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阿摩羅識起現?解深密經對此都是怎樣解釋的?與金剛經中的一合相有什麼關係?所謂自性是不是就是大圓鏡智?金剛經講的就是無分別智的空性見。


所有經典都或隱或明(隱者阿含經典,明者般若及唯識經典)的闡明有情眾生最多只有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識!這個第八識不生不滅真實常住如如不動而能隨緣任運變現萬法,乃法界之根源,佛法之根本!第八識因心體所含藏之功能差別(種子)染凈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比如阿賴耶識,異熟識,佛地無垢識,還有諸如阿陀那識,庵摩羅識等等稱謂!在佛地前第八識皆可統稱為如來藏!但要知道無論是怎麼的不同稱謂,心體都是同一個第八識心體,尤如同一人小時叫小王,中年叫老王,老時叫王大爺,絕非什麼第八識之上尚有第九識乃至第十識!亦絕非」第八識如來藏由真如出生,真如才是法界本源」,因為真如其實乃第八識所顯實性,是依於第八識心體才能顯現之真如法性,絕非外於或離於第八識而有真如!總而言之,法界一切法皆由第八識而生而顯,乃至一切法出生後的存在與運作都不能離於第八識的支撐!第八識乃法界之根源,佛法之本質!南無阿彌陀佛!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係 ,

如來藏是外道神我,如果認為阿賴耶識是永恆的,不會斷滅,這就是如來藏,可是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不斷滅,因為一切法緣起性空嘛,因緣條件不具備的情況,沒任何事物可以憑空產生,因此佛教中的阿賴耶識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是斷滅的,比如無餘涅槃

如來藏是第九識-阿摩羅識嗎,

不是,如來藏是永恆的神我,而庵摩羅識是清凈的第八識,第八識是無常的,而如來藏是永恆的

三昧狀態是阿賴耶識起現,是如來藏起現?還是阿摩羅識起現?

都不是,三昧也就是三摩地,它是指定心所,定義是「令心專註不散為性,智依為業」,也就是指我們現在話講的聚精會神,你只要一專註,就算進入三昧,三昧的作用是可以產生智慧,因為任何智慧都是在聚精會神下產生的,不可能你三心二意產生智慧了。

解深密經對此都是怎樣解釋的?

不知道

與金剛經中的一合相有什麼關係?

一合相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它是指我們佛教常說的我執,這個在玄奘法師的金剛經意思比較明朗一點,玄奘法師翻譯為「一合執」,有個執在,至少知道這是個不好的東西,而一合相很容易理解偏。一合相和三昧沒有太大關係,唯一的關係就是兩者都是心理現象,我執是一種對事物的錯誤認知,三昧是指聚精會神,但是三昧所產生的智慧是可以斷我執的。

所謂自性是不是就是大圓鏡智?

不是,自性是恆常不變的,它可以指事物的特性,也可以指佛教中的緣起性空,這些都是恆常不變的,而大圓鏡智是指清凈的第八識,如前面所講,第八識不是恆常不變的,它在無餘涅槃時就會斷滅,和自性是兩碼事。

金剛經講的就是無分別智的空性見。

是的


阿賴耶識: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此亦為唯心論之一種。至於阿賴耶識為清凈之真識,或染污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

辨析阿賴耶識、如來藏與法身:在諸多經論中,阿賴耶識的所指並不相同,有的指染凈之源的如來藏,有的指染法或輪迴的根本,有的指真如法身,故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死執一義。而如來藏,一般指真如在煩惱中,也即未認識真如法身,這相當於染法或輪迴根本的阿賴耶識。而真如出煩惱,也即現見了如來藏的本來面目(有時如來藏也從法身的角度講),則謂之法身,這相當於阿賴耶識清凈後的第九無垢識。

三摩地又叫三昧,就是禪定的意思。《大智度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所以,令善心不動搖,這就是禪定。當然,現在我們令心安住是有生有滅的,而最究竟的禪定是無生無滅的。

佛華三昧即《華嚴經》中所說的佛華嚴三昧,簡稱華嚴三昧,也就是普賢菩薩所入的禪定。真正的禪定是遠離邪分別念的,《大乘義章》中說:「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佛華三昧是遠離一切邪分別念的究竟三昧,此處的諸大菩薩可以隨時隨地入於這種三昧。


如來藏是第九識,即菩提、圓覺、正等正覺,正遍知、正遍覺、大般涅槃之別名。

三昧為如來藏起現,形成某種類型的神通,故有無數種三昧,自性是法界體性智。

眾生只有一個心,哪個識起現脫離不了自性,都是自性起現,第九識即大圓鏡智。


這個問題有點大,還是先修證。空談遙不可及的理論,最擅長的是蕭平實和他的弟子們,用他們沒有證到的理論,作為他們自己的理論,到處招搖撞騙。其實他們只是個地球人,妄想自己到達了外太空,如果他們真能把他們自己送到外太空,我們在地球坐等他們什麼時候能回來?反正回來不回來都一樣,區別只是在地球胡說還是在外太空胡說。


 如來藏的名稱

一、如來藏這個名稱通用於從凡夫地到佛地的真如心體,佛地的如來藏里沒有七識的無明,佛地之前的如來藏里都含有眾生七識的無明,如來藏里的無明是收存的七識的無明,如來藏自心本體卻沒有無明。為了區別佛地的如來藏與眾生的如來藏,就把沒有無明的佛地如來藏叫作無垢識,把八地菩薩以上的如來藏稱為異熟識,八地菩薩以下的如來藏稱為阿賴耶識;統稱都叫作第八識和如來藏。

阿賴耶識是八地菩薩果位之前的如來藏的一個別名,從凡夫位到八地菩薩都用阿賴耶識這個名稱。菩薩通過修行,七個識心轉變清凈了,阿賴耶識里所含藏的七識的染污性減少,煩惱斷盡,我執斷盡,煩惱習氣也斷盡,無明淡薄,分段生死結束,菩薩就修到八地果位。這時阿賴耶識的名字就改名為異熟識或者第九識,名字雖然改了,心體還是原來那個不變,就像一個人由於身份不同,稱呼也要隨之改變,稱呼雖然改變了,但人還是原來那個人。

阿賴耶識為什麼要改名稱?因為阿賴耶識里所含藏的內容種子改變了,名字就要隨著改變,這叫名實相符,心體的名稱代表著菩薩七識修行的階段和程度,代表著七識清凈的程度。菩薩再修到把七識的無明都滅盡,到佛地時,阿賴耶識、異熟識這些名稱還要改,就改為無垢識或者是大圓鏡智,或者是真如,或者是第十識,但心體仍然是原來的那個心體,只是心體含藏的種子改變了。

眾生從凡夫到佛地,始終是同一個心體,只是心體里所含藏的內容不同,所用的稱謂不同而已。所以有人說如來藏能出生阿賴耶識,在根本上就是錯誤的知見,同一個心體,沒有出生與被出生的關係,祂們本來是一個心體,不能自己生自己。就像一個人的名字,從小到老分別叫作嬰兒、兒童、少年、青年、老年,在家裡身份不同,稱謂就要不同,一個男人,可以叫作兒子,也可以叫作父親,也可以叫作老公,都是指這男人自己,稱謂雖然不同,但都是同一個人。

二、如來藏,祂的名字有極多個,在眾生修行的不同階段分別要有不同的名字,在各個經中,因為表達的側重面不同,就要使用不同的名字。如來藏是心體的總名稱,意思是祂含藏著眾生的業種,有能藏性,有所藏性,也有執藏性,祂是眾生成佛的真體。如來藏里七識的染污性徹底清凈,無明滅盡,再也沒有生滅變異的現象時,如來藏就是無垢識。如來藏心體與七識的染污和生滅法和合時,就是異熟識和阿賴耶識。不管與生滅和合或不和合,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永遠都是一個心體,只是裡面的業種不同而已。就像是一間屋子,如果是睡覺用的,放一張床就是卧室;起居用的,就是客廳;放雜物的,就是庫房,本質卻是同一個房子。

三、第八識的稱謂,是根據前七個識而排序命名的,因為祂也有識別了別的體性,也稱為識,所以就把祂排在七識後面,叫作第八識。祂是總名稱,表示與七個識不同,但祂也是心,有心的性質,有識別的功能作用。第八識本身是清凈無染的,因為有存業種的功能,又不管好壞業種一律收存,於是就含藏了七識的染污業種。七識心每次造作的貪嗔痴染污業都存進第八識里,使得第八識整體不清凈,整體就具有了生滅性,就叫作阿賴耶識,而不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本身不清凈。佛在楞伽經里說,阿賴耶識異熟識的體性甚深難懂,凡夫眾生不容易理解,世尊恐怕凡夫錯會,所以在一些經典里都不顯說。

各個經中對第八識的稱謂有很多,名字有無數個,如:無邊際,無老際,無死際,無盡際,無苦際,無生際,生死依,自依,法依,自洲,法洲等等,名字極多,都是從第八識真心的各種體性上來命名祂的。我們應該把真心的體性都了知通透,佛法就能通達了。

四、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同一個心體,如來藏性就是阿賴耶識性,就是如來藏生起妙用的性質,也叫作佛性。如來藏比如是燈體,佛性比如是燈體發出的光,沒有燈就沒有光,燈體起用就有光。如來藏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只要是有情眾生都有如來藏,也就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若有人說阿賴耶識會轉變為如來藏性,那就是錯誤的,因為名字後面多個性字,就表示由心體轉變成佛性了,而心體與佛性之間不能轉變,心體永遠是心體,佛性永遠是佛性。如來藏性也不能變成如來藏,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是指一個心,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如來藏生起見性的作用就是佛性,如來藏與佛性之間根本不能互相轉變,如果能轉變,如來藏就沒有了,那也就沒有了佛性。

明心開悟時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這是禪宗第一關;見性時是見佛性如來藏性,這是禪宗第二關;二者之間層次不同,內容不同,所以如來藏與如來藏性之間不能互相轉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性之間也不能互相轉變,因為一個是本體,一個是本體的見性作用,是互相依賴的關係,不能互相轉變。

五、若離菩提,就沒有菩薩道,也沒有聲聞緣覺道。因為有菩提,才有一佛乘道;因有菩提,才有大小乘法道;因為有菩提心,才能施設出聲聞緣覺解脫道,施設出菩薩道,施設出一乘成佛之道。若沒有這個菩提心,就沒有一切佛法,更沒有成佛之法,世界就會靜悄悄,也沒有世界。所以真如菩提自性,是一切法的源頭,是萬法的總綱。

這個菩提就是指自性清凈心,阿賴耶識、如來藏、第八識、本覺,就是異熟識、無垢識、真如……等等無量個名字,說的都是一個菩提心。就像一個男人,對於父親,他是兒子,對於兒子,他是父親,對於妻子,他是丈夫,對於領導,他是下屬,對於下屬,他是上司。在不同團體,有不同稱謂,與不同人交往,有不同別名,但都是一個人,沒有第二第三。我們只認人,不管他什麼稱呼。對於真心也如是,別管祂什麼名字,都是指真如心體。

六、阿賴耶識是凡夫至八地菩薩之前所用的真心的名稱,表示心體裡面含藏著眾生的分段生死,含藏著七識的無明,含藏著七識的煩惱和煩惱習氣。阿陀那識這個名稱,也就是異熟識,表示裡面不再含藏眾生七識的煩惱和煩惱習氣,但是還有深細的無始無明種子沒有轉變清靜,所以這時的菩薩還沒有成佛,還有變易生死。異熟識,是指八地以上菩薩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里沒有分段生死的種子,但是還有變易生死的種子。

七、眾生的如來藏與佛地的大圓鏡智有區別,眾生的如來藏里含藏著七個識的無明和染污業種,這些種子在如來藏里不斷的生滅變異,使得如來藏整體具有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的體性;而佛地的大圓鏡智,就是佛在菩薩地時的如來藏,祂是修除了七識心的染污種子所轉化成的,二者本是一個心,只是所含的種子不同,功能利用不同而已。大圓鏡智有二十一個心所有法,眾生的如來藏只有五遍行心所法,佛地的大圓鏡智是常、樂、我、凈的,眾生的如來藏是非常非無常,不垢不凈的,因為有生滅變異,就有苦受,不是純樂,又是無我性的。

八、有人說第八識不是如來藏,如來藏不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不是異熟識,這樣的話,眾生就有很多個真如心體了,就與佛說相違背,這樣說法有很大過失。眾生總共就有八個識,如果如來藏不是阿賴耶識,那麼就多出一個識,如果第八識不是如來藏,又多出一個識,這樣就不符合聖言量和事實。妄心有七個,真心只有一個,多出來的真心要如何用?幾個真心在一個眾生身上是什麼關係?這樣自己沒法作答和解釋了,因此,真心所有的名稱都代表一個心體,名字不同而已,如來藏的名稱有無數之多,都是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來說的同一個真心心體。

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相對於七識來說,是真心是真我,但是眾生這個真心裡還含有七識的惡業種子,這些種子要不斷的生滅變異,使得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成為了不垢不凈的心體,因此,阿賴耶識還不完全是真真正正的我。真真正正的我是佛的無垢識真如,無垢識里的業種全部是清凈無垢的,再也不會生滅變異了,是常樂我凈的我,是最真實的我,具足了我性。佛地的無垢識比阿賴耶識更真,比異熟識更真,這個才是真真正正的真我。無垢識是純金,阿賴耶識異熟識是含雜質的金,金體是一個,雜染不同。


一個學佛人:緣起性空就是非一非異,非內非外,非主非客的如來藏的顯現,顯現本身與如來藏是一,??

www.zhihu.com圖標

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空如來藏是庵摩羅識也就是三昧狀態。

也叫首楞嚴三昧。

也叫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如來藏在眾生份上,是纏綿狀態,除掉煩惱性,不再纏縛叫空如來藏,也叫如來清凈藏,就是第九識清凈(庵摩羅)識。


阿賴耶識是絕對的主體,是一切絕對行為的母體。一切行為的對象都是客體。領悟一下六祖和神秀所說之差距就明白了。絕對只主體是無法被感知經驗的,因為可被感知經驗的都是被主體所經驗的客體(即相)。"看著我自己",我自己明顯就是被意淫出來的相,而發出看的才是絕對的主體。你無法尋它觀察它,因為它只是被你抽象出來的相,你即是你。

另外說說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前五識我就不再說了,第六識講的是思維,第七識講的是情緒。所以人也根本不可能用理智去告訴自己不去愛誰不去恨誰。

第七識來自於分別,即動物的趨利避害本能。凡事把所有前六識與相產生的感覺做分別處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