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年轉行,從事心理諮詢師行業15年來,很多人都會問我一個問題:

我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我能成為心理諮詢師嗎?

古話說好: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其實在現代社會,無論男女,一生就怕兩件事:入錯行,找錯人。

因為事業和感情,都是要讓你投資一生的,所以權衡得失,這是必然的。

尤其是在中國的心理諮詢行業,80%的從業者其實都是「轉行」來的。

老實說,這個行業其實不好混。

我是在15年前開始入行的,當初和我一起學習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從事這個行業。

為什麼呢?

第一,它的培訓成本很高。

之前我給大家算過經濟賬,一個諮詢師的成長,往少了說,要5年;

往正常裏說,要10年;

每年要花的培訓費大概就以萬計乃至10萬計,算算這個賬,你大概就明白了。

第二,它的就業環境很差。

一個新手諮詢師要成為熟手諮詢師,需要積累很多「人頭」,也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實戰經驗。

但這個行業的過高的「獲客成本」,不允許給新手「浪費資源」的機會,所以就會變成熟手資源越來越多,而新手永遠都是「等米下鍋」,常做「冷板凳」的光景。

幸好「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可以自己經營流量,還可以迅速學習海量的知識,所以,如果你具備足夠的營銷能力,那麼你的成長速度是幾何級數的。

但是今天我們不談如何自我營銷。

我們主要談,如果要成為心理諮詢師,你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從職業生涯規劃上講,我們會從兩個角度去考慮。

1. 「我想做」:就是你為什麼要做心理諮詢師,你為什麼要轉行?你的入行動機是什麼?

2. 「我能做」:就是你是否具備心理諮詢師的特質,你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從事這個職業。

今天我們要講的第一部分就是:

一、從業動機:你為什麼想做心理諮詢師

一般來說,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的人,分為四種:

1. 科學家型——自我探索型:這樣的人會把人心當成浩瀚的宇宙,奧妙無窮,他們會窮其一生,去研究人性的真相。吸引他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是「認識新知」的快感。

2. 聖母型——利他型:這樣的人看重的不是對人心的探索,而是人性中的溫暖,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起死回生」更讓她們感覺快樂了,幫助弱小者成長,可以讓他們有一種超強的價值感。

3. 情結型1——補償型:這樣的人,往往是有一些創傷的,做心理諮詢師,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自愈」,比如學員小A,他幼年目睹母親因為抑鬱症自殺,從此有了做心理諮詢師的強烈願望,通過拯救無數病人,他可以補償性的修復喪母之痛。

情結型2——榜樣型:情結型還有一個亞型,那就是「榜樣型」,這樣的人往往很渴望找一個理想化的模板,比如學員小B,她在初中的時候得過抑鬱症,後來被心理諮詢師療愈,她很渴望成為她的心理諮詢師那樣的人。她進入這個行業的動機,就是為了完成「理想化」的需要,來修復自己的自戀創傷。

補償型針對的是一個人的誇大自體的自戀滿足;榜樣型針對的是理想化的自戀滿足。

4. 久病成醫型——自愈型:這些人往往一開始是來訪者,久病成醫,最終實現逆襲,他們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傳遞出去,去幫助更多的人。

當然,這些動機是可以交叉的,我們可以同時具備兩個以上的動機,但每個人的動機都應該有側重。

那麼,哪個動機會更好呢?

哪個動機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比如「科學家類型」的,因為他的動機是探索,所以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就容易把人「物化」,就像是很多醫生會把病人當成「一塊肉」,只看到病症,看不到人。

比如「聖母類型」的,她往往會陷入「拯救情結」的旋渦,失去了諮詢師的位置,讓來訪者過度退行,諮詢師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最後會越來越累,情緒耗竭。

比如「補償型」,也會容易陷入「反移情」不可自拔——曾經被小三傷害過,就會對小三嫉惡如仇,也會沒法遵守專業的操守。

比如「自愈型」,往往會犯「經驗主義」的通病,把自己的經驗當成普世的真理,讓來訪者「削足適履」,按照他的標準來,造成了諮詢中的「二次傷害」。

說到底,我們都需要了解我們入行的動機,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的「火種」,但一定要確保能駕馭「初心」,不要讓「初心」變成心魔。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一行,心理諮詢師的「個人體驗」,也就是以來訪者的身份去找心理諮詢師做諮詢,是多重要的原因。

如果你有如上四種動機,那麼可以說,你具備了基本的入行「初心」。

但如果你進入這個行業主要是為了賺錢,為了體會控制人心的快感,那我相信你一定在這個行業幹不久。

因為這個行業比任何其他行業,都需要你更直接面對你自己的內心。

其他行業可以通過扭曲人性來實現成功,但這個行業如果你的動機不良,你很難走到底。

那麼現在我們談談第二個部分,那就是你是否有能力做心理諮詢師:

二、「我能做」:你是否勝任心理諮詢師?

心理學家做過研究,發現了適合做心理諮詢師的上下限。

· 上限是:包括開放性、利他性、尊重、培養他人、語言表達能力;

· 下限是:包括彈性 、影響力 、閱歷與經驗。

首先,我們先說上限:

(一)開放性:什麼是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其實就是剝洋蔥,說尋常人不能說,聽尋常人不能聽,做尋常人不能做的,就是打開一個人的心。而來訪者之所以走投無路,就是因為他們沒法面對現實,沒法面對自己。

來訪者來尋求幫助,往往有兩個身份,一個是你的「合作者」;一個是你的「敵人」。

他需要你的幫助,又不想改變,又會拆你的臺。

所以一個好的諮詢師,必須要有足夠的「開放性」這個開放性就是指我們是否能夠去忍受「不確定性」,去面對未知,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的答案。

這麼說,好像有些虛。下面我會舉例子。

在開放性裏,又分為:

1. 認知的開放性:

什麼是「認知的開放性」:就是你永遠都有「探索意識」,永遠都有「好奇心」。

比如,來訪者小C來找你。她和老公結婚15年了,最近發現老公出軌,她崩潰了。

她問你為什麼老公會這樣對他。

如果你是路人或者閨蜜,往往就會這麼說:還有什麼為什麼?男人都是下半身動物。

這樣的人,是沒法做心理諮詢師的。

心理諮詢師會有好奇心:你們結婚15年了,到現在他忽然出軌了,是之前你都沒有發現,還是他忽然「動了春心」?

那為什麼是現在「開始癢」?

什麼誘發了他的「癢」?

我們都知道,一個醫生沒有好奇心,就很容易漏掉一些看上去很相似但其實有很細微差別的病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好的醫生和庸醫的區別就在於他會對於那些細微的差別有很強的敏感性。

心理諮詢師也是如此,心理諮詢師永遠不會想當然地得出結論,他一定會窮盡一切方法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因為心理諮詢師和其他路人最大的差異就是心理諮詢師相信「潛意識」對人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到操縱我們命運的幕後黑手,所以,我們的好奇心是要一直深入下去探索的。

小C老公出軌,和老公有什麼關係,和小C有關係,和外人有什麼關係?

去發現問題真正的癥結,困局纔能有出路。

心理諮詢就是一個不斷形成假設,然後驗證,再重新形成假設的過程,沒有好奇心的人,其實是不敢面對真相的人。

心理諮詢師和一般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對真相的純粹性,永遠充滿了貪婪的慾望。

2. 情緒的開放性

任何想要做心理諮詢師的人,天生都有一種「受虐傾向」,這個職業和法官、警察一樣,接觸的,都是人性最黑暗的部分。

心理諮詢師接觸的「人性黑暗」是什麼呢?

就是「三無情緒」:無助、無望和無力。

無助就是你覺得沒有人可以幫你,你彈盡糧絕。

無望是你覺得沒有可能走出困境了。

無力是你失去了力量去對抗正在傷害你的人和物。

體會「三無情緒」,你可以去看一下《動物世界》,非洲大草原上,經常有這樣的畫面:獅子豹子鬣狗撲倒了羚羊,羚羊活著,就遭到分屍,此時羚羊一動不動,認人宰割。

你看到這個畫面有什麼感覺?

就是這種「三無時刻」。

我想像不出來還有什麼情緒比這「三無」更可怕的了。

來訪者找到你,就是因為這「三無」逼得無路可走了。

心理諮詢師要比一般的人,對於「三無情緒」更有忍耐性。

我在督導的時候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我問學員,你對來訪者有什麼感受。

學員說:我覺得很空,胸口很堵,我覺得來訪者的主要問題是戀父情結。

大家注意一下這句話的結構,前半部分是感受,後半部分是分析。

為什麼後半部分變成了分析了呢?

那是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太強烈了,諮詢師受不了,就開始分析來訪者,用「理智化」的防禦機制給自己築牆,和來訪者隔離,來保護自己。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護自己不受「三無情緒」困擾,但壞處就是,當你這麼做以後,你就不再是諮詢師了,你放棄了治療。

所以我們作為諮詢師,最重要的專業素質,就是對於「三無情緒」的承受力,越是功力高的諮詢師,就越能忍受「三無情緒」,越是能忍受,你就越能看到來訪者真正的問題所在,就越能幫助來訪者走出「三無」的世界。

3. 自我的開放性

我們都知道,作為心理諮詢師,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

我們是拿人心來救人心。

如果我們的自我是封閉的,那麼我們是很難真正和來訪者產生「我與你」的關係的。

心理學家馬丁布伯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人一生就是追尋這種「我與你的邂逅」

而通常我們的關係是:「我與它」的相遇。

一句話就是你有沒有把人當人看,還是你把人當「物」看。

比如,如果你是那種「自愈型」動機的諮詢師,你之所以做心理諮詢師,是當年被老公出軌,被小三害慘了,結果你的來訪者是小三,聽她哭訴的時候,你完全不在狀態,你沒法共情她,你心裡就一句話:活該。

你的自我的這個部分是封閉的,為什麼封閉?

因為你沒有完全自愈。

你只是暫時隔離了受傷感,所以在遇到要開啟你的封印的那個人,你就受不了了。於是你就用各種理智化、攻擊的方式來防止自己的傷痛出來,你就沒法「無防禦」地共情這個來訪者,這時候你就不是諮詢師,而是來訪者的敵人了。

(二)心智化能力

作為諮詢師,我們拼的是什麼?或者說,我們幫助來訪者,到底幫的是什麼?

就是幫來訪者提升「心智化」能力。

什麼是「心智化」?

就是三件事。

l 就是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l 知道對方是怎麼回事,

l 知道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兒。

我們先說:

1. 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比如我有一個諮詢師朋友,他跟我說,他忽然發現自己在和外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會無意識地把胳膊擋在胸前。

後來他覺察了一下自己,發現自己其實很排斥和外面的任何人交流,他是個極度內傾性格的人,他很害怕和別人接觸,害怕被否定。

當他了解自己這個傾向的時候,就會明白為什麼在諮詢中,當來訪者對他表達愛意的時候,他會那麼冷漠,那麼不知所措。

那麼以後在諮詢的時候,有了這麼一層體驗,他就可以放下自己的防禦,更直面他人的靠近。

做心理諮詢越久,我們就會越發現,我們對自己有多不瞭解,我們的反應速度越來越快,但依然對自己有很多「無明」之處。

瞭解我們的核心情結,瞭解我們起心動唸的瞬間的情緒,我們就對自己有了更多的掌控感,也就可以更勝任諮詢師的工作。

而絕大多數新手諮詢師最大的障礙,不是對基礎知識的缺乏,而是對「自己到底是誰」這件事的不瞭解。

你越是缺乏這種自我理解,你就越不能勝任諮詢師。

2. 知道對方是怎麼回事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來訪者小D,他是耶魯大學的博士。

此時諮詢師問他:你很厲害啊,你是怎麼考上這個大學的?你是怎麼打工賺錢的?

這個時候來訪者可能有兩種反應:

第一個反應是驕傲地跟你炫耀他是多麼厲害的。

第二個反應是,我根本不想和你談這個部分,我只是想要你知道,在耶魯大學學習的經歷對我來說是一種創傷,我特別痛苦。

來訪者可能什麼都沒說。

但作為諮詢師你要有足夠的敏感性,知道來訪者那裡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對他人的共情能力不夠的話,你很有可能就會進入到「自說自話」的世界裡了。

我記得有個諮詢師朋友跟我說他最失敗的諮詢莫過於一個長程的來訪者想要中斷諮詢,原因是她不想再討好諮詢師了,之前她一直在扮演完美的來訪者,現在她裝不下去了。

她把她過去的經歷又放在諮詢室裏發生了一遍:她不斷討好別人,然後過一段時間再離開這個關係。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如果你發現你在平時生活中,對他人的情緒覺察力不太好,那我覺得你進入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會有一定難度。

3. 知道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兒?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永遠都是兩張皮:面子和裏子。

比如很多諮詢師會被一種稱之為「諮詢師殺手」的「巨嬰型」來訪者耗竭。

她們會不斷問諮詢師:我該怎麼辦?

諮詢師會不斷給她出招,她就是一句話:你的方法沒用。

看上去像是老師努力教,學生努力學,只是效果不好。

這是「面子」上的事兒。

但其實「裏子」,暗地裡呢?

來訪者的潛意識可能根本不想改變,甚至來訪者就是要挫敗諮詢師,要把「三無情緒」轉嫁到諮詢師身上,甚至把對父母的恨意用「被動攻擊」的方式也一股腦地扔在諮詢師身上,

而諮詢師真的是在幫來訪者嗎?

也未必,總是「勞而無功」,諮詢師也會煩,也會討厭這個來訪者,她可能在幫來訪者的時候,也會帶著一種鄙夷的心情。

表面看,兩個人都在努力的合作,

背地裡,兩個人在拚命的攻擊。

如果我們不能覺察我們之間到底發生了啥,那這樣的諮詢其實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當然,還有很多的特質,因為篇幅的原因,在這裡我就不多講了。

用兩句話做結束:

在諮詢過程中, 諮詢師能帶進諮詢關係中最有意義的資源, 就是他自己。

——Appell治療的關鍵不在與諮詢師做了什麼,而在於他是誰。——Patterson

我先總結一下,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諮詢師。

這裡有兩個要素。

第一個是「你想要做」,第二個是「你能不能做」。

「你想要做」說的是一個人的初心,也就是從業動機。

這裡主要有4種動機:

1. 科學家類型2.聖母類型3.情結類型4.自愈類型。

不同的類型,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我們需要取長補短。

第二是「你能不能做」,說的是你的勝任力的問題。

這裡我主要講兩大要點。

第一是你的開放性。

開放性包括3點,第一是你的認知的開放性,第二是你的情緒的開放性,第三是你自我的開放性。

第二是你的心智化水平。

也包括3點:知道你是怎麼回事,知道對方是怎麼回事,知道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兒。

如果你有這兩大特質,或者你在這兩個特質上有比較優勢的能力,那麼你就是天生的心理諮詢師,否則你可能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去培養這個能力。

說到底,真正天生具備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人還是要遵循「1萬小時定律」,只要你足夠努力,我相信,你最終還是會成為一個熟手的。

在國外,還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心理諮詢師的例子,她發病的時候就進醫院,病情好轉了,就出院做諮詢,照樣成為非常有名的諮詢師。

所以,從本質上講,還是那句話:天道酬勤。

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其實適合所有人。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的「人羣」,人生的智慧,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

希望大家聽我的課,不要灰心,而要相信自己,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心理學家自述:遭遇高考失利和校園霸凌,我是如何成功逆襲的?心理諮詢師盧悅的視頻 · 1.1 萬播放

@心理諮詢師盧悅

人生總有一段夜路要走,我就是黑暗中握緊你的那雙手。


四十歲,正當年!

接近40歲,轉行到心理諮詢行業,會不會太晚?油氣百曉生的視頻 · 477 播放

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吧。

都已經是奔四的高齡了,為什麼還想著要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開始的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

2019年,愛人抑鬱了三年,也喫了三年的葯,而且一直都沒好。我想帶愛人去做心理諮詢,但愛人不願去。

記得有次帶愛人去聽了某位心理諮詢師關於抑鬱的講座。聽完之後,愛人發了很大的脾氣,好像越聽越難受?

然後,我就想問題出在哪呢?要不,我自己學學心理諮詢吧?

接著,我就查了一下心理諮詢師的信息,發現勸退的有很多。

比如:

1)政策問題

2017年國家取消心理諮詢師資格考試,現存的、有證的心理諮詢師,也只有5~10%在從事這個行業。

拿了二級證的心理諮詢師,相當於幼兒園畢業,可以去參加義務教育。

心理諮詢入行,至少需要有大學文憑。

心理諮詢行業不規範……

結論,那麼沒證、沒文憑的,您就別來了吧!

2)金錢問題

有人4年花了40萬。

培養一個精神分析師至少要70萬。

讀個MAP(應用心理學碩士),平均每年學費10萬,還要參加其他培訓,也要花錢。

入行後也要接受督導,做個人體驗。

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成為心理諮詢師的路很難很難

3)時間問題

培養一名精神分析師,要7年。

就算已經成為精神分析師,個案量不到3000小時,都算新手。

心理諮詢師的前十年,基本都是入行初期。

4)投入產出問題

真有迫切的想法和快捷的諮詢需求,不如去找一個諮詢師,這是最經濟的。

因為,你花在學習心理諮詢上的金錢和精力,早已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好幾遍!

5)職業規劃問題

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首先要建立理論體系,要培養臨牀心理諮詢能力,要選擇什麼療法?

框架沒有搭好,以後如何進步?

6)專業成長問題

需要實習,需要參加工作坊,需要學習微課。同時要讀各種題材的書,且是大量的讀。

沒有海量的知識,你如何才能與來訪者溝通?

7)入職之後的問題

諮詢師可看作,計時工或計件工,大多數諮詢師收入低,錢景不明朗。工作辛苦,頭髮白的很快。

而且需要建設人脈,需要尋找個案!

問題,有好多。

可是愛人不能不管,責任不能不盡,日子不能不過。

所以,我,拼了!

後來真正的開始行動了!參加培訓的時候,發現我居然還是年齡比較小的!

我是2020年3月底開始行動的,更新這篇回答,是2021年1月12日。

那時的我,有些迷茫,但充滿熱情。

此時的我,雖然平靜,但滿懷信心。

我以奔四的高齡,開始學習心理學本科。而且,學得很快樂。

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年齡並不是問題,反而是一種優勢,可以有更多的理解。

我以心理學小白的身份,跟隨「悟踐療法」傳人心齋彭旭學習心理諮詢技術。

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資深諮詢師的認可。

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小白的身份並不是問題,反而是一種優勢,可以有更多的提問機會。

我以成長中的助人者的身份,認識了一大幫朋友。

而且,朋友中,有行業內的大咖,有很多資深的心理諮詢師。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想要一起學習的小夥伴。

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沒有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並不是問題,反而是一種優勢,可以讓我更加謙遜,更加努力。

我以助人者和求助者的雙重身份,收穫了很多喜悅。

不僅緩解了愛人的抑鬱癥狀,也讓自己的人格變得更為整合,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

四十歲的閱歷、智慧,以及對人生的理解、對目標的執著,不是劣勢,而是優勢!

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夢想停留在想的層面,是不會實現的。

當我們真的開始做了,就會發現,SO EASY!

加油!

@乘月隱

誤入大海的淡水魚

重新攻讀心理學本科的工學博士、心理小白正跟隨「悟踐療法」傳人心齋彭旭學習本土化的心理諮詢技術


我目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7年了,有比較穩定的和發展機會的工作。最近不斷意識到人工智慧對人力資源工作的影響,覺得心理健康建設、諮詢是一個未來發展很有潛力的方向。而且在身邊的朋友親人以及自身的經歷上面,覺得心理健康比很多物質的東西都重要,一切的困擾都是源自心理,從事心理健康諮詢等幫助工作非常有意義,所以想未來職業發展往這條路走。不過我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只是經管類本科,想報考應用心理學研究生以學習系統專業知識。

糾結的是,我現在已經接近40歲了,聽說這個行業需要很多年的實踐研究纔有價值,我現在才起步,會不會太晚了呢?


「活到老,學到老」。人的一輩子都是在學習,在學校裏的時候,學習拼音、學算數、學英語等等,這是理論層面的,工作中,學人際、學交流,附帶著學談戀愛、學習怎麼當父母、學習怎麼帶孫子......學習是無止境的,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要停止自己學習的腳步。

做好一名心理諮詢師,其中有一點就是要做到共情,「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你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的處境。將近40歲,擁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對於與諮詢者的溝通中,你相對來說,是很具有共情能力。這是你的優勢。

當然,對於這個年紀,記憶力、理解能力不及青年期,這是肯定的,但是隻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我相信,只要堅持了,就一定時會有成效的。


不晚。閱歷對諮詢是很有幫助的,可以更好地共情,或者給予對方更合適的幫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