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物理治疗,另外有效的是认知治疗,即看待问题的角度、思考。

药物起到的作用是辅助,并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根治。相反的,药物普遍都有依赖性作用。

以上是表面层次。

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是多年累积下来,已经形成特定的人格,最显而易见的是 固执己见和自卑心理。

焦虑的来源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凭空想像,因为害怕恐惧,所以有抑郁的问题。

克服焦虑/恐惧 最好的方法是面对,但那样会很痛苦。 (如果人格障碍有这么好解决,就不存在回避型的问题了)。

自我肯定,这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最缺乏的,常常需要讨好别人,用别人去肯定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价值。 任何人格缺陷都是没有自我、使命、意义。

不用去拚命证明自己,你不是演员,没有必要那么累,先把手头上的简单事情处理好。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我也是回避 我觉得令我最安心最稳定的就是做好这四件事情 希望能帮到题主

《爱自己》安静下来了解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 想过的生活 想达到的目标等等 不要将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这件事的决定权放在别人手里 记住我们是让自己越来越好 而不是要怎么样成功 这个世界教我们成功 却没有人教我们接受平庸 要全方面得去接受自己 雕琢自己

《去表达》尝试去表达 我知道对于回避这点很难 但可以试著先向一些自己比较相信的 比较亲的人表达 循序渐进 不要什么都挤压在心里

《社交》试著社交 社交一小会也好 约好朋友一起出去玩 一起吃饭都行 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那样容易思想混乱

《有爱好》培养自己的爱好 让自己有精神上的寄托 当没事做的时候就玩一下自己的爱好 让精神不那么聚焦于负面情绪


谢邀,回避型人格主要是对亲密关系,矛盾冲突等采取回避的行为措施。

如果要描述回避型人格在回避时候的感觉,大概是负面情绪占据主导,极度冷静。而且在此状态下会报有绝不后悔的心态做出行为。

回避型人格其实对亲近的人的焦虑特别敏感,但其实每个人都有焦虑感,关系越深入,越容易察觉到。

安抚亲密伴侣焦虑感对于回避型人格来说是特别困难的,是一种压力。所以一般回避型人格自己产生的焦虑,会长时间压抑下去。

又有高回避的想法,又会产生高焦虑的感觉,是属于恐惧型人格。

缓解这种高焦虑感也不是没有办法。首先告诉自己,这种感觉存在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会焦虑,就像解决失眠的好方法有一个就是不关注失眠这件事。焦虑感也是一样的,你要知道,越在乎这种焦虑感,就会越焦虑。

给自己不用有太大压力,其实回避感只是一种保护自己不受到外界的攻击的方式。不用太担心会给其他人造成伤害,因为回避对于非亲密关系或朋友等造成的伤害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利用焦虑感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果说回避可以抵抗外界刺激,那么焦虑感恰好可以对外界释放自己的能量。利用起来,就会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最后,祝好。答主也在慢慢的改善自己。加油!


…………运动。

我是认真的。

最有效的,最容易入门上手的,最不需要专业门槛的方法,真的是去运动!

如果题主是真心蹲一个解决方法,且确实不具备入门级别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身边又没有靠谱的心理治疗师(不用现找,打广告的基本没用,一套话术走天下那种),还是去运动吧……

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运动本身能促进血液循环,升高体温,促进身体长时效地分泌多巴胺,清除血清素,治标效果很好。

运动本身又是正念练习的一部分,通过肢体活动能够真实准确地感受自己,避免情绪障碍带来的非真实性感受。同时运动能够让人重新感受到对自己的支配权,包括身体和心理,并且随著运动时长和技巧的增长,【我能掌控自己】的感受会越来越强,也可以治本哦~

如果轻量级运动也无法做到,亲亲这边建议躺著或者坐著晒太阳呢,晒的时候顺便抖抖手抖抖脚效果更佳,因为至少可以升高体温,情绪会好一些。

总之,加油,问题不大,你可以哒~


轻微的焦虑不必服药。

我个人理解回避型人格的焦虑,来自于如果有事情脱离控制,回避型人格的不自信。但是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每件事都实打实的控制于手中。

首先从小事做起,获得成就感,补充自信心。然后对于脱离控制,或者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事,也不要过于计较,在其中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我认为未达到预期的事情在处理中也有值得肯定的),把它仅当做事件结束,而不是令人感觉失败的事情结束,任何感情都是我们自导自演的。

最后每个人存在世界上都有意义,都为别人带来欢愉。


我认识到自己是回避型之后就开始破罐子破摔。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正常」,总想著向「正常人」靠拢。

认识到回避型人格之后,我就无所谓了起来。我也是个正常人啊,是正常人的一种。我就这样,就是回避,给自己圈出了明确的舒适圈,不喜欢社交就尽可能地拒绝一切让自己感觉不舒服或单纯不想参与的社交(一开始是绞尽脑汁找理由,后来就随意了很多,别人一般没空过分追究),喜欢一个人呆著就一个人呆著(同理,别人有自己的生活,没空管我为什么喜欢独处)。

提要求之类的话,确实比较难,我现在也还是会顾虑,但至少不会像从前一样瞻前顾后想个没完了。学著不要脸一点,被拒绝就被拒绝呗,被拒绝多了就免疫了,连要求都不提等于从根本上否决了一切,凭什么别人能要求我我就不能要求别人(我看了蒋甲的故事后也试过去向陌生人提一些看似一定会被拒绝的要求,不过没坚持下来,但心理上改变了很多,一点点开始尝试提要求吧)。

现在在练习冥想(非常建议学习冥想,养成冥想习惯。B站有很多冥想引导视频),听sub,逐渐转向关注自己的内在。不推荐看心理学的书,我从前最抑郁的时候买了一大堆心理类书籍看基本毫无用处,啥都比不上《道德经》和《吸引力法则》来的实在。推荐看看吸引力法则的视频,贴个链接:https://b23.tv/ctpETo

对了,一定要给自己找事干,学习看书锻炼啥都好,别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被它牵著鼻子走。还有很多没想到的,想到再补充吧。


清醒地活,可以看看这本书

多看书,坚持学习,坚持运动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焦虑型人格障碍,可以说易焦虑算是回避型人格的一种标配特质了。如果焦虑十分严重还是建议求医的,否则有可能发展出抑郁。

不服药的情况下可以学一些放松技巧(深呼吸、肌肉放松、正念等),学著找出引发自己焦虑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多运动。另外可以试著听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


如果是达到中度以上的人格障碍,需要服一些药物,当然这得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判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人格障碍都不能依赖药物去有效解决,药物只是短时间内减少症状,人格障碍靠的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是焦虑:想社交但不擅长。除了药物以外,规律、达到一定强度的运动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另外就是CBT(认知行为疗法),人的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决定行为,回避型的人之所以感到焦虑并且回避社交,是因为脑子里的想法:我不会讲话,我这么说是不是不合适,我应该跟领导打招呼,可我又不知道怎么说合适……诸如此类,这就需要用CBT疗法去干预和扰动来访者的认知,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


@aaa98000 你说的症状并不全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