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受封丞相,录尚书事,刘巴继任法正为尚书令,那这个职权该怎么划分呢?

三国时期的尚书台尚书令究竟是什么地位?有什么权力?从少府分离了吗?


当然不重复。

录即总领,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之事。易言之,尚书令描述的是官职,录尚书事描述的是总领尚书之事的权力。

故曹操录尚书事,荀彧为尚书令;诸葛亮录尚书事,李严为尚书令,此类例子比比皆是。


就是诸葛亮领导刘巴,而刘巴听命于诸葛亮。

两汉开始,朝廷实际权力转移到尚书台,刘秀讨厌强臣,就「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朝廷事务由尚书台管理,而「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三公之类的朝廷重臣几乎成为摆设。

所以正常情况下,朝廷重臣要真正意义上参政和领导,必须挂个录尚书事,刘秀死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太傅之类重臣一旦进入尚书台,权大而位卑的尚书,就要听命于太傅!

比如189年汉灵帝挂掉之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由太傅袁隗和大将军何进两个人领导尚书台,处理政事。

192年董卓被杀,司徒王允录尚书事,由王允一个人「总朝政」,而要想推翻王允,就要像李傕、郭汜一样,通过军事手段来推翻。

196年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曹操先以镇东将军,录尚书事,然后曹操又以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录尚书事,荀彧为尚书令,意味著曹操统领尚书台!

221年刘备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刘巴为尚书令,意味著诸葛亮领导尚书台,统领刘巴等人。

说白了,如果没有录尚书事、假节、益州牧等,诸葛亮只有个丞相,那诸葛亮基本上是摆设,但刘备让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就能主导政事,而尚书令成了小弟,再加上开府+假节+益州牧等官职带来的权利,诸葛亮才能专权。

刘备生前让李严以尚书令,留镇永安,这不在成都的尚书令没任何意义,即使诸葛亮在汉中,尚书令李严也无法参政,刘备的举动等于彻底废了李严尚书令的权利,为诸葛亮后来的专权铺平了道路。

只有史盲+沙雕,会YY尚书令李严拥有制衡诸葛亮的权利!

如果姜维拥有诸葛亮一样的权力,可以全面掌握蜀国军政大权,朝中无人掣肘,蜀国可以坚持到什么时候灭亡??

www.zhihu.com图标

下面延伸一下:

蜀汉掌握军政大权的不止诸葛亮一人。

蒋琬从234年以尚书令开始掌权,235年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约239年蒋琬成为大司马并开府,到243年费祎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也就是说从234年-243年间,蒋琬是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无人能够抗衡,而班位差太远的尚书令费祎要听命于蒋琬,直到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蜀汉才成为双头政治,其中蒋琬的大司马地位略高。

246年蒋琬病死,费祎以大将军成为尚书台班次最高的,但姜维随即以卫将军+录尚书事(华阳国志记载是246年),当然,费祎身为大将军,并开府,地位也高于姜维。

253年费祎遇刺,卫将军姜维成为蜀汉尚书台最高之人,256年姜维更成为大将军,这时候姜维也可以主导军政大权,但是史料记载「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导致尚书令陈祗「权重于维」。

可在外的不只是姜维,还有蒋琬和费祎,他们在外也依然掌权,所谓「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蒋琬和费祎在外,成都先后有尚书令费祎、董允、吕乂、陈祗(从234年-253年费祎病死)。

蒋琬和费祎即使在外也能够掌握大权,除了自身威望,还有就是刘阿斗的因素,蒋琬和费祎能够开府,姜维不能开府。比如蒋琬出屯汉中,在开府前夕,就能够以「王平以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尚书仆射李福为前监军,领大将军司马」。

蒋琬在汉中,能够通过开府,征辟尚书台的李福变成自己的属吏,这是没能开府的姜维所不能比的,在蜀汉能够这么搞,史料记载有的,除了诸葛亮,就是蒋琬了!尚书令陈祗经历费祎和姜维,但费祎能够遥控,让陈祗听命自己,而姜维只能让被刘阿斗宠幸的陈祗超过,这除了比较玄乎的威望差距之外,还有的因素就是刘阿斗了。

到了261年,辅国大将军董厥和卫将军诸葛瞻也同时录尚书事,尚书台就变成三头了,虽然姜维依然班位最高......

掌握蜀汉军政大权,个人威望固然重要,尚书台的班位也很重要,但阿斗的宠幸因素,能不能开府成立班子,在外遥控尚书台更是要考虑的。

阿斗要是宠幸,诸葛亮、蒋琬、费祎就能够轻易掌权,这其中诸葛亮第一,蒋琬第二,到费祎时期则是刘阿斗自摄国事了,到姜维时期,人在外头,阿斗所宠幸的陈祗就权重于姜维,到261年,受宠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又成为录尚书事,和董厥一起入尚书台,与姜维分权。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修正汉末三国和一些历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简单的回答是不重复。但是深究起来,在「录尚书事」之后,类似的「动宾结构」的差遣设置在历史上一再发生,而「录尚书事」可以说是开启了这一滥觞。

一个理想的朝廷,每个人各安其位,高官的职位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这种职位一般是名词:比如太傅、太师、太尉、国相等等。这个时候,君权——不管是天子还是后来的皇帝,本质上是把权力都代理出去,不进行微操作的。皇帝只管用人和平衡,而让自己用的人去处理各种具体的事务。这也是儒家所向往的三代之治,所谓帝王垂拱而天下治。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在现代,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都一直是个问题,古代的皇帝到哪里去找那么理想的下属呢?而皇帝是靠血缘传下去的,又如何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识人用人平衡朝堂呢?

故事要从西汉中期说起。汉武帝是毫无疑问的雄才大略之主,一般这样的君主继位之后,都会觉得官僚体系「用的不顺手」,无论是从效率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都不让人满意,所以君主要「乾纲独断」。原因很简单,西汉宰相权重,皇帝想要做事情都要通过宰相为首的外廷来过问,这一来二去,不算讨价还价,就是通过这层层的中间人处理和批复,汉武帝就受不了。于是汉武帝在宰相之外,用「尚书」来侵夺了宰相的奏议之权。

「尚书」本来地位是非常低的。看宫斗片的多少都知道「尚衣院」、「尚食局」之类的后宫职位。其实「尚书」开始和他们地位差不多,都是在皇帝后宫里面的仆役,只不过刚好「尚」的是书而已。

但是既然存在这个职位,汉武帝就拿过来委以重任,直接和自己沟通,称为内朝。相当于皇帝可以亲自对具体的政务进行决策。而尚书的班子既然扩大了,总要有人来管,这个统领也是现成的「尚书令」。于是在汉武帝的直接指挥下,尚书令和手下的四曹尚书直接接受大臣的奏本,由皇帝居中乾纲独断。既然皇帝不需要丞相就能看到奏本了,宰相的权力自然就被侵夺了。

但是汉武帝不是长生不死的。汉武帝之后,留下年幼的汉昭帝。这一套体系就有点要崩盘了。因为宰相之权被尚书侵夺,而尚书直接和皇帝沟通,而皇帝又年幼,怎么办呢?以前托孤可以直接托孤给丞相,因为丞相就是一国的行政最高首脑,皇帝如果小,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都可以。而现在难道托孤给尚书令么?尚书令曾经是少府的属官,而托孤重臣往往已经是丞相、太傅、大将军、大司马之类,总不能让这些高官去屈就当尚书令吧?这样托孤反而是贬斥了。再说,尚书令职位低,正面朝堂对抗,也压不住很多职位更高的大臣。

于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差遣「领尚书事」就被造出来了,这样可以让重臣带著原有的官职去统领尚书台。第一个领尚书事,就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霍光。霍光通过尚书台的控制,帮助汉昭帝来打理朝政。后来宣帝亲政,宣帝自己「省尚书事」,其实就是这个职位不给别人了,恢复到汉武帝时期皇帝自领的情况。

到东汉开国,汉光武帝刘秀,既是一个雄主,又是一个喜欢管事「好吏事」的。于是刘秀把尚书的职能更加的细化,所谓「六部尚书」就是从光武帝开始的。这个时候真的宰相——太尉、司马、司空等等,反而要退居二线,成为具体的官员,而非总览朝纲的宰相。然而刘秀和刘庄去世之后,东汉开启了幼主临朝的时代。于是「尚书」又需要人代理,像跋扈将军梁冀,就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所以能够大权独揽。至于后来的董卓、王允、曹操,个个都在其执政期间挂著「录尚书事」的帽子,不如此,无以明正言顺的干预朝政。

现在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蜀汉也是用的汉朝制度,刘巴的尚书令,说明他是尚书台的长官,负责统领诸尚书,算是秘书长;而诸葛亮的丞相加「录尚书事」,是名正言顺的国务总理。两者并无重复,只是君主制下皇帝能力波动的锅。

当君主热衷于亲自管理国家的时候,往往喜欢单搞一套班子绕开外朝,而绕开外朝的这一套系统逐渐的就获得了权力;等继任的君主没有能力作为内朝的行政核心处理政务的时候,就不得不由外朝的大臣挂内朝官来处理政务,于是这套班子开始外朝化,等著一个英主再开辟一套班子……

这种类似的事情,在汉代之后还发生过很多次。到了唐朝,尚书令、中书令彻底脱离了内朝,成为位高权重的官职名称,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这样诡异的差遣应运而生,作为真宰相,和皇帝共同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政,而尚书令、中书令则只是作为荣衔。到了五代,职位变动频繁,于是连各个地方的长官也都逐渐差遣化,成为「知XX州府事」,「权发遣XX州府事」…… 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些其实都可以看做是君主「用人的灵活性」和君主本人能力在历史的天平两端来回变换的结果。


谢邀。

不会重复。

尚书台是朝中的权力中枢,主管为尚书令,名义上隶属于少府,实际上二者并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常说文属少府。当需要高级官吏总领朝政参与枢密时,便加录尚书事之职,如此使其不失高级官吏的秩位,同时又能控制权力中枢

尚书令的秩位毕竟不算高,文属九卿之一,而九卿又分属三公。刘备想让丞相诸葛亮总领朝政,加录尚书事之职,还是贬丞相为尚书令?

对于尚书令来说,录尚书事等若皇帝在尚书台的代理人,负责兼管或主持尚书台的工作。二者并非职权上有啥重复,因为尚书令本就是向皇帝负责,如今在皇帝授权下向录尚书事负责,接受录尚书事的兼管。

蜀汉后期大将军录尚书事姜维因为自己希亲朝政,导致录尚书事之职形同虚设。那么与皇帝刘禅更多接触的尚书令陈祗因此权重于维。

至于尚书台的职权范围概括说即「总领纲纪 ,无所不统」,详说可有待知友们的补充。


打个比方,假如尚书台是一个单位的办公室的话,那尚书令就是办公室主任,而录尚书事则是分管办公室的领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