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可能会借此机会清理一些社会债务。正常情况下,国民对于经济下滑的忍受能力是非常低的,但处于重大危机中的时候则例外。

比如二战里发动对外战争作为缓解国内矛盾的手段,实际上如果经济增长够快,国内什么矛盾都能压下去,当国内矛盾较大的时候,经济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然而实际上,以二战为例,战争时期其实所有参战国家的经济情况都不好,看似GDP高,国民生活水平其实是下降了的,至少在战争开始的前期,国内的矛盾反而缓解了,而如果战场上能一路胜利的话,那国民能忍受的时间会更长,完全和国家出现经济问题时的表现相反。

说到底,GDP只是个数字而已,带来的只是国民情绪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国民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对每个人的影响会更大,所以前些年钱都花在买房上的时候,日常消费扣扣索索的,很多人就吐槽GDP水分高。而到了今年疫情的情况下,谁还关心GDP,更多的是关心疫情还会不会爆发,班还能不能正常上,生意还能不能正常做,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哪怕今年GDP是负的,也没几个人在乎,因为只要疫情过去,明年肯定比今年好。战争里也是类似的情况,大家都相信只要打赢了,就会有好日子过,所以能忍受暂时的苦日子,特别是在战争情况下,国家一般都会考虑提供类似低保的社会保障。

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让那些快兜不住的雷该爆的就爆了,银行有些常年滚著走的不良资产趁机清理了,明年经济复苏的时候能轻装上阵。

其实这次疫情可以理解成一次PVE版的战争,特朗普还想借此机会把制造业搬回去呢,虽说大概率没戏,但这次各国的很多行为其实和战争时期很相似了,反过来说,也就是战争里能捞到的好处,很多也能从这次疫情捞到,所以一些不良负债最好就趁此机会清理了吧。


可能相比于其他答主,我的态度要悲观的多吧。「一切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很容易说出口。但恕我直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都要比这暗淡得多,未来起码五年内大量劳动力失业、生活必需品通胀实体通缩和贫富差距扩大的乌云会笼罩著我们每一个人

中国经济过去可以被看做一个层层相扣的多重套利系统,大型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套利,地方性小银行和非银机构向大银行借钱套利,企业再通过向金融机构借钱再去实体经济中投资获得超额收益率来套利,而企业在实体经济中能够获得超额回报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如今需求完全崩盘,重启经济循环自然无望,体系不能自洽时不论政府如何刺激,经济迟早都会进入出清的过程

其实这个体系早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无法自洽的信号了,当时除地产之外所有制造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已经下降到了3%左右,低于银行贷款利率1%。第一产业更是先天残废。从2016年到现在,实体经济利润率和资金成本的剪刀差一路走阔,在贸易战的冲击下更是达到了3%的高位,中国的经济循环全靠房地产和以内需为基础的服务业的超额利润支撑。如今,房地产明确转向下行周期,内需接近崩盘,中国经济进入全行业ROE都低于贷款利率的窘境

这种系统性的收缩压力是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包括政府的刺激政策。货币政策已经无法促使居民储蓄转化为需求,财政政策倒是能救一时,但分配机制决定了直升机撒钱创造出的需求就是昙花一现罢了

凯恩斯的核心就是将当下的债务出清压力分摊至未来,现代社会货币政策的核心本质上也是以未来的收入预期满足现在资本对利润的需求来支撑整个套利体系维持运转,再通过时间也就是未来可能的生产力发展来对冲泡沫破裂的压力。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有多少时间?很多人误以为这个长期足够长,以至于生产力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并逐渐稀释这个泡沫

但实际上,也许正如弗里德曼在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一切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概念,从新古典到凯恩斯,都不是一个时间上的衡量维度,而是简单的对于市场(资本和劳动力)是否将通货膨胀/紧缩的预期price in到生产成本和价格中去的判断而已。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已经被price in,那这就是短期,反之如果没有就是长期,且这种状态会持续到预期被price in为止

这就是我认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离出清环节已经不远的原因。因为疫情,不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对经济活动收缩的预期在短时间内高度统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逆转,且这种预期几乎是立刻反应在了资产和劳动力价格上。可以说现在经济的基本面究竟如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哪怕短期基本面有好转的可能,但在消费者不愿意消费、投资者不愿意投入再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对远期未来高度一致的预期和行为也会使衰退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一旦预期被price in,长期就会变成短期,曾经所有的扩张都会被清算,所有的泡沫都会被戳破,央行释放的流动性无疑会推迟清算时间的来临,不过蕉迟但到

我很喜欢李迅雷老师的一段话,「比起个案,我们要相信大数据;比起大数据,我们要相信逻辑;而比起逻辑,我们一定不能挑战趋势。」

位卑言轻,我能做的,也就是跟著这些有识之士在知乎这个小角落里说出:「趋势来了。」(超小声)

最后念一句诗:」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集中回答评论区一些朋友的问题吧,欢迎理性探讨,无逻辑无论据的意识形态批判出门右转不送

几位朋友在讨论「日本化」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在以历史的宏大视角去讨论国家的兴起与衰落时,切不可唯经济论,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远比经济更重要。日本之所以有失落的二十年,债务泡沫的破裂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缺乏有效的对外转移矛盾或对内消化矛盾的手段和修改/制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究其根本则是日本受制于战后秩序无法军事正常化。日本再怎么是一个经济上的巨人,其作为美国半殖民地的本质决定了它永远只能是案板上的羔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已。

现阶段的中国与八十年代的日本固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的城乡二元制度和大体量的第一产业本身就为经济著陆提供了巨大的缓冲带,更不用说如今还有东盟和中亚国家作为经济殖民地可以提供原材料并倾销产能,强大的军事能力也保证了中国各项政策的独立性和在必要时刻修改游戏规则的能力。最直观的一点就是,08—19年美中两国新增债务占全世界60%以上(今年这波操作之后恐怕比例还会提升),中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通过本币qe操作来对冲美联储印钞转嫁危机的国家。不管最后印出来的货币流向了哪里,这都强者才有的特权。

不可同日而语呐!


反对热门答案。下跌就是下跌,影响就是影响,好多部门情况不好就是客观事实。中央既然公布出来,就是让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就是实事求是。不是让你去逆向吹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思路。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已然到来。债务严重的个人和国家将遭受巨大影响。会不会发展到政治冲突有待观察。我们相对恢复快一些,底子也够厚。这一反一正的两面构成我们最大的现实。从最差的情况讲,政治冲突如果走向战争(当然,可能性很低),我们必须有提前准备,有了准备,基本能遏制对方的挑战。中等情形,最有可能的情形,短时间经济下滑,缓慢反弹。全球经济大衰退,对我们影响也不小。毕竟我已经深入参与全球化了。但我们情况相对较好,基本复工,关键产业链也基本问题不大。但问题是,外贸行业和高负债行业会牵连一大部分人生计。辅助企业脱困,是最重要的问题。安置这么多人的就业,恐怕又得大基建上马了。最好的情形是二季度工业正向增长 ,债务处理合理,产业有新突破。


意味著在治理水平上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一季度gdp会下跌是个人都会这么预期的,肉眼可见的经济暂停,下跌6.8%不奇怪,再多点也吓不到人。

但是全年的gdp增速才是治理水平进步的最坚实证据,因为今年是有很多历史人物的,是否敢于在这样特殊的一年实事求是非常关键。

前面很多回答都这个数据进行了常规的分析,比如结合m2,比如和往年做比较,但这些都没有必要,一季度的数据难以进行任何有意义的经济数据,因为形势还在急剧的变化过程中。

接下来的二季度,欧美的样子大家也知道,外贸就不用说了,内需也要缓慢开放,基建是拉不平这么大的缺口的,二季度跌幅不会这么大,但也只能在0附近徘徊,半年就这么没了,全年不设gdp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

16年以来去杠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正在稳杠杆的阶段,一旦加杠杆则前功尽弃,在危机中要保的是就业,而非gdp,这就要求严格使用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牢牢保持在扩信贷,帮助企业保住就业,同时严防放水,同时济以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才能在稳定就业的同时防止加杠杆,但这个做法目标是就业和经济稳定,对gdp增长的作用极为有限。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我前面说的目前政府都做的很好,在货币政策上保持了相当的定力,但到了半年度的时候gdp的压力在2020这个特殊年份变得极大,若能在这时保住政策定力,放弃短期gdp,则今年是中国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的一年,若屈服gdp压力,则中国2016年以来的努力可能毁于一旦,影响深远


两会在开,不设全年经济成长目标,符合我的预期,值得点赞,绝对是中国治理水平提高的重要象征,但貌似还是倚重货币政策更多一点,财政刺激比我想的差不少,不过这几年中央层面的政策水平提升非常明显,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比重选择上,我暂时不批评,这也是建立在对过去一段时间中央较高施政水平的信任上,虽然不合我心,但我选择相信中央在这方面有更好的考虑,希望这个问题上能延续高水平的施政,不过我还是会继续关注货币政策的具体施行,货币政策真的太难操作了。

还有一个问题,军费增长怎么7都不到,外部威胁这么大,香港台湾相互勾连,既然动了香港,台湾肯定也在议程上,这个时候还要把军费增长和gdp增长挂钩就太求稳了,必须尽快提到2%的水平


整体情况用前面一个答主的话来说,就是:人存地失,人指存款(M1、M2),地指GDP,只要人在,那后续力保人地皆在成功的概率就很大。

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6.8%,第一至第三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3.2%、-9.6%、-5.2%。

这意味著本次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影响更大,疫情及需求放缓对制造业冲击大于服务业,这与普通人感觉到服务业最萧条的印象不同。

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2020年一季度GDP总额降低6928亿,如果按正常同比正增长来看,一增一减之间,疫情及全球经济放缓吃掉了我国一季度 6928*2=1.3856万亿的GDP增量,也意味著疫情之下全国一季度原本1.3856万亿人民币左右的交易额消失,这是什么概念?

【举个例子】:

造假的瑞幸咖啡2019年一季度,营收4.785亿、全国门店约3000家(估计)。1.3856万亿相当于2895个瑞幸、869万门店整个季度零收入,但是同期运营成本却没有相应减少。

具体分析如下:

一、个人、企业存款依然正增长

2020年3月M0、M1、M2都是正增长,不管是否央行宽信用所致,至少个人、企业的存款绝对金额还在正增长,所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还是在的。

二、GDP同比大幅负增原因

(一)消费需求骤减

春节及疫情双重叠加影响,全国居民经营收入同比骤降的同时,消费者对未来经济预期悲观开始减支、居家隔离造成消费场景局限的减支。

消费者减支进一步打击部分生产制造及服务行业,反馈至实体导致全国居民经营性收入继续下降。

疫情期间消费者支出只限于粮油食品等生存必需品,其余大项支出、非生存必需品支出都在居民减支行列。

全国居民收支

社会零售总额

(二)固定资产投资减速

固定资产投资依旧在供给侧改革去杠杆。2019年7月后城镇固投同比持续负增长至今, 削减未来市场供给侧压力。

从管理层角度来说,即使未来保经济重启固投,也很难恢复至以前的高增长水平,否则去杠杆前功尽弃。未来大幅降低固投增速及GDP增长预期(如GDP维持在2%左右),只要GDP为正且相对欧美更快,就是可以接受的。

地产开发增速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三)出口减速

2020年3月 数据较去年同期减少135亿美元,较2019年12月骤减524.99亿美元。从数据可见一季度出口下降不是全国GDP大幅同比下降的主因。但是受全球疫情迟迟不见拐点的影响,二季度经济数据受出口影响会更大。

(四)开工不足、产能利用率低

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工不足,产能利用率断崖式暴跌(产能利用率=实际产出/生产能力),导致GDP骤降。

随著武汉解封复工潮来临,二季度经济数据应该会明显好转,复工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二季度GDP走向。

与去年同期同比下降8.6%

以产能利用率同比降幅10%+为标准观察,食品制造、纺织业、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受影响最严重。其中汽车制造业同比跌幅甚至达到21.4%。

三、总结

通过分析可见,一季度GDP同比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疫情导致消费需求骤减,第二个是疫情导致企业开工率断崖式暴跌。

所以重启经济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刺激消费,一个是积极复工复产将产能利用率提上去,但可以预期的是二季度消费及复产在全球经济负面影响下很难短期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出口在二季度预期降幅会比一季度更糟。所以为了对冲经济减速的影响,一定限度的重启固投是不得不选的必要选项,届时消费及复产恢复的越差,重启固投的规模就会越大,反之亦然。

我国一季度经济数据的总体情况就是人存地失,如果应对政策重启得当,今年完全可以做到人地皆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