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无利可图不会有那么多人去追捧这个。


因为养了很多年的「猪」,已经养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就是该「宰猪」了。

留心的可以先把近五年的威士忌价格做一个竖向对比,找一找价格涨幅和规律。

然后把各大威士忌相关推手(也就是公号自媒体等)近三年的推文做一个横向对比。

最后再看看销量。

资本们「割韭菜」的方式如出一辙。

顺便说一句,以前的酒价格是真便宜啊,因为市场窄还没太多的假货。


威士忌火吗?暂且不谈数据,先扫视一下你周围的亲朋好友中喝威士忌的人有多少?十个人中有几个?范围再扩大一点,外出吃饭时看看整个店里喝威士忌的顾客有多少?准确数字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威士忌出现的频率绝对远远小于白酒、啤酒甚至葡萄酒。当然了如果你身处酒吧,那当我没说。

为何会感觉到威士忌「突然变火」?

你眼前的黑不是黑,你眼前的火也不是火。仔细回想一下当你感觉某个事物火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是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是知名博主热情推荐,还是身边人都在使用,亦或是目光所及之处哪哪都有它的身影呢?前两种情况完全可以靠营销推广做到,后两种更偏真实些。你觉得目前威士忌的「火」属于哪种呢?

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年轻人及中产阶级群体,这些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的人群是威士忌潜在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中国酒水市场的「年轻一代」,而国外酒水品牌尤为擅长教育消费者和个性化营销。如世界上最大的洋酒公司帝亚吉欧就针对中国大陆市场策划了威士忌峰会、威士忌学院、精品店尊邸、高端品鉴会等活动,同时增加了电商、ktv喝分销商等渠道的铺货,还在中国独家发行新品。种种影响和渗透下,威士忌逐渐成为一部分人群高雅生活的标配,饮用尤其是分享到社交媒体的人越来越多,进而营造出一种威士忌很火的感觉。

如果说你「突然」感觉到「XX大火」,那么恭喜你,你被精准的定位为该产品的目标受众,同样也证明了该产品背后的营销团队长期以来「挖坑、布网」等一系列操作已然效果初显,快到可以「收网捕鱼」的时候了。

那么,威士忌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到底如何呢?

从各个统计数据上来看,近年来国内威士忌的消费的确呈增长趋势,每年的增幅也不小。如果单纯地将其归结为威士忌在中国市场已经「火」了,笔者认为不妥,之所以呈现漂亮的增幅,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结于威士忌之前在国内市场的基数小。作为一种舶来品,烈酒之一的威士忌是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广泛进入中国市场,本身基量就不高,而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哪怕是一个市场也可以创造出可观的利润,更何况是超万亿的酒水市场,因而威士忌进入中国市场后,在数据上显现出较大的增幅也并非意料之外。

即便威士忌的消费量在增长,但相比于中国白酒,依旧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一点在数据上也可以得到体现,以2019年1-11月的数据来看,威士忌的进口量为1927.97万升,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698.0万千升(折65度,商品量),威士忌的进口量不到白酒产量的3%。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年底关税的降低,从原来10%下降至5%,这也是推动国内威士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认,有时新事物也代表了一种新趋势的可能性。

年轻一代的饮酒趋势一直都是酒水行业各方讨论及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很多人在看来中国白酒面临著消费群体断代的风险,年轻一代对白酒的接受度大不如往代。尤其是伴随著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从小接触的知识来自方方面面,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他们对于酒水的需求是肯定的,他们的需求也终将支撑起中国庞大的酒水市场。对于酒类的选择,或许会更加多元化,葡萄酒或将成为他们喜爱的酒水之一,但低度的葡萄酒注定只能占据其中一部分,酒精度高的烈酒必然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其中当然包括白酒、威士忌以及白兰地等其他酒类。

如果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对白酒的接受度大幅下降,那么包括威士忌在内的烈酒或将迎来较大的发展。

中国白酒在改变,中国酒企也在布局

对于消费者的教育,国内的白酒企业从未忽视。只不过相较于葡萄酒、烈酒等专业的品鉴教育,白酒的功夫较多地体现在日常。在家庭、工作等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场景中,白酒的饮用频率很高,而这便是无形之中的教育,白酒的教育更多的在于耳濡目染中,通过身边人的饮用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同时很多业内专家也在著手科普白酒的科普教育,如源坤教育创始人钟杰致力于中国白酒品鉴知识普及推广,酒水行业研究者欧阳千里著书教学致力于中国白酒的科普教育等。

白酒自身在改变。根据年轻群体的喜好,酒企在从包装设计、口感上等方面从里到外进行调整,为年轻消费群体打造高颜值、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新品,如开山、子约等创新白酒。

国内的酒企也在布局。2019年4月,帝亚吉欧与洋河股份达成合作,联手发布中式威士忌——中仕忌,开创出威士忌行业全新品类;紧随其后,保乐力加宣布斥资10亿元在峨眉山建立麦芽威士忌酒厂,有望在2023年推出第一批中国麦芽威士忌;江小白也在其已有江记酒庄和「驴溪酒厂」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威士忌产品业务,打造百亿级酒水产业园。

讲个冷知识,国内最早生产威士忌的厂家是青岛葡萄酒厂,于1914年在中国土地上生产出第一瓶威士忌。

既然日本威士忌都能后来者居上,那地大物博且拥有悠久酿造历史的中国,在未来酿造出好的威士忌难道不值得期待吗?

至于未来威士忌的发展到底怎么样,这要看未来10年内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年轻群体的选择以及中国酒水行业的发展。

(作者张燕,系酒水行业研究者、《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助理)


没有什么突然的事情,只是到了一定规模你才看到了它。


因为大家开始发现白酒的性价比太低了,不想上当了呗。举个例子,所谓年份酒就是个笑话,21年的皇家礼炮里面有一滴酒不是21年份的那就是「假酒」;五十年的茅台里面只有一滴是五十年份的那也得叫「真酒」。你要敢质疑的话,自有一群杠精蜂拥而来给你科普啥是「勾兑工艺」。


首先真的是按比例来说,消费威士忌的毕竟还是少数。比起酒精饮料类的网红酒,威士忌的品饮是个慢消的行为,受众面也几乎是最小的。所以说他火,只是你关注了威士忌,尤其是在研究了价格的上涨的信息之后。认为它火了,那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的父辈喝过的茅台最低价是6元不到,而后涨到8元再破10,那对比现在两千多都买不到货的市场价,我们是定义它火了,还是只是物价上涨了呢,对吧。

所以作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丰富的烈酒之一,威士忌本身就具备被更广大的人群所了解的可能和足够的内容。加之整体国力的上升,国民自由行的增加,网路(包括采购及物流)的日益发达,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到威士忌这个事务。它是新鲜的,容易引起好奇,喝酒的人,尤其是喝过,或是能喝白酒的人是能够接受这个酒精度数的,那是不是自然会有不少人都想尝试一下呢!至于是不是能爱上不好说,但是既然有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它,加之一些推手的推广,必然能够出现通俗意义上的「火」。当然最后应该说一句,不管是爱上那个味道,还是喜欢那种仪式感,甚至是装逼能有点知识点,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认真真的用心品鉴威士忌,在脑海里记录下它带给你的任何一种感受。


因为你8年前没关注威士忌.那时候山崎还是400多...


火真没觉得,那些晚安酒、网红酒才是火好不,近年突然冒出这个词晚安酒搞到我一脸茫然

各种小甜水,都不知道在喝饮料还是酒

威士忌火起来无非是日威,杰丹,某方,

一群从白兰地转为威士忌,追求的还是品牌,哎!

假日威到处泛滥

是喝酒还是为了b格?


与其说威士忌变火,倒不如说是「洋酒」越来越火。

在普遍爱面子的国人中,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拿上一瓶「洋酒」,脸上顿时写满了自信,即使并不是价值不菲,主要是它"洋"。


① 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面越多越多了(电视、电影等平台)

②日本威士忌价格飙升等

③国产威士忌的崛起(台湾威士忌在我心目中就是国产的)

④日常饮用的洋酒价格抬升、真假掺杂;威士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价格相对便宜,真酒较多。

⑤威士忌的风味相对日常饮用的洋酒有更多的风味,更符合中年轻人品味(也是主要的消费群)


80 90后开始消费烈酒了,白酒越做越烂


更不如说日威突然变火了。

不火怎么找人接盘??

看看日威这几年的行情,就说山崎12吧。从5、600的价位窜升到近2000的价位。

这个价位苏威的选择不是更多吗??

看看近几年的各种ib各种限量。。

喝不起就算了,都快看不起了。。


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时间威士忌进场了。

我本人是经营餐饮会所的,所以看到了这个进程。

国人的喝酒习惯,已被白酒和红酒,白兰地培养出来,

随著消费升级,对品饮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威士忌自然而然就进场了。

我们的客人,原来要么喝茅台,要么喝红酒。

一顿饭下来,几瓶茅台,十瓶八瓶红酒,都是常态。

由于自己也常给客人们拉著喝一点,所以从2017年开始推荐他们喝威士忌,

经过三年时间的培养,现在客人们都喜欢上了威士忌。


被认为是小众爱好的一种大众爱好


因为进来发现口粮酒入门也不高。


因为从前只有黑方这些调制的,随著单一麦芽慢慢地进入市场,大家突然发现卧槽原来有那么多不同风格的威士忌(可以装B),而且尼玛价钱还那么便宜。这几年有些酒的价格还涨了不少,有了一定的投资空间,所以就…………总之,便宜,装B,运气好还能升值


一瓶尊尼获加黑牌在淘宝上有的低至130,旗舰店220,你说你咋买呢

我想喝威士忌纯粹是因为看浴血黑帮看的哈哈哈哈哈


火 吗?国内火的是干邑白兰地,威士忌国内最常使用不就是用作调配?当然你去酒吧配上12瓶绿茶那种不说


威士忌一直很火啊。他火的原因得益于酒吧业的兴趣,首先是如芝华士、红黑绿蓝方等调和威士忌的推广,其次是野格作为急支糖浆的突然杀出,把威士忌推上高潮,最后,单一麦芽威士忌才是真正爱喝威士忌人的喜好,不断有单麦选手向调和型选手安利,于是双向增长,威士忌太平盛世的到来,有何不妥?


威士忌一直就很火,只不过近几年才在中国大陆传播得更广泛,尤其以单一麦芽为代表。

1、洋酒以白兰地为主,消费客群年纪稍长,加上大型夜场的没落,小型的清吧开始遍地开花,它们大多以鸡尾酒和威士忌作为主打,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亲民的价格(对比轩尼诗、蓝带等大品牌的产品),无疑具有更大的群众基础。

2、代理威士忌的代理商开始多了起来,即使是以前一直代理白兰地的公司,也慢慢地被威士忌厂家推著走,甚至压货给各级经销商,推广的业务人员也变多了。

3、国人追求的所谓性价比,各大酒厂一支12年陈酿的基础款,也就几百元,放在心理上与消费体验上,都让消费者比较愉悦。

以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