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評論區看到,有人認為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成就遠不及武廟十哲中的其他成員,因此質疑其在武廟十哲中的合理性。請問,諸葛亮真的不配入選十哲嗎?我們又應該如何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或許該評論過於偏激容易引起他人不適,我們還是隻討論問題就好。

再次聲明,截圖中的評論並非本人觀點


什麼成就?難道是戰績?哪怕比戰績,諸葛亮在武廟十哲裏,也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就列舉一下唐朝排列的武廟十哲的主要戰績:

  • 孫武:從吳王、伍子胥進攻楚國,連戰連捷,被秦國擊敗後回吳國。
  • 田穰苴:擊敗燕國和晉國的軍隊。
  • 吳起:在魯破齊,在魏拔秦5城,攻齊至靈丘,《吳子》裏破秦50萬。
  • 樂毅:聯合5國拔齊國70餘城。
  • 白起:伊闕之戰,從穰侯魏冉進攻魏國拔城61,攻楚平定南郡、巫、黔中郡,長平之戰。
  • 韓信:從劉邦平定趙國,以統帥滅魏國和齊國,從劉邦打垓下之戰。
  • 張良:打過仗。
  • 諸葛亮:從劉備平定巴蜀,為丞相平定南中,伐魏取武都陰平二郡。
  • 李靖:從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從李孝恭平定蕭銑和輔公佑,滅東突厥,滅吐谷渾。
  • 李勣:從李世民平王世充,平徐圓朗,從平定輔公佑、東突厥,與薛仁貴平高句麗。

這10人當中,韓信、白起的戰績肯定要≥諸葛亮;李靖和李勣在跟隨李世民一戰搞定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後,纔有大放光彩的機會,而且兩人戰績互有交集。其餘張良主要是出謀劃策,田穰苴缺乏記載,樂毅聯合五國攻齊最後卻不了了之,孫武從吳王、伍子胥攻楚國也虎頭蛇尾,吳起不靠《吳子》的戰績是乏善可陳。

可以說以戰績而論,諸葛亮在武廟十哲中,至少是中游偏上的水平。要是比武廟十哲的軍事理論:

  • 孫武:《孫子兵法》。
  • 田穰苴:《司馬法》。
  • 吳起:《吳子》。
  • 樂毅:???
  • 白起:???
  • 韓信:與張良一起整理前代兵法。
  • 張良:與韓信一起整理前代兵法。
  • 諸葛亮:改良八陣,《諸葛亮兵法》五卷等。
  • 李靖:《衛公兵法》《李衛公問對》等。
  • 李勣:有醫學成就。

光諸葛亮的用兵之法,至少從西晉延續到北宋。《三國志》強調諸葛亮「治戎為長」,蜀漢滅亡後,司馬昭派遣陳勰收集諸葛亮「用兵倚伏之法」,以此練兵,到晉武帝司馬炎時,身邊禁軍就「陳列齊肅」(晉書職官志)。

北魏時,中書監高閭提議朝廷選用6萬士卒,要「採諸葛亮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來防範柔然騎兵,對以鮮卑立國的北魏來說,諸葛亮八陣也依然是禦敵的選擇。北宋時,郭逵防備西夏,趙禼建議拿諸葛亮八陣「以授邊將」,詔書郭逵執行。

這10人中,張良、韓信整理前代兵法,《孫子兵法》《司馬法》《吳子》《李衛公問對》入選武經七書,而諸葛亮的改良八陣被當時的朝廷所實際運用,至少達到近1000年之久!

按照戰績,諸葛亮在武廟十哲裏是中游偏上的水平。按照理論,諸葛亮著有兵法,而改良八陣至少被實際運用到北宋,所以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隋書卷三十四:梁有《諸葛亮兵法》五卷。
  • 晉書卷二十四:先是,陳勰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軍令。帝為晉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後,令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暗練之,遂以勰為殿中典兵中郎將,遷將軍。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獸幡在乘輿左右,鹵簿陳列齊肅。
  • 魏書卷五十四:閭後上表曰:臣聞為國之道......宜發近州武勇四萬人及京師二萬人,合六萬人為武士......分為三軍,二萬人專習弓射,二萬人專習戈盾,二萬人專習騎槊。修立戰場,十日一習,採諸葛亮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
  • 宋史卷一百九十五:熙寧二年(1069年)十一月,趙禼乞講求諸葛亮八陣法,以授邊將,使之應變。詔郭逵同禼講求,相度地形,定為陣圖聞奏。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謝邀。

我覺得他不應該在十哲廟,給他單獨開一個廟我日日凈手焚香沐浴更衣淚流滿面煮血為羹我都願意。

其實他的戰功、他的軍事能力可能真的不是十哲裏最強的,可是你看看他這一生。我認為,一個為廣大人民羣眾謀福祉的丞相,他給世界所帶來的意義,他的偉大,遠勝過一打百戰百勝的將軍。

一個說著「一夫有死皆亮之罪」的人,遠比一個對於死人沒有概念的將軍動人的多。

真的,你看看他的一生,你會流眼淚的。他很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母親去世幾年,父親又離世了(正史上關於其父母去世順序有爭議,這裡取我比較相信的版本)。在那種情況下,他不得不和親哥哥諸葛瑾分離。那年他八歲,哥哥十五歲,哥哥去照顧侍奉繼母,他帶著弟弟諸葛均寄住在叔父處,過著寄人籬下、悲傷為繼的生活。八歲的孩子已經懂事了,但是弟弟諸葛均還小。他要承擔自己的悲傷,還有弟弟的對於死亡的茫然。

好景不長——雖然算不上好景。十七歲那年,朱皓代替叔父成為豫章太守,「西城民反,殺玄」。諸葛玄死去了,你可以想像那種場景嗎?反叛的流民衝進你的家、殺死了你的親人、搶走了錢財,十七歲,那年恰好該是我們讀高二的年紀。我實在不忍心說,他已經大了,應該獨自挑起重擔了。因為他真的不大,那年他弱冠尚未及,弟弟諸葛均還是個十歲上下的孩子,哥哥在江東侍奉母親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用他哥自己的話說「……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弟弟年幼,哥哥自顧不暇。

沒有人可以幫他。

他還沒有成年,就已經見夠了死亡。

他選擇在南陽定居,結起草廬,和弟弟相依為命。我覺得用相依為命一點也不過分,他沒有別的親人了,兩個已經早早出嫁的姐姐,唯一的哥哥在千里之外的江東謀職。南陽的日子,應該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日子。那段日子他可以睡到很晚起來,早上喫家裡小童準備的清粥小菜,看看書,會去耕種。帶月荷鋤歸,看見弟弟點著油燈在案上看竹簡。把書背在身後考他幾句尚書,答不上來,要挨哥哥打掌心。春天春水化凍,挽起褲腳拾起一枚被打磨圓潤的鵝卵石。晚上,收到哥哥從江東寄來的書信,烽火連三月的日子,好認一認平安。

這樣的舒服日子過了九年。頭三年給叔父守孝,後來娶了妻子,是一個並不美麗的姑娘。但是她賢惠,聰明,也許更重要的是,她的父親是當地的名士,南郡大士蔡諷的女婿。

他很有可能就是通過岳父結交徐庶、龐統這些人的,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象徵著諸葛亮的世界終於不再只是蝸居於小草廬裏。他開始認識更多的人,想要有一番作為。可是他等啊等,等啊等,一直沒有行動。

為什麼?有很多人會說良禽擇木而棲,他想要的主子就是劉備。我承認這有一定科學性。但是我覺得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依戀這種平靜的生活。

不要笑話,當你經歷了動蕩,經歷了死亡的恐懼,經歷了孤寂的永夜,一定做夢都想要平靜的生活。他好不容易安定下來了,他有資格猶豫。劉皇叔請他的時候三顧茅廬,他也猶豫了,猶豫是對的,不猶豫反而說明魯莽欠考慮。當他學會了猶豫,學會了思前想後,他纔是一個成長的、沉著的人。

他一定想了很多,在臨行的前一夜,妻子,孩子,兄弟,這間小草廬,過去的煙火歲月。他或許徹夜未眠,他或許看了一晚的月亮,算不出命輪。

最後,他收拾起行囊,選擇上路。

這一路,不知道他後不後悔。

他那麼愛惜人命,是因為他見過了那麼多流離失所的悲傷,因為他清楚喪失親人的痛苦,因為他有責任心,他想改變這個世道。不要被史書一言蔽之,他最早的時候,不是丞相也不是軍師。

他是一個命運坎坷的年輕人,二十七歲走出來了家,有人把寶劍交到他手上,說我們一起來拯救蒼生。

他抬頭看了看,交給他寶劍的人,沒有曹操的強軍健馬,沒有孫權的長江天險,甚至連公孫瓚的白馬銀鎧也沒有。蜀道很艱難,爬起來很累,他連落腳之地都小的可憐,想取西川,還得向孫權借荊州。一個普普通通、沒什麼出彩之處的劉豫州。

可是他說,我要拯救天下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蒼生。

諸葛亮那一刻做出了決定,用他寶貴的安逸生活去換。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你看,他經歷了那麼多悲傷的事情,一次一次走向低谷,他本來應該恨這個世界,可是他沒有。他還是盡其所能地去愛蒼生愛每一個人,哪怕只是在田野間亂跑的小孩子。

他沒有被這個世界打敗,他一直是他,諸葛亮從來沒有變過。

他來到劉備身邊,幫他打天下。或者說,是他去溫柔天下。他一直非常謹慎,不敢做錯一件事情,他親自編寫女訓,為兒子寫下誡子書,為劉禪抄寫《申子》《韓非子》等書。他不敢和哥哥見面(《三國志諸葛瑾傳》載:公會相見,具無私面),因為諸葛瑾在孫權手下供職。哪怕這樣,流言蜚語也沒有停止過,有人說他不配高位,有人說誰都可以取代他。他四處奔波,沒有想過去平息那些聲音,只打算隨時間去抹平。

馬謖失街亭的時候他那麼生氣,那麼自責,因為季漢就像一根繃緊了的弦,無論哪裡都不能出紕漏。只要一個地方出錯,帶來的可能就是滅頂的災難。他街亭自貶,沒有人願意讓他受罰,他依舊自責,因為他的心裡是真的裝著天下。

他真的希望這個世界上,寧願多一個庸庸碌碌的寧靜眾生,也不要再出現飲痛悲苦後的諸葛亮。

他開始沒有兒子,從哥哥那裡過繼了一個孩子諸葛喬,後來這個孩子死去了,在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兩年後。除此之外正史上沒有記載他還有其他兒子。諸葛瞻後來也死了,很年輕三十五歲,帶著他的兒子死在亂軍中。

他的弟弟,後來供職於季漢,官至長水校尉。他的哥哥,一直在東吳,行事穩妥,不動聲色,在謹慎這個方面兩兄弟很像。姐姐不知道和他還有沒有聯繫,她們都嫁入了士族。

這就是他在世界上最後的幾個親人了。

諸葛亮死的時候嘔血,當時看見史書上那兩個字,我眼淚就下來了。嘔血,這得是病的有多重啊。他一次一次說北伐北伐,他死的時候還不算老,只有五十三歲。他就像油盡燈枯的老馬,拖著季漢這架快要散架根基不穩的老車拚命往前走,想要再拉著車往前進一點,要是能再把劉禪往前帶一帶就好了,要是能活得再久一點就好了。

可是他做不到,他沒辦法和天命抗衡。

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一生,會不會還是更加想念那個唱著梁父吟,高高興興耕種的日子?還是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以他的能力,可以洞悉到季漢最後的結局嗎?他後悔過嗎?他曾經想過放棄嗎?

諸葛亮不是神,他只是個人,和你我一樣的,普普通通的人,他有人的七情六慾,也有資格悲傷、迷惘、仇恨、頹廢。但他沒有選擇這些,他選擇了一條更遠的路。

從南陽的春天走到五丈原的秋天,最後季漢的失敗的確不是他可以挽救的結局,因為英雄不能造時勢,可是別忘了,他的努力不是沒有意義。

他真的救了很多很多人,做了很多很多好事,避免了很多很多流離失所的悲劇。他的一生像是在執著的證明什麼。

有人說他是愚忠,忠於劉禪是傻子的行為。其實那個時候他還能去哪裡呢?他沒有地方可以去了。連南陽的小草廬,大概都已經只剩下廢墟。

他不是愚忠,他忠於的是天下,他忠於的不只是劉備,是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浩瀚的目標。他忠於的是他自己,劉備是一個在他到達夢想的途中,恰好與他同行的人。

不要把諸葛亮和季漢、和劉備劃等號。諸葛亮就是諸葛亮,獨一無二的諸葛亮,他聰明也堅定,他寬厚也仁德,他也會犯錯誤,但是更多時候,他的事必躬親讓他避免了錯誤。他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自己奮鬥得來的,不是誰施捨來的,也不是演義給他騙來的。

他的心裡不只有自己,還有蒼生,還有天下,還有南陽的炊煙,還有蜀道的朝露。他以天下為己任,他是一個最正統的士子。他的一生真不容易啊,可是他做到了。

他值得世界上美好的一切,何況一個十哲廟。

看過很多人說他名不副實,我還是那句話,諸葛亮就是諸葛亮,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分割線-------------------------------------

淚目了,這麼高的贊我配嗎

愛看看不看拉倒沒人逼著你看

看到評論很多人說我沒有體現出來他的軍事實力。其實我覺得真要拿他領兵打仗的能力和白起韓信拉著比那實在是有點不現實,畢竟我不是無腦吹也不能昧著良心說話。諸葛亮打仗的成績在十哲廟裡不能算最好,但是當個中流砥柱真的沒問題。

畢竟各位也要考慮考慮季漢那個狗屁底子。這事想起來我就要罵娘,真不是我黑劉備,但是那底子也實在是太弱了點,追孫堅那個割據軍閥都追不上,落腳的地盤你看看那是人住的地方嗎?一年到頭連點太陽都沒有,現在科技發達了四川當然好了旅遊業也發展了,換個時代背景每年稅能收齊就不錯了,他還要保著黎民百姓不飢不寒帶著那點糧食輜重去打仗,能打就很不錯了,還想怎樣啊?

我們的目的是論證為什麼諸葛亮配不是為了論證其他十哲中的將領不配,韓信張良也一度是我的牆頭(雖然我就記得個面若好婦了),不過重點不是這個重點是諸葛亮很能打,這和別人能不能打沒有半毛錢關係。而且說實在的人家一個文臣搞政治的被逼得帶兵打仗我覺得實在是很牛逼。

你看看最後那個蜀國,那個風雨飄搖的季漢,那個粉飾太平的成都。這不是諸葛亮可以挽救的局勢,也不是諸葛亮可以逆轉的命運。有心無力,就是如此。

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很多人就對「兵法」「戰術」什麼的麻木了,畢竟熱兵器時代了,子彈的射程和精準度可以解決很多腦子上的空缺。上次給我弟講故事的時候他問我「姐,八陣圖是真的嗎?「看到他那個不敢置信的表情我大腦缺血,在這樣發展下去他下一個問題就該是」諸葛亮是真的嗎?「同時我覺得挺悲哀。他今年十歲,就只能在家裡看數學題,他姐十歲的時候打著手電筒偷偷在被窩裡看三國漫畫書,歷史在他的眼裡、他的記憶裏已經是一件很模糊、很遙遠的事情了。

換句話講,我弟還會問一句」八陣圖是真的嗎?「更多人的態度是:哦,真不真和我有什麼關係,那東西留到現在有用嗎?

重點就在這裡:有用嗎?很多人都覺得沒有用。我的一位二戰史骨灰級粉絲同學曾經生動地向我描述如果諸葛亮的軍隊碰上德國的坦克會發生什麼。我聽完了就問他,那你知道諸葛亮打仗的時候德國在幹什麼嗎?

他說不知道。

我說,那個時候,德國還是和古羅馬不死不休的日耳曼人。

沒了戰法戰術的年代,很多人開始搞熱兵器崇拜了。託趙括同志的福,說到兵法,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紙上談兵。聽見我說諸葛亮推演八陣圖,臉上簡直寫滿了:光會說有什麼用?會打嗎?和這種人講不了道理。因為他根本不願意去了解真正的歷史。

一個不知道歷史的人是很悲哀的,一個拋棄歷史的民族是沒有根的。記得以前看到錢穆先生說,文化強纔是真正的強。他舉的一個例子我印象很深:古羅馬吞併了古希臘,可是實際上,在文化方面,古希臘消化了古羅馬。他們接受了古希臘的文化,因為那是更加先進的文化。幾代之後,羅馬已經沒有羅馬人了,羅馬只有希臘人。

我們的文化就是這些歷史。

取其精華,去其槽粕。全盤接納的是傻子,一棍子全部打死的更是傻逼。

又說回兵法的問題上,古代打仗講究排兵布陣。一羣受教育低下的士兵,說好聽點是受過訓練,說難聽點可能字都不識,頂多算烏合之眾。問問在座的,有哪位神仙敢說自己高中從來不聽數學課高數考滿分的?

至於那個時候的蜀國,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它。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唉,難啊,沒辦法只能上廖化啦!

其實廖化不差,人家也是身經百戰的。比老前輩關二爺當然比不上,和姜維叫叫板還是沒問題的。不過問題是:他會打,但是他看不到以後會發生什麼。指哪打哪,他看不到究竟誰對季漢的威脅最深,也看不到打完這一仗之後會發生什麼。他就是想給關羽報仇,一輩子想要回荊州。

(這麼想廖化還是個挺可愛的將軍呢

那麼這種情況下的蜀國,只有一個選擇:出擊。因為不出擊,就是滅亡。

其實這隻能算苟延殘喘。季漢喫棗藥丸。打仗打仗打的不就是錢糧,真有能力十倍圍之難道還能輸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家曹老闆帶著中央政府,孫將軍坐在魚米之鄉裏,前面就長江天險,可以笑嘻嘻嘲笑曹老闆:你過不來!曹老闆雖然過不去,但是偶爾噁心噁心仲謀的盟友還是沒有問題的。

季漢就這樣跌跌撞撞往前走,後世的大詩仙李白在描述蜀道的時候,無意也概括出了這個地方三國時期的困窘: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不只是地理上的,也是政治上的。

所以從三國鼎立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誰輸誰贏。何況曹老闆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老闆,文韜武略,橫掃四方。雖然脾氣有點多疑,但是人家有這個能力,所以有資格懷疑身邊的人。舉個通俗點的例子,平時數學只有二十分的人敢懷疑一百二十分的人的答案嗎?但是一百一的就敢。

因為人家只在伯仲之間。

被後世的小說帶混了腦子,很多人扼腕惋惜:哎呀。都是曹操這個老賊乾的,都是誰誰誰的失誤,要不是因為這個,季漢不會完蛋的。我很佩服羅貫中先生的文字:因為我也有這種感覺:看完三國演義,很茫然,怎麼回事,蜀國什麼也沒做錯呀。

怎麼就完蛋了呢?

蜀國沒有錯,諸葛亮也沒有錯。什麼也沒有做過的劉禪被扣上了屎盆子。人小孩子真是挺委屈,又沒有幹什麼壞事,準確來說什麼都沒有做。我看劉禪的傳記都快瞎了:基本就記了兩件事:一,今天相父叫他幹了什麼;二,他的黑料。

這個沒長大的小孩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突然拿到了權柄,惶惶不知所措。他只能問他最親近的宦官:這該怎麼辦啊?

宦官說沒事,我來幫你吧。

劉禪很放心交給了他,畢竟上一次相父給的也是這個答案。

他沒有想到,這個自己很喜歡、很寵幸的宦官,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智商。

蜀國是這麼亡的:薄弱的根基,無知的君主。

不是因為諸葛亮北伐失敗。

北伐勢必不會成功,哪怕成功了,也不能阻止季漢的滅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帶著不足的人力、兵力,帶著一個承諾,懷著惴惴不安,出發了。他一次一次地去,用這個方法阻止季漢的滅亡。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在用他的命,給季漢續命。

他不能挑槍上陣,披掛殺敵。他只能拿著羽毛扇在軍帳裏整夜整夜地看地圖,找一個勉強可以讓季漢呼吸的口子。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他不能用刀殺死敵人。

可是連他的敵人聽說他死去,都要發出一聲由衷的嘆息。

他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他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他興師討魏,他取武都、陰平,他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他穩定住了大局,然後走上了戰場。

他連最後一點點力氣都花在了季漢身上。

他配,他是真的配。他在十哲廟,非常合理。

我一個女高中生,在寫戰爭這個方面實在是有點語言貧乏,沒辦法表達出他的那種深切的悲哀與激勇。但是我覺得,人是有內勁的,內裏的柔韌纔是最珍貴的地方。他一輩子可能沒有拿過刀殺人,但是他的勇烈、他的骨子裡激蕩的豪邁壯氣,不輸給任何一個將軍。

我說完了。大家有什麼不同看法可以去回答題主的問題,而不是在我的評論區唾沫飛濺。我尊重你的看法,希望你也能尊重我的底線。

--------最後一次更新-----------

這個回答以後不會再更新了,就這樣吧。歷史本來就是很多面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評論區和私信強求我和你們統一視角,怎麼可能呢?至於我到底喜不喜歡他,還是像有些評論說的在蹭他的熱度,這件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歷史原本是一個很美好很溫情的東西,我保持著卑微的姿勢在仰望它,哪裡能想得到評論各位都是帶歷史學家呢?對不起,真是我自不量力。

以後也不會再回答歷史方面的提問了,我以為很理智的圈子原來也渾水一潭。心灰意冷。世人好笑。尊重二字不知如何書寫,你先捫心自問一下,是否對得起你喜歡的他吧。

最最最後一次

幫幫忙,別在評論區吵架了。登個知乎幾百條消息你不煩我還煩啊。


古往今來,能比肩諸葛亮的人,能有幾個。

不少人以戰績來說事,卻不分析形勢。

要知道,諸葛亮是逆天而為。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也只有一點。

姜子牙興周之時,紂王作繭自縛,離心離德,遠徵東夷,大興土木。很明顯自毀長城好吧。比起諸葛亮的對手,曹丕曹叡荒淫無度嗎?曹丕曹叡濫殺賢臣嗎?面對殷商這樣的烽火四起的王朝,姜子牙能興周很厲害嗎?恐怕稍微有點軍事能力的將軍,藉助大勢,都能滅了商朝吧。這是順天應人,是時勢所致。只要姜子牙不犯錯誤,按照正常的軍事理論用兵,自然能成為兵家神話。

再看韓信,韓信之所以能成功,也是有很多客觀因素的。韓信自己也說了很多項羽失敗的因素。比如不賞有功之人,定都於易攻難守的彭城,亂封諸侯王。這些,都是項羽的失策。而當時。楚漢相爭。兩股勢力,懸殊並非很大。但是,蜀漢和曹魏呢?曹魏的實力各方面都碾壓蜀漢。而且,韓信和劉邦打項羽,是撕毀盟約。偷襲而打的。這就像呂蒙打關羽一樣,上一秒是朋友,正常人被自己的盟友捅刀子,都會措手不及吧。而蜀漢和曹魏本來就是敵對關係,兩國之間防的跟什麼似的。讓韓信打?恐怕也不容易吧。但是,不得不佩服韓信的軍事才能和獨特的魄力。都知道酈食其怎麼死的吧?明明都勸說齊國投降了,韓信這個時候發兵攻打,打贏了很值得炫耀嗎?

各位也別有情緒,我並非說韓信軍事能力不行。我個人也十分欽佩韓信的軍事能力,只是客觀點說,韓信背後所擁有的實力,絕對比諸葛亮的蜀漢要硬氣點。

再看張良,運籌帷幄的典範。張良奇謀甚多,但自己帶兵的經歷並不是很多。刺殺秦始皇未能成功,在劉邦手下也帶過兵,並未能開創大的局面。一心復韓,最終化為泡影。遇到了劉邦這樣有手段的主子,與韓信和蕭何兩位國士相得益彰。反觀諸葛亮呢?劉禪昏聵,李嚴掣肘。怎麼比?你告訴我怎麼比?是諸葛亮不如張良嗎?很難說吧。張良堪比郭嘉,法正。運籌帷幄青史留名。我承認張良很牛逼,也是歷史上一位人有實力的人物。張良能進武廟,憑啥幫助劉備從無到有,從新野問鼎西川的諸葛亮不可以?就因為以一州打九州,沒能統一就不配嗎?

司馬穰苴,真實戰績流傳下來的也很少的吧。所記載的只是擊退晉、燕的軍隊。而更多的留下的是軍事理論和著作吧。如此說來,諸葛亮就更當之無愧進入武廟了。諸葛亮留下的軍事著作也不少,治軍嚴明,所缺的只是奇謀不足而已。對於帶兵打仗,諸葛亮完全沒有什麼黑點好吧。一個人能用步兵打騎兵,打得魏國朝野震動。治軍思想更是被後人讚歎,李世民李靖都佩服的。為何進不了武廟?

孫武,希望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 蘇軾的父親蘇洵寫的一篇文章《孫武》,裡面就對孫武產生了質疑,古人的質疑有理有據,遠比我在這饒舌有說服力。裡面大致意思就是,孫武所表現出來的軍事能力,和他在書裏寫的不太符合。實戰經驗,可能並沒有那麼神。

吳起,是真的牛逼。然而,吳起橫掃六國了嗎?沒有吧。諸葛亮沒能統一,又有何可言呢?秦國的蒙恬 王翦,是幫助始皇帝統一的。衛青霍去病,更是橫掃漠北。郭子儀中興唐朝,這些人都沒能進入武廟,可見武廟的存在,並非是根據實戰來的,而是依據理論。

所以很多人都只能位列名將,而不能成為十哲。

諸葛亮有《兵法二十四篇》,夠了沒?

以諸葛亮身後的蜀漢的實力,抗衡曹魏,古今的兵家,有多少能做到。晉,作為對手王朝,對諸葛亮追封武興王,不會軍事,能稱得起武字?

說句難聽的,諸葛亮以卵擊石,卵沒碎,石頭竟然出現了一條細細的裂紋,還敢說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嗎?

軍隊行山路,前進停止都疾如風 徐如林,猛如火,穩如山,令行禁止。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點。

諸葛不如郭嘉?郭嘉?郭嘉帶過兵嗎?一個十勝十敗論秒殺天地?

司馬懿?司馬懿帶著上單和輔助以及數倍的兵線守他,而對面三個掛機一個坑,就諸葛亮一個法師,還被諸葛亮打得不敢出塔,等對面藍耗盡了,網斷了,掛機回城了,都不敢出去殺一波。這個就是司馬懿的智慧呀。司馬懿的勝利,竟然是等待敵方首腦自己病死。

所以,諸葛亮進武廟毫無疑點。沒有諸葛亮纔是不合理。


我下面的回答就針對軍事成就來回答。

如果武廟要以軍事成就為標準踢掉諸葛亮,那麼張良就一定要比諸葛亮先踢出去。

我尋思張良有什麼軍事成就,或者軍事才能讓他立足武廟?

張良謀略雖強,但是跟秦軍無名郡守打得難分難解,這也可以說明,謀略不等於軍事才能。

雖然張良是劉邦謀士團的頭,但是劉邦手下謀士團,陳平和酈食其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其他鮮有出現的謀士有趙衍、婁敬等輩同樣貢獻突出,功不可沒。

把劉邦手下整個謀士團的光輝成就全部扣在張良頭上這不對吧。

我認為張良是楚漢時期最強的謀士,中華歷史中最強謀士之一。但不妨礙我對張良的軍事才能給予較低評價。


然後以軍事成就為標準,另一個可以拉出來槍斃的就是田穰苴。

田穰苴軍事成就很大?就因為治軍嚴整就把敵國嚇退,你讓他嚇嚇曹魏試試?

進攻方見到防守方防備周全而放棄撤退的例子,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歷史上出名守將多了去了,田穰苴僅僅靠這就能立足武廟?

那諸葛亮是不是逼退了曹真大軍?是不是收復武都陰平二郡?我也可以說這跟田穰苴差不多嘛。


到了宋朝武廟,軍事成就這個標準就更低了,把白起、吳起兩個硬戰力踢出去。

加入誰?管仲!范蠡!

這兩人,連帶兵打仗都沒有過,談何軍事成就?

評論裏有人說管仲帶過兵,我這裡想強調的是打仗,管仲並沒有體現過他帶兵打仗的戰鬥力有多強。


再者,春秋、戰國、楚漢諸侯等,哪個【諸侯國】國家體量能與【曹魏】一戰?

當然孫吳韓白掃蕩諸侯國很厲害,但明顯,敵人強度都不在一個檔次。

很多春秋戰國楚漢的諸侯國,戰鬥力都未必比公孫瓚,公孫康、呂布、馬超這些軍閥更強

試想一下,如果蜀漢的國力,像漢國、秦國那樣,三倍碾壓曹魏東吳。

劉禪像劉邦、秦王一樣英明神武,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還是無法撼動曹魏,那纔算軍事才能不行。

在君主昏庸、國力衰弱的情況下,名將發揮起來左右掣肘,成就是非常有限的。

有道是「廊廟之才,非一木之支;帝王之業,非一士之略。」

如果非要選一根木柱支撐房子,一位士人輔佐帝業。

你覺得應該選誰?


從另一個角度說

認為諸葛亮配的是歷代皇帝和武將

認為諸葛亮不配的是知乎默默無聞一噴子

到底聽誰的,高下立見

——以上只是說圖片裏的那個回復的233333謝謝回復提醒(*/ω\*)

加一句,究竟軍事實力厲不厲害,不還得看他們的軍事相關作品裡面呈現的陣法,治兵等等方面的見識和他們的應用麼?

敢問武廟十哲的相關作品質疑者都讀了麼?

你舉的那個例子的陣法,治兵等等的觀念是什麼?優於相關作品來佐證?

諸葛亮很多軍事上優秀的點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中,詳情請參考《李衛公問對》裡面相關涉及的還有樂毅,張良,孫武,白起等(以至於我覺得我有理由懷疑武廟十哲有一點點參考這篇)

說當時統治者只是為了找一堆靠道德上分的

統治者的形象塑造問題從來都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

統治者會趨向於選擇對自己統治有利的,這的確是事實

但選擇的必需能讓所有將領大臣百姓心服口服,不會有那種我覺得不配的想法,不然不適得其反了麼?

………………分界線…………………

我錯了

我在這裡衷心的勸覺得不配的人說一句

咱還是閉嘴吧

咱懂軍事嗎?

我都不奢求你能想到八陣圖怎麼推演

就問你你背完孫子兵法

給你一波兵

你懂怎麼調度嗎?

怎麼提升士氣嗎?

怎麼打贏嗎?

哦,甚至我可以扎心的問一句,你孫子兵法記的幾篇啊

咱就是一羣站在四川盆地的矮子,還擱這討論啥哪個阿爾卑斯山脈頂峯的人站的高啊

咱配嗎?咱懂啥叫軍事嗎?咱帶過兵嗎?咱讀過幾本軍書啊?咱連紙上談兵都不會,人家趙括都可以瞧不起咱,咱還擱這比各種大佬……

真心建議配合《李衛公問對》讀一讀提到的人的作品

然後你就會和我一樣發現

誰給咱一小軍事白癡的勇氣擱這質疑人家懂軍事的大佬的排名,梁靜茹都沒這能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