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巴黎评论》采访海明威时,海明威表现了极其「刻薄」的一面。面对记者的诸多问题,海明威的回答保持了一贯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以至于说的话经常比记者问的话还少。

而对于记者提出的比较「大众化」的问题,海明威表现得极其不耐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浪费时间就会感到犯了不可饶恕的罪」。

1.

《巴黎评论》:对想当作家的人来说,你认为最好的智力训练是什么?

海明威:我说,他应该出去上吊……至少他可以从上吊的故事开始。

(记者此时估计还没有意识一场灾难即将到来)

2.

《巴黎评论》:你会建议年轻作家干报纸吗?你在《堪萨斯城星报》受到的训练对你有帮助吗?

海明威:(几句敷衍的回答后)你要是问别人陈旧而扯淡的问题,就会得到陈旧而扯淡的回答。

(记者估计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采访对象在骂人方面也不是等闲之辈:骂人不吐脏字,照样杀人于无形)

3.

《巴黎评论》:有些人,特别是你同时代的人,对你的作品有什么影响?格特鲁斯·斯泰因有没有影响?还有埃兹拉·庞德?或者麦克斯·珀金斯?

海明威:对不起,我不擅长这样的尸检,有文学界和非文学界的法医专门干这样的事情。

(尸检?记者估计坐立不安了)

4.

《巴黎评论》:你愿意承认你的小说中存在象征主义吗?

海明威:要是你不介意,我不喜欢谈论象征,也不喜欢被问到象征。写了书和故事又能不被别人要求去解释它们可真够难的。这也抢了解释者的饭碗。

(这货说话有点硬啊)

5.

《巴黎评论》:你觉得从一个文字工程转移到另一个容易吗?还是你开始一个就要先完成一个?

海明威:事实上,我中断自己认真的工作来回答你这些问题,足以证明我蠢得应该被判以重刑了。别担心,接著来。

(完了,这次的采访记录公布后,别人估计都得骂我是个傻子了)

6.

《巴黎评论》:你能不能谈谈把真实生活中的一个人变成一个虚构人物的过程?

海明威:如果我解释了我是怎么干的,那会成为诽谤罪律师的一本手册。

(大哥,咱能不能好好说话呀。稳住,稳住!)

7.

《巴黎评论》:回想你所塑造的人物,其中哪一个是你特别喜欢的?

海明威:这会列一个很长的名单。

(呃,你长你了不起)

8.

《巴黎评论》:你怎么给你的角色起名字?

海明威:尽力起好。

(崩溃……)

9.

《巴黎评论》:有人说,一个作家在作品中始终只贯彻一两个理念。你能说说你的作品表现的一两个理念吗?

海明威:谁说的?

(哥,你难为我干嘛呀,我要是知道谁说的,我还会说谁说的么)

我估计这个记者采访完海明威是奔溃的。

还有一些其它关于海明威的趣闻:

1.曾经被挚爱抛弃

在义大利米兰的美国医院疗伤期间,海明威与一个叫艾格尼斯·冯·库鲁斯基的美国女护士相交甚好。女护士甚至坦言自己愿意嫁给海明威。然而在战争结束后,这个女护士跟其他人结了婚。海明威感觉自己遭受了欺骗,愤恨不已,以至于影响了后来小说中对女性的塑造。

首先,被挚爱抛弃后的那段时间,海明威感到身心交瘁,并把这种情绪带到了笔下。这篇文章就是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

其次,海明威直接把这个女护士作为了《永别了,武器》的女主的原型。《永别了,武器》的女主凯瑟琳也是一名护士,也是在医院结识了男主。两人也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互相许诺要和对方结婚。

有意思的是,在《永别了,武器》里,海明威还是没有忘记往日的痛苦,对故事里的凯瑟琳展开了报复。凯瑟琳最终死于难产。

所以,现实中背叛海明威的人,被海明威化作小说里的人物,给写死了。

安格斯·威尔逊说,艺术家写作是因为受了某种创伤,他用他的艺术作为某种治疗,这样就不至于彻底地失心疯。我看哦,这话用在海明威身上怪合适的。

2.反对有关写作的任何罗曼蒂克的观念

诸如人们认为李白酩酊大醉下才能写出好诗好句,人们通常会对作家和诗人抱有过分罗曼蒂克的观念,认为他们的创作需要某种特殊氛围,比如喝得晕晕乎乎,嗑嗨了的状态……但其实这种状况是很少存在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被称为「酒鬼」的福克纳曾说过,醉酒时哪怕要写出一个句子都是不可能的。海明威也是这么认为。

有人问道马尔克斯写书时是否处于嗑嗨了的状态,马尔克斯强烈批评他们为「糟糕的读者」,并指出,「要成为一个好作家,你得在写作的每一个时刻都保持绝对的清醒,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而最接近我们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一个小说家》里更是强调,写作是一个体力活。要想干好这个体力活,得有个好身体。所以他选择了跑步。

海明威也非常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称写作于他如拳击。所以作为「迷惘的一代」,他更是「追求幸福的一代」。

3.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这一称号并不是海明威原创,更不是书评家或读者发明,而是美国女诗人格特鲁德·斯坦因对海明威那个时代的人的称谓。

格特鲁德和海明威私交甚好,而格特鲁德也被海明威视为自己文学生涯的领路人。在《流动的盛宴》海明威详细记录了两人的故事。而在《丧钟为谁而鸣》里,海明威更是借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之口传达了自己对格特鲁德的敬意。

「洋葱就是洋葱就是洋葱。」「(洋葱)和玫瑰差不多,很像玫瑰。玫瑰就是玫瑰就是洋葱。」这看似无厘头的言语其实是模仿格特鲁德的名诗: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用以表示事物就是事物本身,除了它本来的面目,无关任何附加。

我觉得这是海明威对格特鲁德的崇高敬意。

4.和心爱的人对付整个世界

与鲨鱼搏斗的「老人」海明威,似乎并不像人们想像中的那么茕茕孑立。相反,他更热衷于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去对付整个世界。

首先,海明威前后离过好几次婚。在离婚这方面,可以算得上是文学大师中的「佼佼者」了。应该可以看出,海明威对伴侣的期待很高。遇到更喜欢的人,便可以放弃旧爱。

第二,这一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也有体现。

他在他未修改的小说《伊甸园》里写:

我们是两个人对付所有别的人。

虽然是借女主之口,但多少可以窥见作者本人的心境。

他还在知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里写过:

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郎,虽然相爱,却时常想要单独安静一下,而一分开,必然招惹对方妒忌,但是我可以实实在在地说,我们两人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孤独的感觉,那是与世人格格不相入的孤独。

这种经验我一生中只有过一次。我和好些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感觉孤独寂寞,而且你最寂寞就是在这种时候。但是我和凯瑟琳在一起,从来不寂寞,从来不害怕。

而这里的男人便是《永别了,武器》里的主人公亨利。由于海明威的书或多或少都有自传的色彩,所以可以把亨利视为海明威。而里面的女郎便是书中的凯瑟琳。前文提到过,凯瑟琳是曾经抛弃过他的艾格尼斯·冯·库鲁斯基的原型。有意思的是,《伊甸园》的女主的名字也叫凯瑟琳。

从《永别了,武器》里亨利对凯瑟琳的爱,再到现实中海明威的不断离婚,可见,或许,海明威一生最放不下的女人,可能还是年轻时伤他最深的那个女人。


「带上你我不放心,」尼克?亚当斯对她说。「我连自己要去哪儿还不知道呢。」——海明威《最后一方清净地》

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受过伤 温柔


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嗜酒、打拳、狩猎、看斗牛、上战场彰显出他的倔强,然而他笔下主人公对自然、对爱情的专一又流露出他柔情的一面……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除了小说作家的身份,更是四海为家的大块头硬汉「老爹」,泡在酒馆里千杯不醉的常客,名流派对聚焦的核心人物,同行朋友间颇具人格魅力的对手、知己,然而在海明威的观念中,似乎只有一件事值得他全身心投入。在写作时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他说过「在任何没有他人干涉或者打扰的时候,人都能好好写作。或者说只要够狠心,就一定能做到」,他也确实如此身体力行,开足马力、勇往直前,始终保持站立的写作习惯和其简洁精炼的笔法不无关系,披荆斩棘、一语中的,以一个斗士的姿态与世界交锋,活脱《老人与海》里的老渔民。


图片

图片

写作是孤独私密的,也正是如此「单打独斗」,让他捧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走上这段旅途绝非轻而易举,经历波折无数,乘风破浪航向目的地困难重重。所幸的是,与小说中老渔民的悲剧结局相反,正值知天命年纪的海明威钓到了「大鱼」,实现了他大半生朝思暮想的文学梦。这番一往无前定能达彼岸,每一次开篇就像开航起锚,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个真正见识过枪林弹雨,遭遇过公牛袭击,不惧任何流言蜚语的勇士怎会惧怕人生中的满身疮痍,在海明威那里,失败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卑微得连微笑都是在嘲讽自己,这个倔强与温柔性情兼备的名字非海明威莫属。

幸运的文学斗士

「幸运儿」无非是在对的时间遇上了一些对的人,以才气推动了运气,有幸在历史上存档的人。海明威恰巧就是这样的人,斯泰因、庞德等人生导师的指引,慧眼识珠的出版社扮演著伯乐的角色,四任妻子的慷慨和宽容,以及一帮吃喝玩乐、插科打诨的朋友,他们成就了无可替代的海明威。在他诞辰 120 周年的今天,他的作品《老人与海》长居世界各地书店平台的畅销榜首,仍然为众多读者津津乐道。

作家创作除了必不可少的天分和技巧,灵感至关重要。灵感如运气,有时眼看著它如势不可挡的潮水涌来,还没缓过神来却又退去了,只能眼睁睁看它渐行渐远。它的到来又像是等计程车,明知道它可能姗姗来迟,却无时不刻不在期盼著,怀著创作的期待和窘迫的不安。也正是这样饥肠辘辘的空虚,才让眼前的巴黎更加澄明。


然而,拥有巴黎的全部就是最大的财富,咖啡馆就是海明威写作的充电驿站,融入城市人群却又可以旁若无人保持沉默,来往的行人和街景为他增添了不少写作灵感。年轻时候的海明威幻想著一夜成名,数不清的退稿信没有击败斗志,反而激发出他在文学上的勃勃野心,那个咆哮著「再发不出小说还不如死了」的文学青年在新闻报业摸爬滚打几经沉浮。


从自由作家到记者的复出大多是由于囊中羞涩,不得不写稿填补家用,也为后来他独具个人风格的「新闻体」小说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作为热血青年,他曾多次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采访,为创作《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积累了素材,这种冒险精神也促成了他的一段婚姻,身为战地记者的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霍恩一身英武气概,不满海明威的大男子主义而一拍两散。


在创作《老人与海》的时候,海明威不幸患了败血症,多种病痛的折磨让他咬牙坚持在几周内就创作完成了。「我是为一位女士写的,她觉得我活不长了。我想通过写这个让她见识一下。希望如此,我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个女人。」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杂志查看完整 20 篇内容

杂志

世界博览 2019年18期

报道世界重大事件,展示世界各国人文地理新版图、新景观

¥12.00 会员免费


我读的第一本海明威的作品是《老人与海》,而最近的一部,是《太阳照常升起》。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顺序,与海明威创作他们的顺序刚好相反。《老人与海》是他写作生涯的最后一个高峰,海明威也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太阳照常升起》则是另海明威声名鹊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借此开启了璀璨的文学生涯。

年幼时第一次读《老人与海》,当时的我甚至还不能完全领悟这部作品的全部含义,但是简洁有力的语言和作品的强劲内核,已经让年幼的我第一次被文学的魅力深深折服。不仅如此,我甚至在觉察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深刻认同后,开始了向内了解自己的道路。

也因为如此,多年以来海明威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一直脱离不开《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对生活淡然而不服输的样子,那不是年轻时的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倔强或是不甘,而是一种仿佛接受了拼搏是自己的宿命,即便知道结局不一定美好的平静。

这幅虚幻的形象影响了我好多年。在困难的漩涡里挣扎累了,或者路走到头发现不得不重新来过的时候,想想他那副样子,又觉得人生也就那么回事儿,甭管海浪大不大,最后还是会选择踏上去,那么灰心丧气也没什么意义。

后来慢慢长大,也就慢慢意识到我们接触到的海明威的形象是包装过后的海明威2.0。当一个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总有上千个故事加注到他身上去给他增添更多的光辉,甭管是真是假。这事儿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成功出版后就经历过一次了。

KEY WEST 海明威故居

离本尊最近的一次是去海明威在Key West的故居。海明威在Key West的家是一座不大的小房子,仅有一间卧室。漆著柠檬黄的窗户和深绿的顶。小清新的简直跟他本人画风完全不符。小房子旁边有一个更小的房子,二楼是他写作的房间。海明威在两座房子的二楼之间搭了个『小桥』,方便他在大清早直接从卧室穿过去写作。

海明威是个吸猫狂人,年轻时就说过「我生命中的慰藉只有一个,是我的小猫。」 据说他在巅峰时期养了50只猫。因此故居里到处都是这些六趾猫的后代,自由穿梭在各个地方,仿佛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六趾猫的第X代崽

到这时海明威在我心中的形象依然是那个满脸胡须的硬汉形象,只是多了些色彩与猫咪带来的温情。直到读了《整个巴黎属于我》。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叫《Everybody Behaves Badly》,写了海明威出版《太阳照常升起》前后的经历,从书名就不难看出,这本书并不打算说海明威什么好话。事实也是如此,全书上下除了对海明威名声的肯定,几乎没用什么褒义词。

在书中,海明威几乎变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游手好闲的混球。他靠妻子的信托基金过活;整日整日的泡在酒吧里;实名diss支持自己的朋友,甚至把友人们的荒诞生活不加任何艺术加工的写进小说里,让他们在之后的若干年一直因此被诟病。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小说家,莱斯利?布鲁姆。她在写《整个巴黎属于我》时,参考了大量的信件、采访、文章、回忆录、等,并采访了数十个《太阳照常升起》中人物原型的后代,包括海明威的家人与朋友的后代,菲茨杰拉德、麦克斯韦?帕金斯,唐纳德?奥格登·斯图尔特和许多其他人的后人。

看得出来布鲁姆为了抓住那个黄金时代的蛛丝马迹花费了不少功夫,但她显然并不喜欢海明威。书中大量使用了带有明显负面感情色彩的辞汇,去描述可能相对中立的事实。因此,尽管这本书称自己为Biography(英文版),但我仍不敢全然相信。

并且,从书中透露出的奇怪事实是,尽管海明威「如此不堪」,真正和他决裂的人也几乎没有(据我所知,好像只有斯泰因)。相反的,大部分人还是挺喜欢他,这里特指1902s的年轻的海明威,因为后来的海明威,众所周知好像大家都挺喜欢的。

带著这样的疑问读了全书,我发现作者似乎并没有给出答案。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给我们了一个机会从侧面了解年轻海明威的成功之路。

年轻时的海明威是个怎样的人呢?

海明威在KEY WEST故居的藏书

写作之心

一次采访中,记者问海明威,「你记得你想当作家的确切时刻吗?」

海明威回答道「不,我一直想当作家。」

海明威的写作之心的确早早就萌芽,并且一直坚韧、扎实的生长著。

1921年,年仅21岁的海明威初到巴黎,那时的他,已然确信自己会成长为一棵文学的参天大树。但他也知道,一切都还刚刚开始。

最初的一切并不那么容易,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美国人,他需要在巴黎文学圈打开局面。所幸海明威的确是个交际达人。他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那融合著显而易见的聪明、能感染一切的热情、循循善诱的好奇心、以及鲜明的个人观点,配合著他高大英俊的外形,没人能不被他吸引。

海明威身上有一种很美国风格的魅力,他很自信,又的确博学多才,当这样的人愿意暂时安静一会儿,听你说话时,大多数人无法拒绝这样的优待。就好像是一个坐在聚光灯下的焦点,突然把你拉入他的光环,并且把话筒递到你的手上,怀著鼓励的目光柔和的望著你,好像你就是他的主角。

海明威靠著出众的社交天赋成功进入了巴黎文学圈,出入各个名流的家中,让这些文学家和编辑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并把一切资源向他倾斜。

但海明威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其严格,同时也对自己的作品十分坚守。因此直到1923年,海明威也仅仅出版了两本小书,两本加起来也没卖出500本。相比早就因为长篇小说《尘世乐园》而名声大噪的菲茨杰拉德,没人认识海明威。他意识到,他必须要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来打开局面。

但海明威并没有因此放低对作品的要求,在两次『杀掉』自己的长篇后,他终于在第三次完成了作品。但所有手稿被妻子哈德利在火车上弄丢了,包括这部长篇以及一些短篇和诗歌。紧接著,哈德利的怀孕让海明威不得不暂时放弃文学梦,改做记者来获取一份稳定的收入支持家庭。

然而写作之心终究不灭。

做记者的日子让海明威苦不堪言,没多久他就忍受不了这份工作对他精神上的折磨,在精神与肉体的苦难中,选择了后者。宁愿拮据的活著,也要重返巴黎,重返他的文学之路。

很多人说,海明威是上帝选中的人,上帝把才华赐予他,让他在一战结束后用文学再次激活这片土地。但如果真是上帝赐予了他文学上的才华,那也一定是因为他有一颗坚实的写作之心。

精神比肉体重要的多

回到巴黎的日子格外难过。海明威不肯为了生计去谋一份工作,两人仍靠哈德利所剩无几的基金生活。有段时间两人连吃饭的钱都拿不出来,海明威就到卢森堡公园偷袭鸽子,逮住了就拿回家改善生活。

但是,真正让海明威痛苦的不是生活上的匮乏,而是作品得不到肯定。在写出向自己许诺过的好作品之后,却依旧接二连三的收到拒稿信。海明威甚至承认自己曾为此哭过。

不刺激不快活

海明威心中有个坚硬如石头的自己,他也并不排斥向他人展现。甚至当什么东西摩擦到这块石头时,他会大叫著表现出反抗,有时还会用那块石头把别人砸伤。

他也因此干过不少得罪人的事。如果有人惹了海明威不高兴,他一定会马上知道。因为海明威会立刻出言讽刺,或是破口大骂,甚至还要写上一两篇讽刺文章让全世界都知道有这么个蠢人。无论是导师还是挚友,通通不讲任何情面。

海明威不光爱找麻烦,他更爱找刺激。他最爱的大都是些极其危险的运动,比如奔牛节,充满著不知何处而起却无处发散的雄性荷尔蒙。在欧洲最穷的日子里,即便是吃不上饭,前往西班牙的行程也必须安排上。在奔牛节上,他好几次跳入斗牛场中,甚至主动挑衅公牛。

海明威还喜欢狩猎,实际上他是个相当专业的猎手,狩猎范围也非常广泛。从美国西部到非洲东部,从猎杀野鸡到围捕狮子,都不在话下。在前往东非狩猎的途中还曾坠机两次,摔得半死的海明威不出一个月又上了猎场,紧接著又在扑灭森林野火的过程中被烧伤。

捕鱼也是海明威最爱的活动之一。《老人与海》虽说是取自他人的真实故事,但海明威自己对捕鱼这件事也有著丰富的亲身经历。他12岁时就敢独自和十公斤左右的大马哈鱼搏斗,后来还曾捕到过一条重达1175磅的枪鱼。在捕鱼这件事上,海明威也要在送死的边缘来回试探。一次他捕到一条鲨鱼,为了平息不停翻腾的鲨鱼,海明威打算给它一枪,却没想到一枪打到了自己的腿。

拳击也是海明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不但为此写了好几部作品,也为此进了不少次医院,动过好几次手术。

海明威的一生都在找刺激,他做了无数人想像却没胆量做的事。海明威把这些经历都揉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而正因为是他亲身体验过的,他的作品不必强行渲染气氛就能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他把自己狠狠体验过的人生,用最平白真实的语言描述出来,让读者在三言两语间体会他的世界。

没错,海明威的确抽烟喝酒、说脏话,更与和善搭不上边,但他从不想做什么世俗意义上的好男孩,他只想做个作家,一个全然是他自己的作家。他从来就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没有什么能阻挡他。


《老人与海》:世上有一头豪猪,因为爱上艺术和女人变成了海明威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耀眼的传奇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是真正的男子汉,给我们讲述了《老人与海》的故事,七万字的小说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他是海明威,是伟大的作家。

01 海明威是怎样的人

作家榜推荐词这样定义他:

世上有一头豪猪,因为爱上艺术和女人而变成了海明威。

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不可模仿的,他的抑郁症不可模仿,他身体里227块弹片不可模仿,两次飞机失事不可模仿,四次婚姻不可模仿,十三次脑震荡不可模仿,他酗酒不可模仿,他打女人不可模仿,他去古巴吸大麻不可模仿,他到非洲猎杀狮子不可模仿,他16岁那年打架差点打瞎眼睛不可模仿,他62岁那年朝自己的喉咙开枪最终把脑袋打开花万万不可模仿。

这样的海明威你了解多少,他不仅这样特立独行,还坚持每天6点起床,他曾经将小说的最后一页修改39遍,每年读一次莎士比亚的诗篇,他喜欢看戈雅的油画,喜欢听莫扎特。

此刻,你是不是对他了解又多了一些,如果说他打女人,打架,酗酒不可模仿,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却是可以肯定的。

人都是一个矛盾体,本来这个世界就是矛盾的,海明威是史上严谨的作家,他的《老人与海》 风靡全世界,仅仅七万多字,一个硬汉的形象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欧美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几乎感染了二战后的美国所有作家。

是的,他的成就功不可没。

02 《老人与海》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海上捕鱼,84天一无所获,跟老人学捕鱼的男孩,很喜欢老人,但因为老人没捕到鱼,男孩的父亲决定让男孩跟了另一个渔家。孤独的老人再一次出海,经过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他终于钓到一条大鱼,身长18尺,体重1500磅,这是一条大马林鱼。

老人把钓到的鱼绑在小船边,结果因为血腥味引来一波又一波的大鲨鱼,最终将大马林鱼吃的只剩下骨头。老人回到岸边时,已经筋疲力尽,只剩下鱼的骨架在小船旁边孤独地飘著。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同时这又是一个充满斗志的故事,老人没有被打败,老人决定休息后,再次出海。这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踌躇满志地拼搏,都在筋疲力尽地与生活搏斗,也许,有时,结果不让人满意,但是,并不会打败我们,而是越挫越勇,继续奋斗在生活的泥潭中。

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其实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当然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03 海明威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他创作的源泉

海明威从小出生在芝加哥的一座小镇,兄弟姐妹六人,他排第二,从小喜欢大自然,在父亲的影响下,热衷打猎,捕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

他的人生阅历相当丰富,初中开始写文章,高中毕业后拒绝上大学,18岁已经成为知名记者。他一直是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担任过救护车四司机,在前线被炮弹炸伤,差点丧命。他的婚姻更是经历了四次,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备受推崇,特备是《老人与海》 是他的巅峰之作,成为全球公认的不朽著作。

他对文字的要求精益求精,严肃又苛刻,特别是《老人与海》,他写了删,删了写,只为不要写多余的废话。

按他的标准,如果是个编剧,一定可以写出节奏紧凑,剧情不拖沓的剧本。

04 孤独是人的常态,专心做自己,就一定能活出样子

海明威是一个骨子里一直存在著硬汉形象,这点在他身上完美的得到了体现。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老人与海》,更是把这种形象公之于众,给我们启发和力量。

一个长期出海,被太阳和海风侵蚀的脸,甚至皮肤都晒伤了,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苍老的,只有他那双眼睛除外。她的眼睛蓝的像海水,欢快而不屈。

老人一天天在海上和鱼对抗,搏斗,除非有风的日子,在自己的屋棚里休息,否则,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捕鱼,确切地说,他是以捕鱼为生。

茫茫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没有同伴,没有收音机,老人坐在一条小木船上,摇呀摇呀,只为遇见一条大鱼, 引起上钩。

老人与星星,月亮,太阳,风儿为伴,偶尔碰见飞过的鸟儿,他也要跟鸟儿说几句话,更多的时候自言自语。

尽管看起来孤独极了,但老人的内心是坚定的,眼神是有力量的,他一心只想好好钓鱼,只想捕到大鱼带上岸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老人的内心是火热的,他坚信: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

他坚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决心,就能打败所有人。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成年人的生活,也在一天天的打怪兽中前行,工作的升职空间,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的赡养,房贷车贷,婚姻生活的各种琐碎,一一俱全的问题,有迎刃而解的,也有一些顽疾需要动刀子,才能解除。

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活,也没有一帆风顺的日子,唯有不断迎接困难,挫折,在风雨中前行。

只要不放弃信心,只要坚持到底,总会有看见彩虹的那一刻。

正如海明威在书中所说: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今日话题:

你认为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代表怎样的一种人?

欢迎留言讨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