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问题将作为「知识库」栏目的一部分,你的创作将有机会被收录在相关话题的百科简介中,同时你也可以将其他符合百科规范的词条内容整理成回答或者文章来投稿。

投稿方式:在回答里艾特知识库,或者将文章投稿到知乎知识库专栏,为知友们解答各种十万个是什么。


吸引力法则,英文名Law of Attraction (LOA),是一种信念,即相信积极或消极的想法会给人的生活带来积极或消极的经历。这种信念基于一种观念:人们和他们的思想是由「纯能量」产生的,并且存在著一种类似能量的吸引过程,人们可以通过这种过程来改善自己的健康,财富和人际关系。

提倡者通常将认知重构技术(cognitive reframing techniques)与创意可视化creative visualization,创意可视化是有意识地生成视觉心理图像的认知过程,睁开或闭著眼睛,模拟或重建视觉感知)相结合,以,用适应性强的(「积极」)思想代替自我破坏性(「消极」)思想。LOA的一个关键想法是,为了有效改变一个人的消极想法,可以让这个人通过视觉可视化,来感觉/体验理想的变化已经发生了。提倡者认为,人们通过这种「能量法则」达到一种情绪上的共鸣,这样,积极地思想与积极地情感就可以使得人们吸引到好的事情与机遇。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吸引力法则没有科学依据,被称为伪科学。许多研究人员批评了支持者滥用科学概念的情况。

1-词源历史

1)19世纪初期,菲尼亚斯·昆比(Phineas Quimby),一个美国钟表匠,心理学家,催眠师,其作品被认为是新思想精神运动(New Thought movement)的基础。在他生命早期,被诊断出肺结核,当时医学没有可靠地治疗方法,Quimby在一次骑马的时候发现,激烈的兴奋使他暂时摆脱了痛苦,这种偶然的发现促使昆比开始思考与研究「身体上的思考」。尽管他从未使用过LOA一词,但在他的作品(The Quimby Manuscripts)中,他写到:「麻烦就在脑海中,身体只是头脑居住的房子,我们根据它的价值来评价它。当你的思想被无形的「敌人」欺骗,无论你是否知道,你都已进入疾病的一种形式之中。而我通过与你精神上的交谈,与那个「敌人」接触,纠正错误的印象,并确定真理,这样的治愈之道可以使你恢复健康和幸福」。

2)1877年,「吸引力法则」一词首次出现在俄国神学家海伦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写的一本书"Isis Unveiled"中,其中暗指精神元素之间存在著吸引力。

3)而第一个将这个法则普遍化的是普伦蒂斯·穆尔福德(Prentice Mulford),他是新思想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在他的论文「成功法则」(The Law of Success,1886)详细讨论了LOA。此之后,其他学者如Henry Wood和Ralph Waldo Trine也贡献了对LOA的解释。自此,吸引力法则,不仅仅是关乎于健康,而是关乎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4)20世纪,人们对LOA的兴趣激增,许多书籍因此产生。比较畅销的是:

拿破仑·希尔(Napelleon Hill):《思考与成长(Think and Grow Rich)》1937

诺曼·文森特·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积极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1952

和路易丝·海(Louise Hay):《你可以治愈你的生活(You Can Heal Your Life)》1984

Abraham Hicks(1948),是一位美国励志演说家和作家。她与已故丈夫杰里·希克斯(Jerry Hicks)合著了9本书,与亚伯拉罕·希克斯出版物(Abraham Hicks Publications)共同举办了许多关于吸引力法的讲习班,并出现在2006年电影《秘密》的原始版本中。

5)2006年,电影「秘密」(The secret)的发行,LOA的概念得到了重新曝光。随后,2007年同名书籍出版。该电影和书籍被广泛报道。

续集「权力」(The power)在2010上映,内容更是涉及吸引力法则就是爱情法则。

2-描述

支持者认为吸引力法则始终在起作用,它为每个人带来了他们主要考虑的,或他们渴望的条件和经验。

查尔斯·哈内尔(Charles Haanel,1912)在「The Master Key System」中写道:

LOA一定会通过你的习惯的、主要的心理态度,改变你的生活条件,环境和生活经验。

拉尔夫·特林(Ralph Trine,1897)在「In Tune With The Infinite」中写道:

吸引力法则普遍适用于每一个行动计划,我们吸引著我们想要/期望的一切。如果我们想要一个东西,却期待另一个东西,我们就会像分裂的房屋一样,很快凉凉。坚决你渴望的,你就会吸引它们实现

Rhonda Byrne在她2006年的电影《秘密》中强调:

思考你想要获得的东西,尽最大努力的注入你的情感。她声称思想和感觉的结合才可以吸引到你想要的。

其他许多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如詹姆斯·雷德菲尔德(James Redfield)在书里说现实可以由人来体现。约瑟夫·墨菲(Joseph Murphy)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如何控制思想,来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然而,虽然个人证词声称电影「秘密」及这个法则对他们有用,但许多怀疑论者批评了这部电影和书籍。纽约时报书评更是将「秘密」里的知识称作伪科学,和「知识的幻觉」。

3-争议

杂志 Skeptical Inquirer 认为以上这些声明缺乏可证伪性和可测试性。批评者认为,所有的证据通常都是一些轶事,这些正面报告,脱不开自我选择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带有确认偏差与选择偏差。比如,物理学家阿里·阿卢西(Ali Alousi),就质疑思想可能影响头部以外的任何事物,并认为是无法测量的。

玛丽·卡迈克尔(Mary Carmichael)和本·拉德福德(Ben Radford)则认为,电影「秘密」和其同名书籍,都是建立在非科学现实的基础之上,并认为这个作品有一个不合理的假设,即:如果你遇到事故或者疾病,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其他人则从现代科学理论的角度提出质疑,比如,他们认为吸引力法则歪曲了脑电波的活动。维克多·斯坦格(Victor Stenger)和莱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批评了企图利用量子神秘主义来链接任何无法解释的或看似不可能的事件及影响,认为是一种现代伪科学。

电影「秘密」中,有一句话引申为吸引力法则:积极的思想和积极的形象化将对自我产生直接影响。但有人认为,积极性虽然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受挫力,但也可能引起误解。一个显著的误解是,这会削弱努力工作和毅力坚持。举个例子:在1970年,学者对「自尊教育(self-esteem-based education)」的研究中发现,要使得人们在学业/生活中取得成功,必须对自己的自我价值形成积极地认识。该发现背后的原理是来自对成功人士的观察:成功的人在讨论他们的成功时通常也很积极(励志演讲者),因此,一个人的成功应该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有关。基于这个发现,美国的教育体系得到的全面的重建,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重视。他们实施了分级曲线,减少退学的学生,减少荣誉榜,以防止成绩较差的人对自己感到失望。教师也不用红笔评分,这被视为「污名化」。学生也不再受制于相同的成就标准。

但该体系最终未能成功的促进学生成功。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到高年级后,他们无法或者不愿意获得对课程的理解。尽管他们拥有巨大的自我价值,但学业成绩并没有因此跟上。尽管数据显示,学生的自我价值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学生对努力工作与自我实现的动力,并没有因为自我价值提升,而提升。

4-结论

相关言论及研究此起彼伏。提倡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没有哪一方有不可驳倒的证据支持自己,似乎呈现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趋势。个人认为,这并非心理学的专用术语,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时间状态里。在产生积极想法的时候,需基于现实状态,而非妄想幻想。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及其衍生的各种链接(偷懒,不搬运了)

@知识库


「吸引力法则」不是心理学规律,而是逻辑学规律。

由于不学无术的人很难忽悠受过系统正规科学训练的人,所以能成规模聚集在他周围的只能也是不学无术的家伙。


朗达拜恩的《秘密》我大概十年前就看过,最开始是看的影片,当是第一感觉,真的是吸引力法则,你想什么就来什么。实际上,任何影视作品和书籍,只有用夸张的手法,才会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和认同。所谓任何矛盾和冲突,都能产生强烈大代入感。

影片中大量的人物阐述和实例类比,的确是给很多人开了一个新的思维认知。当然,包括我自己。

其实所谓吸引力法则,我们不妨换个说法,就是你想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你就能得到什么。

这样一句话,应该很清晰了。

只想不做,黄粱一梦,想到做到,事到功成。

我们日常中的所有行为,其实都可以用心理学和行为学做解释。比如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可以看成另外一种吸引力法则,就是你觉得他是,有预期在,你就会按照预期的逻辑去做事情。

这就好比,你积极乐观的看待一件事情,你会最大限度弱化在实现事情中遇到的苦难。反之亦然,你恐惧一件事,你会最大限度的去害怕遇到的每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

所谓吸引力法则,更多是我们个体的一种意识上的自我暗示。至于真假,我们不去说,但是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为了好的结果,不管是吸引力还是罗森塔尔,只要有益处,用就行了。管什么真假,毕竟我们要的是更好的结果。


主体——人格/智慧——信息交流——客体找到满足感/你是一块小磁铁yuo


《社会心理学》喜欢和爱一章里,人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包括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比如熟悉效应、邻近效应等等。

大概常用的效应有六七个,直接翻书即可。

还有就是注意偏差,人喜欢什么就容易注意什么,即使概率学上来说是随机分布,人也容易关注自己要关注的那个。

然后是动机和目的。

对这种题目稍微多说两句。

心理学,用好了让人受益匪浅,用不好,有人就会伤人或者控制人,最后两败俱伤。

相处,自然即可,会有各种各样因为各种原因和你在一起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离开你的人。做事也是如此,设立目标,但不必强求。如果因为知道如何吸引而伪装,而改变,那就很没意思。

你也就,不再是你。


吸引力法则是个什么鬼?简单地说,吸引力法则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将什么吸引进你的生活。

特地搜了下,一个电视制片人兼畅销书作家,写的一本书《秘密》中提出来的、

确实也有心理学家想要做个验证

科学家peter hollins 出版了一本叫《the science of being lucky》里面就有两个关于吸引力法则的实验

简单描述一下

科学家找了加州大学快要考试的学生,分成3组。

1.吸引力法则组 —— 要求学生每天花几分钟观想自己已经取得好成绩。2.行动想像组 —— 要求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想像自己在什么时间,地点,以及如何准备考试。3.对照组 —— 没有想像任务,自己该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实验结果如下吸引力法则组的同学心情最好,是3组同学里面最自信的,但是成绩最差(可能因为自信导致不怎么复习,莫名其妙的自信)行动想像组的同学成绩最好(行动的想像导致他们用大量的时间准备考试)对照组的同学成绩排在中间结论 —— 想像已经成功会削弱你的行动力,导致成功概率降低(每天花时间去想像自己成功,多脚踏实地做点正事不香么)。当你把目标告诉周围的人,你会得到别人的认可鼓励,这会导致你有种我已经实现了目标的错觉,这种错觉越大,你的行动力越低,而吸引力法则就是不停强化「目标已经实现」的错觉,这会导你的观想能力/意念能力越来越牛逼,但行动力越来越差

俗称 ——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的人吹牛逼吹习惯了,自己也真相信了)。


简单。你老是想吃的这种是不行的,你要想验证,就做一个世界上没人做过的事。

1,把自己绑在床上,吸引一个来自火星的陨石朝你飞来,刚好落在你的手中。

2,把自己绑在床上,吸引任何一个人,解出世界上还没研究出的任何一条物理定律。

3,把自己绑在床上,吸引地球离开太阳系,在十分钟之内实现。

4,把自己绑在门上,吸引一个平行世界的你来救你。在十分钟之内。


有效,但是不一定能做到极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