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年转行,从事心理咨询师行业15年来,很多人都会问我一个问题: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我能成为心理咨询师吗?

古话说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其实在现代社会,无论男女,一生就怕两件事:入错行,找错人。

因为事业和感情,都是要让你投资一生的,所以权衡得失,这是必然的。

尤其是在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80%的从业者其实都是「转行」来的。

老实说,这个行业其实不好混。

我是在15年前开始入行的,当初和我一起学习的人,大多数都没有从事这个行业。

为什么呢?

第一,它的培训成本很高。

之前我给大家算过经济账,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往少了说,要5年;

往正常里说,要10年;

每年要花的培训费大概就以万计乃至10万计,算算这个账,你大概就明白了。

第二,它的就业环境很差。

一个新手咨询师要成为熟手咨询师,需要积累很多「人头」,也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实战经验。

但这个行业的过高的「获客成本」,不允许给新手「浪费资源」的机会,所以就会变成熟手资源越来越多,而新手永远都是「等米下锅」,常做「冷板凳」的光景。

幸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可以自己经营流量,还可以迅速学习海量的知识,所以,如果你具备足够的营销能力,那么你的成长速度是几何级数的。

但是今天我们不谈如何自我营销。

我们主要谈,如果要成为心理咨询师,你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从职业生涯规划上讲,我们会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1. 「我想做」:就是你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你为什么要转行?你的入行动机是什么?

2. 「我能做」:就是你是否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特质,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从事这个职业。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就是:

一、从业动机:你为什么想做心理咨询师

一般来说,进入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人,分为四种:

1. 科学家型——自我探索型:这样的人会把人心当成浩瀚的宇宙,奥妙无穷,他们会穷其一生,去研究人性的真相。吸引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是「认识新知」的快感。

2. 圣母型——利他型:这样的人看重的不是对人心的探索,而是人性中的温暖,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起死回生」更让她们感觉快乐了,帮助弱小者成长,可以让他们有一种超强的价值感。

3. 情结型1——补偿型:这样的人,往往是有一些创伤的,做心理咨询师,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自愈」,比如学员小A,他幼年目睹母亲因为抑郁症自杀,从此有了做心理咨询师的强烈愿望,通过拯救无数病人,他可以补偿性的修复丧母之痛。

情结型2——榜样型:情结型还有一个亚型,那就是「榜样型」,这样的人往往很渴望找一个理想化的模板,比如学员小B,她在初中的时候得过抑郁症,后来被心理咨询师疗愈,她很渴望成为她的心理咨询师那样的人。她进入这个行业的动机,就是为了完成「理想化」的需要,来修复自己的自恋创伤。

补偿型针对的是一个人的夸大自体的自恋满足;榜样型针对的是理想化的自恋满足。

4. 久病成医型——自愈型:这些人往往一开始是来访者,久病成医,最终实现逆袭,他们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递出去,去帮助更多的人。

当然,这些动机是可以交叉的,我们可以同时具备两个以上的动机,但每个人的动机都应该有侧重。

那么,哪个动机会更好呢?

哪个动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比如「科学家类型」的,因为他的动机是探索,所以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就容易把人「物化」,就像是很多医生会把病人当成「一块肉」,只看到病症,看不到人。

比如「圣母类型」的,她往往会陷入「拯救情结」的旋涡,失去了咨询师的位置,让来访者过度退行,咨询师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最后会越来越累,情绪耗竭。

比如「补偿型」,也会容易陷入「反移情」不可自拔——曾经被小三伤害过,就会对小三嫉恶如仇,也会没法遵守专业的操守。

比如「自愈型」,往往会犯「经验主义」的通病,把自己的经验当成普世的真理,让来访者「削足适履」,按照他的标准来,造成了咨询中的「二次伤害」。

说到底,我们都需要了解我们入行的动机,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火种」,但一定要确保能驾驭「初心」,不要让「初心」变成心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一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体验」,也就是以来访者的身份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是多重要的原因。

如果你有如上四种动机,那么可以说,你具备了基本的入行「初心」。

但如果你进入这个行业主要是为了赚钱,为了体会控制人心的快感,那我相信你一定在这个行业干不久。

因为这个行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需要你更直接面对你自己的内心。

其他行业可以通过扭曲人性来实现成功,但这个行业如果你的动机不良,你很难走到底。

那么现在我们谈谈第二个部分,那就是你是否有能力做心理咨询师:

二、「我能做」:你是否胜任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发现了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的上下限。

· 上限是:包括开放性、利他性、尊重、培养他人、语言表达能力;

· 下限是:包括弹性 、影响力 、阅历与经验。

首先,我们先说上限:

(一)开放性: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其实就是剥洋葱,说寻常人不能说,听寻常人不能听,做寻常人不能做的,就是打开一个人的心。而来访者之所以走投无路,就是因为他们没法面对现实,没法面对自己。

来访者来寻求帮助,往往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你的「合作者」;一个是你的「敌人」。

他需要你的帮助,又不想改变,又会拆你的台。

所以一个好的咨询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开放性」这个开放性就是指我们是否能够去忍受「不确定性」,去面对未知,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的答案。

这么说,好像有些虚。下面我会举例子。

在开放性里,又分为:

1. 认知的开放性:

什么是「认知的开放性」:就是你永远都有「探索意识」,永远都有「好奇心」。

比如,来访者小C来找你。她和老公结婚15年了,最近发现老公出轨,她崩溃了。

她问你为什么老公会这样对他。

如果你是路人或者闺蜜,往往就会这么说:还有什么为什么?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

这样的人,是没法做心理咨询师的。

心理咨询师会有好奇心:你们结婚15年了,到现在他忽然出轨了,是之前你都没有发现,还是他忽然「动了春心」?

那为什么是现在「开始痒」?

什么诱发了他的「痒」?

我们都知道,一个医生没有好奇心,就很容易漏掉一些看上去很相似但其实有很细微差别的病症,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好的医生和庸医的区别就在于他会对于那些细微的差别有很强的敏感性。

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心理咨询师永远不会想当然地得出结论,他一定会穷尽一切方法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因为心理咨询师和其他路人最大的差异就是心理咨询师相信「潜意识」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操纵我们命运的幕后黑手,所以,我们的好奇心是要一直深入下去探索的。

小C老公出轨,和老公有什么关系,和小C有关系,和外人有什么关系?

去发现问题真正的症结,困局才能有出路。

心理咨询就是一个不断形成假设,然后验证,再重新形成假设的过程,没有好奇心的人,其实是不敢面对真相的人。

心理咨询师和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真相的纯粹性,永远充满了贪婪的欲望。

2. 情绪的开放性

任何想要做心理咨询师的人,天生都有一种「受虐倾向」,这个职业和法官、警察一样,接触的,都是人性最黑暗的部分。

心理咨询师接触的「人性黑暗」是什么呢?

就是「三无情绪」:无助、无望和无力。

无助就是你觉得没有人可以帮你,你弹尽粮绝。

无望是你觉得没有可能走出困境了。

无力是你失去了力量去对抗正在伤害你的人和物。

体会「三无情绪」,你可以去看一下《动物世界》,非洲大草原上,经常有这样的画面:狮子豹子鬣狗扑倒了羚羊,羚羊活著,就遭到分尸,此时羚羊一动不动,认人宰割。

你看到这个画面有什么感觉?

就是这种「三无时刻」。

我想像不出来还有什么情绪比这「三无」更可怕的了。

来访者找到你,就是因为这「三无」逼得无路可走了。

心理咨询师要比一般的人,对于「三无情绪」更有忍耐性。

我在督导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问学员,你对来访者有什么感受。

学员说:我觉得很空,胸口很堵,我觉得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恋父情结。

大家注意一下这句话的结构,前半部分是感受,后半部分是分析。

为什么后半部分变成了分析了呢?

那是因为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太强烈了,咨询师受不了,就开始分析来访者,用「理智化」的防御机制给自己筑墙,和来访者隔离,来保护自己。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三无情绪」困扰,但坏处就是,当你这么做以后,你就不再是咨询师了,你放弃了治疗。

所以我们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是对于「三无情绪」的承受力,越是功力高的咨询师,就越能忍受「三无情绪」,越是能忍受,你就越能看到来访者真正的问题所在,就越能帮助来访者走出「三无」的世界。

3. 自我的开放性

我们都知道,作为心理咨询师,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

我们是拿人心来救人心。

如果我们的自我是封闭的,那么我们是很难真正和来访者产生「我与你」的关系的。

心理学家马丁布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人一生就是追寻这种「我与你的邂逅」

而通常我们的关系是:「我与它」的相遇。

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把人当人看,还是你把人当「物」看。

比如,如果你是那种「自愈型」动机的咨询师,你之所以做心理咨询师,是当年被老公出轨,被小三害惨了,结果你的来访者是小三,听她哭诉的时候,你完全不在状态,你没法共情她,你心里就一句话:活该。

你的自我的这个部分是封闭的,为什么封闭?

因为你没有完全自愈。

你只是暂时隔离了受伤感,所以在遇到要开启你的封印的那个人,你就受不了了。于是你就用各种理智化、攻击的方式来防止自己的伤痛出来,你就没法「无防御」地共情这个来访者,这时候你就不是咨询师,而是来访者的敌人了。

(二)心智化能力

作为咨询师,我们拼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帮助来访者,到底帮的是什么?

就是帮来访者提升「心智化」能力。

什么是「心智化」?

就是三件事。

l 就是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l 知道对方是怎么回事,

l 知道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

我们先说:

1. 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比如我有一个咨询师朋友,他跟我说,他忽然发现自己在和外人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无意识地把胳膊挡在胸前。

后来他觉察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其实很排斥和外面的任何人交流,他是个极度内倾性格的人,他很害怕和别人接触,害怕被否定。

当他了解自己这个倾向的时候,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咨询中,当来访者对他表达爱意的时候,他会那么冷漠,那么不知所措。

那么以后在咨询的时候,有了这么一层体验,他就可以放下自己的防御,更直面他人的靠近。

做心理咨询越久,我们就会越发现,我们对自己有多不了解,我们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但依然对自己有很多「无明」之处。

了解我们的核心情结,了解我们起心动念的瞬间的情绪,我们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掌控感,也就可以更胜任咨询师的工作。

而绝大多数新手咨询师最大的障碍,不是对基础知识的缺乏,而是对「自己到底是谁」这件事的不了解。

你越是缺乏这种自我理解,你就越不能胜任咨询师。

2. 知道对方是怎么回事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来访者小D,他是耶鲁大学的博士。

此时咨询师问他:你很厉害啊,你是怎么考上这个大学的?你是怎么打工赚钱的?

这个时候来访者可能有两种反应:

第一个反应是骄傲地跟你炫耀他是多么厉害的。

第二个反应是,我根本不想和你谈这个部分,我只是想要你知道,在耶鲁大学学习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创伤,我特别痛苦。

来访者可能什么都没说。

但作为咨询师你要有足够的敏感性,知道来访者那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你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不够的话,你很有可能就会进入到「自说自话」的世界里了。

我记得有个咨询师朋友跟我说他最失败的咨询莫过于一个长程的来访者想要中断咨询,原因是她不想再讨好咨询师了,之前她一直在扮演完美的来访者,现在她装不下去了。

她把她过去的经历又放在咨询室里发生了一遍:她不断讨好别人,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离开这个关系。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我们如果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如果你发现你在平时生活中,对他人的情绪觉察力不太好,那我觉得你进入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会有一定难度。

3. 知道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永远都是两张皮:面子和里子。

比如很多咨询师会被一种称之为「咨询师杀手」的「巨婴型」来访者耗竭。

她们会不断问咨询师: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会不断给她出招,她就是一句话:你的方法没用。

看上去像是老师努力教,学生努力学,只是效果不好。

这是「面子」上的事儿。

但其实「里子」,暗地里呢?

来访者的潜意识可能根本不想改变,甚至来访者就是要挫败咨询师,要把「三无情绪」转嫁到咨询师身上,甚至把对父母的恨意用「被动攻击」的方式也一股脑地扔在咨询师身上,

而咨询师真的是在帮来访者吗?

也未必,总是「劳而无功」,咨询师也会烦,也会讨厌这个来访者,她可能在帮来访者的时候,也会带著一种鄙夷的心情。

表面看,两个人都在努力的合作,

背地里,两个人在拚命的攻击。

如果我们不能觉察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啥,那这样的咨询其实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当然,还有很多的特质,因为篇幅的原因,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用两句话做结束:

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 就是他自己。

——Appell治疗的关键不在与咨询师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是谁。——Patterson

我先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咨询师。

这里有两个要素。

第一个是「你想要做」,第二个是「你能不能做」。

「你想要做」说的是一个人的初心,也就是从业动机。

这里主要有4种动机:

1. 科学家类型2.圣母类型3.情结类型4.自愈类型。

不同的类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需要取长补短。

第二是「你能不能做」,说的是你的胜任力的问题。

这里我主要讲两大要点。

第一是你的开放性。

开放性包括3点,第一是你的认知的开放性,第二是你的情绪的开放性,第三是你自我的开放性。

第二是你的心智化水平。

也包括3点:知道你是怎么回事,知道对方是怎么回事,知道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

如果你有这两大特质,或者你在这两个特质上有比较优势的能力,那么你就是天生的心理咨询师,否则你可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培养这个能力。

说到底,真正天生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遵循「1万小时定律」,只要你足够努力,我相信,你最终还是会成为一个熟手的。

在国外,还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心理咨询师的例子,她发病的时候就进医院,病情好转了,就出院做咨询,照样成为非常有名的咨询师。

所以,从本质上讲,还是那句话:天道酬勤。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其实适合所有人。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人群」,人生的智慧,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

希望大家听我的课,不要灰心,而要相信自己,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心理学家自述:遭遇高考失利和校园霸凌,我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心理咨询师卢悦的视频 · 1.1 万播放

@心理咨询师卢悦

人生总有一段夜路要走,我就是黑暗中握紧你的那双手。


四十岁,正当年!

接近40岁,转行到心理咨询行业,会不会太晚?油气百晓生的视频 · 477 播放

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

都已经是奔四的高龄了,为什么还想著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开始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

2019年,爱人抑郁了三年,也吃了三年的药,而且一直都没好。我想带爱人去做心理咨询,但爱人不愿去。

记得有次带爱人去听了某位心理咨询师关于抑郁的讲座。听完之后,爱人发了很大的脾气,好像越听越难受?

然后,我就想问题出在哪呢?要不,我自己学学心理咨询吧?

接著,我就查了一下心理咨询师的信息,发现劝退的有很多。

比如:

1)政策问题

2017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现存的、有证的心理咨询师,也只有5~10%在从事这个行业。

拿了二级证的心理咨询师,相当于幼儿园毕业,可以去参加义务教育。

心理咨询入行,至少需要有大学文凭。

心理咨询行业不规范……

结论,那么没证、没文凭的,您就别来了吧!

2)金钱问题

有人4年花了40万。

培养一个精神分析师至少要70万。

读个MAP(应用心理学硕士),平均每年学费10万,还要参加其他培训,也要花钱。

入行后也要接受督导,做个人体验。

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很难很难

3)时间问题

培养一名精神分析师,要7年。

就算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师,个案量不到3000小时,都算新手。

心理咨询师的前十年,基本都是入行初期。

4)投入产出问题

真有迫切的想法和快捷的咨询需求,不如去找一个咨询师,这是最经济的。

因为,你花在学习心理咨询上的金钱和精力,早已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好几遍!

5)职业规划问题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建立理论体系,要培养临床心理咨询能力,要选择什么疗法?

框架没有搭好,以后如何进步?

6)专业成长问题

需要实习,需要参加工作坊,需要学习微课。同时要读各种题材的书,且是大量的读。

没有海量的知识,你如何才能与来访者沟通?

7)入职之后的问题

咨询师可看作,计时工或计件工,大多数咨询师收入低,钱景不明朗。工作辛苦,头发白的很快。

而且需要建设人脉,需要寻找个案!

问题,有好多。

可是爱人不能不管,责任不能不尽,日子不能不过。

所以,我,拼了!

后来真正的开始行动了!参加培训的时候,发现我居然还是年龄比较小的!

我是2020年3月底开始行动的,更新这篇回答,是2021年1月12日。

那时的我,有些迷茫,但充满热情。

此时的我,虽然平静,但满怀信心。

我以奔四的高龄,开始学习心理学本科。而且,学得很快乐。

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年龄并不是问题,反而是一种优势,可以有更多的理解。

我以心理学小白的身份,跟随「悟践疗法」传人心斋彭旭学习心理咨询技术。

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资深咨询师的认可。

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白的身份并不是问题,反而是一种优势,可以有更多的提问机会。

我以成长中的助人者的身份,认识了一大帮朋友。

而且,朋友中,有行业内的大咖,有很多资深的心理咨询师。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想要一起学习的小伙伴。

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不是问题,反而是一种优势,可以让我更加谦逊,更加努力。

我以助人者和求助者的双重身份,收获了很多喜悦。

不仅缓解了爱人的抑郁症状,也让自己的人格变得更为整合,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

四十岁的阅历、智慧,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对目标的执著,不是劣势,而是优势!

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梦想停留在想的层面,是不会实现的。

当我们真的开始做了,就会发现,SO EASY!

加油!

@乘月隐

误入大海的淡水鱼

重新攻读心理学本科的工学博士、心理小白正跟随「悟践疗法」传人心斋彭旭学习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技术


我目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7年了,有比较稳定的和发展机会的工作。最近不断意识到人工智慧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觉得心理健康建设、咨询是一个未来发展很有潜力的方向。而且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以及自身的经历上面,觉得心理健康比很多物质的东西都重要,一切的困扰都是源自心理,从事心理健康咨询等帮助工作非常有意义,所以想未来职业发展往这条路走。不过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只是经管类本科,想报考应用心理学研究生以学习系统专业知识。

纠结的是,我现在已经接近40岁了,听说这个行业需要很多年的实践研究才有价值,我现在才起步,会不会太晚了呢?


「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辈子都是在学习,在学校里的时候,学习拼音、学算数、学英语等等,这是理论层面的,工作中,学人际、学交流,附带著学谈恋爱、学习怎么当父母、学习怎么带孙子......学习是无止境的,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停止自己学习的脚步。

做好一名心理咨询师,其中有一点就是要做到共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你不是我,怎么会知道我的处境。将近40岁,拥有著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与咨询者的沟通中,你相对来说,是很具有共情能力。这是你的优势。

当然,对于这个年纪,记忆力、理解能力不及青年期,这是肯定的,但是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我相信,只要坚持了,就一定时会有成效的。


不晚。阅历对咨询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更好地共情,或者给予对方更合适的帮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