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对农业生产没有多大帮助。


因为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而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呢?

维持一个国家运转,

需要财政的支撑。

很显然,商业更能造就社会的繁荣。

虽然古代没有经济学,但是经济规律是存在,古人不会看不到发展商业的好处。商业发展起来了,税源当然也丰富了,中国历代王朝为什么会拒绝这样的好处呢?

01

中国古代王朝属于农耕文明,税收非常稳定,只要不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王朝总会平稳延续。任何一个王朝灭亡了,只要重拾前朝的财政制度,就能继续造就盛世。农耕地带,税收的成本很低,能聚集起来的财富总量也很大。

但这样的财政制度有一个无法突破的困境。

农耕文明的财富特征是刚性太大,弹性太小。毕竟是靠天吃饭,土地上的产出是相对固定的,这就塑造了中国历史的一系列特征。首先一点,中国王朝的财政就是一种「量入为出」的财政。财富总量就那么大——土地就那么多,土地产出也就那么多,能养活的人自然也就那么多,不管是按人头收税,还是按土地产出收税,变化都不会太大。所以,一个时代对应的帝国政府的职能就只能那么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和西方古代商业社会的财政原则就不一样了。西方商业社会,可以「量出为入」,需要办多少事就收多少钱。为啥?因为商业和对外战争,完全可以在市场和战场上把花出去的钱收回来,他们的财政状况弹性很大。

要是没有巨额商业收益的利诱,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不会冒险走向九死一生的海洋

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大?王朝再强大,财政税收也是它的制约因素,有这根线牵著,风筝怎么也飞不远。中国人每年的收入是有限的,对外战争的收入是不稳定的,所以对外扩张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搞不好王朝会就此灭亡——隋炀帝就是这样,死性不改征高句丽,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因为钱就这么多,用途也都事先定好了。所以皇帝虽然权力至高,但实际上可任意操作的空间并不大。哪怕是皇帝,也是要看菜下碟。

02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量入为出、轻徭薄赋的财政制度,应付帝国的日常状态没有问题。但是,当危机到来,需要大幅增加政府开支的时候,怎么办呢?危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悄悄生长的因素在耗尽财政资源。

举个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非常照顾,一辈子啥活不用干,就可以从国家领俸禄。刚开始,这一大家子吃国家财政,能吃多少钱?所以这不是个多大的问题。可是,到了二三百年后,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据徐光启推算,明代皇族每30年人口涨一倍,朱元璋的时候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涨到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涨到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年间涨到八万多人。到明末,则有一百多万人。

帝王家也没钱啊

其实满清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到了清末时,也成了大清财政的严重负担。那种「量入为出」的国家财政当然就不堪负担了。还有一种危机是外部危机,比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那就要大幅增加军费。钱从哪里来?这也是农耕国家的刚性财政负担不了的。宋朝和明朝的灭亡,都可以找到这种财政上的原因。

03

那你说怎么办?解决思路之一,就是找到弹性的税收源头。既然土地出产是刚性的,那什么是弹性的呢?在农耕社会,最大的弹性收入,就是所谓暴利性资源商品,主要指的就是盐和铁,后来又有茶叶这类成瘾性商品。在历史上,这些商品都是由国家专卖,原因就是它提供了财政上的弹性。可是这种商品也有一个难题,放在政府手里经营吧,效率实在太低,收入有限。放给民间经营,然后政府收税吧,效率是提上去了,但是危险也大增。毕竟,谁控制这些暴利性资源,谁就能轻松获得巨额收入。私人拥有巨额收入,既可能成为对政权的威胁,也可能成为豪强势力,导致社会失衡,激化社会矛盾,比如清末的盐商。所以,这个解决思路也不靠谱。

富可敌国的盐商,曾经把皇帝派来查偷税漏税的钦差大臣给逼死

有人可能会说,那既然刚性税收是一个基本困境,那就应该向西方学,发展商业,而不是像中国古代政府那么愚昧,搞了几千年的「重农抑商」,把自己财政弹性搞得那么小,危机来了没钱花,这不是自找吗?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庞大的中国引入商业,它会引发一正一反两个效应。第一个效应是,如果社会管理能力不升级,比如引入代议制,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等等,商业税收根本就收不上来——如果商人不能参与政治,就不敢造富;如果没舰队的保护,商人也不敢去冒险拓展海外贸易。

英国的海上贸易养活了海军,强大的海军保护英国商人的海外贸易

第二个影响是,如果这套能力建设完成了,可以收上商业税了,那也就意味著社会结构已经彻底改变了。

我们想想,这一定是好事吗?或者问得更准确一点,在古代社会条件下,这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商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网路,是一种不断处于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句话很重要。它是一个网路,所以它就不可能单独生存。商业社会的兴衰是取决于周边环境的,取决于它在网路中的位置的。网路一变,一个商业社会的生存条件就变。它是一种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意味著,一个商业社会要么就在扩张中,要么就在萎缩中,它很难保持稳定。人类古代历史上的商业社会,发达的时候如烈火烹油,衰落的时候如大厦将倾,文明的稳定性很差。你看,丝绸之路上那些曾经发达的绿洲国家,著名的像楼兰古国,而今文明都灭绝了。再比如我们中国的那些著名的商业城市,比如扬州,原来在运河的商业网路中,极尽繁荣,但是运河一衰落,扬州的衰落就是定局。

其实西方文明也是这样。罗马帝国的内部商业非常发达,但是一旦崩溃,就再难复兴。很多人都看过前些年那部著名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西方大国崛起和接力赛一样,一个国家崛起之后衰落了,就再也不会复兴?——曾经划地球而治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经拥有全世界超过一半商船的荷兰,现在顶多也只是小而美的国家,与昔日鼎盛时期非同日而语。因为航海和商业都是复杂的协作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复杂的协作关系一旦被战争等等强大的力量摧毁,几乎很难在原地重建,因为很难确保原来的种种复杂条件都能恢复,帝国也就由此分崩离析、消失在历史中。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打败后,西班牙就再也没再崛起

再来看我们中国,农耕经济虽然看起来有种种缺陷,比如上面讲的,财政的弹性非常差。但是它结构简单,生命力极其顽强。

上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只要新王朝给小农家庭配置了土地,经济和社会结构很快就会重建和恢复,帝国也由此复兴。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国是世界各个文明中历史延续性最好的。不管乱成什么样,总能再次复兴。

04

也正因为中国历代王朝都使用农耕经济的财政系统,所以重农抑商自然也就是成了皇帝们最理智的选择——我的目标是延续帝国,并不是搞创新发展威胁我统治的商业经济。但是带来的后果是,造成中国社会内卷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用这套财政制度很得心应手,就不会想去用其他制度,这就在制度和技术上彻底锁死了自己,不去发展农耕文明之外的经济和技术。

中国农民千年不变的作息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从人类社会会从奴隶制度,到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一个文明一旦内卷化,是无法自我突破这一困局的,没有外来的冲击,中国的封建帝国制度还会继续延续下去。通过农耕经济的财政体系,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汉武帝最终会独尊儒术,而之后的王朝也都选择儒家作为社会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其中一点就是重农抑商嘛。所以并不是我们信了儒家,所以社会才重农抑商,而是因为我们选择这样的财政系统,所以选择了重农抑商的思想,也就选择了儒家。

没有儒家,也会有其他学派提供这样的思想,帝国需要的是这样思想,而不是需要儒家,只不过正好儒家提供了这样一整套思想解决方案。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儒家选择了历史。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我们一起成长。为了给大家福利,在我的公号内还会给大家搜罗最新的电影哦

谢邀。

这个问题是问: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中国?

不如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西方或者地球任何角落,假以时日(几百甚至几千年后),在中国会不会同样发生类似的科技工业革命?

我个人意见是,永远不会。因为中国古代人的哲学和思维模式,导致了中国古代是永远不会走上科技的道路。

西方人的哲学,从古希腊开始,思考的角度都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们会用数理的方式去描绘这个世界,包括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大牛,他们本身也是科学家。即使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或者后面的大学开放的课程都包括了逻辑,数学等。

而东方的哲学,春秋时期以前还是比较开放百家争鸣,可惜从秦汉开始,独尊儒学后。儒家思想的核心都是思考,这个社会秩序应该是怎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至于客观世界是咋样的,无所谓。中国的学子一辈子只需研究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即可。数理方面是一无所知。

所以综上,思路决定出路,古代中国人思想里根本也从来甚至永远不会考虑客观世界的道理。所以没有科学数理的土壤,工业革命的种子从何发芽成长呢?


蟹妖!我已经前前后后回答了好几次这个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就李约瑟难题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从这个问题被提出后,已经有数不清的中外学者回答过无数次了。我看过的答案就不下四五十种,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题主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去搜论文吧!能搜一堆论文。

如果只想浅尝则止,我就给你介绍几种回答,对错不讨论,这个问题本生就不存在对错。

一、

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 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复杂性》一书中提到一种观点,他说:环境涨落很频繁、很剧烈,那社会分工会怎么呢?社会分工会瓦解,会从高社会分工,回到低社会分工。这个观点有可能是李约瑟难题的数学解。从秦朝以后,平均200-300年之间,中国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而改朝换代,社会环境涨落过于频繁,过于剧烈,当社会分工,刚好要到有利于诞生科学前期,社会环境就发生了剧烈变化,高社会分工系统就崩溃,于是又回到低社会分工。这是一种观点。

二、

复旦大学 陈平教授也有一种观点。他说东西方经济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对工业革命的态度不同。他的观点主要由地理决定论与人口理论演变而来。大意为:欧洲人少,人均资源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年均400毫米降水分布线内),地貌环境变化相对于中国少,所以在古代西方经济结构是资源型(多用资源,少用人);而中国是人多地少(耕地),人均资源少,地貌环境变化多(平原少,丘陵多),所以中国经济结构是人口型(精耕细作,没什么资源可以让中国人挥霍)。所以当一个技术被发明出来后,东西方对技术态度是不同的,西方更愿意提高效率使用资源,中国更愿意提高效率使用人。技术发明都有一个特点,节约人力。凡是大规模节约人力并加快使用自然资源的发明,对中国基本都是无用的,因为中国最不缺人,自然资源缺乏。所以工业革命就和中国无缘了。

三、

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学者提出的,由于清朝人口的增加,导致自我锁死清朝经济,内卷化,造成清朝政治经济的大撕裂。

我简单的介绍下这个观点:由于清朝人口爆炸,会导致清朝出现大量的剩余人口,什么叫剩余人口?没事做的人,或者有事做,但他收入又不足以养活自己。这就造成清朝劳动力成本极低,再苦再累的活,你只要给一点钱,都有人干,甚至不给钱,光管饭,都有人干。内卷化就形成了。我们知道工业革命的基础是技术革新,技术革新的目的是节约人力,同时提高效率,其实节约人力本身就是提高效率。这下好了,一切以节省劳动力为前提的技术革新,都被廉价的劳动力所取代了,清朝也就失去了内生自主性技术革新的动力。原因很简单,清朝最不缺的就是人,你发明一个技术,还来帮清朝节约人,那这个技术对清朝来说,没用啊!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无缘。

四、

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当然他说的这个原因不是用来解释李约瑟难题的,是来分析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原因的,对李约瑟难题也可以用来参考。

中国文明的形成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个地域是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因为它处于北纬干旱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全球变暖,降水分布线的北移,使这个地域开始适合农业生产,于是在6400年前我们的先祖驯化了水稻(在四川盆地),大约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驯化了蚕。稻米、丝绸、茶叶由于产品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在贸易中有了天然优势。在生产中的具体表现是:人工灌溉。由于降水不足,所以需要人工灌溉工程,一个人是修不了这么大的工程的,所以我们需要大规模的人与人的协作,于是中国人的国家基础是村落理性社会,是集体主义。国家形成原因是:防洪(大禹治水),政治理念是:疏导、安抚为主。所以古代历史中,中国的政治中始终有两派:抚派与绞派。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欧洲就不是一个大陆,它是一个半岛,属于次大陆。它三面环水,自然条件,比中国好太多,他们的农业漫坡种地就行了,根本用不著人工灌溉,等著老天下雨就行。所以他们是个人主义,在采集文明阶段持续时间比中国长。由于全球变暖。物产丰富,采集和狩猎。不想写了,自己看视频。

温铁军教授-中国文明与战略调整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b23.tv图标

中国不需要工业革命

资本家逐利,所以才会引进新的技术取代人力,效率更高、产出更多。劳动力人口越多,那么就可以形成竞争关系,让资本家减少用工成本,且能筛选更优秀的劳动者,如此一来,根本就不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显然人口之间的竞争造成的贬值不如去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而当时的中国大概有3亿人,拥有大量的人口红利,根本不需要新的技术,就能招到非常廉价的劳动力。甚至不去吸收这些人口红利,让这些红利变成流民,那就危险了。

而且对于英国、法国来说,国家也不是国王他一个人的,光荣革命、法国国王上断头台。虽然西欧不少封建国家,但是国王和贵族受到崛起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挑战。在中国,皇帝都已经拥有全天下了,为什么还要去搞工业革命?


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发生在法国?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发生在西班牙?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发生在沙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真真切切的小概率事件,正确的问法是为啥会发生在英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瓦特改良蒸汽机,在瓦特改良前,已经有纽科门蒸汽机存在,主要是用在矿井抽水中,蒸汽机需要大量的煤炭,正好英国当时有大量的煤炭矿井,对抽水机的需求才促进了对蒸汽机的改良。

抽水需求+廉价燃料是蒸汽机出现的前提,大量煤炭的需求使得瓦特改良蒸汽机变得有利可图,这个环节上任何一点的缺失都不会爆发工业革命。

再把逻辑向前推一点,为啥当时的英国会有这么大的煤炭需求。工业革命爆发前的17世纪,整个欧洲因为30年战争打成一片,战争刺激了对钢铁的需求,在此之前人们炼铁用的都是木炭,巨大的需求使得木炭价格不断上涨超过了煤炭,人们有了对使用煤炭炼铁的需求。然而大多数煤炭里面都含有硫元素,用含硫高的煤炭练出来的铁质量很差,基本就是废铁,17世纪的战争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使用火药,对铁的质量要求很高。恰恰是这个时候,英国人发现了英国有很多含硫量很低的优质煤矿。战争对钢铁的需求最终通过煤炭传递到矿机抽水的需求,促进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后才使得工业革命有了原动力。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关键的节点的发生充满了偶然性,17世纪打成一片的欧洲,英国优质的煤矿,宗教改革后逃亡到英国的大量信仰新教的手工业者,并且在军火生意中发展出来的中产阶级,海外殖民地带来的棉花原料,中产阶级对棉织品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蒸汽机的推广。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无数个因素汇聚在一起,最终开启了人类工业化的进程。


再给清朝500年,也发展不出来。中国的问题是封建统治太成熟,并且领土广阔,在外无强敌的情况下,小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会受到强大的封建统治势力打压。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成长起来比较可能的时间是500年。清朝自己走过400年周期,之后南方军阀崛起统一全国,再经过两百年发展,南方差不多可以达到英国在17世纪时候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


因为中国当时的原始工业革命都没开始,哪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关于这部分,请阅读文一先生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