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当然是赞同素质教育了,但是,贴标签这种事,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

1.怎么认定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真的要区分,就是应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考试,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目的不同。

但是,提高素质是啥呢?谁给我一个素质的定义?

学钢琴考级,算素质教育吗?这是为了考试啊!

学美术?学体育?或者学IT?只要目的是考试,还不是应试教育?只不过学的东西不一样了嘛!

要素质教育,只有一个途径,取消考试!

只要目的是考试,只要需要竞争,那就避不开应试教育。

那么取消考试的前提是啥呢?我觉得应该是利益驱动的社会转变为兴趣驱动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能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且大家都自觉自愿地做一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事。

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啥呢?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足够的物质条件让人们不再为物质利益所动,听起来怎么这么熟悉?这不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嘛。

所以,我们还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吧!


学习必然是要考试,全世界的国家都是这样,本质上并没有应试教育一说,就算是应试教育,最终的结果,也是素质教育。

就中国的教育来说,中国正是发展中的国家。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各种政策的影响下,再加上中国人又这么聪明,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钻空子。把应试教育无线放大了而已。

人们总是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去处理各种问题,很多父母都是从解决温饱阶段过来的,有很多父母的自我安全感比较差,很容易把这种不安全感反应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所以同意不同意应试教育,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不过我们可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可以选择偏应试或者偏素质教育。

泰博斯创新实验室-青少年科学素养平台?

www.tabs-lab.com图标

我可以两者都不同意吗??

chapter1:无奈的现实

应试、素质教育之争,很可能是弱势者一种无奈的宣泄转移,人们大多并不真的对应试、素质教育有过深入的了解与严肃的思考,反而是在面对现实(这一强者)不可反抗的无奈中,作为弱者的个体以否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尼采认为需要被超越的「奴隶道德」:

奴隶在道德上进行反抗伊始,怨恨本身变得富有创造性并且娩出价值:这种怨恨发自一些人,他们不能通过采取行动做出直接的反应,而只能以一种想像中的报复得到补偿。所有高贵的道德都产生于一种凯旋式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德则起始于对"外界",对"他人",对"非我"的否定:这种否定就是奴隶道德的创造性行动。这种从反方向寻求确定价值的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方向寻求价值——这就是一种怨恨

——《道德的谱系》

「奴隶道德」(只是一种比喻)让我们把怨恨发泄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中,从而获得一种快感。这种现象虽然可以理解,但从现实讲,问题的很可能不在这,而在于:

无限制的教育增长——好似教育中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并非失去政府干预的结果。相反,这是政府有意要实施的政策,至少目前我们谈到的几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这样。无限制的增长既能使精英阶层保持自身教育上的优势地位,又能给工人阶级提供了比以前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同时「买断」了这两个社会群体在政治上的支持 。

——《教育社会学手册》

无限制的教育增长,加剧了教育内卷,比如大学扩招,在长时期、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舆论的支持,对大学的神话化从未消停。

一个简单的道理,随著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拿到手的这份录取书在扩招的那一刻就贬值。其根源还是在于社会上升渠道的扁平与窄化,不夸张地说,今天的国内教育不过是古代科举制的借尸还魂,千军万马独木桥,对阶级固化的焦虑有增无减。

于是我们能看到,教育成了名副其实的「军备竞赛」,教育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比试,谋求高学历大多不是为了求知,而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在未来的择业中增添筹码。

社会上企业的评价标准单一,只看重学历,同时又对高学历人才的消化能力不足:

我们已经进了公司,低学历的晋升通道完全堵死,即便我们都通过了职称考试,只有高学历的人涨工资,尽管考的内容是一样的。

在知乎,看上去大家都在批判阶级固化;但是从小小的企业文化里面,大家又都在拥护这种固化,为这种无能的企业管理制度找借口,用」学历的含金量「美化这种一刀切式的人才评估机制。……一个合理的制度里,学历可以是最重要的一个评估渠道,但它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晋升渠道,更不应该成为一个人上升的glass ceiling。

我们国家的企业为什么都只看重学历?这样的企业还能活多久??

www.zhihu.com图标

尚不成熟的企业文化,一刀切的人才评估机制,这就更加使得人们在学校滞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读完硕士学位(约19年),到读完博士学位(约23年)。相当高比例的社会成员读这么多年书,是社会的需要吗?!是学生的需要吗? !

社会需要的是什么?能力。但今天的学历与能力渐渐脱节,一个人把自己一生最黄金的学习时期(十几到三十岁)都待在校园,除了应试能力,他们与实践有关的其他能力几乎是原始水平。

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就业。教育效果的不成气候,使得大量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而录取书和学历的增发,导致学制的延长,又使得无数青年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为人诟病的考试上,囚徒困境愈演愈烈……鲁迅真的说过: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门外杂谈》


chapter2:一种可能的思路

不玩虚的,教育要走出囚徒困境,为不良竞争降温的手段,我有个比较大胆的想法( ̄ё ̄)

一、多元化,瓦解教育垄断,鼓励人才的多样化(这点极重要,放后面讲)

二、尽可能分流,对人神共愤的内卷釜底抽薪

先说分流,在当今世界,教育不分流的典型是中国和美国,分流的典型是德国和英国,讨论它们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它们能给我们这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木桥制度一些启发。

比如教育早分流的德国,德国小学四年级后,到第五年学生会分流到三个或四个不同类型的中学(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教育体制的立法权属于各州,中学教育的学校形式在各个联邦州的情况略有差异)

德国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阶段包括

  • Hauptschule(基础职业中学/主体中学)学制5年。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较简单,毕业后多继续进入二元职业教育体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德国小孩并不全都愿意读大学,因为德国有工龄工资的说法,早早毕业读职业学校,早日进入社会工作,可能几年后跟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工资和发展前途一样。
  • Realschule(实科中学/实用专科中学)学制6年,实科中学也一直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典范,毕业的学生可获得中级文凭,并具有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也可以继续升学,往高等教育体制迈进。(你想的没错,分流以后不意味著一刀切,在不同的阶段孩子都可以有弹性的切换
  • Gymnasium(文理高中/文理中学)学制9年,5~10年级是中学,11~13年级是高级中学。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理高中就读,是进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中学生读完10年级后进行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高年级就读,不合格者转入其他类型学校学习。结业文凭在各个联邦州通用,文理高中高级部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
  • Gesamtschule(综合学校)是上述三种传统学校类型的组合,综合学校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选择课程,教学大纲也包括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综合中学是以"机会平等」为其创办基础,希望所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来发展,不会如社会淘汰的机制一样,因为弱势而失去更好的发展。

第二阶段也可称为「高级阶段」(Obe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制度以及文理中学的高年级。

  • 职业学校。德国职业教育的类型,依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不同的新发展,有许多针对不同的情况所设立的学校,例如:职业学校(Berufsschule)、职业专门学校(Berufsfachschule)、专科学校(Fachschule)等。
  • 文理中学高年级。从第11年级开始进入文理中学的高年级阶段,依据各州的规定不同为2至3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授课方式采取课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学生可以依据其喜好与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学习课程与重点科目,以此作为进入大学院校的准备。

我从不认为我们能照搬的德国的教育制度,德国的早分流也有它自己的问题,但他们比我们好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文化不会打心底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会打心底认为「学而优则仕」,除了发财与升官其他都不值得尊重,你说国内现实就是这样啊!

bullshit!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提德国也不是说要把它的经验直接「拿来」,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功利主义的那一套,认为只有完全搞明白了什么是「好」的,才能开始去做,而探索这个「好」本身的过程,还不算开始做。我拿德国教育说事不过是在探索,我们的出路很可能是——转变思路!

什么思路?多元化。

什么多元化?教育选择机会的多元化,而不仅是筛选标准的多元化。

开放教育系统,允许民间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出现各种不同的专业化学院,这样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专业人才。专业水平的人才本来就是稀缺资源,越稀缺,市场所给的定价越高,机会也就越多,社会的资源就会向他聚集,上升的渠道就可以向他打开。

你看国外除了综合大学,还有各种可以和大学平起平坐招生的学院,什么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等高等学府,也可以招到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做的都是自己的特长、自己喜欢的事情,达到专业水平要比做不感兴趣的事容易得多。

反观我们,在单一化的高考应试体系下,大部分人的这条路被封闭住了,他们很多被困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上。即使国内有企业家或组织想投资办一流的私立大学,但民办高校生下来就低人一等,无法获得平等的机会招来优秀的生源,是高校的准入标准形成垄断。民间资本有钱,然而光有钱真不能为所欲为……

除了大学,还有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比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学生每周三天在车间,两天在学校,因为专业对口,他们的实习那才叫真实习。学校的企业结合形成制度化、具有法律保障的良性循环。再加上,德国联邦政府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联邦培训补贴金(training bonus)政策,凡是增加或扩充职业教育位置的企业,将由政府提供相应补贴。

反观我们,很多职校的实习完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职校的实习只是随便找个单位锻炼一下走走过场,这种情况已经算好的了。一些企业(比如京东)就和各大专科学校签署协议,大一学生,老师带队,一天九十,一天10个小时,学生挣个零花,京东也就获得了短时间内的劳动力补充,所谓实习就是去给工厂打工,以相对廉价的成本收获了工作稳定性,资本割韭菜太过容易了,因为有权力与市场经济狼狈为奸!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送你一个故事:

高考:中土帝国之忍者物语


我当然同意素质教育,事实上,谁都知道应试教育最终目的也是素质教育。

但前提是,我们国家拥有健全的素质教育体制,能够和应试教育一样公平的体制。

而这个体制也拥有前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素质,让民众享受生活,而不是改变命运,作为阶级晋升的唯一通道。

而这个目的的前提是,中国至少要拥有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内部相对公平,也就是基本达到共同富裕

对了,还有一个前提,世界和平。


这个还真不是说你同意哪种教育的问题,而是说你有能力选择哪种教育?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如何有条件去选择素质教育呢?或者把素质教育的范围缩小一些,理解为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内在能力的,如果要加上外债的能力技能,如钢琴基建高尔夫骑马等。那是属于精英阶层所能承受的呢!

分享一点,我这里的感受。应试教育之所以大规模出现是因为现实的教育和考试这一对关系,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你理解的教书育人和成果反馈这对关系,而是一个社会筛选淘汰装置!

应试教育本质不是教育,不是学习,不是为了自我提高,而是为了应对这个过滤器,在这种饱和竞争存活下来的一种生存技巧!

活著才能输出!

素质教育,反而比较接近常识上讲的对教育的理解!而适合这种教育的人,要么他们已经到了优胜略汰的阶段,要么他们天生就不参与这种竞争!

别去比较茶和酒,别去较量鸟和鱼,素质和应试本质不是二元对立或者相辅相成的,而是原本目的不同,手段不同,表现不同,结果不同,价格判断不同,定义体系不同,本质完全不同的东西,不好比较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