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b52 圖95 轟6這樣的大爺加入不帶巡航導彈突防根本沒戲啊


80年代以前,老飛機還是可以進行突防的。

其中50-60年代中期,用的滲透飛行方式,中高空規避已知雷達探測範圍,在接近目標大約1000公里時進入低空(600-800米)滲透。由於美蘇兩國轟炸機基本走北極,無論是蘇聯北部還是加拿大北部實際上是由很多雷達網漏洞的,更不要提山脈地形影響。北美防空司令部整合了加拿大空防系統,也是因為要掌握第三國(加拿大)的空中情報,防止出現混淆和信息延誤。

60年代後期,雷達網的建設以及導彈的普及化,迫使這些老飛機開始攜帶核戰鬥部的遠程導彈如AGM-69,提前消滅突擊路線上的信息節點或防空陣地。但此時,新一代超音速低空突防方式已經出現,老飛機退居二線地位基本就是時間問題,也就沒有更多的改進考慮。


50~60年代——高空高速突防,於是有了美國的B-52,英國的3V,這一派發展到極致的產物就是美國的XB-70女武神轟炸機,要求雙三,3馬赫速度,30000米高度。

可惜女武神生不逢時,蘇聯那邊的薩姆-2出來了,自此高空高速突防宣告破產。

於是轟炸機紛紛轉向低空突防,無論是B-1槍騎兵還是Tu-22M逆火,Tu-160海盜旗,這批可變後掠翼轟炸機的突防路線都是針對地面雷達站的視野盲區。

結果,雷達很快上天了,從80年代開始,戰略預警機開始服役。

SO,轟炸機再想突防就必須隱身了。


B-52仍舊是按照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傳統路線下的產物,其出動時需要戰機護航,突防能力確實不強,或者說並沒有考慮到單機突防這種用法。記得很多年前F-117對我們仍舊是那樣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時代,在描述隱身飛機的作戰效能時就有這樣一種表述,1架F-117出動一次,效能相當於出動100架不能隱身的飛機,這些飛機包含幾十架使用傳統航彈的B-52,護航的戰鬥機、壓制防空系統,執行「野鼬鼠」任務的戰鬥轟炸機、進行空中加油的加油機和提供掩護的電子戰飛機等,執行轟炸任務時傾巢而出,水平轟炸時200m的投彈誤差導致這種壯觀的空中梯隊實際上打擊效果並不咋地。

TU95是蘇聯對B-52進行追趕的產物,本著「你有我也有」的原則發展的產物,戰略轟炸機在蘇聯戰略體系中的地位並不如美國同行在美國體系中的地位。

如題主所言,的確,無論在鐵幕的哪一邊,這樣的突防能力都讓軍方大佬沒有足夠信心。隨後無論在鐵幕的哪一邊,佔主導的都是超音速轟炸機


那時大部分轟炸機都是這樣的,沒有什麼優點,傳統的作戰方法可以超低空,但大部分情況是各種護航,繞過防空陣地(那時防空的沒現在成熟,一般繞一繞,別走漏風聲就行,具體可以看看中國是怎麼打U2的),用完整的機羣纔是正常的轟炸方案。

後來呢,出現了逆火,天鵝,槍騎兵啥的,相當於開創了新時代,一般不太需要護航,而現在看來如果那個大國之間對抗的新型轟炸機沒什麼突防本領,相當於落後。

我這樣稍微敘述下轟炸機的發展,題主看看合理嗎。


本來就是虐菜的裝備啊


兩種方式,一種是高空飛行,戰鬥機全程護航,另一種就是超低空突防


像圖160,B1B這種不隱身的超音速轟炸機也突不了防,一樣是扔防區外武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