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得到」平台、喜马拉雅平台、以及知乎上,很多人讲思维方法、认知论,但听过、看过之后,发现并不能对自己生活有多大改变,甚至还不如学一门专业技能来的更实际,为什么呢?


学习了很多思维方法,但如果不能自己独立回答这个问题,就说明还欠缺思维能力。

方法到能力,这是本质的分割线。

方法是别人总结的,能力是你自己内化生成的。

人的思维系统分成两类:

1、有意识思维系统;

2、无意识直觉系统。

方法是前者,能力是后者。

当你有意识的学习别人总结的思维方法时,大脑神经回路产生了初次的碰撞、形成了浅浅的连接,但这个神经连接非常的弱,可能睡一觉就消失了大半,过一个月完全不记得了。

而吃喝拉撒、打球、跑步、买东西算钱、用语言聊天、熟练运用软体P图、专业人员的熟练工作技能,这些都成为了你身体的本能,你只需要意识的启动与觉察,并不很费力就能做到上面这些事情,这就是第二种思维系统「无意识直觉系统」,到生成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像直觉一样随意使用,这才是能力,你才能真正受用。

思维方法、认知论、方法论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它非常的抽象概括,需要和具体的科目、事物、工作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落脚点不要在学习多少方法上,方法甚至可以是无穷多的。

落脚点可以在能力提升上,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锁定你期望的目标水平;

找到差距,反思现有方法是否有效,寻找学习更科学高效的方法。

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的学习思维方法,才能对自我能力发展产生如虎添翼的作用。


这是因为「认知论(epistem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往往盘桓而上,导致思维产生了混乱。试以「象学」的建构陈述之。「象学」是理论(theory),但「无象」却不是混乱(anarchy),亦非「非理论(nil-theory)」,而是一个融合了「方法论(methodology)」与「智慧(wisdom)」的「认知论(epistemology)」,并层层回上,在「逻辑叙述」的「方法论」里,以「文学」的「非逻辑叙述」方式表述之。这如何得以叙述?因为一切「与心不相应」的事物与现象在内部几动之前并不存在,曰「无象」。

「无象」依存于「象」,不能独立存在,因此「无象」不能真实存在,超越时空,不具形式,不是「象」的否定,也不是「存在」的否定,更不是「存象」的否定,因为要否定这些现象,必须先肯定这些现象可以被否定,但其实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暂时的幻相。

何以故?「无象」者,本来就没有「象」也,或本来就没有任何会造成「执象」的东西存在,所以也没有「象之消亡」的现象;「无象」现前,并不是说「象」已消亡,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称之为「象」的东西在那里,更没有一个外力使「象」隐藏了起来。

「象」之所以被执其为「有」,乃因有一个「存象」的东西被认知,然后被误解,再然后,就陷入永于止境的幻境,但不要忘了,「无象」与「象」同时并存于「存象」里,须臾不能相离;换句话说,「象」不能离开「无象」而存在,「无象」也不能离开「象」而存在,两者互存,此生彼生,曰「象、无象」,其间有「几」,不动,虚而不屈,「象无象」如如不动,一动,动而愈出,只能为「象」,「无象」乃泯,「象无象」于焉整个隐藏了起来。


这一类技能,最好是有教练来辅导,光靠看书可能是比较难提高的。

找不到教练的话,有一个一起抬杠的杠友也可以。


谢邀!随手一写:表达者和接收者对同样文字的含义不是一个层次。

打个比方:学霸和一般学习者对「努力学习」这四个字具体的内在含义是不一样的。学霸分享经验时,表达都是有一定概括性的。这种概括性表述,大部分人听了都点头,但背后在具体和细节上的理解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再比如:「天道酬勤」和「天道不酬勤」。在不同的情景、条件和语义下,都对。但具体所指,每个人的理解差异巨大。

这种差异来自于很多方面,尤其是个体的知识、眼界和经历。

但在具体的技术性领域,因为会探讨非常细节和具体的内容,所以语义和背景差异较小,因此接收者会觉得进步或获益明显。比如「如何使用PPT」「如何把提拉米苏做得好吃」。

到头来:道术都得练。道的东西是需要悟性、时间和经历配合上的,急也急不得,先浅浅地知,然后对其理解可能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有个乎er说得好,大意:明道而求术,学悟两相宜。


举个例子,我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考了一个全乡第一。当时真感觉没咋地。十年后,我回到家,看到之前的课本作业。突然发现,之前自己是那么努力。各种的模拟题,各种的练习册,做了几十本。落了厚厚一堆。现在看了都感觉有点怀疑那时候的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努力。

这就像老师经常给学生讲:要多做练习题。多做模拟题。

老师说了,但是听者总以为听了就行了。其实任何的成功都是做出来的。绝对不是嘴皮子上说说,你听听就行了。因为别人嘴皮子上的经验,对于你来说只是理论。只有把别人的经验总结变成自己的实践过程,才真正可以通往成功之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