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问题拆解一下:

一、网红带货能力强吗?

头部几个大V可能比较强,比如李佳琪、薇娅、罗永浩。但看网红带货占全民消费品总量的占比,不能算高。

那网红带货能力强吗?强的网红强,弱的网红弱。这跟各行各业都一样。

类似的问题:明星都很有钱吗?

答案:成名的大明星有钱,没成名的十八线小明星还不如一线城市的炒房大妈有钱。

二、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网红带货能力都很厉害,仿佛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这里?

因为你在关注这件事。在心理学上,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关注的事比别的事更重要,会夸大它的重要性。

网红带货的本质是什么?是消费品极大过剩,东西用传统的方式(品牌、广告、促销、微商……)都不容易卖掉。最后上了一个大招,用人对人的方式来跟你介绍、「当面」推销给你,这样你总会买了吧!

网红带货模式之所以会成为业界目光中心,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信息碎片化时代,传统品牌广告模式变得效果越来越差,营销界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模式。虽然它总体量不大,但它是新兴事物,是新增市场。新兴事物总会被人类过度追捧,所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你的目光也未能避免。

三、正式进入问题:为什么大V网红面对面地向你推销,你会很容易产生购买?

事实上,不仅是网红,在超市里如果你被导购小姐姐缠上,而这个小姐姐又刚好长得好看,而你刚好也会需要这款产品,你也会乖乖掏钱购买。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很重要的促进购买的因素。你不是因为商品而买单,而是因为人而买单。

就网红而言,有四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1、他(她)推的东西刚好是我准备买的,就熟不就生,那我就买吧。

2、他(她)这个人很权威,值得信赖(医生、宝妈、教育、汽车、手机……),那买某一类产品的时候,我倾向于找他买。

3、我好喜欢他(她)这个人。那还说啥,支持我们喜欢的人,买!

4、我想成为他(她)这样的人。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啊,我已经不是消费者,而是粉丝,偶像推啥我都买!

另外,除了这四种情感联结之外,几十万人同处一个直播间,看到别人买了,我会有从众心理。大家都买我也买。于是购买行为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是环境的影响因素。


话可能不太好听,权且这么一看

发展过程的阵痛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坐在一条船上等著船往下沉

有幸,和某些所谓的著名网红后面的经济公司有些来往。

网红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次媒体的变革,从电视报纸这些官家媒体到遍地开花的全民自媒体。这当然没有问题。

通过数量巨大的平民自媒体,完成了媒体去中心化。庞大基数的自媒体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至于这些自媒体是否和他们的粉丝发生商业交易关系,完全遵照天桥卖艺的原则,凭能耐吃饭。

平地抠饼对面拿贼,有本事的下馆子,没本事的挨饿做不下去,自然就淘汰掉了劣质的内容,用经济杠杆去影响内容,而不是资本杠杆。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同样因为某个平台的战略布局或者基于对市场占有率策略的考虑,蛮横的向自己选定的小白鼠灌输流量,一夜之间超级大v崛起早就不是梦了。

在身体中,如果有一个细胞无限制野蛮的获得营养,已经限制了其他细胞的存活,这个东西,我们叫肿瘤。

另一个,就是现在网路的现状,虽然我也是做广告的,但是还没缺钱到一定程度。找人拍精神小伙视频吸引流量的事暂时还做不出来,当然了,后面要是缺钱了也保不齐会干。

想吸引这种流量不难,团黏儿把点,祖宗的手艺和技术一点没变,甚至倒退了。

周某人出狱被炒得沸沸扬扬,如果他真的做了主播,我相信会有人为他买单

但是,这种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领袖!

最后说一句不好听的吧,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放诸四海皆准,尤其是做运营做流量的,大众喜欢看啥,怎么能挠到痒处,这些早就不再是营销技巧的问题了,而是玩弄万千网民的心智于股掌之间。

人终归还是要有点底线的,世界上能赚钱的事挺多的,干嘛非要以制造垃圾作为自己的职业呢。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具备带货的能力。只是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人的带货能力很难变现。社交媒体+电商,让个体的带货能力得到了变现。

我去年曾经想写一本书《流量变现,每个妈妈都可以》,因为懒,写一半就停下来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流量,能够像小鲜肉和小花旦一样实现流量的变现。唯一不同的是,流量大小而已。

对于每个妈妈来说,并不需要那么大的流量,自己的流量转化后能够挣到生活费甚至实现部分的财务自由即可。我认识好几个妈妈,都是通过自己的流量变现,实现了年入百万的收入。这其实不难,难的是坚持一段时间。

不只是妈妈有流量,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流量。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有流量,且我们还可以将流量进行变现。

将流量变现,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意识。

至于网红为什么能主导消费者,这就是KOL的作用(可百度或google二级传播理论)。我只能说不这不是一个新事物,也不是一个稀奇的概念,人类可能从诞生之日起网红主导消费者的现象就存在了。

只不过,网红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网红」是新生名词,而非新生角色】

「网红」一词虽然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辞汇,在「网红」一词诞生之初,指的是「网路红人」,统称在网路上走红,吸引大量关注、聚集了大量粉丝的人群;

但网路社会发展至今,社会语境不断发生变化,「网红」一词所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就我个人的观察总结,如今「网红」一词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在网路上走红的这群人,更是指代一种现象: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大量信息焦点,吸引大批量关注度的一种社会现象;引起这类现象的,可以是一个个体的自然人,也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IP、一个社会组织或法人等;

引起「网红」现象的角色自古有之

简单举例,有这样一个成语「洛阳纸贵」,讲述了典型的古代网红经济效应;

西晋时期,大家因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都城洛阳的纸张一时之间供不应求,货价飞涨;

另外一个更类似于今天的网红商品的案例就是:薛涛纸,又称浣花笺。

唐代著名女诗人、女音乐家薛涛所创,以色彩斑斓、清新雅致的染色纸为信笺,与友人互赠诗词,因为别有一番情致,曾经风靡一时,后世也多有效仿之物。

可见,自古以来,只要能够让大量的信息聚焦,吸引大量关注度,商品就会引发追捧和效仿,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古代的「网红」现象属于最简单、最基础的商业逻辑;毕竟在古时候,物资极度缺乏,但凡有某个新奇的产品为大众所知,总能够圈住一波粉丝和消费者。

同时,在古代,由于信息闭塞,能够产生影响力,聚集大量关注度的角色往往集中在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掌握了当时绝对的话语权;

网路时代的「网红」角色

在当代,由于网路打开了信息传递的操作壁垒,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网路发声,制造影响力,所以「网红」角色也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以「个人魅力」为核心影响力的:明星、主播、名人、网店掌柜/KOL达人、草根红人等网红角色,支撑起「网红经济」的大面积疆土;

同时,以「价值干货」为核心吸引力的:网路自媒体和专业人士,也逐步释放出愈加明显的商业带货能力;

并且,越来越多最初以「个人魅力」为核心价值的网红角色,也在逐渐输出越来越多的「价值干货」,以内容的含金量巩固自身地位,与粉丝之间建立更高的信任关系;

【「网红」经济,颠覆传统营销关系链】

从「销售」到建立「关系」

在过去传统的营销模式中,商业关系是从「销售」行为作为起点的,品牌方、生产商、代理商、经销商、分销点、消费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买卖销售」为中心点在连接的;

先「建立强关系」再形成「销售」

而「网红」经济的模式则完全不同;

「网红经济」的销售往往是在粉丝和「网红」之间建立起强关系之后的;而且很大程度上,网红带货的转化率、复购率,取决于「网红」角色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强度、互动频率、信任度的强弱高低;

包括后来演化出的私域流量销售的概念,也是属于小范围内的「网红」带货模式;

就消费行为而言,人们总是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亲密度、信任度更高的人所推荐的产品;

尤其在信息过剩、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今天,一个高亲密度、高信任度的人,作为我们个人的选货团队,帮我们节省了大量自己搜寻、了解、对比商品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网红」带货的优势】

「网红宗教」的消费教义

无论是以「个人魅力」还是以「价值干货」作为突破口,进而爆红的「网红」角色,初期都会在网路上输出优质内容,吸引对该内容领域很感兴趣的粉丝群体;

这就如同一个宗教的体系一样,你认同了我,才会跟随我;因此而聚集起来的粉丝相互之间又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统一认知的共识群体;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会严重降低,」「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众所周知,当我们最终做消费决策的那一刻,往往都是感性抉择,而这样的群体氛围,恰恰是理性思维的屏蔽网,也是感性冲动的培养皿;

当「消费」成为这样体系内的「宗教教义」,带货数据只是最终呈现的结果而已。

优质内容、强互动产生信任关系

想要持续保持带货能力,就要持续输出「价值干货」;毕竟单一价值的时效性很弱,在当代是极度容易被快速淹没和取代的。

长期持续的输出新价值、新干货,也就让「网红」能够逐渐沉淀在相应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度;同时也就越能提升粉丝对该「网红」角色的信赖度;

在这个过程中,和粉丝的互动频率、互动深度更高的「网红」,越能够赢得粉丝的依赖感和情感亲密度;

就像很多年轻人非常纳闷,为什么家里的老人总是那么喜欢买各种迷之保健品;为什么老人明明对花钱更保守,却愿意为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掷千金;而我们对老年人推广的科学的保健知识他们却嗤之以鼻;

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忽略了保健品推销员和老人之间的关系互动程度,很多时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和老人之间的联系强度;

当「信任度」和「亲密度」超过了一定阈值,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性价比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


这个问题并不全面,应该是「社交媒体为什么比传统媒体的带货能力更强?」

在社交媒体中,网红只是一小部分群体。另外,像艺人、达人、匠人这类人群的传播力都不弱。

比如,很多宝妈发的视频都是关于孩子的,或搞笑、或温馨、或调皮,她们的直播,无一例外卖的都是母婴产品,且销量都不差。

比如,一些手工艺人经常发一些自己做竹艺、做木工、做饰品、做饭的视频,直播时一边接受打赏,一边可以接客户的定制单或者周边产品。

比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直播自己PS、CAD的过程来吸粉。另外,靠著售卖周边、定制设计和课程来变现。

这些变现方式都可算是他们的卖货能力。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只要你敢播,就有人来为你买单。区别是买单额度的大小。

就像过年期间,有人宅在家里太无聊,直播睡觉,也收到了六七万的打赏。

当然,这只是个例。

不只是网红,不只是达人,不只是大V,这个世界上,你永远都能吸引一部分属于你自己的「观众」。

为什么社交媒体的带货能力这么强?

1、在看直播或是好物推荐时,你当下购买的更多的是一种冲动和情绪。

传统电商大多都是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了解详情。对于商品的即时体验感,消费者是很难能立即得到反馈的。

直播的好处是,衣服鞋子不同的码数可以试穿给你看。吃的东西可以给你形容口感和味道,且在吃的过程中,动作本身就能勾起你的食欲。这些都能让你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

而这些冲动,不管之后的退货率是多少,但它却成为了真实的月销量。这就成了摆在消费者眼前的「事实」。

2、网红推荐催生出来的「社交货币」

就像以前的微信时代,你所在的城市终于进驻了喜茶、一点点、鲍师傅,于是哪怕需要排上两三个小时的队,很多人也要去亲临打卡,然后发朋友圈。

同样的道理,社交媒体上,天下新闻,奇人异事什么都有。刷一天抖音,像是批了一天的奏章,天下大事无所不知。与人交谈时,这也就成为了你的」社交货币「和谈资。

而一些网红推荐款,就像是微信时代,朋友圈打卡一样,你购买的不只是单纯的商品,另一方面也是你在自己社交圈快人一步的「优越感」。

3、消费者对网红和大IP 的「移情」

同样做直播,李佳琦和一个不知名的小土豆卖同样的东西,结果是一个可以秒光,另一个可能一天也卖不出去几件。

前几天刚做完第一场直播的罗永浩,虽然第二天「声讨」不断,可他凭什么第一次直播就能创造1.7个亿的销量?

像原来在娱乐圈混不下去也不愿意降低身价做直播的明星艺人,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地也开始下水了?

这就是大IP的传播力和商业价值。

原来,一个企业要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传统做法是建个官网,官方公众号,或是在线上、线下媒体上投硬广。

但现在你再观察在社交媒体上,原来所有那些硬邦邦的广告形式全部不见了,转而替代的都是鲜活的个人形象。

只有个人形象,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物,哪怕是个动漫角色,他也是能传递出喜怒哀乐的。比如,一禅小和尚,虎墩。

罗永浩作为一名初入行的新手主播,第一场就「事故」连连,但也不妨碍他最后做出的实绩。

此时,粉丝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多的是对人物的喜爱、偏好和支持。至于商品如何,这其实不是粉丝购买的重点了。

4、粉丝经济

原来追星,想和本人直接互动,不是去机场就是去演唱会,现实距离很远。

现在隔张屏幕,虽然看不到真人,但只要你刷的礼物够多,一定能引起小姐姐的注意和关怀。

这是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们「追星」的物理距离。

现在人们对「明星」的理解和喜爱,不再像原来那样狭窄。

原来,在电视剧、电影、演唱会上出现的人,才叫明星。现在呢?你要做饭能做得像李子柒一样,玩技术玩得像黑脸V一样,唱歌唱得像刘宇宁一样,后面都会有一大群人来粉你。

追明星、捧网红其实都是一样的心理。因为喜欢你,相信你,所以相信和支持他们的一切。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达人和大V。社交媒体通过一段一段的小视频,塑造出无数各行各业的达人和偶像,人们追星的成本也就越来越低了。

「为什么网红的带货能力强?」,这个问题可以约等于「为什么明星的带货能力强?」、「为什么大品牌都喜欢找大明星代言?」

因为,明星的粉丝足够多,他能触达和覆盖的面就越广。受影响的人多,自然带货能力就越强。

同样,现在平台上头部网红的粉丝数,不亚于一个一、二线明星的影响力。哪怕是一个100万粉丝的小网红,按照5%的转换率,一件商品也能转化出5万订单。这种销售能力是传统公司一个团队都很难做到的结果。

事实证明,只要你的粉丝足够多,不管你是玩社交媒体,还是其他领域,变现能力一定很强。只不过,社交媒体它把内容发布、电商这些功能做了融合,能实现即时变现的功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