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電腦系統用的是繁體(因為想學習),感覺基本沒什麼障礙,而我同學說需要翻譯。。。都是大陸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學就會,不學就不會


很簡單,因為現在大陸發展起來了。

以前我們看的電影,電視劇,漫畫,基本都是香港台灣那邊的,全是繁體字;小時候我們有書法課,也是寫繁體字;小時候過年的對聯都是繁體字,掛在那一年。

現在呢?電影電視,港台已經跟不上大陸了,漫畫也有了很多大陸字幕組;聽說現在沒什麼人學書法了,對聯我也很少看到繁體字了,甚至有些人還以繁體字為恥,這是我搞不懂的,你說你反台反港我不反對,你反繁體字是什麼操作。

總的來說,就是以前的我們,可以潛移默化地學繁體字,甚至你根本不覺得是在學;現在沒有了,你得去學才能會。

我搞不懂的是,現在基本都不需要寫字了,為什麼還總有人嫌繁體字難寫,現在除了簽名,基本都是打字了。

PS 我小時候喜歡看新華字典,看某個簡體字的繁體字是怎麼寫的,之前有提過,但是有人說新華字典沒有標註繁體字了,有人能確認一下嗎?我好久沒看這些工具書了。不過現在資訊那麼多,也沒人會去專門看這些工具書了,反正又沒有繁體字考試。


如果認識簡體字的話繁體字可以靠猜,像我小時候就是玩繁體字的遊戲,連蒙帶猜認得了一些,當時也沒查過字典,然後會了幾個繁體字就覺得自己很牛B寫名字什麼的故意寫繁體。雖然開始是出於裝B的心態,但是後面就真覺得繁體字很有趣,就看字典系統的開始學習了。


我是學粵語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在普通話同音的字在廣東話有可能不同音,從而發現占/單,旦/詹,以及及/亟等這樣的聲旁實際上是在有些字中被簡化合併的,如果不簡化就會體現更清晰的諧聲關係,故而開始更系統認識繁體字。


現在的小孩可能已經很難認識繁體字了,因為大陸逐漸強大,簡體字的應用變廣,mv,遊戲這些都已經用簡體字替代。我爸年輕時打遊戲基本都是港台那邊過來的,mv也是繁體字,這種影響潛移默化,就會讓人認得繁體字了。


我是出國留學後在推特啊ins啊fb之類的軟體上跟港台那些反賊對線學會的繁體。。。其實多看看就會認了會打了,但手寫不會昂


我以前也以為中國人都會看得懂繁體字,自從有一次朋友和我說真的看不懂後..想過這個問題,雖然沒學過,但是想了想可能因為從小接受了太多港台文化和港台節目吧,而且粵語很多字都會用到繁體輸入法就無師自通了..只要不是太異體的字基本都不需要結合語境就可以看懂..


要麼是喜歡看港台影視劇或者港台翻譯的日韓影視劇和動漫作品,通過耳濡目染慢慢識別出一些繁體字的寫法;要麼就是喜歡傳統文化,平時喜歡書法啊或者古典文史哲著作,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學會的。 而既不對港台感興趣,又不對古代文學藝術感興趣的人,一般也不會深入了解繁體字。不過其實漢字里,還有很多字是沒有簡化的,通過上下文才能猜出來其中繁體字的對應簡體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會的,不過廣東這邊小時候看TVB的話字幕都是繁體的,而且小時候報紙攤都會賣很多幾塊錢一本的盜版漫畫,也是繁體的,小孩子默默就會了

至於我媽那一代,她說她那年代的書很多都是繁體的…


繁體字我也不會,但我想暑假的時候我要練毛筆字,一般來說毛筆字以繁體為主吧,所以繁體字我肯定會練會學會認。大陸人看不懂繁體字,而有些人可以,當然是主要是以我來看是那些人,是有心認識這些字,沒有留意就不會認識了。


如果生活的環境里有繁體字,潛移默化地就會習得,譬如早期港台翻譯的動畫片、TVB劇、KTV里的歌詞,所以在你不知不覺中就認識了一些繁體字。況且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是有關聯的,很多繁到簡的字只是偏旁或者部首簡化,在看多了以後,就可以把認識到的簡化原則應用到更多字上了。而且其實繁體字對應的簡體字很多都沒有改變,也就是說一部分繁體字是完全可以認識的,在認識部分字的情況下,根據語意是可以推斷出字的。

但是,有些繁體字與其對應的簡體字是沒有很大關聯的,比如「歡樂」對應的是「歡樂」、「繡」對應「綉」,這類似的字就需要積累了。

況且,對於學習中國史以及中文的同學來說,認識繁體字基本上是必備技能。

同理可得,一個人生活環境中如果完全沒有繁體字,在突然看到時,不認識繁體字也很正常。

以上。


誒…我認識這麼多繁體字是因為一直看台灣版的日本漫畫,以及港版金庸

完全看不懂繁體字(一個也不懂)的我還真沒見過……只是有些比較複雜的看不懂而已

比如【憂鬱】這個詞當年我第一次看到真的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