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建筑学理论的根基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都一套理论,大师的理论本身并不能称其为理论,只是一种观点,并没有系统化。并而不是科学至上的研究性,理论的研究也偏文学范畴。


在工科的学术研究中,有一种阅读文献的好方法:读人,即研读某个科研大牛的文章,然后了解他的学术脉络和承继关系。比起按关键词来梳理文献,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帮助研究者建立起对某个领域的基本认识。

科研大牛们怎么读文献??

www.zhihu.com图标

这种方法的背后,有两个基本的思维方式。

一是,如果一个人有些好的成果,那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个厉害的人,那我们就有更大的把握相信他接下来的成果都会比较优秀。我们会试图去探究他如何成事,从他身上学习。这是一种归纳法,同时也是在演化和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对个体价值的尊崇。

二是,每个人的思维的完整性是很高的,他会和自己尽量一致,他的思想演变过程有延续性。所以他做的事情,本身就会具有整体性的秩序。这相当于已经对你想要找的信息和资料经过了一次整理。所谓站在巨人肩膀上,以别人的工作作为你自己工作的基础,是对人类理性的一种信任。

建筑学作为综合性很高的一个学科,如 @来自远方 所说,甚至很难完全归于工科。设计工作主观性很强,我们没有办法去建立一个通用的公理体系,然后去推导出所有的美和灵感。人类一直在努力尝试,但很多知识都无法完全科学化。但没有办法建立科学的体系,不代表著这不是一门真正的学问,不代表著这个学科就完全虚无缥缈;我们依然可以依靠智慧,找到别的方法来传承建筑学的学识和技能。从前的师徒制与文人风度,与符号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诞生了建筑明星制度和建筑玄学理论,这就是目前建筑界的现状。它可能是暂时的,随著文明的进步而消失,也可能由于人类思想的先天限制,而永远持续下去。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方法:不是降低了建筑学的严肃性,而正是建筑学追求严肃性的一种方法

也希望你能在求学的道路上,不要被方法所制约,而是要掌握这种方法,让它为你所用。


这个问题,掰开来至少是五个问题,而且在这五个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都预设了某种预判的价值观。例如,你至少预设了:建筑学是工科;建筑学是一个严肃性的学科(且没有定义什么是「严肃性」);只有「科学」才是具有「研究性」的;建筑学理论的根基是唯心主义;大师的个人理论是建筑学理论的代表(或至少是重要组成部分);大师的存在影对建筑学科的影响和大师的理论对建筑学科的影响是等同的……而这些预设的前提大多数我都不认同。以下是我非常不严肃的对这些方面的的个人的理解。

关于「建筑学是工科」。建筑学作为工科这个前提本身就是很值得商榷的。当下的专业分科系统很多是我们从前苏联那里直接拿过来的,而建筑学这种极其复杂和综合的跨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学科,其实很难被归于某一门类。事实上,国内外的很多学校中,建筑学也不都是作为工科的。

关于建筑学的「严肃性」。我猜你想说的不是「严肃性」,而是「科学性」,「严谨性」或者「客观性」。但是建筑学自古就不是一个纯科学、严谨、客观的学科,当年维特鲁威提出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的时候,除了「坚固」是一个科学问题,「实用」和「美观」都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这是建筑学的固有属性,与大师的存在无关。

关于「建筑理论的根基是唯心主义」。说建筑学理论的根基是唯心主义是不对的,关于知识、理论、哲学的关系,这里不能展开了。哲学认识世界的视角有很多,「唯物」和「唯心」只是两个非常粗糙的方向,很多建筑学相关理论很难说是唯心主义的,例如《城市建筑学》《空间的生产》《城市意象》……你所提及的大师的「理论」,其实很多不能算作严格的理论,而是大师个人的建筑宣言、观点或作品集,例如《走向新建筑》《Yes is More》《S, M, L, XL》,这些东西确实如你所说不具有系统的研究性,但是它们本来就不打算具有,只是表达建筑师的个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所谓「科学」的实证主义的「客观性」其实是非常局限的,并不是只有实证主义的科学才是系统的和具有研究性的。

关于「大师」。大师的存在需要在整个人类的建筑文化生态的格局下来理解。大师是什么?大师就是那些在人类的建筑文化生态圈里特别旺盛的特别有生命力的存在。如果这个生态圈是一个植物园,大师就是那些特别健硕的植物。他们给人类的人居环境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并且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如此而已。大师的理论往往是基于某种他们观察到的问题,他们所相信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至于他们提出的答案好不好,需要时间来检验。例如现代主义的大师门所提出的各种设计原则、价值观、方法论,的确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一系列人居环境的问题(卫生状况差、住房短缺、人口激增、建造效率低下、设施落后……),站在当时他们的时间节点上,未必能想到这一套方法和理论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弊端。

综上,这个「问题」建立在很多的对建筑学、建筑学理论、唯心主义哲学、大师及其理论等问题的误解上,所以问题本身并不成立。但是它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议题,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带来很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


谢邀,发表一些漏见,言辞可能比较激烈,也许会有片面之言,如有冒犯,先在这里道歉,但是该说的不会漏下。

本回答包括三点:

1.对建筑的观点:由概率少数形成小圈子艺术

2.建筑发展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建筑艺术,没有建筑师;第二阶段:只有建筑师,没有建筑艺术

3.明星建筑师:屠龙少年化身恶龙


正文:

科学研究寻找的是概率多数,其最优解是A→B能直接推导,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会出现其他结果,并最终将其称为因果律需明确,并非真正的因果律),如牛顿三定律、进化论,甚至数学、几何学;

建筑学研究寻找的是概率少数,其最优解只是对建筑师及其追随者来说意义重大,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并不意味著什么特殊含义,如康对砖的喜爱、安藤忠雄的混凝土建筑、甚至王澍、刘家琨的地域性作品,都是很私人的个人偏好,并用其创造出了美好的作品

这些明星建筑师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反抗范式与母题的先锋,锋芒如库哈斯(解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反叛如文丘里(后现代),母亲之家,以及日本的几世代建筑师,他们都是从最开始反叛出发,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与理论,并最终成为明星建筑师、建筑家、建筑大师,然而最终他们用他们的范式编制一条禁锢后来者的锁链,这其中以日本建筑师最为耀眼——要求工匠精神、但必须自带干粮,免费打工熬夜加班,后来者深受其苦。

这些明星建筑师有一些特点:

1.自洽的逻辑:有一套哲学观和方法论,善于营造自己的逻辑小世界,但独立与主流大众之外,出了自己的小圈子,并不能被广泛认可;

2.精于营销:在各种竞赛中脱颖而出后,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只服务自己的拥趸,并且有一帮自己的追随者;

3.坚持原则但又毫无原则:对同事及追随者坚持原则,并不断试探底线,倾向于极限压榨;对资本则毫无原则,并且经常性媚俗,追求眼球效应和资本效益。

人字大厦/铜钱大厦

当然,必须承认科学与艺术的交集比我们想像的要少的多,其最大的区别还体现在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差异。

科学服务于所有人,科学成果体现了全人类的进步,所以阿姆斯特朗才能说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并且这个看似自夸的结论也能为大众接受;

艺术的逻辑是相反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服务于少数人的,从埃及、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及近现代,能为艺术品买单的只有达官显贵、神和宗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艺术作品因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艺术发展的道路显得异常曲折、反复,也并不是始终向前的。

将讨论回归建筑学。

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建筑艺术,没有建筑师」,匠人倾其所有、耗尽一生完成一件建筑作品,这个建筑作品不只是建筑的,还是雕塑的、绘画的以及宗教的大结合,最终形成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雕塑

花窗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米开朗琪罗/梵蒂冈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米兰/圣玛利亚教堂

但是自文艺复兴开始,开始注重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作品是首先是建筑师的,然后才是别人的,雕塑、绘画、宗教逐渐沦为配角,逐渐加强,并最终成了建筑师标榜自我高度的纪念碑,到目前,建筑设计已经变成了一件很私人的事儿,容不得他人染指,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这个过程中标志性人物有很多,前期的布鲁内莱斯基,代表作是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隆,被称为开启文艺复兴的一声春雷;阿尔伯蒂,确立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主基调,代表作《建筑论》,也被称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与建筑学开山祖师维特鲁威的作品共享盛名。

维特鲁威与阿尔伯蒂的划时代著作

随后进入20世纪的现代主义,四大师及其之后的时代,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师的名头要远远超过其作品,逐渐演变为「只有建筑师,没有建筑艺术」的状况,大多数人变成了这些明星的追随者,我们知道有柯布、有康、有扎哈等偶像,但是对他们的作品讨论不多,对其作品的思想性更是鲜有涉猎。

到了新世纪,明星建筑师开始泛滥,把营销及个人形象的打造放在第一位,谈到他们的作品,行活儿很多,精品很少,能称之为艺术的,凤毛麟角。

此时的明星建筑师,在作品、思想、行为上,已经成为阻碍这个学科发展的最大障碍,屠龙少年化身恶龙。

流年:明星建筑师——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补充—————

无意中看到 @AC建筑创作 的文章,我认为写的更系统、也更深入,如果你对这个问题还有更深的疑惑,他的文章更值得读,链接如下:如何看待明星建筑师?


题主不小心(其实是长期被舆论误导的结果)把「学科大师」和「行业明星」混淆起来了。

学科大师是具有历史地位的。行业明星则充其量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其中会有一些人成为学科大师。

把你的问题,换个语境,你就明白你的问题的荒谬之处了:电影明星的存在与其个人理论及其崇拜者的存在是否降低了表演学作为学科本身的严肃性?

再重复一遍:设计行业的明星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不是所有)设计明星的「理论」只是一种销售文案。和你们家楼下馄饨店墙上写的「我们家馄饨是乾隆爷下江南的时候。。。。」这类文字只有逼格上的差别,但未必有本质区别。明星写的那些东西他们自己都未必懂。

你不需要特别紧张的去看待它们,只需要静静的等待历史把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和「建筑学大师」沉淀下来,写入史册。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题主对唯心主义、科学、文学都是有误解的,或者片面的。所以何必用这么复杂的辞汇呢?你要问的问题不就是:

建筑界热捧大师是不是很虚伪?

当每个建筑学院的莘莘学子沐浴著大师的阳光雨露长大,然后来到设计院经历凄风苦雨,心里愤愤的骂道:「真虚伪!」

当绘图员看著大师们混迹于各种社会名流朋友圈而自己只能混黑眼圈的时候,心里不平的骂道:「真虚伪!」

当你看到一个不懂设计的土鳖说我家别墅请了某某大师来设计,心里酸酸的骂道:「真虚伪!」

当我们辛辛苦苦的追随著大师却被领导反复教育要先学会站位的时候,我们心里不甘的骂道:「真虚伪!」

为什么建筑界通过大师给我们呈现的建筑圈的景象、建筑师的尊严、建筑理论的高尚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全都没有应验?

我想说,那是因为我们处在两重最撕裂的身份,不得不遵循实用主义的社会人和拥有专业理想的专业主义者。

社会人经受著各种社会规训,服从各种标尺——成功学、道德、商业……你发现那些初中同班的坏孩子自己创业比在设计院画图的你混的好,心里不平衡,因为这样不成功;你发现所有人都逼著你结婚生孩子赡养老人但工资买不起房,心里逃避,因为这样不孝;你发现你最美妙的设计概念直接被现实拍死,心有不甘,无奈不符合甲方商业要求。你发现作为建筑师,你处处和社会无法和解,专业理想不能实现,现实生活无法改善。

一句话,建筑大师和建筑理论都不实用。

所以题主想出了脑海中最蕴含著虚无缥缈意味的词——唯心主义、文学——来形容建筑大师、建筑理论。而你用了一个最实用的概念,来作为评价标准:科学。科学技术如此实用,用他能造出苹果手机,能实现工业化大生产,能提高效率,带来利益。

但是,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存在?什么是价值?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对错?你能用科学去讨论吗?这些不怎么实用的问题,难道人们一点都不在乎吗?

如果你在乎,你就像过去上千年的人一样,思索苏格拉底的提问、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奎那的神学、笛卡尔的理性、休谟的经验、康德的批判、黑格尔的历史、海德格尔的存在、福柯的权力,这些同样是大师,但同样不怎么实用的东西。

你同样会研究帕拉迪奥的比例、米开朗基罗的手法、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柯布的机器美学、密斯的少即是多、柯林罗的透明性、埃森曼的概念建筑、弗兰普顿的建构这些同样不怎么实用,甚至有些漏洞百出的东西。

这时候你就不会在轻易的使用唯心主义、科学、文学性这样的辞汇。

你最后发现漏洞百出是常态,而锲而不舍的追寻是人类几千年来保持的最可贵的东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