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鄙人国画专业,想请油画专业同时也懂一点中国画的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国画专业的大师也请赐教!~~~


能用国画给我们画一架飞机吗?或者画一只袋鼠?或者画一幅彩虹?

嗯,你看看国画,就知道国画的题材非常窄。无非就是山水花鸟人物,而且还就是寥寥几种。古人没画过的,今人也几乎没法画,能画出来一两个新题材的,就是大师。

西方绘画给中国带来的冲击,就是中国画的日趋衰微。中国画不能变,必须遵照传统,因为变了就不是中国画了!你画一架飞机,不管你用水墨还是写意还是工笔,给出的第一印象都是」这不是国画「。

西画对国画的冲击是有的 顶多限制在形式范围

从建国后西画传入中国这几十年中 中国当代艺术工作者表现出艰难融入进西方的美学体系 一直是在边缘晃动 很难在两边占据主导

国画艺术家认为他们是西画 注重效果与观念 缺乏中国人对环境的驾驭能力与深入思考 笔墨略浮夸

西方人认为他们的艺术包含中国元素 加入中国人的工具 颜料 看起来仍旧是水墨画 表达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体验 像是某种观念

中西艺术的学术指导思想是不同的 如果不认清这些哲学或者宗教的差异 一味的照搬素描 结构 几何之类的 对个体是有很深的伤害的 如同教小孩子读世界名著 但他不仍不会处理自身与现实的关系

西方艺术难以冲击到国画赖以生存的文化根源 因其拥有强盛的生命力 无懈可击的完整体系 并于其中不断孕育出新的艺术形式 西画刚被国人认识时 曾震撼过国人眼球 但国人经过悉心整理 又发现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可以引为自豪的地方

比如从笔墨来说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 笔从心使 心能转境 心物一元 中国人可以描述说骨 气 蕴 质 性 雅量等这种很难形容的词语 来简单概括自己的线条质量

到了一定年纪 国人就会看出艺术品背后可以引申出的传统文化 及个人于这种经验的独特修持 所以看似形式万古不变 但各自的艺术面貌 如同指纹一样 很难雷同

如同书法一样 我们说楷书学习赵孟𫖯的字的人有多少 估计从元到现在数不清了 但毕竟赵体仍旧不过时 字形还是那样 几百年没变 但请教一个练习赵体的人 他却认为自己与赵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西方人是看不懂的

西方人是不懂中国艺术的 有一些西方人 比如苏立文 高居翰 写了不少东西

但细细阅读你会发现 他们是用哲学去套用中国的艺术 并不能真实理解实质 为何做不到真实 因为没有笔墨功夫及笔墨功夫带来的超越界限的观感 新观感带来自身境遇的改变 身心的改变对于笔墨功夫上新的影响 看似心灵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不会是单一形式 而是运用之妙发乎一心 随心所欲不愈矩 如同八万四千法门比作形式

(这里略说一二 实际比这个要复杂)

如同禅画 他们批评说空寂 虚无 幻灭 但这些作为一个真正深入研究佛教经典 并能长期受持的人来说 他们不是真明白的 说来说去还是围绕西方人的观念 意识 境界 离不开现量

西方人不知道无有涅磐佛 无有佛涅磐 生灭灭已 寂灭现前 这类矛盾的事物 都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 也不是一股猛力就可以动摇国画根基的

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冥和中国人的精神理念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谈及最多的就是笔墨,什么是笔墨?在互联网「百度」里我们可以检索到:「笔墨」是中国画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大家谈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评价一个中国画家,往往论及他的用笔是否老辣,是否苍劲有力,用墨是否恰到好处,水与墨的结合在宣纸上有多少表现力等等。其实在我看来,「笔」和「墨」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著更深邃的含义。一、笔是一种对「形」的追求笔是一种对「形」的追求,而神似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用笔,其实还包含了对画家的思想境界、观念思维、知识修养的要求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笔」所传达在纸面上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皴、钩、擦、点,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石涛《画语录》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我们以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代表作《五马图》为例,在画中可以看到画家精湛的用笔,画中人物与马的刻画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五匹骏马,由五个人牵引,每一个牵马人的形态、表情、服装、动态各有不同。李公麟的用笔,抓住了每个人物的特征,勾画出了不同民族的形象,更体现出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甚至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前三位牵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凤头骢」的牵马者身体魁梧,目光炯炯,多须卷发,衣纹采用钉头鼠尾描,刚劲有力,用笔流畅,既表现了人物厚重的服装质感,又表现出性格的干练,「笔」的表现妙在其中。而第二个牵马者,用笔采用铁线描,细线勾勒,很好地表现了这个少数民族人物形体消瘦、精神轻松、气质平和温顺的特征。第三个牵马者的刻画最为精彩,目光深沉,身体微驼,左手持刷,右手牵马,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李公麟用笔简练准确,尤其身体裸露的部分,简练的勾勒如刀切斧刻一般,使形体尽现,形象地勾勒出这位朴素的劳动者的精神世界。第四个和第五个牵马者则是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自信气盛、执缰阔步的马倌。李公麟的用笔饱满潇洒,挺拔有力,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马的造型处理也形态各异,用笔简练,把结构需要加强的部位略施淡染,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的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和性情。李公麟在《五马图》中精湛的白描用笔,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对「笔」的运用达到完美的境界。李公麟的画作,表现出他对生活的观察「非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妍丑,止以肥红绿瘦之分」(宣和画谱)。李公麟的用笔高度简洁精炼,用粗细、刚柔、轻重、浓淡而极富韵律的线条,表达了物象极其复杂的形状与特征。《五马图》《九歌图》《维摩诘图》这些杰出的作品,表达了中国画用笔的精髓。八大山人的用笔也极具代表性。八大山人,明朝宁王朱权的后裔,名朱耷,籍贯南昌,明亡后,落发为僧,后做道士,一生对明朝覆灭隐痛于心,不肯容于当世。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斥著一种强烈的个人情绪。他所画的花鸟、竹石、山水墨笔狂放而富有激情,造型别具一格。八哥、鸳鸯、鹭鸶、芦雁、鳜鱼、鲶鱼,无不表现出八大山人对造型的独特理解,这种独特的处理突出表现出了八大山人的思想和感情。八大山人作品中的花鸟、山石、枯柳、动物多用渴墨颓笔,形态冷寂凋零,造型决定了作品悲凉的格调。如《松树双鹿》,用笔豪放不失刚劲,鹿的眼睛也和其他作品中动物眼睛的表现形式一样改成圆形,山石松树圆润中透露出荒芜寂寥,温馨中暗藏凄凉。再如《梅石》,简洁的用笔刚劲有力,简单的造型,寥寥几笔,画面的气势宏伟,意境空阔。在陈洪绶的绘画作品中,用笔和形象的刻画更是炉火纯青,他用笔简洁质朴,线描清圆细劲、深厚独到,所画人物特征鲜明,如《归去来图》《屈子行吟》《西厢记》插图等,尤其《水浒叶子》不仅是陈老莲一生的精心力作,也是明末清初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选取了《水浒传》中的好汉宋江、林冲、史进、燕青等梁山泊英雄绣像40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这些绿林豪杰的英姿气概,画中用笔采用锐笔直拐、钉头鼠尾、刚劲有力的线条,人物造型夸张又明确,严谨又不失疏旷散逸,既形似更神似,体现出陈老莲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对造型准确的把握、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会观察。谈到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也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明清小说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有著鲜明的个性,生动传神,无论《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还是《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李逵、武松,都仿佛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在这里,文学和绘画有著共同的艺术规律,即生活的积累、理解、体会对一个艺术家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倡导艺术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义即在于此。二、墨是一种「意境」意境即「境界」或「境」。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境界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乃无我境界也。有我境界,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中国画之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物象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领悟和表达。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也是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心与物的交融,意境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的灵魂。而在我们的理解中,用墨又是怎样的呢?用墨就像用色,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明暗等。墨虽然是黑的,但中国画却有「墨分五色」之说,即指黑、浓、淡、干、湿。古人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其实,这些墨的运用与变化,是我们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在范宽《溪山行旅图》中,整个画面的构图,迫人肺腑,气势如虹,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庄严、朴实、雄浑、磅礴,表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韧劲拔的特点。巨峰高耸而立,万壑千岩,山间飞瀑在画面中形成了一条洗炼的细线,与雄厚的巨峰形成鲜明的对比。山脚下气雾茫茫之中隐约看到远处的杂树丛林,画面近处巨石横卧于一条小路旁,石上的树木、亭台楼阁虽若隐若现,但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潺潺溪水从画面深处静静地流来,密林深处,一队驮马商旅穿林而至。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范宽把墨用到极致,画面用墨深厚,重骨法,皴擦、渲染并用,刻画出了秦地山川峰峦浑厚、壮丽宁静的气概,表达了画家于现实生活无法达到的心神向往的山水意境,也是画家心中的山水画卷和精神家园。米友仁的作品子承父业,创造了「米家山水」的新画法,在《潇湘奇观图》中,「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整个画面完全以水墨画成,没有勾勒皴擦之笔,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营造出烟雨朦胧的江南山水的意境。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画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的优秀画卷和艺术瑰宝。他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用笔用墨上极为讲究,通过笔墨这种看似仅为技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和艺术境界,这无疑将对我们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概念产生重要的作用。三、中国的笔墨精神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其观点充分说明笔墨的造型立意的作用。其实,在中国笔墨精神和思想里,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大象无形」,而并不是为再现现实生活中物象的形。而意境是通过画家的丰厚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所表达出的一种美学态度。画家用笔墨将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维、意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认识,以此表达对大自然精妙深邃的感悟,这才是中国古代画家追求和展现给我们的绘画的「天人合一」真谛。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也。」说出了中国绘画的精髓。绘画所表达的是画家的思想与精神世界。画家要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观察事物的态度,有发现美和表现美的手段能力,还要有对生活的热爱,正如石涛所说的「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心受万物,万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由此,「吾道一以贯之」。


我觉得主要是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对中国的强势压力造成的 ,经济基础强大 上层建筑就强大 再过十年再看吧 中国如果能按步骤崛起,庞大的经济实力上的中国文化上层建筑也会自然的向周边输出

中国文化是没有问题的 笔墨也是没有问题的 文化自信源于国力自信


对于笔墨没有冲击,冲击的是画面效果,所以现在的国画有大,满,黑,厚,密的特点了(不是全部都这样)


西方绘画已经衰败了,我指的是西方人定义的架上绘画。至于西方的图像艺术会怎么样,不想去知道,时间会说明一切。

至于中国画笔墨,虽然有几十年,看起来传承要断,但只要古代大师的作品依然在,有关国画理论古籍依然在,这传承会慢慢恢复。

中国画可以借鉴一点西方 绘画的观念,至于技法,宋朝早就什么技法都使用过。

冲击一说,近乎虚构。
本人也是国画专业,初学的时候和大多人一样,西画入手。个人觉得冲击淡不上,国画的包容度还是很大的。如果是指市场方面,可能会有。
两个意思么。梅兰竹菊能画出风骨,花鸟虫草能画出意境,尤其是山水,没有功底肯定是不行的。我对油画创作过程不是很了解。但是,从已有的大师级的作品来看,美的规律,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冲击?好像谈不上。
徐悲鸿跟林风眠,可以比对研究一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