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玱g迎关注我们,一同分享探讨面对职场困境的经验与解决办法:)

工作5年,一直呆在同一个行业,属于专业型的员工,职位已经很久没有上升过了,但工资一直在涨。工作以来几乎一直在「热爱工作」和「职业倦怠」的状态里切换,爱的时候很爱,累的时候当天就想离职。但还是咬咬牙忍过来了。

我和周围几个朋友聊了一下,感觉大家好像都有类似的体会,这种隔段时间就来一次的倦怠感怎么应对比较好呢?如果某一次倦怠期一直过不去,一直卡在瓶颈里,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都喜欢稳定的感觉,但又不喜欢一成不变。一般三年以上,职业倦怠期就开始出现了。

很多人认为,那些没有目标,不够努力的人才会出现职业倦怠期。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努力上进的人还是甘于平庸的人,都会出现职业倦怠期。

一般在职场中会先经历两个阶段才会到达第三阶段的职业倦怠期。

第一阶段:

一个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事务的最新接触,都有一个磨合阶段,磨合阶段也是一个相互了解和探奇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或不愉快,但是由于新奇,不同,以及需要等因素,慢慢渡过了这个磨合期。这个阶段差不多半年到一年时间,根据领悟能力不同有所差别。

第二阶段:

磨合期过后,开始变得互相了解,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行为准则,领导风格。所以在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知道自己怎么做事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公司的认同,如何升职加薪或者学习成长等一系列,自己想从这个工作中得到的需求。当然,中间可能也会有一些换领导,换老板,变革等特殊情况,那就意味著重新适应留下或离开。在没有特殊情况下的这一到两年时间里,你已经有了比较熟悉的圈子,熟悉的工作流程,以及能够完全胜任的工作内容。

01

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你可能想要更多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公司又不能满足和考虑到每一个人,就想著还有机会,下次,下次,再下次...慢慢的,你深知公司不可能满足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舍离去,你开始像咸鱼一样。看到其他朋友都有很好的发展,家庭的压力等因素,你开始觉得自己好像在混日子,又无力改变。所以,感觉自己干不下去想辞职了。

02

还有一部分人,原以为自己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会很知足,决心干到公司倒闭的前一天。事实是,就像情侣一样,三年后还能像当初那样吗,更多的是习惯了,如果两者之间没有一个很强的「纽带」,厌烦,不耐烦,误会,懒得解释等就会不断出现,一旦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就会选择离开,或者觉得现在的生活太无趣了,太累了,也会想要换种方式生活/工作。这里说得有点悲观了,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呢。

03

再说一些特殊人群,到一家公司,三年时间,这家公司的问题能解决的基本上也解决得差不多了,留下的要么是那些无法改变的,比如老板的问题,要么就是自己能力解决不了的,他在公司的价值感就会越来越低,也会发现自己的提升越来越少,所以,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第三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恭喜你顺利进入职业倦怠期(恭喜是因为迟早都会有这个阶段),再次陷入职业生涯的迷茫期,走或留的抉择期,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渡过呢?

01 目标

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阶段自己的实现情况,分析原因和方法,需要怎么做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02 动力

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人也会有觉得累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努力,但是却没有动力,有的人动力大部分人来源于压力,有的人动力来源于亲人、爱人,有的人动力来源于成就感、名利、金钱,那你的动力是什么呢?(找到自己的成就动机)

原本还有计划、执行、复盘等一系列的内容,但是我觉得就这个提问,写到这里就可以了,当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重新找回动力,也就知道该做什么样的抉择,解决职业倦怠期的问题了。

欢迎关注我,感谢您的点赞、留言

坚持每天分享职场干货~


对于这个问题,在职场上出现得极为频繁。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所以,后来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陷入周期性的厌弃与迷茫?

杨毅: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陷入周期性的厌弃与迷茫??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一、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为什么总是不能如你所愿?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对工作的「厌弃」,已经成为一个全民的、结构性的问题了吗?题目是这样描述的:在今天的社会里,对工作的厌弃已经成为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奢侈,大多数人只是在忍受它的痛苦,消耗著自己的生命和精神的健康以换取对物质的追求。

我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下,做了一个小小的非正式调查:假如其他各种因素(诸如薪水问题、公司的管理问题、加班问题、晋升和发展问题、上司问题、企业文化问题等等)抛开不谈,仅仅只谈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如果重新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是否还愿意继续选择目前的工作?对此答案持否定态度的,请评论「不愿意」三字。

不出我所料,评论区至少有80%的人写下了「不愿意」三个字。

或许你有这样的经历:每干一件事情,刚开始很有兴趣,会用心去做好它,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快则1-2个月,慢则1-2年)就会感觉很烦,不想做,压根没有动力,想换一份工作。再或者有另外一种版本: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听别人说某项工作不错,赚钱多,又有前景,于是满怀信心去干了。但干了之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没有动力,提不起兴趣,于是就会想著换另外一份工作。等到了新的岗位上的时候,才发现新工作依然是同样的状态。

跳槽、跳槽、再跳槽……迷茫、消极、倦怠、厌弃、焦虑……你不停地换方向,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这些工作给你带来的精神枷锁。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你不但没有摆脱它们,反而令你更难受了,你成天生活在水深火热般的煎熬状态中,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硬著头皮去接受这种工作状态。

起初,你以为你想要是的A,于是拚命去追;而一旦得到之后,却发现你内心里想要的却是B;当你得到B时,你又不满足了,你忽然发现其实C可能更适合自己。于是,你不断地换工作,一份又一份。少部分人比较幸运,摸索一两年,就很快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绝大部分的人,折腾到27、8甚至30多岁了,还依然始终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你的人生除了迷茫,还是迷茫。你急切地想找一个方向安稳下来,却始终找不到安稳之路到底从哪里切入。转眼之间已过30岁,你如热锅上的蚂蚁,开始焦虑,开始恐慌,但却不知出路在何方。

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不能如你所愿?为什么你曾经期望得到的东西,在你得到了之后却并不能令你满足?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个概念:固定行为模式,亦即「本能」。

二、雌火鸡与黄鼠狼标本的实验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专著《影响力》一书中记录了一个雌火鸡与黄鼠狼标本的实验。火鸡妈妈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母亲,有爱心,警惕性高,对小火鸡往往呵护倍至。而他们对于小火鸡的呵护,只源于一种刺激,那就是小火鸡发出的「吱吱」声。如果刚出壳的小火鸡发出了这种声音,火鸡妈妈就会有求必应,赶紧过来照顾小火鸡;相反,如果这种声音没有发出,那么火鸡妈妈就会对小火鸡置之不理,甚至杀死它。

动物行为学家福克斯(M.W.Fox)曾用一只雌火鸡和一只黄鼠狼标本做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火鸡妈妈对这种声音的极度依赖。黄鼠狼是火鸡的天敌,每当它们靠近时,火鸡妈妈就会发出愤怒的叫声,对黄鼠狼又啄又抓。研究人员用绳子拉著一只黄鼠狼标本去接近火鸡妈妈,也同样会遭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研究人员事先把一个能发出「吱吱」声的小录音机放入黄鼠狼标本体内、去慢慢接近火鸡妈妈时,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火鸡妈妈不仅没有生气,它还会主动把黄鼠狼拢在自己的身下,像呵护小火鸡一样呵护它。但是,一旦把录音关上,黄鼠狼标本立马又会遭到猛烈的进攻。

这种发生在动物身上的行为,看起来非常荒唐:我们怎么可能只凭一个声音就作出判断?但实际上,这种「固定行为模式」(fixed-actionpattern)已经被证实在很多动物身上都有呈现,包括人类。这种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组成这种模式的行为每次都以相同的方式、按同样的顺序发生,就好像是将这种行为模式录在磁带上,放在动物体内一样。每当咔哒一声按下录音机的按键、响起「吱吱」声时,就会刺激火鸡妈妈的母性,它对小火鸡的育儿行为就会紧跟著出现,就像在「哗哗」在播放磁带一样。咔哒……哗……仅仅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系列标准的行为就会出现。

三、每个人的行为背后,往往都是受到本能的支配

假如我们像雇佣员工一样雇佣了火鸡妈妈,它的职责就是照顾刚刚孵化出来的小火鸡。那么,火鸡妈妈会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吗?绝对会是!因为,只要小火鸡发出「吱吱声」(实际上,这种声音的发出也是小火鸡的一种本能),火鸡妈妈就会跑过来,张开翅膀,呵护、照顾他们,不需要外在其他物质的刺激。我们不需要制定繁杂的规章制度,不需要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只要我们制造一种「吱吱声」,接下来的行为展现就完全是一种本能。此时,这种「吱吱声」就是激发火鸡妈妈伟大母性行为的「开关」。

既然动物身上存在这种「开关」,那么,在我们人类身上,是否也存在著相应的「开关」,只要我们按下某个开关,相应的行为就会自动展现?假如我们从事某项工作,这份工作的岗位要求完全是按下我们身上的某个「开关」之后所展现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行为,那么,这样的工作岂不是最完美的一种状态呢?

这种开关是存在的。盖洛普公司通过30年的研究,访谈了超过200万名对象,发现了这种「开关」,并为其进行了准确定义: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他们为这种开关取了一个名字,叫「才干」,英文是talent。这里的重点是「贯穿始终」。每个人都有一种「神经过滤器」,它使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于某种刺激感到兴奋,而对于其他的刺激则无动于衷。要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才干」,因为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某些「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和行动模式。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是「贯穿始终」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有人从事销售工作,需要进行陌生拜访。有些人见到陌生人,会脸红紧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打破僵局,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对方才能够有兴趣去听,于是冥思苦想寻找话题,结果却是对方不感兴趣的,最终导致整个过程以「尬聊」结束。但是,有一种人,天生具备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并且喜欢结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陌生人,越多越好。每结识一个陌生人,他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并且寻找机会结识下一个陌生人,乐此不疲。在盖洛普看来,对于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的人,具备的是「取悦」优势。而需要进行陌生拜访性质的销售岗位,则为他们「取悦」优势的发挥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遇到陌生人时,他们的「取悦」开关会自动启动,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再比如,有些人天生喜欢幻想,脑子里经常会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一个客户这样描述:「我喜欢幻想。每当我幻想时,脑子里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非常清晰。我喜欢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中,这会令我非常兴奋。」这种「喜欢幻想」的行为模式就完全是一种本能,不需要刻意练习。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天生喜欢表演和被公众关注,一站到台上就兴奋;而有些人一站到台上就如芒刺在背,恨不得找个地缝躲进去。有些人天生喜欢观察人,他们知道不同的人是什么个性、有什么兴趣、有什么能力,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与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而有些人则只喜欢用同一种规则、同一种方式面对所有的人。有些人天生喜欢组织协调,他们就像一个多面手,知道如何通过高效率的资源整合,完成目标;而有些人则希望更专注一些,一次只完成一个目标。有些人天生喜欢思考问题,并且想得非常深入,逻辑严谨,知道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隐藏在哪里;而有些人则喜欢天马行空,刚刚还在讨论这件事,忽然之间思维又转到了别的事情上……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本能的「贯穿始终」的行为模式,都是受到「才干」优势的影响而产生,并会伴随终生。

四、发挥优势的工作,能够让你得到3大正向反馈

假如一份工作能够为你的「才干」优势的发挥提供充足的机会,那么,你可以得到以下3种回报:

一是能够从工作中获取驱动力,这解决的是工作意愿问题(我愿意干)。当你觉得这份工作令你没有干劲、浑身懈怠、无时无刻不想逃离的时候,那是因为这份工作本身的工作内容与你的「才干」本能相排斥或冲突。比如,让具备「取悦」优势的人去拜访客户,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令他兴奋的工作模式;假如一个人更喜欢安静地思考问题,那么,拜访陌生客户这种事对于他来说完全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会令他极度排斥。让富有想像力的人去思考策划方案,天马行空式的工作内容也会令他充满激情;但假如一个人只擅长逻辑思维,那么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同样会成为他的梦魇和折磨。

为什么很多人换了多份工作,都觉得没有动力?最核心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所从事的所有的工作,都不符合他的「才干」优势,无法提供给他更多的驱动力。举个例子:某客户A,毕业两年,频繁跳槽、工作不稳定,迫切需要一份安稳的工作,于是考了公务员。但考上之后干了一两年,却发现成天琐碎的工作令自己实在厌烦,原本期望的那种稳定却无法令他充满干劲。原来,他内心里存在著「成就」才干,注定他不是追求安稳的人。他所追求的那种安稳,只是在他频繁跳槽的状态下所产生出来的一种「伪需求」。而一旦这种「伪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内心里「贯穿始终」的行为模式就会跳出来,重新支配他的选择。

二是上手更快,能够得到更优秀的业绩表现(我能干好)。我们可以用「冰山模型」来解释这个概念。要想干好一项工作,要受到3种因素的影响:技能、知识和才干。技能和知识是呈现在冰山之上、可以观察到的部分,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进行弥补的部分。它只是在30%的层面上影响了一个人的业绩表现。而实际上,70%的业绩影响因素则隐藏在冰山之下,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在才干基础之上的胜任力。

在现实工作中,你可能会发现,同样的一份工作,有些人不怎么努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或者,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况下,他们得到的结果要远远超越其他人。而有些人则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他们想要的那种结果;或者,即使得到了,这个过程也要更加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表面上看,你们使用的都是同一种知识和技能。而最终决定结果的,却是才干,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竞争力。

因为工作原因,我曾经深度接触过一个广告设计小组,整个小组有10余人。这些人都具备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素养,大多数人学历水平都在本科以上。但这些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却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只会修修补补,有些人只会模仿照搬,而真正能够设计出有创造力的优秀作品的人,却是其中一个只有高中学历水平的设计师。每次重要的设计任务,都是由他来主导,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能够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像这种超出常人的业绩表现,就与他内在的才干优势密不可分。

三是成就感和满足感,并愿意重复这一过程(我希望下次还这样干)。我们寻找一份工作,我们以为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干到最后,你会发现,以钱为基础的物质刺激只是短暂的,而长久的刺激,则来源于工作能否带给你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缺乏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即使你能得到好的结果,你也没有动力前进,甚至,为了生存,你在忍受这份工作带给你的种种不快。我们曾经遇到一个客户,从事饲料销售工作,月薪10K+,业绩排名在区域前3,从事销售工作3年。在一个四线小城,按理说,他的业绩和薪水都是不错的,但他却下定决心换一个方向,理由是「自己本身比较内向,不想说话的时候还逼著自己去说,去想聊天的话题,这种感觉太难受了。」对于他来说,即使达成了优秀的销售业绩,但这个过程并不令他「感觉良好」,而是「太难受了」,完全没有那种业绩达成之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于是,在别人眼中看起来不错的工作,在他眼中却成了一种煎熬,时时刻刻都想逃离。而对于真正能够发挥优势的工作来说,在工作完成之后,他会感觉良好,并愿意在下一次的工作中重复这种过程。

五、找到你的本能行为模式,按下你的成就开关

在你看来,假如你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那么,你所认为的那种理想化的工作是什么状态的呢?每个人所处的立场和环境不同,所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假如你长时间处于996的工作状态,那么可能一份955式的工作会令你眼前一亮;假如现在你拿著月薪3k的薪水、负债累累,那么一份月薪3w的工作可能会令你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假如你长时间工作不稳定,时刻濒临失业,那么能够给你终身保障的公务员或许就是最佳选择。但是,这些都是你们的真实需求吗?可能并不是。一旦你们的燃眉之急解决了之后,你们内心里那种最原始、最真实的、「贯穿始终」的思维方式又会跳出来,支配你的大脑:我想要一份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但现在的岗位天天处理数据,太痛苦了;我想要更自由的、能够发挥我的创意特质的工作,但现在的工作要求我像一个机器一样,太折磨了;我想要学习更多的东西,迫切想要建立一技之长,我想向别人证明自己,但现在的工作只需要一个中学生就能干,太压抑了……

于是,你原先迫切渴望想要得到的东西,在你得到之后,你会发现内心里还有其他的需求,原先的那些需求就变成了「伪需求」。于是,就会出现文章一开头出现的那种情况:你以为你想要是的A,于是拚命去追;而一旦得到之后,却发现你内心里真正想要的却是B;当你得到B时,你又不满足了,你忽然发现其实C可能更好。于是,你不断地换工作,一份又一份,始终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你始终处于迷茫状态。

既然这些是「伪需求」,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需求呢?答案是「本能」。只有你内心里一直放不下的「本能」需求,才是你真正的需求。你本能地想和人打交道,那就找一份真正能够和人交往的工作,而不是处理数据,这样的工作才是你的「开关」,才会令你兴奋;如果你本能地想发挥你的创意自由,那就去找一份运营策划方面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你的「开关」,才会令你充满动力;如果你本能地渴望功成名就,那就寻找一份能够给你更大上升空间的工作,而不是一份稳定得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工作,只有更大的空间才会令你产生向前奔跑的冲动。

在我们的生涯咨询服务过程中,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和方向时,最核心关键的决策依据,就是「才干」,然后围绕才干,思考如何通过一系列方法,构建你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打造你的职场竞争优势,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涯闭环。只有建立在「才干」基础之上的生涯目标的确立,才是最彻底的规划方案。

所以,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就在于:找到你的本能行为模式(「才干」),按下你的开关,你会产生更强的工作动力,以及更好的胜任力。在这两种力量的驱使下,你会超越70%的人,获得良好的业绩表现,并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又会反过来推动你的业绩表现,直至你成为这个领域内最优秀的人,这样的职业生涯才会步入正向循环。

否则,你会越来越厌弃这份工作,越来越感觉压抑和痛苦,你压根就不想面对这份工作,更谈不上花精力去思考如何在业绩方面超越别人、变得更加优秀了。你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根本没有反弹的动力。你只是为了薪水而活,或者别无选择,被迫选择一种你终生再也不愿意接受和重复的生活方式。

六、关于才干、优势以及职业规划

1)才干和优势之间是什么关系?

盖洛普对于才干的定义是: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对于优势的定义是:做某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优势=才干+知识+技能。如果说「才干」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优势」则是在才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将「才干」变现,变成一种可产生经济/商业效益的实际能力。

2)、我学历一般,能力一般,我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优势。难道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才干」吗?

是的。「才干」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都会具备的。

3)、如何才能发现我的才干主题呢?

可以通过盖洛普优势测评来发现。有两种测评的渠道:一是购买图书《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按照提示到盖洛普官方网站进行测评;二是到才储网(才储 - APESK)进行测试。注意:网路上可以搜索到免费的Excel版本测评,经验证,可靠性极差,强烈不建议使用该版本的测评。

4)、官方测评和才储测评,有什么不同?您更推荐哪一种测评方式?

官方测评属于2.0版本,理论上更先进,测评报告也针对不同的测评对象进行了差异化处理。但是,从我们长期的咨询实践来看,这种差异不是很大,并不能对于最终的方向选择产生本质影响。相比较官方的版本,我们更推荐采用才储版本,这个版本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各项优势主题的原始得分,而官方版本只能看到前5项优势主题。有些人由于工作所限,有些优势主题隐藏在6-8项之中,假如是官方版本,这些隐藏的优势无法看到,但却会对你的职业生涯方向的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5)、为什么我反复做了好几次测评,每次结果都不一样?

该测评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测评的是你的本能反应,这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需要理性思考。假如你短期内反复测评好几次,在测评的过程中,有些选项是你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的,这就违背了你的本能。而且,两次测评的间隔至少要在半年以上,才能保证准确度。短期内反复测评,效度会大幅下降。

6)、知道了自己的优势,是不是就可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

不能。首先,对于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并不能准确解读报告(甚至无法读懂)。其次,优势只是代表了你的行为模式,而现实如何决策,则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即使具备同样优势主题的两个人(5项优势主题完全相同,这种概率是极小的),可能因为一些现实情况的差异(比如性格差异、兴趣差异、学历差异、年龄差异、价值观差异,甚至所处地域的差异),而导致完全不同的方向选择。

7)、既然「才干」的影响这么大,是不是我就不用那么拚命努力了?

不是。光有才干还不行,还需要丰富的具备知识和技能,你的才干才能变成现实的、可以产生效益的商业技能。光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就需要你付出足够的努力。但仅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超越别人。更通俗地说,知识和技能决定了你的下限,即你能够跨越的门槛;而优势决定了你的上限,即你所能够达到的高度。跨越了门槛,并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能够达到上限的高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只是业绩平平,而有的人可以傲视群雄。业绩平平的人,靠知识和技能在吃饭;而傲视群雄的人,则靠的是才干在吃饭。付出努力只是你获取优秀业绩表现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有「才干」的加持,你才能超越他人,走向职业生涯的顶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目前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对工作失去了往日的激情,甚至不想工作,希望能够停止下来,但是一旦停下来又会觉得心里空虚,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


职场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感受过或者目前正在经历。因为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昂、亢奋的状态,一件事做久了,都会出现疲惫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寻找如何不让其出现的对策,而是寻找如何排除并解决的方法。当下,有些人在经历职业倦怠之后,选择了调换工作,这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呢?下面分析一下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据调查,大多数人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是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在一段时间内感觉不到个人在公司存在的意义。例如,人际关系不和谐,职业能力提升不快,工作进展不是很顺利,工资待遇不满意,被领导忽视,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职业倦怠。而身在职场多年的人都明白,这种现象在每个职员身上都会发生,选择离职去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对于这种情况,换工作可以改变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可以暂时取代之前的职业倦怠,甚至会重新感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职业刺激的快感,总之,一切都又充满了希望,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


因为你在新的公司新的岗位上,要做的任何一份工作,其重复性依然存在;与同事之间依旧需要交流,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依然可能会出现;价值观的不能实现依然会慢慢地凸显。自己在之前企业遇到的情况依然会在现在的企业重演。所以,问题不是解决了,而是由于各种因素的改变暂时性地隐蔽了,随著时间的推移,只要你继续工作,职业倦怠依然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所以说,换工作对于解决职业倦怠这个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张军今年 30 岁,目前在某科技研发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主要负责产品的推广及销售工作。


4 年前,张军以毕业生的身份应聘到了这家公司,在技术部门担任工程师助理一职。由于自己在大学的专业课十分扎实,平时又比较好学,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在好几个研发项目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一次,团队在研发一个项目中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束手无策,后来张军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竟然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得到了工程师以及部门主管的好评。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跳槽不迷茫 理智定去留

刘瑞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11.99 会员免费


谢邀 @刘柯

如何平稳度过周期性的职业倦怠?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写过一个红线理论,简单说就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分工,分工产生专业化,专业化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好的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提高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残酷的地方在于专业化使得职业平均水平不断提高。

除非在体制内工作,只要在市场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被红线追著跑。

12年HTC ONE 还是众人期待的机型,16年小米 MIX 全面屏正面无实体按键还非常惊艳。

这些企业没做错任何事,但是只要你不再是行业的引领者,甚至被红线超过时,他们过往的辉煌就一钱不值。

个人也一样,近几年无论是招聘面试还是酒桌饭局,吹牛的人变少了,主要是因为百度和公众号拉平了信息差距。你讲个海里的掌故,结果别人随手就百度出来完整版;你讲个行业机密,结果公众号的段子手早就玩出花;你上台讲课,结果只有MBA课上那几个扭扭捏捏的小故事,就不用出来丢人了。如果你会的全部知识,都是百度随手能找到的,那么你的职业其实没什么壁垒,任何会用手机的人都是你的潜在竞争者。

所以,没有什么职业周期性倦怠,有的是职场上不进则退的危机感,让人心里暗生焦虑。

想要克服这种感觉有两个方法:

  1. 不要每天重复做事,而是做成一些事。不是每天上班下班,而是我做出了什么别人做不到的成绩。不每天看书刷微博,而是我学到什么真知灼见,考出什么能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书。不是每天吃饭聊天,而是认识了哪些有潜力的牛人,碰到问题那些人能帮你跳出困境。
  2. 寻求机会,突破到更高层面。既然红线逐步逼近,何不放手一搏,不再局限在每天的重复的熟悉工作中,想横向纵向的岗位目标积累知识,挑战机会。

我一直说,没有工作经验,只有工作成就,重要的从来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做成了什么

什么3年工作经验,5年工作经验,好像人只要积累到足够时间就会自动升级一样。

事实是,把1天重复了多少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沉淀下来的经验和能力。

有经验和能力的沉淀,无所谓倦怠不倦怠,总有企业和老板用能激励你的方式吸引你重回工作;

没有经验和能力的沉淀,就只能独自面对重复的无聊。

参考:

李石:只有拚命向前,才能生存


作为一名职业规划师,我来试著回答下关于职业倦怠的问题。

工作5年,一直呆在同一个行业,属于专业型的员工,职位已经很久没有上升过了,但工资一直在涨。工作以来几乎一直在「热爱工作」和「职业倦怠」的状态里切换,爱的时候很爱,累的时候当天就想离职。但还是咬咬牙忍过来了。

职业倦怠(burnout)是一种由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的状态。

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特征:

· 耗竭感感觉精力不足或耗尽。例如总是觉得疲惫,出现头痛、四肢酸沉等症状。

· 怠慢感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例如对工作感到麻木,对服务对象的痛苦和需求冷漠、提不起耐心。

· 工作效能感降低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渐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觉得自己效率下降,总觉得自己不胜任工作等等。

首先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为什么变得倦怠?以便有针对性地作调整。如果发现自己和工作之间存在著多领域的不匹配,可以先罗列出最有可能改善的领域,先试著减轻一部分负担。

是因为薪酬不匹配吗?没有得到充分的经济报酬,还是努力工作,却一直被忽视,得不到他人的认可?

是因为人际冲突吗?当人们在工作场所长期失去与他人的积极联系,或是与工作中的其他人(如同事、领导)之间存在长期和未解决的冲突。

是因为职场的不公正吗?在职场,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否定。

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吗?感到自己不认同公司文化,或者工作过程中,感到不得不做一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或是有违道德感的事。例如为了销售业绩不得不撒谎,或是不得不宣传歧视性的内容,等等。

只有先找到原因,再来一步步解决问题,具体如何解决,来看下我的这篇文章:

「明天,我实在不想去上班」 :出现职业倦怠怎么办??

mp.weixin.qq.com图标

如果我的回答有帮到你,请关注我并给我点赞,谢谢!

职业有困惑,就找Vin老师!更多案例解析、咨询了解,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师Vin。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