身边,帮他打天下。或者说,是他去温柔天下。他一直非常谨慎,不敢做错一件事情,他亲自编写女训,为儿子写下诫子书,为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等书。他不敢和哥哥见面(《三国志诸葛瑾传》载:公会相见,具无私面),因为诸葛瑾在孙权手下供职。哪怕这样,流言蜚语也没有停止过,有人说他不配高位,有人说谁都可以取代他。他四处奔波,没有想过去平息那些声音,只打算随时间去抹平。

马谡失街亭的时候他那么生气,那么自责,因为季汉就像一根绷紧了的弦,无论哪里都不能出纰漏。只要一个地方出错,带来的可能就是灭顶的灾难。他街亭自贬,没有人愿意让他受罚,他依旧自责,因为他的心里是真的装著天下。

他真的希望这个世界上,宁愿多一个庸庸碌碌的宁静众生,也不要再出现饮痛悲苦后的诸葛亮。

他开始没有儿子,从哥哥那里过继了一个孩子诸葛乔,后来这个孩子死去了,在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两年后。除此之外正史上没有记载他还有其他儿子。诸葛瞻后来也死了,很年轻三十五岁,带著他的儿子死在乱军中。

他的弟弟,后来供职于季汉,官至长水校尉。他的哥哥,一直在东吴,行事稳妥,不动声色,在谨慎这个方面两兄弟很像。姐姐不知道和他还有没有联系,她们都嫁入了士族。

这就是他在世界上最后的几个亲人了。

诸葛亮死的时候呕血,当时看见史书上那两个字,我眼泪就下来了。呕血,这得是病的有多重啊。他一次一次说北伐北伐,他死的时候还不算老,只有五十三岁。他就像油尽灯枯的老马,拖著季汉这架快要散架根基不稳的老车拚命往前走,想要再拉著车往前进一点,要是能再把刘禅往前带一带就好了,要是能活得再久一点就好了。

可是他做不到,他没办法和天命抗衡。

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会不会还是更加想念那个唱著梁父吟,高高兴兴耕种的日子?还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以他的能力,可以洞悉到季汉最后的结局吗?他后悔过吗?他曾经想过放弃吗?

诸葛亮不是神,他只是个人,和你我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他有人的七情六欲,也有资格悲伤、迷惘、仇恨、颓废。但他没有选择这些,他选择了一条更远的路。

从南阳的春天走到五丈原的秋天,最后季汉的失败的确不是他可以挽救的结局,因为英雄不能造时势,可是别忘了,他的努力不是没有意义。

他真的救了很多很多人,做了很多很多好事,避免了很多很多流离失所的悲剧。他的一生像是在执著的证明什么。

有人说他是愚忠,忠于刘禅是傻子的行为。其实那个时候他还能去哪里呢?他没有地方可以去了。连南阳的小草庐,大概都已经只剩下废墟。

他不是愚忠,他忠于的是天下,他忠于的不只是刘备,是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浩瀚的目标。他忠于的是他自己,刘备是一个在他到达梦想的途中,恰好与他同行的人。

不要把诸葛亮和季汉、和刘备划等号。诸葛亮就是诸葛亮,独一无二的诸葛亮,他聪明也坚定,他宽厚也仁德,他也会犯错误,但是更多时候,他的事必躬亲让他避免了错误。他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自己奋斗得来的,不是谁施舍来的,也不是演义给他骗来的。

他的心里不只有自己,还有苍生,还有天下,还有南阳的炊烟,还有蜀道的朝露。他以天下为己任,他是一个最正统的士子。他的一生真不容易啊,可是他做到了。

他值得世界上美好的一切,何况一个十哲庙。

看过很多人说他名不副实,我还是那句话,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分割线-------------------------------------

泪目了,这么高的赞我配吗

爱看看不看拉倒没人逼著你看

看到评论很多人说我没有体现出来他的军事实力。其实我觉得真要拿他领兵打仗的能力和白起韩信拉著比那实在是有点不现实,毕竟我不是无脑吹也不能昧著良心说话。诸葛亮打仗的成绩在十哲庙里不能算最好,但是当个中流砥柱真的没问题。

毕竟各位也要考虑考虑季汉那个狗屁底子。这事想起来我就要骂娘,真不是我黑刘备,但是那底子也实在是太弱了点,追孙坚那个割据军阀都追不上,落脚的地盘你看看那是人住的地方吗?一年到头连点太阳都没有,现在科技发达了四川当然好了旅游业也发展了,换个时代背景每年税能收齐就不错了,他还要保著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带著那点粮食辎重去打仗,能打就很不错了,还想怎样啊?

我们的目的是论证为什么诸葛亮配不是为了论证其他十哲中的将领不配,韩信张良也一度是我的墙头(虽然我就记得个面若好妇了),不过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诸葛亮很能打,这和别人能不能打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说实在的人家一个文臣搞政治的被逼得带兵打仗我觉得实在是很牛逼。

你看看最后那个蜀国,那个风雨飘摇的季汉,那个粉饰太平的成都。这不是诸葛亮可以挽救的局势,也不是诸葛亮可以逆转的命运。有心无力,就是如此。

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很多人就对「兵法」「战术」什么的麻木了,毕竟热兵器时代了,子弹的射程和精准度可以解决很多脑子上的空缺。上次给我弟讲故事的时候他问我「姐,八阵图是真的吗?「看到他那个不敢置信的表情我大脑缺血,在这样发展下去他下一个问题就该是」诸葛亮是真的吗?「同时我觉得挺悲哀。他今年十岁,就只能在家里看数学题,他姐十岁的时候打著手电筒偷偷在被窝里看三国漫画书,历史在他的眼里、他的记忆里已经是一件很模糊、很遥远的事情了。

换句话讲,我弟还会问一句」八阵图是真的吗?「更多人的态度是:哦,真不真和我有什么关系,那东西留到现在有用吗?

重点就在这里:有用吗?很多人都觉得没有用。我的一位二战史骨灰级粉丝同学曾经生动地向我描述如果诸葛亮的军队碰上德国的坦克会发生什么。我听完了就问他,那你知道诸葛亮打仗的时候德国在干什么吗?

他说不知道。

我说,那个时候,德国还是和古罗马不死不休的日耳曼人。

没了战法战术的年代,很多人开始搞热兵器崇拜了。托赵括同志的福,说到兵法,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纸上谈兵。听见我说诸葛亮推演八阵图,脸上简直写满了:光会说有什么用?会打吗?和这种人讲不了道理。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去了解真正的历史。

一个不知道历史的人是很悲哀的,一个抛弃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根的。记得以前看到钱穆先生说,文化强才是真正的强。他举的一个例子我印象很深:古罗马吞并了古希腊,可是实际上,在文化方面,古希腊消化了古罗马。他们接受了古希腊的文化,因为那是更加先进的文化。几代之后,罗马已经没有罗马人了,罗马只有希腊人。

我们的文化就是这些历史。

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全盘接纳的是傻子,一棍子全部打死的更是傻逼。

又说回兵法的问题上,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一群受教育低下的士兵,说好听点是受过训练,说难听点可能字都不识,顶多算乌合之众。问问在座的,有哪位神仙敢说自己高中从来不听数学课高数考满分的?

至于那个时候的蜀国,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它。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唉,难啊,没办法只能上廖化啦!

其实廖化不差,人家也是身经百战的。比老前辈关二爷当然比不上,和姜维叫叫板还是没问题的。不过问题是:他会打,但是他看不到以后会发生什么。指哪打哪,他看不到究竟谁对季汉的威胁最深,也看不到打完这一仗之后会发生什么。他就是想给关羽报仇,一辈子想要回荆州。

(这么想廖化还是个挺可爱的将军呢

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蜀国,只有一个选择:出击。因为不出击,就是灭亡。

其实这只能算苟延残喘。季汉吃枣药丸。打仗打仗打的不就是钱粮,真有能力十倍围之难道还能输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家曹老板带著中央政府,孙将军坐在鱼米之乡里,前面就长江天险,可以笑嘻嘻嘲笑曹老板:你过不来!曹老板虽然过不去,但是偶尔恶心恶心仲谋的盟友还是没有问题的。

季汉就这样跌跌撞撞往前走,后世的大诗仙李白在描述蜀道的时候,无意也概括出了这个地方三国时期的困窘: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不只是地理上的,也是政治上的。

所以从三国鼎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谁输谁赢。何况曹老板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老板,文韬武略,横扫四方。虽然脾气有点多疑,但是人家有这个能力,所以有资格怀疑身边的人。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平时数学只有二十分的人敢怀疑一百二十分的人的答案吗?但是一百一的就敢。

因为人家只在伯仲之间。

被后世的小说带混了脑子,很多人扼腕惋惜:哎呀。都是曹操这个老贼干的,都是谁谁谁的失误,要不是因为这个,季汉不会完蛋的。我很佩服罗贯中先生的文字:因为我也有这种感觉:看完三国演义,很茫然,怎么回事,蜀国什么也没做错呀。

怎么就完蛋了呢?

蜀国没有错,诸葛亮也没有错。什么也没有做过的刘禅被扣上了屎盆子。人小孩子真是挺委屈,又没有干什么坏事,准确来说什么都没有做。我看刘禅的传记都快瞎了:基本就记了两件事:一,今天相父叫他干了什么;二,他的黑料。

这个没长大的小孩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突然拿到了权柄,惶惶不知所措。他只能问他最亲近的宦官:这该怎么办啊?

宦官说没事,我来帮你吧。

刘禅很放心交给了他,毕竟上一次相父给的也是这个答案。

他没有想到,这个自己很喜欢、很宠幸的宦官,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智商。

蜀国是这么亡的:薄弱的根基,无知的君主。

不是因为诸葛亮北伐失败。

北伐势必不会成功,哪怕成功了,也不能阻止季汉的灭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带著不足的人力、兵力,带著一个承诺,怀著惴惴不安,出发了。他一次一次地去,用这个方法阻止季汉的灭亡。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用他的命,给季汉续命。

他不能挑枪上阵,披挂杀敌。他只能拿著羽毛扇在军帐里整夜整夜地看地图,找一个勉强可以让季汉呼吸的口子。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不能用刀杀死敌人。

可是连他的敌人听说他死去,都要发出一声由衷的叹息。

他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他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他兴师讨魏,他取武都、阴平,他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郃。他稳定住了大局,然后走上了战场。

他连最后一点点力气都花在了季汉身上。

他配,他是真的配。他在十哲庙,非常合理。

我一个女高中生,在写战争这个方面实在是有点语言贫乏,没办法表达出他的那种深切的悲哀与激勇。但是我觉得,人是有内劲的,内里的柔韧才是最珍贵的地方。他一辈子可能没有拿过刀杀人,但是他的勇烈、他的骨子里激荡的豪迈壮气,不输给任何一个将军。

我说完了。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去回答题主的问题,而不是在我的评论区唾沫飞溅。我尊重你的看法,希望你也能尊重我的底线。

--------最后一次更新-----------

这个回答以后不会再更新了,就这样吧。历史本来就是很多面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评论区和私信强求我和你们统一视角,怎么可能呢?至于我到底喜不喜欢他,还是像有些评论说的在蹭他的热度,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历史原本是一个很美好很温情的东西,我保持著卑微的姿势在仰望它,哪里能想得到评论各位都是带历史学家呢?对不起,真是我自不量力。

以后也不会再回答历史方面的提问了,我以为很理智的圈子原来也浑水一潭。心灰意冷。世人好笑。尊重二字不知如何书写,你先扪心自问一下,是否对得起你喜欢的他吧。

最最最后一次

帮帮忙,别在评论区吵架了。登个知乎几百条消息你不烦我还烦啊。


古往今来,能比肩诸葛亮的人,能有几个。

不少人以战绩来说事,却不分析形势。

要知道,诸葛亮是逆天而为。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也只有一点。

姜子牙兴周之时,纣王作茧自缚,离心离德,远征东夷,大兴土木。很明显自毁长城好吧。比起诸葛亮的对手,曹丕曹叡荒淫无度吗?曹丕曹叡滥杀贤臣吗?面对殷商这样的烽火四起的王朝,姜子牙能兴周很厉害吗?恐怕稍微有点军事能力的将军,借助大势,都能灭了商朝吧。这是顺天应人,是时势所致。只要姜子牙不犯错误,按照正常的军事理论用兵,自然能成为兵家神话。

再看韩信,韩信之所以能成功,也是有很多客观因素的。韩信自己也说了很多项羽失败的因素。比如不赏有功之人,定都于易攻难守的彭城,乱封诸侯王。这些,都是项羽的失策。而当时。楚汉相争。两股势力,悬殊并非很大。但是,蜀汉和曹魏呢?曹魏的实力各方面都碾压蜀汉。而且,韩信和刘邦打项羽,是撕毁盟约。偷袭而打的。这就像吕蒙打关羽一样,上一秒是朋友,正常人被自己的盟友捅刀子,都会措手不及吧。而蜀汉和曹魏本来就是敌对关系,两国之间防的跟什么似的。让韩信打?恐怕也不容易吧。但是,不得不佩服韩信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魄力。都知道郦食其怎么死的吧?明明都劝说齐国投降了,韩信这个时候发兵攻打,打赢了很值得炫耀吗?

各位也别有情绪,我并非说韩信军事能力不行。我个人也十分钦佩韩信的军事能力,只是客观点说,韩信背后所拥有的实力,绝对比诸葛亮的蜀汉要硬气点。

再看张良,运筹帷幄的典范。张良奇谋甚多,但自己带兵的经历并不是很多。刺杀秦始皇未能成功,在刘邦手下也带过兵,并未能开创大的局面。一心复韩,最终化为泡影。遇到了刘邦这样有手段的主子,与韩信和萧何两位国士相得益彰。反观诸葛亮呢?刘禅昏聩,李严掣肘。怎么比?你告诉我怎么比?是诸葛亮不如张良吗?很难说吧。张良堪比郭嘉,法正。运筹帷幄青史留名。我承认张良很牛逼,也是历史上一位人有实力的人物。张良能进武庙,凭啥帮助刘备从无到有,从新野问鼎西川的诸葛亮不可以?就因为以一州打九州,没能统一就不配吗?

司马穰苴,真实战绩流传下来的也很少的吧。所记载的只是击退晋、燕的军队。而更多的留下的是军事理论和著作吧。如此说来,诸葛亮就更当之无愧进入武庙了。诸葛亮留下的军事著作也不少,治军严明,所缺的只是奇谋不足而已。对于带兵打仗,诸葛亮完全没有什么黑点好吧。一个人能用步兵打骑兵,打得魏国朝野震动。治军思想更是被后人赞叹,李世民李靖都佩服的。为何进不了武庙?

孙武,希望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 苏轼的父亲苏洵写的一篇文章《孙武》,里面就对孙武产生了质疑,古人的质疑有理有据,远比我在这饶舌有说服力。里面大致意思就是,孙武所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和他在书里写的不太符合。实战经验,可能并没有那么神。

吴起,是真的牛逼。然而,吴起横扫六国了吗?没有吧。诸葛亮没能统一,又有何可言呢?秦国的蒙恬 王翦,是帮助始皇帝统一的。卫青霍去病,更是横扫漠北。郭子仪中兴唐朝,这些人都没能进入武庙,可见武庙的存在,并非是根据实战来的,而是依据理论。

所以很多人都只能位列名将,而不能成为十哲。

诸葛亮有《兵法二十四篇》,够了没?

以诸葛亮身后的蜀汉的实力,抗衡曹魏,古今的兵家,有多少能做到。晋,作为对手王朝,对诸葛亮追封武兴王,不会军事,能称得起武字?

说句难听的,诸葛亮以卵击石,卵没碎,石头竟然出现了一条细细的裂纹,还敢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吗?

军队行山路,前进停止都疾如风 徐如林,猛如火,稳如山,令行禁止。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

诸葛不如郭嘉?郭嘉?郭嘉带过兵吗?一个十胜十败论秒杀天地?

司马懿?司马懿带著上单和辅助以及数倍的兵线守他,而对面三个挂机一个坑,就诸葛亮一个法师,还被诸葛亮打得不敢出塔,等对面蓝耗尽了,网断了,挂机回城了,都不敢出去杀一波。这个就是司马懿的智慧呀。司马懿的胜利,竟然是等待敌方首脑自己病死。

所以,诸葛亮进武庙毫无疑点。没有诸葛亮才是不合理。


我下面的回答就针对军事成就来回答。

如果武庙要以军事成就为标准踢掉诸葛亮,那么张良就一定要比诸葛亮先踢出去。

我寻思张良有什么军事成就,或者军事才能让他立足武庙?

张良谋略虽强,但是跟秦军无名郡守打得难分难解,这也可以说明,谋略不等于军事才能。

虽然张良是刘邦谋士团的头,但是刘邦手下谋士团,陈平和郦食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其他鲜有出现的谋士有赵衍、娄敬等辈同样贡献突出,功不可没。

把刘邦手下整个谋士团的光辉成就全部扣在张良头上这不对吧。

我认为张良是楚汉时期最强的谋士,中华历史中最强谋士之一。但不妨碍我对张良的军事才能给予较低评价。


然后以军事成就为标准,另一个可以拉出来枪毙的就是田穰苴。

田穰苴军事成就很大?就因为治军严整就把敌国吓退,你让他吓吓曹魏试试?

进攻方见到防守方防备周全而放弃撤退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历史上出名守将多了去了,田穰苴仅仅靠这就能立足武庙?

那诸葛亮是不是逼退了曹真大军?是不是收复武都阴平二郡?我也可以说这跟田穰苴差不多嘛。


到了宋朝武庙,军事成就这个标准就更低了,把白起、吴起两个硬战力踢出去。

加入谁?管仲!范蠡!

这两人,连带兵打仗都没有过,谈何军事成就?

评论里有人说管仲带过兵,我这里想强调的是打仗,管仲并没有体现过他带兵打仗的战斗力有多强。


再者,春秋、战国、楚汉诸侯等,哪个【诸侯国】国家体量能与【曹魏】一战?

当然孙吴韩白扫荡诸侯国很厉害,但明显,敌人强度都不在一个档次。

很多春秋战国楚汉的诸侯国,战斗力都未必比公孙瓒,公孙康、吕布、马超这些军阀更强

试想一下,如果蜀汉的国力,像汉国、秦国那样,三倍碾压曹魏东吴。

刘禅像刘邦、秦王一样英明神武,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还是无法撼动曹魏,那才算军事才能不行。

在君主昏庸、国力衰弱的情况下,名将发挥起来左右掣肘,成就是非常有限的。

有道是「廊庙之才,非一木之支;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

如果非要选一根木柱支撑房子,一位士人辅佐帝业。

你觉得应该选谁?


从另一个角度说

认为诸葛亮配的是历代皇帝和武将

认为诸葛亮不配的是知乎默默无闻一喷子

到底听谁的,高下立见

——以上只是说图片里的那个回复的233333谢谢回复提醒(*/ω\*)

加一句,究竟军事实力厉不厉害,不还得看他们的军事相关作品里面呈现的阵法,治兵等等方面的见识和他们的应用么?

敢问武庙十哲的相关作品质疑者都读了么?

你举的那个例子的阵法,治兵等等的观念是什么?优于相关作品来佐证?

诸葛亮很多军事上优秀的点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详情请参考《李卫公问对》里面相关涉及的还有乐毅,张良,孙武,白起等(以至于我觉得我有理由怀疑武庙十哲有一点点参考这篇)

说当时统治者只是为了找一堆靠道德上分的

统治者的形象塑造问题从来都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统治者会趋向于选择对自己统治有利的,这的确是事实

但选择的必需能让所有将领大臣百姓心服口服,不会有那种我觉得不配的想法,不然不适得其反了么?

………………分界线…………………

我错了

我在这里衷心的劝觉得不配的人说一句

咱还是闭嘴吧

咱懂军事吗?

我都不奢求你能想到八阵图怎么推演

就问你你背完孙子兵法

给你一波兵

你懂怎么调度吗?

怎么提升士气吗?

怎么打赢吗?

哦,甚至我可以扎心的问一句,你孙子兵法记的几篇啊

咱就是一群站在四川盆地的矮子,还搁这讨论啥哪个阿尔卑斯山脉顶峰的人站的高啊

咱配吗?咱懂啥叫军事吗?咱带过兵吗?咱读过几本军书啊?咱连纸上谈兵都不会,人家赵括都可以瞧不起咱,咱还搁这比各种大佬……

真心建议配合《李卫公问对》读一读提到的人的作品

然后你就会和我一样发现

谁给咱一小军事白痴的勇气搁这质疑人家懂军事的大佬的排名,梁静茹都没这能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