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四岁时曾经遇见一个小混混,他先是莫名其妙打了我一顿,接著把我按在墙上进行了猥亵,包括一系列下流动作以及用污言秽语刺激我等,但是并没有插入。

当时哭得很厉害,但事后我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甚至在去警察局的路上笑著和家人说话,因此被斥责「你不想想你刚经历了什么你还笑得出来,真是不要脸」。如今几年过去了。我看到各种网站上的性侵受害者好像都很难走出阴影,有的会做噩梦,有的会抵触和男生有身体接触,有的甚至会患上心理疾病。而我感觉自己的心理非常健康,性侵好像没有给我留下一丝一毫的阴影,该吃吃该睡睡,谈了很多场恋爱也进行过边缘性行为。

我这样经历过性侵却没有出现心理创伤是因为心理素质较强吗?还是因为「不要脸」?或者有其他的原因吗,比如我只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


性侵事件和任何一种人的经历一样,都是不应该被语言叙事(narrative)的框架绑架的。换句话说,一个性侵事件的定性,受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关系,经历者的感受等,都不应该被程序化或者公式化地理解。往往社会对此类事件的固有解读会造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我曾经也是性侵的「受害者」。在我还不知道性和性侵之前,被另一个同样懵懂的幼儿园男生连续性侵。连续发生多次之后我终于采取措施(一开始被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心里默默期望他下次不会再来摸我),我解释了这件事的经过和我的解读和感受给家长,并叮嘱家长要妥善地的告诉老师。我并没有直接向老师汇报,因为我当时我不想当著其他的同学的面在学校说,害怕小男孩丢了面子(我觉得他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在睡梦中下意识的举动)。我当时心里很烦那个男生和他的侵犯,但是我没有把他看作一个加害者而是一个很可怜需要帮助的人。可是在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之前,更重要的是保护我自己。后来老师就没有把我的床铺放在他旁边了,并且把他安排在男生中间睡午休(之前是男女生随机睡的,可能那个幼儿园老师不了解5岁小朋友的性懵懂)。

这件事情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心理阴影。反而是后来在看一些性侵者的自述的narrative之后才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突然觉得自己可能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如今我不再这样想了,因为这件故事本身没有给我造成过多的创伤,反而是源于性侵话语体系的「受害者」标签在起初给我造成了很多的负担。

另外,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常常自责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阻止他,为什么我没有羞耻感,或者觉得自己被「玷污」了。现在回想,这正是我在成长中不断接触到了「强奸」、「性侵」的世俗概念和世俗叙事给我造成的负担和话语困境。往往在媒体里,被侵犯者会负隅顽抗,而不是像我那样假装睡著了一样地定住。对于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当我们在回忆中对其加以解读时,往往落入了固有叙事(narrative)的圈套:借用一个标准的故事模版,将自己和其他角色带入,同时将这个故事模版中角色应有的关系和感受暗示给自己。

作为一段经历的亲历者,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自己的反应和情绪,而不是对自己加以怀疑甚至谴责。在接受并肯定自己的情绪(或其缺乏)之后,再冷静地分析问题,或者找到应对时间的最佳方案。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所秉持的是对事物多元性的尊重与接纳。我理解并同情因为性侵事件留下严重心理创伤甚至无奈离开世界的经历者。由于我当时是

认为侵犯者不具有主观故意,所以我原谅了他。但是那些使用暴力行为、不平等关系(如上级对下级)等不良手段,存在主观故意甚至屡教不改的侵犯者,应当追究法律的责任和社会的谴责。

但是这些被侵犯的人无论如何反应都不应该被固有的定势话语体系绑架,被不假思索的模型暗示自己「应该」怎样去反应和解读,最终怀疑自己,形成二次伤害。

如果题主有条件,建议去正规的诊所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你面对事件,更理清自己的心绪。相信你会发现这件事没有反应出你有任何的心理问题。希望你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拥有积极的人生!


你这叫钝感,所有心理强大的人都有这种特质。对于意外横祸,遭遇不幸具有极强的调整能力和自愈能力。那些说你不要脸的大概还活在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要哭了要自杀了,马上来安慰;你不哭,你内心强大,你笑了,马上说你怎么这么不要脸。那怎么办呢,难道先装哭,然后让他们安慰,然后再笑,好让他们有一点成就感?(手动滑稽)那种人不用理,这种特质很多人想要还没有呢。不过一般有过于常人的天赋,都会或多或少被「正常人」批判一番,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答案谁都知道,但是都不愿意承认造成被性侵者受伤的不是一过不再的肉体伤害,而是世俗观念的倾轧和「苍蝇不叮无缝蛋」的恶毒揣测,强奸者是主犯,每一个对受害者另眼相看的人都是帮凶
那不是好事吗,难道你还希望跟我一样他妈逼卵鳖变成变态了?!!
年轻总有疯狂的时候


愿你依然深爱著这个世界!乐观幸福!

可能是因为你当时不怎么在意,对这种事没有概念,久而久之也就放下了,心理上也算较强。如果你此时想追究对方责任也可以到大律君上找律师进行专业咨询。


恕我直言,你有点没心没肺,但这样也好,事情看开了,自己也就轻松了

我也是这样的人。。。


舆论的挑战是多方面,它会影响判决,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当舆论将我方定义为「坏人」时,我们要知道:「坏人也有三分理」,舆论眼中「坏人」与法律眼中的「坏人」经常是两回事。当舆论将我方定义为「受害者」时,我们会收获到「同情和支持」,但是,某些特定案例,例如强奸犯受害者,可能会遭到世俗眼光的另眼看待,这时则需要强大自己的神经,对抗它。推荐阅读《一句话读懂法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