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某一天,50%以上的科技知识有没有可能发展到:一个智商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上游的人,使用现在的学习方式,耗费80年的时间,都没有学习到当前的尽头状态?那个时候人们的知识接受体系应该处于极限状态了,如果没有变革的手段,岂不是文明的尽头?


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隐含了很多低年级研究生的对科研的误解:我必须完全学会了XXX,才能开始我的研究。

目前知识量早就达到一个人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情况了。别说一二三级学科,就是三级学科下的一个小分类,都不敢有人说完全掌握。想要等完全学会再开始科研,等到退休也毕不了业。

实际上的科研往往是个边研究边学习的过程。注意,这里的学习往往是查字典式的学习,即你遇到了XXX问题后,再针对性的去查阅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你只要把你研究的那一小块领域搞明白就可以了,不需要从头到尾把整个学科都学一遍。

打个比方,想要做出一盘回锅肉,需要懂怎么切肉、焯水、翻炒,但你没必要了解怎么杀猪、养猪、生产猪饲料......

通常来说,本硕期间的通识教育,加上几十篇核心文献,基本上就能覆盖一篇博士论文所需的基础知识了。


一直都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知识永远都是学不完的。

庄子说得还太深奥。更直白地说,我们在现实场景中,只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行。就好比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Python。它涉及的领域和知识千千万,但为什么好用?就是因为众多的知识和技术被封装了起来,你只需要掌握非常简单的调用方法即可。

当然不是说光会调包就可以这方面的专家。而是说有一些过于深入并且已经完全成熟或者是完全可靠的技术和知识是不需要去掌握的。

这些可靠的知识和技术带来的效果就是,当我们在解决特定的(或者说某个专业领域的)问题的时候,就只需要很小的代价便可以让其发挥作用。

这一点在计算机程序中更是体现得极为明显。比如矩阵,麻烦吧。各种乱七八糟的演算法一大堆,但有Lapack这样的优秀工具,我们做许多事情的时候就只需要几行代码。再比如,深度学习,也很麻烦吧,但有像TensorFlow、Pytorch这样的优秀工具,我们直接连求导的代码都不用写了,直接拿著就用。

任何领域的专家都不可能具备绝对完整的知识,他们所掌握的是这个领域内某一个分支的成体系的知识。这里有一个观点非常好,专家的知识体系是一块一块的

【罗辑思维】怎样成为一个高手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图标

所谓一块一块地,就是他只需要掌握这个领域里关键节点上的内容,而从这些节点上很容易根据经验和推理引出其它的分支节点上的内容。在遇到具体的细节问题时,再去各个击破(或者让手下的人,学生去具体击破)即可。相反,那些只会跟你扯细节,天上地下无所不知,但一点成体系「成块」的人,通常都没有什么成就。


所以你在用「领域」,「知识体系」这些词的时候,估计没想过这些词是怎么来的。

本来就是因为人学不完了,所以才会开始分「领域」,然后「领域」再细分「领域」,形成了「知识体系」。

事实上在学术上就是这样的——当某个问题出现了,然后人们突然发现这东西很重要,很复杂,不专门去研究搞不定,于是一个新的领域就诞生了,比如区块链。

所以别说80年学不完了,只要某个问题必须通过一年以上的学术研究才能够解决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得需要博士生来做了,而如果全世界有几十个博士生在研究类似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已经是一个新的领域了。所以说,不会存在一个人穷尽一生都学不完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早就被细分为无数的子领域了。或者说,你相当于是问:把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扔到100年前,最聪明的人花一辈子也学不完,那是不是人类就没法进步了?


早就是了。

高等教育的本硕博阶段你学的东西越来越窄,因为保持基础教育的广度的话,你根本学不到成为给社会创造价值的螺丝钉,人就已经老了,这个社会是不会这样设计的。

以前听过一群美国医生讨论,年轻医生问道,我学完骨科拿到博士,很想再把神经外科也精通了,各位前辈怎么看。老医生劝诫道,你要是再把神外学透,那么你没工作几年就要退休了,甚至退休前手就开始抖,做不好手术了,所以输出的时间太短,总的投入产出比是负的!并且第一个博士拿到那阵大概率正是要面临成家生子等人生大事,所以可行性很低。


前几天无聊的时候听杨振宁在清华讲的大学物理

当人把物理学成了哲学,就会像杨振宁大师这样

面对他,难免有人会在弹幕上问:

「物理里还有杨振宁不知道的吗?」

突然觉得有点意思

刚学物理的小年轻,在面对物理的浩瀚和大师的深不可测之间

往往缺乏一种类似于scaling concepts的东西

他们往往在尺寸上对学海的浩瀚和大师的博大精深没有概念

以为以大师的身影之庞大,一定能够横跨整个物理领域

其实这有点类似于古人看太阳,然后再幻想天空一样

天圆地方还是地标是被鲸鱼托著

归根结底是因为看不到全貌,导致比例尺失衡的问题

于是当人类在知识上越来越进步后,先登月球,再跑出地球轨道,然后在搞出更多高科技后才发现

在宇宙中地球是粒灰尘,太阳也不过是稍微大一点的灰尘

到不了的地方就叫未知

未知有多大,你永远不知道,因为你的比例尺永远都在变

任何学术其本质也是随著人对宇宙的了解而在拓宽

人到底能不能到达学术的边界

可能就要看人能不能到达宇宙的边界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