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说啊

有什么不能直说的,直男也是妈生的,也会知道有生理期这么一个现象,说真的,如果真的不知道那么就是青春期的同伴们没教育好,我脚著是不大可能的


可以直接说吧。反正不是外人。


来了例假,不仅是无法跟男朋友说,在很多社会现象和观念里,还包括,去超市购买卫生巾,不敢明目张胆拿走,要用一个黑色塑胶袋包起来,或者藏到购物袋的最里面,还包括,当我们来了例假时,我们不会直接说「来了例假」,而会用一个隐晦、委婉的词儿来代替,例如,来了那个、这两天不舒服、这两天肚子痛、来了大姨妈,或者,这两天好朋友来看我了……等等。这里有一个词儿,需要了解一下,叫「月经羞耻」。

明明是一个女性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却一直被污名化。毕竟,在很多文化里,月经是一件羞耻、肮脏的事情。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

《纽约邮报》刊登了THINX委托全美1500名女性和500名男性进行的一项研究的发现。该民意调查发现58%的女性仅仅因为自己正处于月经期而感到尴尬。42%的女性经历过「假装自己没来月经」,有五分之一的女性由于男性朋友的评论而对自己的月经有羞耻感。

在英国,第一次来月经时有26%的女孩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月经,48%的女孩因为月经而感到尴尬,女性中有44%在商店购买卫生棉条或护垫时感到尴尬,其中15%的女性只在线上购买卫生巾,以免在线下购买时候太尴尬。

在孟加拉,女孩们甚至不敢在商店里买卫生巾。

综上所述,这种羞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女生自己对来例假本身感到羞耻,二是女生对男生知道自己来例假的态度感到羞耻。

通常情况下,男人认为,谈论月经、看到卫生巾、甚至关注月经这件事都会损坏自己的男子气概。男性对待月经的回避态度,莫名其妙的躲闪眼神和戏谑言语,也进一步加深了一些女性对月经的负面认识。

由此可见,月经不仅是个复杂的生理现象,还在文化层面引发了一系列歧视:

比如,校园中、职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对月经偏颇的看法。一个调查显示,接受研究的一半以上的男性(51%)认为女性不宜公开提及她们在工作场所的月经周期。还有人顾忌女人来月经就一定会耽误工作,在职场上体力就跟不上了。

再比如,痛经时很多姑娘会体力虚弱,经期前后会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冷汗淋漓等症状。这些就可以成为被歧视的理由。男性们似乎也不愿意听女性谈起这种痛苦,特别是在公开场景下。

整个社会都在理想化期待,女性无论在不在经期,都能成为铁血女战士。

谈点好消息。好消息是,时代终究是变了。如今不管是各个公号,各种新闻上都可以看到,谈论卫生巾也不再那么「羞耻」了。

男生也开始给女朋友买卫生巾了。研究显示65%的女性可以要求伴侣为她们购买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将近四分之三的男人会执行任务,当然也有17%的人表示「不」。越来越多的人也敢在公开场合谈论月经这件事了。

例如,2019年第 91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月事革命》讲述了一群印度德里的妇女,为获得平价卫生巾而抗争的故事。

再例如,傅园慧,在2016年奥运会上,某次比赛现场状态不佳,被记者问到是不是肚子疼,傅园慧直接说自己来了月经。这件事,不仅让很多人知道原来经期用卫生棉条是可以游泳的,更因为傅园慧在公众面前大胆说出「月经」这件事,在国际媒体上都带来了震动。

再再例如,2019年台湾电视剧《想见你》中,出现了一个平等态度、可以跟喜欢的女生公开谈论例假的男生。

现在讲回我自己。我现在去上健身私教课,会跟我的教练谈,这两天我来例假,可以不可以安排一些只用动上身的器械运动。老师也会问我,这是第几天,量多不多这样的问题,帮助他为我设计课程内容。我也会跟我的先生说,这两天我来例假,不想动。当我先生用半嫌弃半玩笑的口气,说我的卫生巾是「尿片子」的时候,我也会很他开玩笑,说,我听你妈说,你小时候穿尿片子穿到3岁哦!~看到这个,唤醒你很多童年回忆对不对?!

纪录片《月事革命》中,阿鲁纳恰达姆说:「神创造的世界上最坚强的生物,不是狮子,大象和老虎,是女性。」对每个女孩来说,月经都是必须经历的成长,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女性生育能力的象征。

所以,姑娘,一定记得,月经一点都不丢人。不要活在别人投射给你的羞耻里。如果你先不觉得,来例假是尴尬的、丢人的、不好去讲白的,别人投给你什么态度,好态度也好、坏态度也罢,对你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懂得爱惜自己、好好照顾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那你可就直接说来大姨妈了肚肚疼,要不然他死活也不理解你,再找点别的借口,他会觉得你骗他。


直男,为啥不能直说


直说,不然你可能会体验到超级疼还要表情管理的痛苦。好好窝著不香么?


就说来姨妈了 ,肚子疼,不能出去玩,等姨妈过后在去玩 。

不然

还能怎么样说?


老子大姨妈来了,自己滚出去玩(随手掏出十块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