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师,对孩子从小比较严格,孩子成绩比较好,但性格有点偏执,目前我们母子关系比较紧张。。孩子说他缺少亲情,缺少支持理解,缺少肯定鼓励,我怎么和孩子修复关系呢?


有问题,当老师的通病。不仅仅是对孩子,对家人也是,职业习惯从学校拿回家里来了。

很多都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觉得对家人和孩子的方式没问题,所以你还算是很好的的。

优秀的老师不一定是优秀的父母,而且大概率不是优秀的父母。正所谓旁观者清,就是如此。


我说几句,首先,这位妈妈是否能够做到不唠叨。可能母亲们都有这个问题,喜欢动不动和孩子讲道理,说实话,很多时候孩子根本就不想听。其次,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听上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应该已经初中以上了吧,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进入了叛逆期,往往从小对他严格要求的人更容易被敌视。另外,家庭中的其它成员的态度也很重要。比如说爸爸经常也需要一起来开导孩子,让孩子从更多方面去了解自己妈妈的辛苦。最后,如果你的孩子在自制力方面已经很成熟了,建议放低要求,平时也不要太严格,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会有压力。妈妈应该更多的去和儿子谈亲情,而不是学习。


当下老师的架子,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我也是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旅途上,经常会把自己当成老师的角色,不能接受孩子学习上反应太慢,思维能力差。还经常辅导学习中发脾气,后来孩子渐渐很怕我辅导他写作业

后来反思自己,可能是当老师,见过太多聪明伶俐的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行,所以无形中要求太多。

好在我及时刹住车,因为我后来想,比起学习,我更应该在乎的是孩子的内心,他开不开心,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把家当成坚强的后盾,在外面遇到事情会回来告诉父母,这些都比一味地要求他,管他要重要的多。

千万不要让孩子和自己产生距离,因为现在的社会太复杂,孩子如果连父母都无法依赖和靠近,无法想像孩子在外面会遇到什么事情,而瞒著父母。

尽量多和孩子沟通,放下身段,必要时候跟他谈心

我儿子才4岁,有一段时间我频繁发火,后来有一天,我直接问他,妈妈是不是很凶,他说你吵我时候很凶。然后我说妈妈以后尽量改变好吗,妈妈有时候可能自己不开心,加上你当时淘气,所以我发脾气了。当时孩子扭过头看了我几秒钟,然后说好的,那我就更喜欢妈妈了,我也会听你的话的。

当时那一刻心里挺暖的,更加觉得孩子虽然小,但是很多东西,他真的知道也明白。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启发哦,祝好


建议您与孩子多沟通,亲子关系紧张就是一段时间或长期的沟通不畅引起的。亲子沟通的一些建议:

1. 多倾听。倾听不是说家长闭著嘴巴、坐在那里光听就好了,最好的倾听是要有互动,哪怕你一个肯定的眼神,孩子才会有兴趣和你聊下去。

2. 不要做过于强势的家长。过于强势让孩子压力更大。孩子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的特点会慢慢地被压抑,直至消失。有个朋友,他是企业高管,见多识广,回到家和孩子的沟通也总是一副他什么都懂的样子,对孩子的想法和认知打击的多,鼓励的少,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和他说话了。

3. 找合适的时间聊聊天,聊天也不是随时随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电视、玩手机时,家长突然凑过来要聊天,换位思考一下,谁都不愿意被打扰啊,那结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所以,聊天时尽量在大家都心平气和,而且没有什么要紧事的时候。如果家长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谈,那就让孩子先停止手头的事情,认认真真地聊天。

4. 聊天要有重点,拒绝假大空的唠叨。如果家长谈话抓不到点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见面就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成天将陈词滥调挂在嘴边,孩子不烦才怪!

5. 注意沟通的方法,在思考中前行,和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平时多观察,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提醒自己: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也要思考如何改善亲子关系,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母),学校里的大班教学未必能顾及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但是家庭教育毫无疑问是可以的。所以作为家长,要紧跟孩子的成长步伐,及时在不同的阶段修正自己的沟通方式方法。尤其是感受到关系紧张时要收敛并且想办法修复。


我觉得严格是一件好事 凡是都先认识一个格 我记得就像小时候练习写字 需要一个方块 就像做人做人做事一样

再这段时间重新认识了一些事情 过去的事情 只是个人的一个想法或者观点

对于严格 我重新理解了一下 对做人事做事要有严 这个是态度 需要有格子从外边来约束 但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事情 而且也不是仅仅一个尺度 凡是都在变化 都是张弛有度 就像皮筋经常拉著就会失去弹性 我觉得对孩子要求不是书上的定义 我们要认识这些定义 要了解 更应该放入生活当中 在做事的时候孩子自己能够自我约束 我想这个才是目的 毕竟父母不能永远陪伴孩子左右 而是依靠他们自己 这样的认识是作为家长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是从生活中认识和体验到的

调整自己的方式吧 例如 尽管你是成年人 坚强 勇敢 善良 但是有时候也需要帮助 也需要安慰 体谅 有时候也会害怕 懦弱 我觉得一个人并非一种姿态 不是仅仅只有善良 勇敢 而是当我们明白 害怕 懦弱的时候 才会认识到真正的勇敢与爱 这样才会更好的对待他人

有几个地方特别好 一个是寺庙 还有一个地方是养老院和收养所 寺庙的钟声能让内心平静下来 再去认识 养老院能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和需要照顾的孩子 有时候也可以一起做一做农活 劳动使人快乐 也是人与人增加紧密的方式 毕竟人与人协同合作 需要一同商量与决策 一起承担结果 至于结果嘛 我觉得无所谓 有时候可以试著让孩子说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提出为什么 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的 会是怎么样 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我觉得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 从年轻一代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和认识 但是考虑的会很直接 成年人经历多了 反而会顾虑很多

还有艺术馆 也是很好的地方 音乐厅 这些都是来自于生活 人们把情感赋予进去 不需要那么多知识和道理 感受到了吗 没有 没有关系 感受到了 就尽情的体会

我想起 那部电影 & 其中一个情节 我觉得特别感人 就是当学生们在听课 教室外在下雨 雨声非常大 打扰了老师讲课 老师连续讲了两次 学生好像都没听见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 静坐听雨 那一瞬间特别安静 雨的声音 变的那么好听 事情要做 知识要学 雨也要听


多鼓励孩子,每一个都想听到表扬和赞许的语言。事情不严重,不要批评孩子。

让孩子感受家的温馨。家庭不是学校,家庭有学校没有的元素。家庭应该多注重温馨、舒适。没有到关键时刻,最好不要强制性要求孩子(但是关键东西还是要要求,比如孩子说不读书就不行! )。

总之一切以人为本,不要和孩子硬冲突,引导孩子多方位思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