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人無限的權力,人依然不會作惡,桀紂之禍才能減少。

如果貧賤不能使人頹廢,才會有更多的人心懷希望,不做垃圾人(比如搶方向盤)。

如果威武不能使人苟合,才會有更多的人避免做沉默的螺旋(比如做校園霸凌的旁觀者)。

這是一種為人為己的精神,也是人類得以長期存續的策略。


想起來最近常常和朋友提起的一句話,知其不可而為之。

孔子常常是失意的,他想從政,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的弟子很多人都取得了政治地位,他卻不得志。

他在鄭國與弟子走散了,弟子找孔子,鄭國人說,東門有一個人,上半身像古代的聖賢,下半身就不太像,整個人看上去像喪家之犬,恐怕這個人就是你們的老師吧?孔子聽了這個評價說,外表像誰不重要,說我是喪家狗,說的是呀,說的是呀!(見《史記 孔子世家》)這一段,說的是孔子落魄。而世人所說的落魄,不會讓孔子不開心,他反而欣然接受了「喪家狗」的比喻。

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遇困,幾天吃不到東西。弟子臉色不好看,孔子卻還是彈琴唱歌不止。子路很生氣,就去問孔子,「難道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在困厄的時候也會有所堅持,而小人遇到了困厄,就沒有底線,無所不為了。」

孔子還召子路、子貢和顏回進來談話。孔子問子路說,「詩經上說,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是我們的道德不好嗎?為什麼我們會到今天的地步呢?」子路是武士,武士如果戰勝不了敵人,會加強自己的鍛煉和技藝,於是他說,「是不是我們的道德和智慧不夠呢?」孔子反駁說,「難道道德智慧足夠的人就一定行得通嗎?那怎麼會有伯夷叔齊、王子比干呢?」

孔子又把子貢叫進來問了同樣的話。子貢善於經商,和人做交易,習慣了討價還價的行為和思維,於是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而天下不能容。我們可不可以稍稍降低一些我們的標準呢?」孔子說,「好的農夫善於耕種卻不能保證收成,好的工匠善於技巧卻不能迎合所有的要求。君子修明自己的學說卻不能保證被所有的國家所接受,現在你不修學說卻想被接受,你的志向不遠大啊!」

最後,孔子召顏回進來問了同樣的問題。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也,而天下不能容如果是我們的學說不對,那是我們的恥辱;如果我們的學說正確,他們不接受,那是他們的恥辱,我們又怕什麼?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讚歎說,「是啊!顏家的孩子,如果你有很多財富,我就給你做管家!」(見《史記 孔子世家》)這一段,說的是落魄了也要堅守自己的道德。

與上一段類似的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有。在困於陳蔡時,沒有食物吃飯,孔子面色疲憊不堪,但還是保持彈琴唱歌。子路子貢議論道,「先生被人驅逐羞辱,要殺先生的沒有罪過,侮辱先生的不被禁止。老師卻仍然彈琴唱歌。難道一個君子可以如此沒有羞恥之心嗎?」顏回進門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把琴推開,嘆息道,「子路子貢見識短淺啊!你把他們叫進來,我和他們說。」於是,子路子貢進來,子路說,「我們現在算是窮困了吧?」孔子說道,「這是什麼話?君子能通達道理叫做通,不能通達道理叫做窮。現在我堅守仁義的道理而在亂世中遭遇禍患,怎麼算是窮困呢?所以要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氣寒冷、霜雪降下,我才知道松柏的茂盛。困於陳蔡,對我來說是一件幸運啊!」子路聽後高興地拿著兵器舞蹈,子貢聽後嘆息道,「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見《呂氏春秋》)

以上的一些節選,不知您讀了是如何理解的?

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論語的注釋,書名就是《喪家狗》。李零先生說,「從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宿命」。

我想,李零先生的意思大概是,孔子是知道自己的主張可能不會被接受,但他還是要堅持,要追求,要去奔走呼號。

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做事不問能不能,但問該不該。

孟子說,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萬千人,吾往矣。如果自我反省,我是不對的,那即使是面對普通百姓,我也會理不直氣不壯;如果反省自己後發現自己是對的,那麼即便面對千軍萬馬,我也一樣勇往直前。

我想,這說的大概是同樣的道理。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話與此有相類似之處。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這種道德自信和道德自持,並不容易做到。我們如此珍視這種精神,如此讚美他,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的可貴和稀少。

孔孟至今已經兩千五百年,亞里士多德等希臘先哲也是差不多的時代,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稱這段歷史時期為軸心時代。

兩千多年來,中華歷史上出現無數仁人志士,也有無數打著儒家名號攫取利益的無恥之徒。現在有人因為那些不道德的例子,而批評孔孟的學說主張無用,不能真的教化人心。這是沒有文化自信、道德自信和道德虛無的表現。正因為有民族敗類,所以愛國愛民族才更應該被珍視和讚揚,而不是反過來,批評道德無用。無論物質的誘惑,貧窮的窘迫,還是外來的威脅,我們還是應該堅持理想和道德的底線,並為之奮鬥。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知其不可而為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夫子曰:擇善固執。

一脈相承,但側重點不同。

夫子講,我們通過學習反省實踐,認識到了該做什麼,然後要堅持去做。孟子接著說,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做下去

擇是理性思考、反省、實踐,是通過理性來認識的過程

善自不必多說,在儒學就是仁,就是時代使命,就是我該做什麼

固執是態度,認識到了,就要努力去做

孟子省掉了前面的思辨反省認識的過程,側重在堅持不動搖上,雖是默認擇善但畢竟側重點不同,所以才有後世的什麼此心與聖人同、什麼知行合一,都漠視了夫子更重視的理性思辨、反省、實踐的過程,而自以為會不證自明、讀了點書就自居聖人臨世,導致高舉道德的大旗而忽視了理性、反省、實踐的重要性。

擇善固執,先擇而後固執也

建議誦孟子這些話時,最好也念誦下夫子的這句話: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昂揚奮發而自信,但又要對自己保持警惕,夫子尚吾日三省吾身,況吾等後生小子也?!


頂天立地做個人。

孟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從治國安邦的角度出發的,這段話的對象,包括了統治階級和平民百姓。

積極的意義有,消極的意義也有。

但不得不說,在當今這個年代,富貴十有八九要去淫,貧賤十有八九要去移,威武大多要虛偽,只是淫威之下不得不低頭。

所以,有時候真的感覺,古人雖然看起來很僵硬呆板,但在思想方面還是高於我們這個時代,起碼在精神境界上,這個時代是退步的,


表現的是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

往前面追溯的話,是在《易經》,確然而不可拔

初九:潛龍,勿用。

子曰: 「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

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

意思和孟子說的如出一轍。其實你要知道解釋的話,那就是很簡單的一個翻譯問題,孟子表達的就是字面意思,道理很明了,做起來卻很難。

ps:我最討厭的就是忽略訓詁,自己YY出一堆古代根本不存在的觀念來給自己裝逼。

孟子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沒有什麼玄虛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嘛。如果要深刻理解這裡面包含的道理,就可以去多讀一讀書籍,比如《易經》上面那一段,

比如《荀子》的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

比如中庸表現的執中達權的意思,就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比如多讀一讀關於辯證法的資料,都可以和孟子的話相互對照加深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第一,他的意思我認為是,寧靜巍然如山,八面風吹不動,第二,就像,有一個年輕人,他給里爾克寫了,一一些自己的詩,希望他能給自己的詩,做出一些評價,里爾克,給他回了一封信,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告訴他,你寫的詩,是,一團狗屎,第二部分是,我希望你能明白,你寫詩是為自己而寫,不要被別人的評價有所,影響,也沒有人能給你意見,你必須在,夜深人靜時,問自己的內心深處,紅了,你是否真的要寫,如果?不能寫詩是不是會因此而死去,你要有那種非常堅定不移的精神,支持自己的理想,就是說,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在孟子的時代,應該是,這種理想應該是,聖人的理想,我就不會再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擾,被那些,,功名利祿所影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