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因为儒家思想变了几千年,所以看起来是传承了几千年。

孔子是儒家,

激进的孟子也是儒家,

教出韩非和李斯的荀子也是儒家,

天人感应的董仲舒是儒家,

古文学派的刘歆和王莽也是儒家,

写论衡批判封建神学的王充也是儒家,

糅合今文古文学派的郑玄是儒家,

以怼郑玄为目的的王肃也是儒家,

理学的朱熹也是儒家,

心学的王阳明也是儒家……

上面这些人,如果能够给这些人一个交流的火花的话,他们绝对可以吵出原子弹爆炸的当量来……


任何一门学问能从古代不失真的传递到现在,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真正的知识的传递,不止靠传书,还要靠传人。

传书难,传人更难。用现在情况类比,清华北大分数高,主要在于老师好,而不是藏书多。

那么通过人来保证知识不变质的传递下来有多难呢?大家想想上学期考完的考试,让自己再去考一遍能得多少分就应该明白这件事有多难了。

但同样,传书也很难,因为书本身也得靠人传。大家可能都听过伏生传经的典故吧。2000年前,经历秦火之后,被尊为官学四术的《尚书》就差点命悬一线,最后是靠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先生勉强传了下来:

《史记》,「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所以能传下来不是靠别的,就是靠著一代代先辈无比珍视、重视这些文字,才能传下来。

而儒家从夫子开始就尤其重视教育,重视传承,夫子开私学之先,百家由此而兴起,这不仅是儒家能传承几千年的原因,也是我们中华文明能独异于其他三大文明,至今绵延不绝生机旺盛的原因吧。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无数前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些不失真的文字,是一件很幸福事。


为什么诸子百家中,唯有儒家取得了这么的地位呢?首先儒家是传五经的,五经是古文化的核心成分,儒生也是公认的古文化代表和社会教育家,因此比起诸子百家来,儒术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进而儒家倡导的仁义忠孝,都是那个社会基本道义观念,只要活在那个社会,就不能不讲忠,不能不讲孝,那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而儒术把仁义忠孝理论化了。换言之,儒术虽没什么高深之处,却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之中。由此,儒术变成了一种可以号召民众,凝聚社会的意识形态。法家的法术只是一种政治行政理论,黄老的道术只是一种政治哲学,它们都属于「君人南面之术」,即由统治者自己掌握的统治术,而不是那种可以用来号召民众,凝聚社会的意识形态。换言之,皇帝可以拿它们来对付民众,却不能拿它们来争取民众,所有在显示和宣传的层面上,或者说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法术,道术只能让位于儒术。(全部引用自《波峰与波谷》阎步克)


在下又来晃我的半瓶水了。

首先不能完全同意关于「统治者扶持」这一观点,儒家早期是非常刚硬的,一些理论的核心就是「原则」,董仲舒时期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确实走上了一条「自我修正」的道路。

但是,儒家之所以持续性的影响中国人并延续2500年另有原因:

1.底层思想与制度设计:

其忠君爱国的思想、上下有序的政治结构、宗族系统、祖宗教系统无一不是巧妙的设计,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中国的各种社会结构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这种完美的统治秩序是每一个皇帝都不愿意放弃的,帮助皇帝稳定社会的思想,谁不想要?可以说,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代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是他在统治著这个国家,但是他的身边永远都有一个老头在帮助他,这个国家的背后永远都有一个老头在帮忙治理,这个老头叫孔子,他的思想已经融在了中国人的骨髓里,一句「忠君爱国」回荡在耳畔,中国的历史上可能比没有孔子的话少了太多的图谋不轨的人了。

2.儒家思想指导生活

儒家思想可能是春秋百家的学问里边最能指导日常生活的学问了,比起墨家的刻板和道家的如在云端,儒家思想不仅细致全面,而完全可以用来指导生活。如果一个思想要在真实世界广为流传,那么它是否至少要入世,儒家思想正是这样一门入世的思想。

3.儒家将春秋贵族的思想变成了畅销品

您可能看过关于春秋贵族的那些事迹,如果您用「仁义礼智信」来套的话,你会发现:好嘛,原来仁义礼智信根本不是创新,而是春秋贵族普遍的状态。在汉朝这个民风尚且古朴的时代,春秋的精神非常有市场,儒家思想的传播有著合适的市场。


评论区很多人质疑我说的「孝」是儒家最核心,最基本理念的问题。更新一下

儒家核心观念有很多,例如「仁」,「礼」,「忠」,「孝」,这些都没问题,但问题是,「仁」,「礼」并不是理论基础。举个例子来说,西周核心的制度有四条,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这其中基础是宗法制,也是血缘关系。并不是说「仁」,「礼」这样的观念不是核心观念,但他们确实不是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就像地基一样,而「仁」这样的观念,就像盖好的大厦,上面写的大楼名字。汉代讲以孝治天下,历代西汉皇帝的谥号前都要加一个「孝」字,唐玄宗亲自给《孝经》注释,有些人居然觉得「孝」不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也不知道是听的谁的讲座。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对前4条的总括,也是后三条的基础。但这仍属于自我交流的范畴。从齐家开始,才涉及到与他人交流的范畴。原因就「血缘」两个字,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可以没有老师同学,但是你只要出生,就不可能没有父母亲人。假如你不能做到「孝」,那么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可能做到「仁义礼智信」?儒家的思想是递进式的,从小到大,一步一步逐渐推进到「平天下」。不信的可以再看看《弟子规》「弟 子规 , 圣 人 训, 首 孝 弟, 次 谨 信。泛 爱 众, 而 亲 仁, 有 余 力, 则 学 文。」《弟子规》这段总叙说的还不够明白吗?儒家的基础,学习儒家的第一步是「孝悌」,「仁」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当然是核心观念,但不是基础理论,只有「孝」这个观念,既是核心观念,又是理论基础。

此外,在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中,臣与子对标,父与君对标。所以才有君父,臣子的说法。古代社会强调孝,原因就是如果你对父母做不到孝,那如何能够让君主相信你能做到忠?并且,在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君主只强调孝而不强调「慈」这一观念,就是因为如果要强调「慈」,那么和「父」这一身份对标的「君」,也要在君臣关系中承担相应的要求。这样单纯强调「孝」,和孔子的愿意是违背的。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父是在臣子之前的,假如父母做不到「慈」,单纯的去要求子女的「孝」,就是现在很多人质疑的「愚孝」。可以看出,在「父子」关系中,「父慈」这一点被有意识的舍弃了,原因就在于君主不想给自己加上束缚。

多说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这四种身份的品质要求我认为分别是「孝」,「慈」,「忠」,「仁」。


以下为原答案

看了看前面的答案,基本上黑儒家的都是半瓶子晃荡的人。

1、先回答儒家为什么能一直传承,儒家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是「孝」。也就是说儒家的理论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上,只要人类繁衍方式不发生变化,儒家的思想就不会过时。除非某一天,从生物学的角度,人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永生,或者大大延长人类寿命),那儒家思想是有可能过时的。不过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人类社会的所有思想都会被更新。

2、前面很多答案黑儒家,觉得儒家的思想起到了很多的负面作用。但是不要忘了,如果没有儒家的思想,中华民族很难延续至今。在中央集权制时代,难道你去推行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儒家在现代社会中确实也存在著很多的问题,但很多学者也在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改造儒家思想。一味的去黑儒家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3、很多人小看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传承的作用,一种思想能够守护一个民族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经历漫长的历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我们这一个民族,能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你难道能说守护这样一个民族的思想都是负面作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