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瑲g迎關注我們,一同分享探討面對職場困境的經驗與解決辦法:)

工作5年,一直呆在同一個行業,屬於專業型的員工,職位已經很久沒有上升過了,但工資一直在漲。工作以來幾乎一直在「熱愛工作」和「職業倦怠」的狀態裏切換,愛的時候很愛,累的時候當天就想離職。但還是咬咬牙忍過來了。

我和周圍幾個朋友聊了一下,感覺大家好像都有類似的體會,這種隔段時間就來一次的倦怠感怎麼應對比較好呢?如果某一次倦怠期一直過不去,一直卡在瓶頸裏,又該怎麼辦呢?


我們都喜歡穩定的感覺,但又不喜歡一成不變。一般三年以上,職業倦怠期就開始出現了。

很多人認為,那些沒有目標,不夠努力的人才會出現職業倦怠期。我個人認為,不管是努力上進的人還是甘於平庸的人,都會出現職業倦怠期。

一般在職場中會先經歷兩個階段才會到達第三階段的職業倦怠期。

第一階段:

一個人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動物,事務的最新接觸,都有一個磨合階段,磨合階段也是一個相互瞭解和探奇的階段,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或不愉快,但是由於新奇,不同,以及需要等因素,慢慢渡過了這個磨合期。這個階段差不多半年到一年時間,根據領悟能力不同有所差別。

第二階段:

磨合期過後,開始變得互相瞭解,知道公司的企業文化,行為準則,領導風格。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兩年時間裡,知道自己怎麼做事能夠得到領導的認可,公司的認同,如何升職加薪或者學習成長等一系列,自己想從這個工作中得到的需求。當然,中間可能也會有一些換領導,換老闆,變革等特殊情況,那就意味著重新適應留下或離開。在沒有特殊情況下的這一到兩年時間裡,你已經有了比較熟悉的圈子,熟悉的工作流程,以及能夠完全勝任的工作內容。

01

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你可能想要更多有挑戰性的工作,但是公司又不能滿足和考慮到每一個人,就想著還有機會,下次,下次,再下次...慢慢的,你深知公司不可能滿足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捨離去,你開始像鹹魚一樣。看到其他朋友都有很好的發展,家庭的壓力等因素,你開始覺得自己好像在混日子,又無力改變。所以,感覺自己幹不下去想辭職了。

02

還有一部分人,原以為自己能有份穩定的工作就會很知足,決心幹到公司倒閉的前一天。事實是,就像情侶一樣,三年後還能像當初那樣嗎,更多的是習慣了,如果兩者之間沒有一個很強的「紐帶」,厭煩,不耐煩,誤會,懶得解釋等就會不斷出現,一旦有了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會選擇離開,或者覺得現在的生活太無趣了,太累了,也會想要換種方式生活/工作。這裡說得有點悲觀了,但是往往很多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呢。

03

再說一些特殊人羣,到一家公司,三年時間,這家公司的問題能解決的基本上也解決得差不多了,留下的要麼是那些無法改變的,比如老闆的問題,要麼就是自己能力解決不了的,他在公司的價值感就會越來越低,也會發現自己的提升越來越少,所以,也會產生職業倦怠。

第三階段:

通過以上兩個階段,恭喜你順利進入職業倦怠期(恭喜是因為遲早都會有這個階段),再次陷入職業生涯的迷茫期,走或留的抉擇期,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渡過呢?

01 目標

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每個階段自己的實現情況,分析原因和方法,需要怎麼做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

02 動力

精力充沛,積極向上的人也會有覺得累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努力,但是卻沒有動力,有的人動力大部分人來源於壓力,有的人動力來源於親人、愛人,有的人動力來源於成就感、名利、金錢,那你的動力是什麼呢?(找到自己的成就動機)

原本還有計劃、執行、復盤等一系列的內容,但是我覺得就這個提問,寫到這裡就可以了,當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重新找回動力,也就知道該做什麼樣的抉擇,解決職業倦怠期的問題了。

歡迎關注我,感謝您的點贊、留言

堅持每天分享職場乾貨~


對於這個問題,在職場上出現得極為頻繁。我一直在尋找一種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所以,後來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你的人生總是陷入週期性的厭棄與迷茫?

楊毅:為什麼你的人生總是陷入週期性的厭棄與迷茫??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一、工作換了一份又一份,為什麼總是不能如你所願?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對工作的「厭棄」,已經成為一個全民的、結構性的問題了嗎?題目是這樣描述的:在今天的社會裡,對工作的厭棄已經成為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到從事創造性勞動的奢侈,大多數人只是在忍受它的痛苦,消耗著自己的生命和精神的健康以換取對物質的追求。

我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下,做了一個小小的非正式調查:假如其他各種因素(諸如薪水問題、公司的管理問題、加班問題、晉陞和發展問題、上司問題、企業文化問題等等)拋開不談,僅僅只談工作內容和崗位職責,如果重新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是否還願意繼續選擇目前的工作?對此答案持否定態度的,請評論「不願意」三字。

不出我所料,評論區至少有80%的人寫下了「不願意」三個字。

或許你有這樣的經歷:每幹一件事情,剛開始很有興趣,會用心去做好它,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快則1-2個月,慢則1-2年)就會感覺很煩,不想做,壓根沒有動力,想換一份工作。再或者有另外一種版本:對當前的工作不滿意,聽別人說某項工作不錯,賺錢多,又有前景,於是滿懷信心去幹了。但幹了之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沒有動力,提不起興趣,於是就會想著換另外一份工作。等到了新的崗位上的時候,才發現新工作依然是同樣的狀態。

跳槽、跳槽、再跳槽……迷茫、消極、倦怠、厭棄、焦慮……你不停地換方向,目的就是為了擺脫這些工作給你帶來的精神枷鎖。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你不但沒有擺脫它們,反而令你更難受了,你成天生活在水深火熱般的煎熬狀態中,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接受這種工作狀態。

起初,你以為你想要是的A,於是拚命去追;而一旦得到之後,卻發現你內心裡想要的卻是B;當你得到B時,你又不滿足了,你忽然發現其實C可能更適合自己。於是,你不斷地換工作,一份又一份。少部分人比較幸運,摸索一兩年,就很快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絕大部分的人,折騰到27、8甚至30多歲了,還依然始終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你的人生除了迷茫,還是迷茫。你急切地想找一個方向安穩下來,卻始終找不到安穩之路到底從哪裡切入。轉眼之間已過30歲,你如熱鍋上的螞蟻,開始焦慮,開始恐慌,但卻不知出路在何方。

為什麼你的人生總是不能如你所願?為什麼你曾經期望得到的東西,在你得到了之後卻並不能令你滿足?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通過一個實驗,來瞭解一個概念:固定行為模式,亦即「本能」。

二、雌火雞與黃鼠狼標本的實驗

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其專著《影響力》一書中記錄了一個雌火雞與黃鼠狼標本的實驗。火雞媽媽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母親,有愛心,警惕性高,對小火雞往往呵護倍至。而他們對於小火雞的呵護,只源於一種刺激,那就是小火雞發出的「吱吱」聲。如果剛出殼的小火雞發出了這種聲音,火雞媽媽就會有求必應,趕緊過來照顧小火雞;相反,如果這種聲音沒有發出,那麼火雞媽媽就會對小火雞置之不理,甚至殺死它。

動物行為學家福克斯(M.W.Fox)曾用一隻雌火雞和一隻黃鼠狼標本做實驗,生動地說明瞭火雞媽媽對這種聲音的極度依賴。黃鼠狼是火雞的天敵,每當它們靠近時,火雞媽媽就會發出憤怒的叫聲,對黃鼠狼又啄又抓。研究人員用繩子拉著一隻黃鼠狼標本去接近火雞媽媽,也同樣會遭到猛烈的攻擊。但是,當研究人員事先把一個能發出「吱吱」聲的小錄音機放入黃鼠狼標本體內、去慢慢接近火雞媽媽時,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火雞媽媽不僅沒有生氣,它還會主動把黃鼠狼攏在自己的身下,像呵護小火雞一樣呵護它。但是,一旦把錄音關上,黃鼠狼標本立馬又會遭到猛烈的進攻。

這種發生在動物身上的行為,看起來非常荒唐:我們怎麼可能只憑一個聲音就作出判斷?但實際上,這種「固定行為模式」(fixed-actionpattern)已經被證實在很多動物身上都有呈現,包括人類。這種模式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組成這種模式的行為每次都以相同的方式、按同樣的順序發生,就好像是將這種行為模式錄在磁帶上,放在動物體內一樣。每當咔噠一聲按下錄音機的按鍵、響起「吱吱」聲時,就會刺激火雞媽媽的母性,它對小火雞的育兒行為就會緊跟著出現,就像在「嘩嘩」在播放磁帶一樣。咔噠……嘩……僅僅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一系列標準的行為就會出現。

三、每個人的行為背後,往往都是受到本能的支配

假如我們像僱傭員工一樣僱傭了火雞媽媽,它的職責就是照顧剛剛孵化出來的小火雞。那麼,火雞媽媽會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嗎?絕對會是!因為,只要小火雞發出「吱吱聲」(實際上,這種聲音的發出也是小火雞的一種本能),火雞媽媽就會跑過來,張開翅膀,呵護、照顧他們,不需要外在其他物質的刺激。我們不需要制定繁雜的規章制度,不需要制定績效考覈標準,只要我們製造一種「吱吱聲」,接下來的行為展現就完全是一種本能。此時,這種「吱吱聲」就是激發火雞媽媽偉大母性行為的「開關」。

既然動物身上存在這種「開關」,那麼,在我們人類身上,是否也存在著相應的「開關」,只要我們按下某個開關,相應的行為就會自動展現?假如我們從事某項工作,這份工作的崗位要求完全是按下我們身上的某個「開關」之後所展現出來的自動自發的行為,那麼,這樣的工作豈不是最完美的一種狀態呢?

這種開關是存在的。蓋洛普公司通過30年的研究,訪談了超過200萬名對象,發現了這種「開關」,並為其進行了準確定義:一種「貫穿始終、並能產生效益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他們為這種開關取了一個名字,叫「才幹」,英文是talent。這裡的重點是「貫穿始終」。每個人都有一種「神經過濾器」,它使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對於某種刺激感到興奮,而對於其他的刺激則無動於衷。要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才幹」,因為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某些「貫穿始終」的思維、感覺和行動模式。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什麼是「貫穿始終」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比如有人從事銷售工作,需要進行陌生拜訪。有些人見到陌生人,會臉紅緊張,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來打破僵局,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對方纔能夠有興趣去聽,於是冥思苦想尋找話題,結果卻是對方不感興趣的,最終導致整個過程以「尬聊」結束。但是,有一種人,天生具備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並且喜歡結識各種不同類型的陌生人,越多越好。每結識一個陌生人,他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並且尋找機會結識下一個陌生人,樂此不疲。在蓋洛普看來,對於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的人,具備的是「取悅」優勢。而需要進行陌生拜訪性質的銷售崗位,則為他們「取悅」優勢的發揮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在遇到陌生人時,他們的「取悅」開關會自動啟動,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對方的好感和信任。

再比如,有些人天生喜歡幻想,腦子裡經常會出現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一個客戶這樣描述:「我喜歡幻想。每當我幻想時,腦子裡就會像放電影一樣,出現一幅又一幅的畫面,非常清晰。我喜歡沉浸在這樣的狀態中,這會令我非常興奮。」這種「喜歡幻想」的行為模式就完全是一種本能,不需要刻意練習。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更多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天生喜歡錶演和被公眾關注,一站到臺上就興奮;而有些人一站到臺上就如芒刺在背,恨不得找個地縫躲進去。有些人天生喜歡觀察人,他們知道不同的人是什麼個性、有什麼興趣、有什麼能力,應該如何有針對性地與不同個性的人打交道;而有些人則只喜歡用同一種規則、同一種方式面對所有的人。有些人天生喜歡組織協調,他們就像一個多面手,知道如何通過高效率的資源整合,完成目標;而有些人則希望更專註一些,一次只完成一個目標。有些人天生喜歡思考問題,並且想得非常深入,邏輯嚴謹,知道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隱藏在哪裡;而有些人則喜歡天馬行空,剛剛還在討論這件事,忽然之間思維又轉到了別的事情上……等等等等。所有這些本能的「貫穿始終」的行為模式,都是受到「才幹」優勢的影響而產生,並會伴隨終生。

四、發揮優勢的工作,能夠讓你得到3大正向反饋

假如一份工作能夠為你的「才幹」優勢的發揮提供充足的機會,那麼,你可以得到以下3種回報:

一是能夠從工作中獲取驅動力,這解決的是工作意願問題(我願意幹)。當你覺得這份工作令你沒有幹勁、渾身懈怠、無時無刻不想逃離的時候,那是因為這份工作本身的工作內容與你的「才幹」本能相排斥或衝突。比如,讓具備「取悅」優勢的人去拜訪客戶,對於他來說這是一種令他興奮的工作模式;假如一個人更喜歡安靜地思考問題,那麼,拜訪陌生客戶這種事對於他來說完全就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會令他極度排斥。讓富有想像力的人去思考策劃方案,天馬行空式的工作內容也會令他充滿激情;但假如一個人只擅長邏輯思維,那麼這種創造性的工作方式同樣會成為他的夢魘和折磨。

為什麼很多人換了多份工作,都覺得沒有動力?最核心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所從事的所有的工作,都不符合他的「才幹」優勢,無法提供給他更多的驅動力。舉個例子:某客戶A,畢業兩年,頻繁跳槽、工作不穩定,迫切需要一份安穩的工作,於是考了公務員。但考上之後幹了一兩年,卻發現成天瑣碎的工作令自己實在厭煩,原本期望的那種穩定卻無法令他充滿幹勁。原來,他內心裡存在著「成就」才幹,註定他不是追求安穩的人。他所追求的那種安穩,只是在他頻繁跳槽的狀態下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偽需求」。而一旦這種「偽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他內心裡「貫穿始終」的行為模式就會跳出來,重新支配他的選擇。

二是上手更快,能夠得到更優秀的業績表現(我能幹好)。我們可以用「冰山模型」來解釋這個概念。要想幹好一項工作,要受到3種因素的影響:技能、知識和才幹。技能和知識是呈現在冰山之上、可以觀察到的部分,也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進行彌補的部分。它只是在30%的層面上影響了一個人的業績表現。而實際上,70%的業績影響因素則隱藏在冰山之下,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在才幹基礎之上的勝任力。

在現實工作中,你可能會發現,同樣的一份工作,有些人不怎麼努力,就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或者,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況下,他們得到的結果要遠遠超越其他人。而有些人則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他們想要的那種結果;或者,即使得到了,這個過程也要更加艱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表面上看,你們使用的都是同一種知識和技能。而最終決定結果的,卻是才幹,這是一種無法彌補的競爭力。

因為工作原因,我曾經深度接觸過一個廣告設計小組,整個小組有10餘人。這些人都具備藝術設計方面的專業素養,大多數人學歷水平都在本科以上。但這些設計師所設計出來的作品,卻是參差不齊的,有些人只會修修補補,有些人只會模仿照搬,而真正能夠設計出有創造力的優秀作品的人,卻是其中一個只有高中學歷水平的設計師。每次重要的設計任務,都是由他來主導,設計出來的作品經常能夠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像這種超出常人的業績表現,就與他內在的才幹優勢密不可分。

三是成就感和滿足感,並願意重複這一過程(我希望下次還這樣幹)。我們尋找一份工作,我們以為錢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但幹到最後,你會發現,以錢為基礎的物質刺激只是短暫的,而長久的刺激,則來源於工作能否帶給你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缺乏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即使你能得到好的結果,你也沒有動力前進,甚至,為了生存,你在忍受這份工作帶給你的種種不快。我們曾經遇到一個客戶,從事飼料銷售工作,月薪10K+,業績排名在區域前3,從事銷售工作3年。在一個四線小城,按理說,他的業績和薪水都是不錯的,但他卻下定決心換一個方向,理由是「自己本身比較內向,不想說話的時候還逼著自己去說,去想聊天的話題,這種感覺太難受了。」對於他來說,即使達成了優秀的銷售業績,但這個過程並不令他「感覺良好」,而是「太難受了」,完全沒有那種業績達成之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於是,在別人眼中看起來不錯的工作,在他眼中卻成了一種煎熬,時時刻刻都想逃離。而對於真正能夠發揮優勢的工作來說,在工作完成之後,他會感覺良好,並願意在下一次的工作中重複這種過程。

五、找到你的本能行為模式,按下你的成就開關

在你看來,假如你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那麼,你所認為的那種理想化的工作是什麼狀態的呢?每個人所處的立場和環境不同,所給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假如你長時間處於996的工作狀態,那麼可能一份955式的工作會令你眼前一亮;假如現在你拿著月薪3k的薪水、負債纍纍,那麼一份月薪3w的工作可能會令你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假如你長時間工作不穩定,時刻瀕臨失業,那麼能夠給你終身保障的公務員或許就是最佳選擇。但是,這些都是你們的真實需求嗎?可能並不是。一旦你們的燃眉之急解決了之後,你們內心裡那種最原始、最真實的、「貫穿始終」的思維方式又會跳出來,支配你的大腦:我想要一份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但現在的崗位天天處理數據,太痛苦了;我想要更自由的、能夠發揮我的創意特質的工作,但現在的工作要求我像一個機器一樣,太折磨了;我想要學習更多的東西,迫切想要建立一技之長,我想向別人證明自己,但現在的工作只需要一個中學生就能幹,太壓抑了……

於是,你原先迫切渴望想要得到的東西,在你得到之後,你會發現內心裡還有其他的需求,原先的那些需求就變成了「偽需求」。於是,就會出現文章一開頭出現的那種情況:你以為你想要是的A,於是拚命去追;而一旦得到之後,卻發現你內心裡真正想要的卻是B;當你得到B時,你又不滿足了,你忽然發現其實C可能更好。於是,你不斷地換工作,一份又一份,始終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你始終處於迷茫狀態。

既然這些是「偽需求」,那麼,什麼纔是真正的需求呢?答案是「本能」。只有你內心裡一直放不下的「本能」需求,纔是你真正的需求。你本能地想和人打交道,那就找一份真正能夠和人交往的工作,而不是處理數據,這樣的工作纔是你的「開關」,才會令你興奮;如果你本能地想發揮你的創意自由,那就去找一份運營策劃方面的工作,這樣的工作纔是你的「開關」,才會令你充滿動力;如果你本能地渴望功成名就,那就尋找一份能夠給你更大上升空間的工作,而不是一份穩定得一眼就能看到頭的工作,只有更大的空間才會令你產生向前奔跑的衝動。

在我們的生涯諮詢服務過程中,在確定職業生涯目標和方向時,最核心關鍵的決策依據,就是「才幹」,然後圍繞才幹,思考如何通過一系列方法,構建你的個人核心競爭力,打造你的職場競爭優勢,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涯閉環。只有建立在「才幹」基礎之上的生涯目標的確立,纔是最徹底的規劃方案。

所以,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就在於:找到你的本能行為模式(「才幹」),按下你的開關,你會產生更強的工作動力,以及更好的勝任力。在這兩種力量的驅使下,你會超越70%的人,獲得良好的業績表現,並從工作中獲取成就感和滿足感,而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又會反過來推動你的業績表現,直至你成為這個領域內最優秀的人,這樣的職業生涯才會步入正向循環。

否則,你會越來越厭棄這份工作,越來越感覺壓抑和痛苦,你壓根就不想面對這份工作,更談不上花精力去思考如何在業績方面超越別人、變得更加優秀了。你像一隻泄了氣的皮球,根本沒有反彈的動力。你只是為了薪水而活,或者別無選擇,被迫選擇一種你終生再也不願意接受和重複的生活方式。

六、關於才幹、優勢以及職業規劃

1)才幹和優勢之間是什麼關係?

蓋洛普對於才幹的定義是:一種「貫穿始終、並能產生效益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對於優勢的定義是:做某件事的持續的近乎完美的表現。

優勢=才幹+知識+技能。如果說「才幹」只是一種思維方式,那麼「優勢」則是在才幹的基礎上,通過知識和技能的補充,將「才幹」變現,變成一種可產生經濟/商業效益的實際能力。

2)、我學歷一般,能力一般,我不覺得自己身上有什麼優勢。難道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才幹」嗎?

是的。「才幹」是一種「貫穿始終」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只要你是一個正常人,都會具備的。

3)、如何才能發現我的才幹主題呢?

可以通過蓋洛普優勢測評來發現。有兩種測評的渠道:一是購買圖書《蓋洛普優勢識別器2.0》,按照提示到蓋洛普官方網站進行測評;二是到才儲網(才儲 - APESK)進行測試。注意:網路上可以搜索到免費的Excel版本測評,經驗證,可靠性極差,強烈不建議使用該版本的測評。

4)、官方測評和才儲測評,有什麼不同?您更推薦哪一種測評方式?

官方測評屬於2.0版本,理論上更先進,測評報告也針對不同的測評對象進行了差異化處理。但是,從我們長期的諮詢實踐來看,這種差異不是很大,並不能對於最終的方向選擇產生本質影響。相比較官方的版本,我們更推薦採用才儲版本,這個版本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各項優勢主題的原始得分,而官方版本只能看到前5項優勢主題。有些人由於工作所限,有些優勢主題隱藏在6-8項之中,假如是官方版本,這些隱藏的優勢無法看到,但卻會對你的職業生涯方向的選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5)、為什麼我反覆做了好幾次測評,每次結果都不一樣?

該測評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測評的是你的本能反應,這完全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不需要理性思考。假如你短期內反覆測評好幾次,在測評的過程中,有些選項是你深思熟慮之後才選擇的,這就違背了你的本能。而且,兩次測評的間隔至少要在半年以上,才能保證準確度。短期內反覆測評,效度會大幅下降。

6)、知道了自己的優勢,是不是就可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了?

不能。首先,對於絕大多數非專業人士來說,他們並不能準確解讀報告(甚至無法讀懂)。其次,優勢只是代表了你的行為模式,而現實如何決策,則要結合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即使具備同樣優勢主題的兩個人(5項優勢主題完全相同,這種概率是極小的),可能因為一些現實情況的差異(比如性格差異、興趣差異、學歷差異、年齡差異、價值觀差異,甚至所處地域的差異),而導致完全不同的方向選擇。

7)、既然「才幹」的影響這麼大,是不是我就不用那麼拚命努力了?

不是。光有才幹還不行,還需要豐富的具備知識和技能,你的才幹才能變成現實的、可以產生效益的商業技能。光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就需要你付出足夠的努力。但僅有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保證你一定會超越別人。更通俗地說,知識和技能決定了你的下限,即你能夠跨越的門檻;而優勢決定了你的上限,即你所能夠達到的高度。跨越了門檻,並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能夠達到上限的高度。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一份工作,有的人只是業績平平,而有的人可以傲視羣雄。業績平平的人,靠知識和技能在喫飯;而傲視羣雄的人,則靠的是才幹在喫飯。付出努力只是你獲取優秀業績表現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還需要有「才幹」的加持,你才能超越他人,走向職業生涯的頂峯。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對工作失去了往日的激情,甚至不想工作,希望能夠停止下來,但是一旦停下來又會覺得心裡空虛,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職業倦怠。


職場中,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是很正常的,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感受過或者目前正在經歷。因為一個人在工作中不可能長時間地保持高昂、亢奮的狀態,一件事做久了,都會出現疲憊的情況。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尋找如何不讓其出現的對策,而是尋找如何排除並解決的方法。當下,有些人在經歷職業倦怠之後,選擇了調換工作,這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呢?下面分析一下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


據調查,大多數人出現職業倦怠的原因是覺得個人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在一段時間內感覺不到個人在公司存在的意義。例如,人際關係不和諧,職業能力提升不快,工作進展不是很順利,工資待遇不滿意,被領導忽視,等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職業倦怠。而身在職場多年的人都明白,這種現象在每個職員身上都會發生,選擇離職去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是不妥的。


對於這種情況,換工作可以改變工作內容、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等,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新鮮感。這種新鮮感可以暫時取代之前的職業倦怠,甚至會重新感受到個人價值的體現、職業刺激的快感,總之,一切都又充滿了希望,但這樣的情況並不會持續太久。


因為你在新的公司新的崗位上,要做的任何一份工作,其重複性依然存在;與同事之間依舊需要交流,不和諧的人際關係依然可能會出現;價值觀的不能實現依然會慢慢地凸顯。自己在之前企業遇到的情況依然會在現在的企業重演。所以,問題不是解決了,而是由於各種因素的改變暫時性地隱蔽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你繼續工作,職業倦怠依然會出現在自己身上。所以說,換工作對於解決職業倦怠這個問題,只是治標不治本,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張軍今年 30 歲,目前在某科技研發公司擔任銷售經理,主要負責產品的推廣及銷售工作。


4 年前,張軍以畢業生的身份應聘到了這家公司,在技術部門擔任工程師助理一職。由於自己在大學的專業課十分紮實,平時又比較好學,工作做得得心應手,在好幾個研發項目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有一次,團隊在研發一個項目中遇到了一個技術問題,負責這個項目的工程師束手無策,後來張軍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竟然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他得到了工程師以及部門主管的好評。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跳槽不迷茫 理智定去留

劉瑞軍

人民郵電出版社

¥11.99 會員免費


謝邀 @劉柯

如何平穩度過週期性的職業倦怠?

在之前的文章裏,我寫過一個紅線理論,簡單說就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分工,分工產生專業化,專業化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好的一方面是生產力的提高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殘酷的地方在於專業化使得職業平均水平不斷提高。

除非在體制內工作,只要在市場中,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在被紅線追著跑。

12年HTC ONE 還是眾人期待的機型,16年小米 MIX 全面屏正面無實體按鍵還非常驚艷。

這些企業沒做錯任何事,但是隻要你不再是行業的引領者,甚至被紅線超過時,他們過往的輝煌就一錢不值。

個人也一樣,近幾年無論是招聘面試還是酒桌飯局,吹牛的人變少了,主要是因為百度和公眾號拉平了信息差距。你講個海里的掌故,結果別人隨手就百度出來完整版;你講個行業機密,結果公眾號的段子手早就玩出花;你上臺講課,結果只有MBA課上那幾個扭扭捏捏的小故事,就不用出來丟人了。如果你會的全部知識,都是百度隨手能找到的,那麼你的職業其實沒什麼壁壘,任何會用手機的人都是你的潛在競爭者。

所以,沒有什麼職業週期性倦怠,有的是職場上不進則退的危機感,讓人心裡暗生焦慮。

想要克服這種感覺有兩個方法:

  1. 不要每天重複做事,而是做成一些事。不是每天上班下班,而是我做出了什麼別人做不到的成績。不每天看書刷微博,而是我學到什麼真知灼見,考出什麼能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不是每天喫飯聊天,而是認識了哪些有潛力的牛人,碰到問題那些人能幫你跳出困境。
  2. 尋求機會,突破到更高層面。既然紅線逐步逼近,何不放手一搏,不再侷限在每天的重複的熟悉工作中,想橫向縱向的崗位目標積累知識,挑戰機會。

我一直說,沒有工作經驗,只有工作成就,重要的從來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做成了什麼

什麼3年工作經驗,5年工作經驗,好像人只要積累到足夠時間就會自動升級一樣。

事實是,把1天重複了多少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沉澱下來的經驗和能力。

有經驗和能力的沉澱,無所謂倦怠不倦怠,總有企業和老闆用能激勵你的方式吸引你重回工作;

沒有經驗和能力的沉澱,就只能獨自面對重複的無聊。

參考:

李石:只有拚命向前,才能生存


作為一名職業規劃師,我來試著回答下關於職業倦怠的問題。

工作5年,一直呆在同一個行業,屬於專業型的員工,職位已經很久沒有上升過了,但工資一直在漲。工作以來幾乎一直在「熱愛工作」和「職業倦怠」的狀態裏切換,愛的時候很愛,累的時候當天就想離職。但還是咬咬牙忍過來了。

職業倦怠(burnout)是一種由長期過度的壓力導致的情緒、精神和身體的極度疲憊的狀態。

職業倦怠主要有三個特徵:

· 耗竭感感覺精力不足或耗盡。例如總是覺得疲憊,出現頭痛、四肢酸沉等癥狀。

· 怠慢感心理上與本人工作的距離感加深,或對本人工作感到消極或厭倦。例如對工作感到麻木,對服務對象的痛苦和需求冷漠、提不起耐心。

· 工作效能感降低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漸感覺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覺得自己效率下降,總覺得自己不勝任工作等等。

首先可以問問自己,我是為什麼變得倦怠?以便有針對性地作調整。如果發現自己和工作之間存在著多領域的不匹配,可以先羅列出最有可能改善的領域,先試著減輕一部分負擔。

是因為薪酬不匹配嗎?沒有得到充分的經濟報酬,還是努力工作,卻一直被忽視,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是因為人際衝突嗎?當人們在工作場所長期失去與他人的積極聯繫,或是與工作中的其他人(如同事、領導)之間存在長期和未解決的衝突。

是因為職場的不公正嗎?在職場,感到自己的價值被否定。

是因為價值觀不同嗎?感到自己不認同公司文化,或者工作過程中,感到不得不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或是有違道德感的事。例如為了銷售業績不得不撒謊,或是不得不宣傳歧視性的內容,等等。

只有先找到原因,再來一步步解決問題,具體如何解決,來看下我的這篇文章:

「明天,我實在不想去上班」 :出現職業倦怠怎麼辦??

mp.weixin.qq.com圖標

如果我的回答有幫到你,請關注我並給我點贊,謝謝!

職業有困惑,就找Vin老師!更多案例解析、諮詢瞭解,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業規劃師Vi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