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与黑》,是高中时代。在那个明应该摒弃一切杂念专心问学的时期,倒是比平时读了不少「闲书」,而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我最珍爱的一本。

豆瓣《红与黑》8.6分

上中学时常看一些玄幻小说,这些系列初看津津有味,之后便味同嚼蜡,无非是天赋异禀,但童年时运不齐家门不幸或受人侮辱,隐忍期间忽有奇遇,实力大涨,举世无双,而后报昔日之仇,以快人心

初看《红与黑》,于连少年时期的遭遇竟让我觉得有些熟悉:主角:于连特点:喜爱读书,且记忆力超群家庭环境:父亲是木匠,有两个膀大腰圆的哥哥,因为身体羸弱,不能增加家里的营收而被父亲和哥哥厌恶、虐待奇遇:受市长赏识,聘为家庭教师,收入可观

或许按著玄幻小说的路子,于连就此飞黄腾达,以德报怨善待父亲和哥哥,成为一代学者

但这样无疑是粗浅乏味的。

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一个出身决定未来的时代,整个1830年的法国,那个波旁王朝复辟后的丧失了活力的时代。读来令人感到无限的悲哀:悲哀那个荒谬的物欲时代,悲哀我们并不比200年前先进得多的如今的时代。

匆匆

青年时期读《红与黑》很有代入感,因为书中的于连出身卑微,却很有雄心壮志,梦想冲破等级森严的社会,成为上流成功人士。在于连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读的罗新璋老师的译本,这一段描绘印象深刻:

于连挺立在峭崖上,仰望晴空:八月骄阳,光照四极。岩下的田野里,传出悠长的蝉声;蝉鸣一停,周围一片寂静。脚下方圆八十里的乡野,尽在望中。雄鹰不时从他头顶上的绝壁间飞掠而出,在长空悄然盘旋,画出道道圆圈。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跟著鸷鹰转。稳健而有力的搏击,令人震慑,他渴慕这种力量,渴慕这种孤高。

但于连为了野心,不仅靠著天赋和才智,还用了作假、欺骗种种不光彩的手段,他不择手段想要飞黄腾达,不禁让我在带入的同时又思索:倘若我是于连,遇到瑞那夫人的检举,我能不能抑制心头之怒,遇到德·拉穆尔小姐和瑞那夫人的矛盾之爱,我又如何正确选择。以审慎的角度去思考,于连所做的一系列抉择大多是偏激的,充斥著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这样的选择又无比真实,谁能在青年时期拥有成年的心性和城府呢。于连·索雷尔,天资聪颖,出身卑微,渴望上位,不择手段,功名将就,一著不慎,满盘皆输,法庭一线生机,以自杀式陈词,亲手断绝,只为此生,与贵族为敌,不甘人下。

《红与黑》终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跨越时间空间虚拟现实的两位,在我心里达成了共鸣。司汤达评价于连终究是「一颗好苗子」,「他不曾像大多数人那样从温和走向狡猾,年龄反而给了他易受感动的仁爱之心,那种过分的狐疑也会得到疗治」。虽然于连为了生存抹上了粉饰戴上了面具,但不是每个人洗净铅华都如于连般纯净自然。

前天是五四青年节,贪图玩乐我没能对青年节的意义做一些感悟,这次借著于连带给我的青年热血的回忆,我想重拾对未来的热忱,做一些心态和行为习惯上的改变,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敢于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想起在B站《后浪》评论区看到的一则热评:

《后浪》的确像大家说的那样,脱离了当代青年的生活现实。但是看完视频后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留下的不是那些精致的生活体验、羡煞旁人的道具,而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的气质,以及为了祖国,挥洒青春热血的豪迈。回想起来,视频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满溢的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虽然有人笑侃自己不配做后浪,最多算是地下水,但我相信你也许只是忘了:地下水,也曾经是后浪。只是为了大地的血脉,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汇入土壤,不见天日。相信有朝一日,或今天或明年,或悲伤或欣慰,年少轻狂,会在你心里,涅槃重生;江山社稷,定不负,有心人。

-End-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个人公众号,欢迎关注 :凡古一往


以前看小说就是看完就过了,就像追完一部电视剧一样。现在,看完书,总能让我有一些想法。 《红与黑》这本书一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是讽刺政治阶级的一本书,从没想过书中将于连的内心刻画,以及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写得那么细腻。我一直觉得于连是个混蛋,他有强烈的该死的自尊心,敏感到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在鄙视他。明知道德莱那尔夫人是有夫之妇,还是用了心机和手段引诱她(好像欧洲那边有情人是超级正常的事,昨天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这样!),他会为达到目的耐心狩猎,对于后来的玛蒂尔德也是这样,花上好几个月是时间,甚至可以假装向其他女人示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出身贫穷,却是考自己的才华跻身上流社会,得到一定的满足。

于连的确混蛋,他不真诚,有心机,和所有他鄙视的人一样伪善,但是他没有犯什么错误,那些刻画的阴暗的心理活动,我想很多人都有,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但是,我没有想过他的结局会是死亡,到最后几页,我还一直存著他会被解救出来的希望。于连的死,也是对那时社会的讽刺吧,他并没有杀死人,而他犯下的错也不足以判死刑。但是,很多人却利用他进监狱,想以他的活或者死,来谋取利益或者名誉。

于连对于德莱那尔和玛蒂尔德,的的确确是真心喜欢,只是前者更纯粹,但是于连也接受不了私情被发现,而脸面丢尽,最后德莱那尔想去求路易十四(不记得是不是这个)去公开他们的私情,来解救于连,于连在乎的还是脸面和名誉。后者多了一丝阴谋的味道。全文看下来,我觉得于连是喜欢玛蒂尔德的,但是文章结尾,玛蒂尔德发现于连只爱过德莱那尔,于连到最后也觉得自己还爱著德莱那尔,并且,他对德莱那尔说:「她(指玛蒂尔德)是我的妻子,不是我的情人」excuse me? 所以妻子是摆设,情人才是真心喜欢的那个? 出乎意料,于连死了,然后,德莱那尔也死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国外小说,可以记得住几个主人公的名字的,这本书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读罢《红与黑》,仔细想来,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句「对浮华的世象不要太动心」。人性真的很奇怪,于连、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复杂,我至今也没能想明白。 金钱、地位真就那么的重要吗?于连的野心与爱情真的值得他为之疯狂吗?他所追求的又究竟是什么呢?终是会幻灭的吧,可笑的自尊与变态的情感…在登上巅峰之际也正是坠入深渊之时… 可怜的人儿啊…人性真是太复杂了…而人却又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对三个主人公都是满满的心疼 虽然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可到头来更多的还是心疼

读了红与黑后,思绪万千。于连喜欢上一了

瑞娜夫人。让瑞娜夫人体会到真正的爱情。瑞娜夫人的婚姻应该就是时代的悲剧。在法国上层阶级将究的是门当户对,她丈夫娶她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瑞娜夫人的身世和她可以获得的大笔遗产。而于连作为一个木匠的儿子想在当时的社会改变自己的阶级是不易的。但毫无疑问他很有野心和抱负,他内心高傲敏感,受不了别人特别是上层阶级对他不尊重,为挽回尊重他会不惜和别人决斗。第二个出现在于连生活中的人是玛娣尔特,这是一个高傲的上层贵族女子。她因为和于连都赞美拿破仑的英雄奇迹在思想上有共鸣。她疯狂爱上于连, 但这爱情又很矛盾,因为于连和她的地位相差悬殊。她常常用她的高傲击退了于连。而于连对这个女子开始或许是有些感情的?但看来他大部分是为了获得征服一个贵族女子,显得自己好像地位提高了一样的快感。或许说玛娣尔特是很可怜的受害者,在于连生命最后的时间越发爱他,于连置若罔闻。他在生命最后时期享受了和瑞娜夫人的温存。或许在他心中瑞娜夫人才是他可以依靠的港湾。在他死后,瑞娜夫人也随他而去。本书作者渲染的是一个年轻教士和有夫之妇的爱情。这种爱情在伦理上行不通。但读者看下来却对这两个人恨不起来。(只能把它归咎为时代的悲剧了。。)


整篇小说围绕著主人公「于连」的成长史展开,我查了下作者的背景,了解到司汤达是一个崇拜拿破仑的作家,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我甚至会怀疑,作者在虚构这样一个人物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写自己。

于连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我对法国的那段历史了解不是很多,但是能感觉出来,阶级是难以逾越的,因为统治这个社会的阶级本身就是不允许阶级颠覆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在他们看来的「下等人」。

于连这个人性格谨慎又心思重,这与他的出生背景是有关的,一个木匠的儿子,是这个社会上最低等的人,在受到军医启蒙后,崇拜拿破仑,企图像拿破仑那样更改命运。

于是他饱读群书,终于被引荐为家庭教师,作为瑞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是他跨越阶级的踏板。他与瑞娜夫人通奸,被发现,逃离维璃叶,到贝藏松神学院,认识彼拉神甫,又机缘巧合随彼拉去往巴黎,成为拉穆尔侯爵的秘书。喜欢上拉穆尔小姐,与其幽会,被性格古怪的拉穆尔小姐抛弃,整日忧苦烦闷。经人指点,欲擒故纵,拉穆尔小姐发现已怀身孕,告知父亲。父亲纠结再三,决定将自己爵位传予于连,只为保足贵族颜面,可谓是于连人生最高光时刻。不想瑞娜夫人受其忏悔师指使写下高发于连的书信。侯爵立马翻脸反对于连与女儿婚事。于连气不过,返回维璃叶谋杀瑞娜夫人,瑞娜夫人幸逃一劫,于连入狱。拉穆尔小姐想办法拯救于连,于连一心求死,发现自己深爱的是瑞娜夫人,后悔自己因前途受阻射杀瑞娜夫人,拉穆尔小姐妒火中烧。最终于连难逃断头一劫,死在维璃叶。而瑞娜夫人听他的话没有自杀,却在于连死后3天跟她的孩子一起离开了人世。

于连生命中几个关键人物:

父亲:唯利是图,毫无作为父亲的责任和担当,为了钱与瑞娜市长讨价还价。在于连即将赴刑场之际还在想著于连的遗产。可以说,于连的性格养成根源来自于这个木匠父亲,所有的自卑和敏感也来自于这个原生家庭。

老军医:是于连的思想启蒙老师,是他在追求仕途的关键人物。老军医为于连勾勒出一副充满梦想和希望的画卷。他以拿破仑为榜样,怀著年少的心,对未来充满希冀。

瑞娜夫人:与瑞娜夫人在一起应该是于连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苇儿溪,他可以无忧无虑的在给孩子们上课之余读自己喜欢的书。瑞娜夫人又给了他最初的情感启蒙,也是后来于连前途破灭的伏笔。

彼拉神甫和拉穆尔侯爵:在拉穆尔侯爵家,于连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变成贵族圈里的一员,按理说已经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做事风格也趋见成熟,才华横溢。

玛娣尔特:拉穆尔小姐,想法古怪,可以说是深受书籍毒害……因怀有于连孩子而改变了于连一生。于连因得到拉穆尔小姐垂爱开始飘飘然,后又因遭抛弃郁郁寡欢,又因拉穆尔小姐怀孕成为陆军中尉,被拉穆尔侯爵阻挠…可谓是大起大落。也可以说于连是被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红与黑:拿破仑的军服与教士的黑色袍子。于连徘徊在两个意识的一生,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牺牲品。最终,于连对远大理想的信念破灭,终究屈服于现实。

最后一段甚至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她跟她的孩子离开了人世,这里的她是谁呢?是瑞娜夫人还是玛娣尔特?我觉得都有可能,玛娣尔特可能会为情自杀,这符合她的性格。而瑞娜夫人没有自杀却死了很可能是被谋杀,那么谋杀她的人会是谁呢?丈夫?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是瑞娜先生所为,大概率不会杀害孩子。还有谁?玛娣尔特?带著嫉妒和仇恨是有可能的。

欢迎讨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