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珍珠港,使美國捲入二戰,最後讓自己深陷泥潭?


事件介紹前因後果比較清晰的,推薦兩本書,重光葵《昭和的動亂》;生田惇《日本陸軍史》。特別是生田惇的《日本陸軍史》,最近買了幾冊日本人寫的二戰史中,都把生田惇的的書當作了參考資料。

日本在41年最終走上絕路的原因還是蠻多樣的

1.日本的基本國策就是富國強兵,就跟基因決定生物的基本行為一樣,這個基本國策也決定這日本帝國整個生命週期裏的行為。從明治維新到45年落日基本每十年要發動一次戰爭。軍國主義國家不靠掠奪是無法維持國家正常發展的。1894甲午戰爭,1905日俄戰爭,1914一戰 ,1921出兵西伯利亞,1931侵華,算算時間1941年日本也該新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了,這是可以預測的。

2.決策層的缺陷。決策層的缺陷多半也是由富國強兵這一國策導致的,這一國策加上不成功的君主立憲實踐導致軍事統帥全和政府決策權的分裂,大量的政治領導人物被暗殺又導致新上臺的政治領導者在膽略和智力上都是不足的,而軍人從政因為知識的片面導致行為偏執。

精神分裂+智力缺陷+性格偏執——這就是41年以前的日本決策層,跟精神病患者的區別很小。要用常人的思維去理解精神病患者的決策過程並不輕鬆,它的邏輯推理過程也很難說就是符合常理的。

3.軍隊利益集團綁架國家。裁減軍隊,縮減軍備以求得國家的正常發展,這條路從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一直在嘗試,但是失敗了,日本富國強兵政策下,日軍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太過強大。最終利益小團體為了求得自身的存續而綁架整體的決策了。

總結起來一句話,明治維新,昭和積弊。明治時期定下的國策到昭和時期稱為了積弊。這個國家在20世紀並沒有發生階級革命,整個國家失去變革的活力,走向自我毀滅也是可以預料的。


侵華侵破產了 只好去打劫大戶


偷襲珍珠港的策劃人山本五十六深深知道:日本要和美國開戰,其實就是找死。


但是,當美國緊緊扼住日本「石油輸送」這個軟肋之後,日本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了。恰在此時,東條英機內閣上臺,頭也不回地把整個日本都綁上了瘋狂戰車。


既然要打,上來就必須打一把大的:派一支特混艦隊,橫渡太平洋,去美國的家門口把人家的太平洋艦隊給炸了!

1

當「襲擊成功」的消息傳到山本五十六的耳中時,他的心情是複雜的。


作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很清楚,這場震驚世界的偷襲戰果足以讓每一個日本人都驚喜若狂:

停泊在珍珠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8 艘主力戰列艦中有 4 艘被炸沉,4 艘被重創,另有 18 艘大型艦艇被炸沉或炸傷,260 多架飛機被摧毀,美軍傷亡超過 4000 人——整個太平洋艦隊完全癱瘓。


而日本付出的代價是:29 架飛機、55 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場十足的完勝。


作為這場驚天偷襲的全程策劃人,在日本本土吳港的「長門」艦上遠程指揮的山本五十六卻笑不出來。


首先,按照山本五十六的原定計劃,日本遠徵的海軍航空兵,應該要炸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母,但是,美國的 3 艘航母卻恰好都不在港內。


美國 3 艘航母不在港,被後人認為是「美國提前知道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一大證據。但事實上,那 3 艘航母中,一艘本來就在大修,一艘按照原計劃去運送飛機了,一艘在返港途中遭遇風暴延誤,並沒有「刻意躲避」的明顯證據。


更何況在「二戰」初期,按當時人的理解,海軍的主力應該還是戰列艦,所以如果美國事先知道,應該把戰列艦轉移走纔是——最早一批認識到航母在現代海戰中作用要超過戰列艦的人中,就有山本五十六。


其次,日軍的轟炸機既沒有炸毀珍珠港的船塢,也沒有炸毀就在不遠處的珍珠港油料庫。


如果炸毀船塢的話,將進一步嚴重影響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恢復能力,而如果當時哪怕有一架飛機往美軍的油庫投下一枚炸彈,太平洋艦隊很可能將會因為燃料不足而退回美國本土港口——那個油庫存有 450 萬噸燃油。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山本五十六知道美國可怕的工業生產能力將被徹底喚醒。

最初,山本五十六是堅決反對向美國開戰的。


理由很簡單:他在美國哈佛大學讀過書,並在 1925 年至 1928 年間,在美國擔任過日本駐美使館的海軍武官。


相對於日本軍部很多隻是單純頭腦發熱的日本軍官而言,山本五十六在美國期間,深入瞭解過美國的生活,以及參觀過大量的美國工廠。


所以他深深知道:日本要和美國開戰,其實就是找死。


因為反對向英美開戰,山本五十六有一段時間只能去軍艦上居住辦公——很多日本少壯派軍人準備刺殺這個「賣國賊」。


但是,當美國緊緊扼住日本「石油輸送」這個軟肋之後,日本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了。恰在此時,東條英機內閣上臺,頭也不回地把整個日本都綁上了瘋狂戰車,山本五十六知道,對英美開戰已經不可避免。


既然要打,上來就必須打一把大的——當山本五十六制訂出不遠萬裏奔襲美國珍珠港的計劃時,日軍大本營裏最膽大妄為的軍官都被驚呆了:派一支特混艦隊,橫渡太平洋,去美國的家門口把人家的太平洋艦隊給炸了?!


但山本五十六就是一名標準的賭徒。在出使歐洲時,山本暢遊過歐洲多個賭場,且勝多負少——摩納哥的賭場甚至禁止他入內。


在這一把上來就「all in」(全部投入)的賭局中,山本五十六賭贏了。


被轟炸的珍珠港

被轟炸的珍珠港

被轟炸的珍珠港


但這一把牌,也把美國逼上了牌桌——那可是一個背後不知道堆了多少籌碼的對手。


按當時山本五十六的估計,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只是可以讓日本獲得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所以,在指揮室幕僚紛紛對山本五十六表示祝賀的時候,他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只是喚醒了一個巨人而已。」

2

同一天的大洋彼岸,「巨人」神經中樞最重要的一個細胞——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第一時間就準備好了他的國會演講。


雖然已有各種證據證明: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已經從各個渠道得到了各種「日本準備動手」的消息(包括中國的情報人員也多次截獲電報提醒)。但是,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能證明——羅斯福是在確切掌握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具體情報之後,有意瞞報,故意上演一出苦肉計。


不過,羅斯福此前一直支持美國參戰,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在 1941 年的 12 月 8 日,羅斯福在國會的那段演講,終於可以說得理直氣壯:


昨天,1941 年 12 月 7 日——必須永遠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受到了日本帝國海空軍突然的蓄意的攻擊。


……

我們現在預言,我們不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來保衛我們自己,我們還將確保這種背信棄義的形式永遠不會再次危及我們。我這樣說,相信是表達了國會和人民的意志。


美國媒體針對珍珠港被偷襲事件的報道

美國媒體針對珍珠港被偷襲事件的報道
美國媒體針對珍珠港被偷襲事件的報道

敵對行動已經存在。毋庸諱言,我國人民、我國領土和我國利益都處於嚴重危險之中。


相信我們的武裝部隊,依靠我國人民的堅定決心,我們將取得必然的勝利!願上帝幫助我們!


我要求國會宣佈:自 1941 年 12 月 7 日星期日,日本發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


沒錯,從 1940 年開始,羅斯福就在使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希望國會能夠批准美國參加「二戰」——他所需要的,確實就是一個批准而已。


如今,他拿到了。


可以說,「戰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後的美國,確實沒有辜負山本五十六當初的「信任」。


在國會演講的羅斯福

在國會演講的羅斯福

在國會演講的羅斯福


先看鋼鐵產量。在宣佈參加「二戰」前,美國年鋼鐵產量是 3000 萬噸左右;到 1941 年末,產量暴漲到 7500 萬噸;到 1944 年,達到 8132 萬噸——這一年,蘇聯、德國、英國、法國、日本這 5 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加在一起,是 5600 萬噸。


再看石油。1940 年,美國石油年產就達到了 2 億噸,1945 年突破 2.3 億噸——當時全球石油總產量為 3.6 億噸,美國佔到了 60% 以上。


然後來看武器裝備。開戰第一年,美國的作戰飛機年產量就達到了 4.7 萬架,坦克年產量達到了 3 萬輛。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前後一共造了不到 7 萬架作戰飛機,1944 年,美國一年就造了近 10 萬架。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苦心經營,勒緊褲腰帶造航母,到了 1945 年無條件投降時,一共造了 29 艘航母(含 4 艘已下水未完工)。


而美國呢?從珍珠港遇襲到戰爭結束,它一口氣造了 147 艘航母(其中 113 艘是輕型航母)。


不僅僅是生產能力,還有修復能力。太平洋戰爭中的珊瑚海海戰中,美國「約克城」號航空母艦被日機重創,按日本人的估計,「約克城」號至少要修兩個月——事實是,美國人只花了 36 個小時就讓這艘航空母艦重返戰場了。


還有後勤能力。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的「跳島戰」中,最艱苦的時候,日軍士兵三天可以分到幾條小魚乾作為口糧,而每個美國士兵在戰地上可以喫到剛做好的冰激凌——為了能現場製作,美國專門改造運輸機用來製作冰激凌(美軍的後勤能力後來在朝鮮戰場上也給志願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二戰」期間,美軍有數萬架飛機生產出來還沒來得及服役,戰爭就結束了。美國不願意自己的技術被泄露,最終集中銷毀了數萬架全新的作戰飛機

在「二戰」期間,美軍有數萬架飛機生產出來還沒來得及服役,戰爭就結束了。美國不願意自己的技術被泄露,最終集中銷毀了數萬架全新的作戰飛機
在「二戰」期間,美軍有數萬架飛機生產出來還沒來得及服役,戰爭就結束了。美國不願意自己的技術被泄露,最終集中銷毀了數萬架全新的作戰飛機

以生產能力論,太平洋戰場只是美國輸出的一小部分而已,事實上,美國當時已經成了全世界整個反法西斯戰場的主要生產製造商和軍火提供商。


1944 年 6 月的諾曼底登陸,盟軍準備的 13700 架作戰飛機,基本都是美國人造的。面對如烏雲蔽日一般的盟軍飛機,德軍可以起飛的作戰飛機只有 400 架左右。


不知道那個時候,希特勒有沒有恨日本把美國拖下水?

3

第二天得知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後,希特勒的內心也是矛盾的。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1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細節:大變局下的生與死

張瑋 復旦新聞系新聞學碩士

¥13.99 會員免費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日本沒油了。

其實日本想搞美國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就想搞了。1929年爆發經濟大蕭條,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全部受到牽連,當時的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為了轉嫁國內矛盾,獲得更多資源,選擇了入侵的方式。當時日本提出「南下」以及「北上」兩個戰略。「南下」主要是日本海軍提出來的,即入侵東南亞以及南亞地區。「北上」則是日本陸軍提出,即侵佔中國東北三省和西伯利亞。由於當時東南亞以及南亞地區主要是英國,法國,美國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帝國的殖民地。最終日本選擇挑中國這個軟柿子捏,於是自導自演了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至於西伯利亞,日本在諾門罕地區被蘇聯打得滿地找牙,從此作罷。

後來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國,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這口號和納粹號稱三個月滅亡蘇聯是不是挺像的?結果呵呵)。然而硬是被中國的戰略縱深給死死拖住了。日本又是個資源貧瘠的國家,石油主要依賴進口。而當時中國又是「貧油國家」,其實中國是有油的,如大慶油田,只不過當時日本踏破鐵鞋都沒找到。為了獲得石油,日本開始對南亞下手,獲取那裡的石油資源。1941年7月28日,日本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地區,這觸犯了美國的底線,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包括石油禁運。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剛剛也說了日本石油主要依賴進口,沒了石油資源,什麼汽車坦克飛機軍艦全都趴窩。

這下日本炸毛了,為了保護海上通路,特別是為了保證從蘇門達臘及婆羅洲返回日本的油輪暢通無阻。日本決定全面掌控東南亞,而東南亞又是英美的地盤,英國在歐洲被德國搞得自顧不暇,已是不足為慮,美國就很難辦了,而菲律賓當時是美國的殖民地,不打下來肯定不行的。於是要麼不出手,出手即先發制人。於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集結六艘大型航空母艦以及其他戰列艦、巡洋艦,對美國珍珠港發動突襲,目的就是為了重創美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以便日後佔領整個東南亞。

而日本為了這場襲擊,可謂準備充分,早在1931年以山本五十六為首的日本海軍將領就開始策劃偷襲美國珍珠港。日本有個島叫鹿耳島,地理情況和美國珍珠港挺相像的,日本在那進行演習後認為襲擊珍珠港是完全可行的。當時二戰有種艦載機叫魚雷機,顧名思義專門丟魚雷的,由於港口又淺,為了魚雷丟下去不觸礁,日本對飛行員進行專門的低空投擲訓練,還對魚雷進行改造。

這次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可謂損失慘重,然而不幸中的萬幸,美國太平洋艦隊三艘主力航空母艦當時並不在港口內,因此逃過一劫,再加上當時南雲忠一為了保險起見,並沒有對珍珠港內的油庫以及修船廠發動攻擊。正是這些有生力量,讓美軍有了翻盤的機會。

也正因為如此,山本五十六知道這次襲擊只不過是取得短暫的勝利,並說到:「我們喚醒了一位巨人!」為了將巨人徹底打倒,日本在後來發動了中途島戰役,目的摧毀美國太平洋海軍的所有有生力量,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參戰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艦「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全部報銷。再加上美國後期大規模暴兵,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失敗已成定局,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這個東西可以看一下日本戰後寫的《大東亞戰爭全史》,裡面雖然有不少洗白天皇等的成分但是還是一個很好的在日本方面解讀二戰太平洋戰場和東亞戰場的文獻資料。

日本在1941年決定偷襲美國珍珠港的原因,非常複雜,是各個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所引發的日本決策層的思考及判斷決策,其主要原因是抗日戰爭(日本稱「中國事變」)的遲而未決和英美對日本的經濟制裁。

1.日本成為現代國家的時間正好是19世紀的帝國主義時代,登上帝國時代末班車的日本不可能脫離當時盛行於世界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思潮,奪取殖民地成為日本的在做出決策時的中心思維。

2.亞太地區的殖民秩序在一戰結束後以《華盛頓條約》作為基礎確立,而後以九國公約等方式形成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確定了一戰協約國戰勝國及中立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統治秩序——即英、法、美、日、荷等國家,日本如果想要奪取新的殖民地和市場,只能從上述國家進行奪取,或者入侵中國。

3.日本決策層對二戰前的世界經濟危機進行剖析並試圖找到解脫經濟危機的方法,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日元集團因為不能自給自足,所以日本長時間難以走出經濟危機,這一結論使日本做出在後續發展中擴大抗日戰爭(日本稱「中國事變」)以及南下東南亞挑戰歐美殖民秩序,奪取資源產地確保日元集團「自給自足」的決策。

4.自1937年以來,「中國事變」已經持續了4年,這場對日本而言已經收穫不大甚至需要更多投入的戰事遲遲不能結束,而日本決策層認為中國政權拒絕與日本媾和的主要原因是英美對中國的支持和對日本的經濟制裁,為了以日本希望的和談條件來結束「中國事變」,需要切斷英美對於中國的支持,打破對日本的經濟制裁。

5.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而後德國入侵波蘭開始與英法的歐洲戰爭,1940年9月份德意日三國簽訂「三國同盟」成立軸心國集團。軸心國集團結盟的原因正是德意日三國需要尋找盟友,以盟友的力量威懾美國,阻止美國介入德意正在進行的歐洲戰爭及日本正在進行的東亞戰爭。出於威懾美國的需要,軸心國集團也向蘇聯投出過橄欖枝,仿照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日本也與蘇聯簽訂了類似的蘇日互不侵犯協定。但是因為預先的分贓不均(蘇聯在歐洲要求北至芬蘭、南至保加利亞的勢力範圍,與德國的要求相左)等各種原因,蘇聯並沒有加入軸心國。

6.蘇聯的「中立」成為德國的歐洲戰爭的最大不確定因素。鑒於1939年蘇芬戰爭蘇聯的拙劣表現,1941年沒能拉攏蘇聯加入軸心國集團的情況下,德國很快做出決定向蘇聯開戰,這場戰爭一開始出乎日本的意料,而且德國決定開戰的事情也沒有與日本通報。這讓軸心國集團產生了內部裂痕,加上之前諾門坎戰役的戰況,日本在德國侵蘇戰爭開始時選擇保持中立。這也給了日本一個新選擇:達成對美妥協,脫離「三國同盟」或者不履行「三國同盟」義務。

7.1941年時,日本決策層判斷歐洲戰爭情況對軸心國集團一片大好,法國已經在去年投降,荷蘭業已被佔領,政府流亡英國,英國收縮回英倫三島,蘇聯在德國的大舉入侵下岌岌可危。在這個情況下,日本決策層認為歐洲戰爭即便轉變為持久戰,勝利者也會是德國,那麼在東亞如果無法達成對美妥協,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使英美停止對中國援助並停止經濟制裁,那麼武力南進,奪取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切斷援助道路,奪取荷屬東印度解決資源危機也是日本解決「中國事變」的出路。

綜上情況,在1941年這個節點上,日本認為軸心國的國際形勢一片大好,法國與荷蘭被佔領,英國需要全力以赴在歐洲面對德國的挑戰,在非洲面對義大利的挑戰,對亞太地區屬於鞭長莫及的狀態。與此同時,持續4年的「中國事變」遲遲不能結束,經濟制裁使日本的本土資源接近枯竭,國際貿易受到阻礙,英美對中國的支持使中國拒絕與日本的媾和,所以日本不管是出於結束「中國事變」的需要還是出於對資源的需要,只有兩個選擇:1.在亞太地區向美英荷開戰;2達成對美英荷的妥協。

那麼問題來了,對美英荷妥協是否能夠滿足日本的胃口?如果必須開戰,鑒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屬地僅僅只有菲律賓和部分島嶼,擁有與中國相鄰的殖民地的僅有英法兩國,那麼日本能否僅僅向英、荷開戰(當時法國已經投降,日本可以通過與德國、法國的協商解決東南亞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事項)而不向美國開戰呢?


和平方案:對美英荷妥協

在1941年開始,日本就開始了和美國的談判,其主要目的是讓美國放棄援助中國並停止對日本的經濟制裁。但是日本和美國的和談條件相差甚遠,分歧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1.如何結束「中國事變」,達成和平

日本結束「中國事變」的要求是:1.華北自治,日本有權在華北及海南島等附屬島嶼駐軍,時長約為25年;2.中國承認偽滿洲國;3.蔣介石政權與汪精衛政權合併;4.在《日滿華協定》基礎上發展中日關係及中國的其他外交關係。這與美國的要求差距甚遠,美國並不同意日本在華駐軍,也不同意中國外交關係必須以《日滿華協定》為準則。

2.日本在「三國同盟」的義務

日本要求自行解讀「德意日三國同盟」的義務,而美國要求日本退出「德意日三國同盟」或者使該同盟成為一句空文,並且將這個要求作為美國勸中國政府與日本媾和的先決條件。

如果不能達成對美妥協,使英美放棄對中援助並取消對日本的經濟制裁,日本的資源是根本難以支撐後續的對中國作戰的。而妥協方案的這兩點根本分歧也是日本無法接受美國方案,與美英荷妥協的原因,故而日本在持續的外交斡旋中,日本決策層也在日本政府內部表露了「如果和談不成,不惜對美英荷開戰」的態度,並且開始準備作戰方案。


戰爭方案:對美英荷開戰

在日本決策層表露出「如果和談不成,不惜對美英荷開戰」的態度後,日本決策層進行了關於英美荷是否可分別對待的討論。日本陸軍提出過僅對荷開戰或者僅對英荷開戰而不對美開戰的構想,但是被日本海軍堅決反對,原因如下:

1.僅對荷蘭開戰,並不能阻止英美對中國的援助,為解決「中國事變」勢必要向英國開戰;2.英荷兩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利益密不可分;3.一旦開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和菲律賓的地理位置將會成為日本對英荷開戰束手束腳,即便對英荷戰爭順利,佔領英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的美軍存在會扼制住新佔領地區與日本的海路,一旦後續美國加入英荷一方向日本開戰,日本的資源獲取仍然非常困難;4.以美國支持中國抗戰的情況來看,後續非常可能加入戰爭,如果在對英荷開戰後再對美國開戰,日本海軍將喪失突然進攻的優勢,將戰爭引向日本極力想避免的持久戰狀態。

綜上4個理由,日本陸軍最後也贊同了日本海軍的對美英荷一起開戰的方針。後續的作戰方案也以美國作為主要對手進行制定。


事已至此,日本在「德意日三國同盟」威懾美國不成功,無法達成對美妥協的情況下,只能從「不惜對美英荷一戰」的態度表露轉變為「決心對美英荷開戰」的決策。後續偷襲珍珠港不過是日本決策層「決心對美英荷開戰」的結果罷了。


沒油了,蛇想吞象作的死。


本來以為打中國,就能亡中國。

不巧只有中國部分高級政治人物跪下去了,中國實力派軍隊人物和具備影響力的大佬一個也沒有跪。

中日戰爭形成了相持不下的泥潭局面。

本來以為打珍珠港,就能讓物產豐富的殖民地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

沒成想,美國軍政高層磨刀霍霍,迫不及待地想要你來找死。

道理很簡單,日本是島國,從中國獲取的戰爭收益已經沒有了,不從列強身上扒皮,這臺機器就要停止運行,一旦停止,日本社會立刻就會崩潰。

他們都知道是死路,但是日本崩潰就在眼前,只能飲下這杯毒酒了。


許多人聽說過珍珠港事件,卻沒怎麼把它當做一回事。畢竟,損失4艘戰列艦、2艘驅逐艦、188架飛機,死亡2400名美國人……

珍珠港真正的意義不在死傷多少人,而在於它揭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序幕。空襲之後,日本正式對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美國回應宣戰。

剛知道珍珠港事件的時候,許多人覺得這事兒不可思議,日本人難道不知道自己打不過強大的美國軍隊嗎?本來美國人可能也沒想著要去打日本,日本為什麼犯賤式地去主動挑釁美國?活生生把美國拖下水,然後被美國一頓暴打,連天皇都差點被逼退位……

讓我們從日本人的角度來分析下,為什麼當時日本非要偷襲珍珠港不可。這樣一個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一個軍事天才的無奈。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後,美國戰艦亞利桑那號沉沒

膨脹的日本:總覺得自己受欺負

美國的「黑船」叩開了日本的國門,日本人對於美國卻一直心存憂慮。

一戰後,建立起華盛頓體系,在遠東地區確立了新的國際政治格局 。但這一體系從一開始就為日本所不滿 ,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日本。《九國公約》拆散了《英日同盟》,使日本獨佔中國的夢想遭受重創。《五國海軍條約》把日本海軍限制在比英美低一等的二流海軍「強國」 的地位上 ,一心想要爭奪世界霸權,尤其是海上霸權的日本,怎麼會善罷甘休?

因此,日本對華盛頓體系即極為不滿,一心想要衝破枷鎖 。再加上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迅速佔領大面積的中國領土,自身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加,野心也迅速膨脹,想要採取「南進政策」,在海上拓展日本的生存圈。這就必然要與美國的利益發生衝突,日美海軍必有一戰。

打就打吧!驕傲的日本人難道不能跟美國海軍拉開陣勢,來一場轟轟烈烈的艦船大戰?為什麼要採取偷偷摸摸、極不光彩的偷襲?

要知道,一戰以後世界海戰的主要對決模式還是戰列艦VS戰列艦,雙方的艦艇擺好陣勢後開會對轟。這種模式對戰艦的要求是船堅、炮利、跑得快,所以,日本海軍對於戰列艦有一種迷之瘋狂,甚至建造了有史以來最大噸位的「巨無霸戰列艦」——大和號——號稱有6.9萬噸排水量。

採取航母編隊長距離奔襲,再用艦載飛機集中進行空襲的方式在當時非常大膽。這種海戰思路本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導演「珍珠港空襲」的人正是一位日本軍界的怪胎——山本五十六

許多人都知道山本五十六發動了「珍珠港偷襲」。實際上,指揮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前線指揮官是南雲忠一中將,山本五十六隻是「偷襲珍珠港」的幕後策劃者,他本人並不在一線指揮。

山本五十六能夠被歷史銘記,就在於他敢於孤注一擲。要知道,如果這支艦隊被美軍發現,則可能遭受到圍殲,導致全軍覆沒。自己的戰略意圖沒能實現,還極有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山本五十六的策劃,不可謂不大膽。

說來奇怪,山本五十六此人本來是日本軍隊內部反戰派的代表,與海軍大臣米內光政、海軍省軍務局長井上成美並稱為反戰的「三駕馬車」。按道理來說,山本五十六這個反戰派怎麼會策劃對美國海軍的空襲?

其實,山本五十六不願意與美國開戰只是基於現實的理性判斷。

山本五十六曾參加過日俄戰爭,1914年進入日本海軍大學學習,此後多次到美國進行考察交流,並擔任駐美國的武官,他尤其關心美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是日本國內少有的具有國際性軍事眼光的軍方高層。

1939年8月,山本升任聯合艦隊司令,1940年獲得海軍大將軍銜。作為日本海軍的高層,他對於日美雙方的海軍力量一清二楚,他既知道美國綜合實力的強大,也知道日本海軍的強項。雖然心裡一萬個不願意開戰,但如果戰爭無可避免,作為職業軍人,他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找出美軍的軟肋實施攻擊。

?在當時的西太平洋地區,日本的海軍較之於美國更佔優勢。二十世紀三年代,美國的主要敵人是德國,所以把主要的軍事力量調集到大西洋地區,太平洋尤其是西側的海軍力量相對薄弱。日本還在此能形成局部優勢。

?其次,山本考慮的是既然要戰爭不可避免,就要在一擊之下儘可能摧毀美國的作戰力量。他放棄了以戰列艦為主的「大炮巨艦」策略,這種傷敵1000自損800的招數,日本海軍玩不起。他想要儘可能打擊美國的作戰力量的同時,保護日本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海軍家底(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腦洞大開的事情來了,山本偷襲珍珠港的靈感來源於一本小說。1926年,山本任駐美武官的時候閱讀了一本《太平洋戰爭》的書,書裏就有以艦載機襲擊珍珠港的情節。

這事其實並不是天方夜談,後來還真有人把這種作戰模式變成了現實。1940年11月,英國海軍在突襲義大利塔蘭託軍港時,真就利用艦載機搞突襲。這個教科書般的案例,給山本五十六極大的信心,他這纔敢醞釀「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那麼,為什麼日本利用航母編隊來偷襲呢?要知道,日本其實現代航母的誕生地。1922年底,日本建成了世界第一艘現代航母「鳳翔號」,排水量7000多噸,可搭載21架飛機。之後,日本又陸續建成了「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等大型航母,建立起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航母艦隊。反觀美國,他們對於航母重要性認識不夠,一直將它視為一種輔助性(運送飛機)的水面艦艇,在航母這個單項武器方面,日本也佔據優勢。

如此,在進行了敵我優勢的對比之後,山本五十六才孤注一擲,讓日本的航母主力長途奔襲3000多海里去美國海軍的主要軍港搞偷襲。

不得不說,戰爭有時還有運氣的成分在。

日本知道美國航母不在港內

這次偷襲已經近乎完美了。參加這次襲擊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六艘航空母艦,一共441架戰鬥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飛機,把珍珠港轟炸個稀巴爛,美國海軍毫無防備、毫無招架之力。

日軍航空母艦甲板上的戰鬥機羣

珍珠港偷襲勝利的消息傳到日本,舉國沸騰。只是山本五十六作為總策劃人卻也有一點遺憾,這點遺憾為日本海軍最後的失敗買下了伏筆。

日本海軍自己如此重視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當然希望摧毀美國的航空母艦。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企業」號和「列剋星敦」 號航空母艦就成為了重點打擊對象。而偷襲前一天,日本海軍突然收到消息,「企業」號和「列剋星敦」 號不在港內。兩艘航空母艦被美國海軍當做運輸船,去各個島嶼送飛機了,12月7日都還沒有回港。

來都來了,不能不打吧!12月7日,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仍然決定按照原計劃實施攻擊 。最後,這次偷襲雖然取得了輝煌戰果,但山本五十六仍對未能把美軍航母擊沉在珍珠港內深感遺憾 。因為這無異於「放虎歸山」 ,美國太平洋艦隊依然可以圍繞兩艘航母,迅速組建反擊力量 。

美國是否知道要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留下了一個大疑團,許多人懷疑美國政府在此之前已經知道了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消息。以美國當時強大的軍事情報系統,對於日本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竟然絲毫未察覺,誰信?

?事實上,美國軍方早已掌握了日本的密碼。1940年9月,美國科學家研製成功了可以破譯日本密碼的密碼機———「魔術」。使用「魔術」對日本駐美使館進行嚴密的監視,美國情報部門對於日本的許多行動瞭如指掌。

1941年7月1日-12月7日,日本外務省與駐美使館之間有多達217份電報被破譯。1941年12月2日,就在偷襲珍珠港前夕,美國情報部門破譯,東京方面電令野村大使銷毀使館內的密碼機和密碼本。12月5日,又電令大使要在兩日內令使館大部分人員乘飛機離開華盛頓。非常明顯,日本方面決心要跟美國開戰了。

?其次,美國對於日本攻擊的目標是珍珠港也預估到了。1941年後,各種各樣的信息傳到美國政府那裡,紛紛表達日本攻擊美國的目標是珍珠港的意思。美國政府卻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人認為,這是羅斯福總統故意漠視日本對於珍珠港的作戰計劃,留下機會給日本讓他們能夠偷襲得逞,從而找到打破國內「中立主義」思潮,讓美國得以參加二戰的陰謀。

羅斯福真的有這麼大膽子,冒著犧牲掉美國太平洋艦隊珍珠港基地的威脅,冒著死傷3000多名美國士兵的風險,來成全日本海軍的空襲?

更合理的解釋是,美國當時確實已經判斷到日本極可能對珍珠港發動襲擊。但是,美國認為使用大型戰艦攻擊容易被發現,日本將會用潛艇進行攻擊。航空母艦是水面的活靶子,日本的航空母艦要奔襲3000多海里偷襲珍珠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中間出現任何一點閃失,日本航母戰鬥羣就會被發現,休想活著回到日本本土。日本人有這麼大膽子執行這麼大膽的行動嗎?

美國人認為,日本海軍要發動襲擊也只可能是潛艇來偷襲。但美國有嚴密的反潛網,日軍要突破非常困難。即便能僥倖突破,潛艇對於太平洋艦隊能造成的威脅也有限,這還會給美國開戰非常好的藉口。

然而,珍珠港偷襲的結果大大超出了美國人的意料。

對世界海軍軍事思想的影響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珍珠港偷襲引起了海上戰場的革命,它的影響力不亞於德國的「閃電戰」。在珍珠港事件前,全球的海軍還籠罩在「大炮巨艦」的作戰模式下,對於制空權的認識不夠充分。

珍珠港偷襲的成功,讓美國、日本的海軍將領都認識到制空權對於海上作戰的重要性。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內的艦艇實力已經算強大了,但是面對日本航空母艦戰鬥羣上飛來的數百架飛機,美國沒有空中力量進行抗衡,只能讓艦艇淪為日本飛機的活靶子。

什麼是海軍最有效的力量?傳統的海軍認為是以戰列艦為代表有大口徑、大噸位的戰列艦,而到了二戰後期,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認為,快速的航母突擊部隊纔是最有效的一種海軍兵力。

航母是現代海戰中最強大的武器。航母通過艦載機,極大範圍地拓展了作戰半徑。在這點上,美國比日本的反應還要快。美國人作為捱打的一方,立即發現了航母對於現代海軍作戰的重要性,認識到了航母的可怕威力。

△1942年5月末,夏威夷珍珠港,美國航母企業號(Enterprise)準備啟程趕赴中途島大戰。

到了中途島海戰時,美國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採用航母突襲的作戰方式全殲了日本海軍的主力航母,扭轉了戰局。

美軍充分意識到航母對於現代海軍作戰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航空母艦,把一些已經建成的戰列艦也重新改裝成了航母。美國的工業實力顯示出驚人的潛力。戰爭初期的災難使得美國只剩下3艘第一線的航空母艦,而珍珠港兩年後,美國航空母艦的數量陡然增加到50艘。到了二戰結束時,美國建造的各種航母多達100多艘,而日本在戰爭中期後只建成5艘。

美國的「超級工廠」一旦啟動軍工生產,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拼,更別提資源匱乏的日本了。如此龐大的航母戰鬥羣,也就為美國稱霸海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到今天,航母依然是體現一個國家海軍綜合軍事實力最顯著的標誌。

可惜,山本五十六看不到了。1943年4月18日,59歲的山本五十六在視察部隊途中座機被美軍飛機擊落而斃命。

如果不偷襲珍珠港,歷史又會怎樣呢?

關注公眾號~瞭解更多文化知識


引自百度百科:賭徒山本五十六的沉浮一生 侵刪。

說起珍珠港,不得不提發動此事件的一個關鍵人物: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海軍中的一員大將,在二戰時期,他任職海軍聯合艦隊的司令官,幾乎成為了當時日本海軍最關鍵的人物。但是他卻是一個十分標準的賭徒,曾經與好友打賭輸掉了一座房子。

山本出生在一個武士世家中,從小受到日本武士道文化的影響,就喜歡爭強好勝。十七歲進入海軍學校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後,就日本海軍艦艇上任職見習官,此後還參加了日俄戰爭。後來因為表現出色,山本又被送往海軍技術學校進修,隨後奉命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深造。

這一去,讓山本長了不少見識,知道大國的工業和軍事實力,此後回到日本晉陞大佐,成為海軍大學的教官。不久山本又晉陞少將,升任海軍航空技術處的處長、航空隊的司令官,成為日本海軍的核心將領。在1941年十二月,他策劃指揮了偷襲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島戰役,此後名聲大振。

許多人認為當時瘋狂的舉動,只有賭徒纔敢冒那麼大的風險,去偷襲美軍的珍珠港。

但山本五十六此次的賭注也並非無律可循。他縱觀國際實事,清楚的知道美利堅雖然暫且中立,但這幾年通過軍火販賣大發橫財,已大有鋒芒畢露之勢,這個國家早晚都得參戰的,等它發展成熟了,就是它參戰之時,此刻它必定席捲全球,縱橫天下。若想有機會贏,就必須趁早拉它下水,自己國家海軍實力尚可之際打它個措手不及,爭取兩到三年的時間讓它喘息恢復。在這個時間裡日本配合軸心國同盟儘快佔領歐亞大陸,此刻尚有與美洲巨人一戰的可能。

山本五十六確實是一個賭徒,從小就癡迷於賭博,而且十分精通賭術。當時他在各大賭場的名氣十分出名,因為技術高超,曾經一度被摩納哥的賭場禁止入內。同時山本也是個做事十分認真的人,曾經與好友打了一個三千塊錢的賭。最終他輸了,因為事情不大,而三千的數額卻十分巨大,在當時可以買一棟十分奢華的房子。這對於才二十多歲的山本,確實還不起,因此他的朋友只當玩笑,並沒有拿此事當真。可山本堅持要還,此後每個月都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部分薪水還賭債,直到十幾年後把錢還清。而後來當上司令的山本還和天皇冗談道,如果給他一年的公休,他能贏回一艘航母回來。

但是山本五十六始終因為賭性太大,不僅沒有贏回一艘航母,還將自己的一條命都輸進去了。「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美軍開始反擊,日本侵略者終究要為自己狂妄的想法付出代價。

中途島一戰,日本海軍慘敗,從此失去了海軍航母的空中優勢,只得節節敗退,大量的戰列艦、驅逐艦等艦隊只能龜縮在港口,不敢出擊。而此時山本卻還想再賭一次,希望爭取多一點時間,為日軍在海上防禦調整,拖延時間,以尋求與美軍決戰。但是狂妄的日軍終究要失敗,上百架飛機被炸毀,而山本五十六也在一次視察中,乘坐的飛機被美軍擊落,最終也將自己的老命也搭上了。


沒錢維持侵華戰爭只好去搶法屬印支又被制裁了,索性打算搶了整個東南亞,防止美國動手先幹翻太平洋艦隊。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摩托變吉普。要想富,下重注


因為以張學良為代表的優秀人才,給了日軍極大的勇氣。如果不是九一八下克上,誰能想到2萬日軍追著三十萬東北軍入關?白撿東四省甚至當時光頭都沒多少的飛機坦克。

在這種極小投資,超大回報的誘惑下,沒開上帝視角的日軍,想再來臨門一腳,踹歐美一下,他們跑出東南亞和太平洋島礁,也不奇怪。


沒資源了。

41年石油禁運之後,日本自己手上的石油不夠用了。不止是石油,還有諸如橡膠這樣的戰略資源都很短缺。日本也沒辦法啊,沒資源怎麼打仗?蝗軍不能只靠喊著天蝗陛下萬歲打仗啊。

不止是偷襲珍珠港(亞利桑那號又沉啦!),後續的中途島海戰都旨在集中兵力,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有生力量。這樣一來,日本在太平洋就沒有敵手了,能直接威脅到美國本土。從而逼迫美國妥協,取消石油禁運等一系列對日本不利的政策,甚至能撈一些其他的好處,讓戰爭走向對日本有利起來。


邏輯反了,就是侵華侵不動了,跑去搞東南亞了。

日本德國這種思路就是靠戰爭掠奪來發展,日本是按照類似打法國的思路打中國的,三個月閃電戰,打到首都,逼蔣介石投降或者和談,結果校長一路從南京跑到重慶,還喫著援助活的挺好,背後還有各種根據地。

只好去搞東南亞了,但是那是老牌帝國的勢力範圍,日本明顯是搞不動美國的,戰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等全是美國賣的,珍珠港之前,美國對日本禁運了,一個慢性死,一個猝死,你選哪個?還不如博一搏,單車變摩托,日本從來也沒想揍贏美國,只是極大削弱美國艦隊之後,想辦法談判。

實際上,就是賭國運,只不過前兩次運氣好贏了,像甲午海戰,大清輸了也就賠點錢,日本實際上是借了高利貸在打仗,打輸了還要慘。


要打,就要石油、鋼鐵,在東北沒找到,打蘇聯又沒打過(諾門罕),那只有去東南亞,那裡有石油,有橡膠。這和英國荷蘭等國家利益衝突,肯定是不會讓他隨便過來的,就要打!打了美國人不可能不管(其實已經在制裁了,石油廢鐵禁運了)。那與其等幾年自己餓死,不如開戰拚命,也許有活路呢


為了回饋邀請回答的人,認真回答一下吧。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指出,但請不要道德綁架。

借用元首的一句話:我們的將軍只懂打仗,完全不懂戰爭的經濟。我們普通人基本也是這個狀態,真刀真槍打的熱火朝天,看著很嗨,完全不考慮打仗消耗體力要喫飯,刀具砍多了要鈍裂,更有甚者覺得意志力堅強就無敵,可能現在人都喫的太好了,已經不知道餓了會乏力、虛脫、感官下降。

先得說明,日本高層那幫人不傻,不是不知道美國實力,是要在幾個壞選項中選出一個不太壞的。

日本學者後來寫的經濟史說1938年武漢會戰時是日本國力的巔峯期,之後基礎國力開始下降。

侵華時日本一直在進口石油、鋼鐵、橡膠,可能有人難以相信,還曾進口過2億日元大米。武漢會戰時日本外匯用光,開始動用黃金儲備。

日本的目的並不是三個月滅亡中國,他們知道這不可能,而是逐步蠶食,他們要打服國民政府,迫使國民政府承認偽滿、冀東偽政府、察哈爾等地的偽政府,但打到武漢也打不服國民政府,在談判中日本曾提出退回到七七事變之前的位置,並要求國民政府賠償軍費,日本覺得自己很夠意思了,國民政府則不接受。打不服又談不攏,日本也懶得談了,公開聲明不以重慶國民政府為對手,說重慶國民政府只是一地方性政權,只承認汪偽為中國政府。實際上重慶方面在武漢會戰後能有效控制的只有四川、湖南,廣大地區要麼是日偽區要麼是拉鋸區域,盤面的確很小。說來也挺逗的,日本內閣後來又想談判了,負責殖民地事務的外相宇垣一成就苦逼了,你都不承認別人,還要我去強撩,我不要面子啊,乾脆辭職了,日本內閣首相就親自兼任外相,找美國人去牽線搭橋,總算搭上線了。常凱申也看出了日本的經濟問題,天天在國內宣傳日本政府將要破產,年底就會撤軍,以提高抗戰士氣。日本委託美國人作為中間人來轉達談判條件,國民政府則條件加碼,要求日本退回到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等於說日本侵佔的土地要全部吐出來。事實上,吐出來不可能,起碼日本民間就不同意,九一八事變關東軍佔領東北,東京萬人空巷,慶祝勝利,當時的日本內閣沒有批准事變,事後討論要不要追認,軍部有人說:前線流血取得的土地,你們這幫人卻在出賣國家;關東軍少壯派甚至威脅不同意就在滿洲自立。這種氛圍下,再回憶一下軍國主義分子以前的那些刺殺事件,誰還敢說放棄佔領地退回,日本自然也無法接受,只有在侵華的路上繼續走下去。

這樣一來,日本外貿赤字嚴重,黃金儲備如果用完也就只剩下搶了。

當時日本缺乏石油、橡膠,印度尼西亞屬於荷蘭殖民地,印度尼西亞的大油井是荷蘭公司控制的;馬來西亞是英國殖民地,產橡膠。二戰初始,荷蘭都成了希特勒戰利品了,英國應付德國都喫力,他們哪裡管得了亞洲,日本完全可以去搶劫嘛。那麼,問題來了,你可以只搶荷蘭和英國殖民地,怎麼又去珍珠港搞事情招惹美國?這個就有點複雜了。

徐州會戰中,臺兒莊戰役可謂是日軍首次失敗,日軍不服,調集兵力要包圍國軍主力,國軍撤退即時有序,完全不同於淞滬會戰後期的大崩潰,致使日軍包餃子的計劃又落了空。日本已經意識到,這場戰爭短期內不可能結束,承認了戰爭的持久性。國民政府打不服,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也在擴充軍隊,東北的關東軍與蘇軍力量對比開始失衡,日本戰略壓力越來越大。日本即開始推行總體戰體制,計劃大量擴充軍備應對蘇軍和中國戰場,並設立資源局控制社會資源分配向軍需生產傾斜。新建的軍工廠及民間企業大量轉為軍工開足馬力生產,電力首先滿足城市軍工生產,農村缺乏電力影響到農業生產;軍隊的擴充等於失去大量勞動力,勞動力不足,就把一些服務業、商業、纖維業關停,釋放其員工進入工廠;在朝鮮半島也大量新建礦場和工廠,朝鮮半島的工業化水平遠不如日本國內,城市人口佔比低,大量農民轉入工礦企業,影響到農業,使得每年輸入日本國內的糧食減少一千萬石,恰好日本西部又發生旱災,糧食不足,又進口了2億日元糧食。

日本要去奪取中國內地的產糧地-湖北和湖南,以困死重慶國民政府,於是向武漢、長沙進攻。

武漢會戰正式打響前,日本同蘇聯在張鼓峯比劃了一下,日本看到自己的飛機和飛行員都優於蘇聯,並判斷出蘇軍不會主動對滿洲動手。於是,日本在總體戰體制下擴充軍備未完成的情況下就敢於進攻武漢。佔領武漢後,打到長沙就打不動了。日本調查重慶國民政府的軍工生產能力是彈藥每月四百萬發,只能滿足遊擊戰每月兩百多萬發的消耗,像宜昌這種小戰役國軍一個月都消耗了一千萬發,國軍如果沒有外部補給線那就真的只有全民上山打遊擊了。日本採取封鎖政策,封鎖一切外援渠道。

而當時東南沿海都丟了,國民政府在廣東沿海獲得外部物資,通過粵漢鐵路運往長沙,於是日軍去拿下了廣州。拿下了廣州,日本又發現越南到廣西的鐵路線運輸量大增,國民政府還有奶喫,日軍又去拿下了南寧、崑崙關。常凱申火了,調國軍去打通補給線,並動用了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兵團,即杜聿明第五軍的蘇械師第200師,其實蘇械師戰力還是比不上日軍師團。這個就是「桂南會戰」。

榮譽一師對崑崙關日軍陣地發動攻堅戰,日軍傷亡很多,榮譽一師也被打殘,退下來,蘇械師接替繼續進攻,把三木聯隊包圍。三木聯隊打到絕望時打算燒掉軍旗,旅團長中村正雄可謂不要命的突進去救援,但一路被國軍阻擊,想飛起來卻被抱住大腿,心急如焚,只得連滾帶爬。中村正雄戰死前總算向三木聯隊靠攏,救出了三木聯隊殘部。中村正雄死前在日記中寫到:我的部隊號稱鋼軍,是因為在日俄戰爭中用自己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今天不得不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人更加頑強的軍隊。

崑崙關收復,這是國軍第一次對日攻堅戰的勝利,但蘇械師也被打殘,杜聿明得的第五軍全部退回後方整補。

後來日軍又從廣州抽調兵力,奪回了崑崙關。從繳獲的日軍步兵手冊上的戰術分析,常凱申認為日軍在廣西兵力薄弱,補給線又長,只能進行短距離的突擊作戰,不能持久作戰,於是命令廣西多作大範圍的遊擊騷擾戰,破壞日軍後方。而李宗仁在廣西搞全民軍事化,地方政府全部軍事化,青少年、壯丁全部入民團,正好貼合了這一遊擊戰術,日軍被搞慌了,放棄崑崙關,集中退守南寧。後來連南寧也放棄,侵入法國殖民地越南北部,直接切斷越南到廣西、昆明的補給線源頭。

日軍在廣西、越南截獲大量運往內地的物資,發現了許多軍事物資,崑崙關戰役國民政府動用了蘇械師,這必然有外部提供燃料。日本截獲的那些物資許多是美國貨,這讓日本人對美國很不爽。美國正大發戰爭財,日本截獲扣留了美國人的財產,美國表示抗議,英法也跟著抗議。

正是在武漢會戰到侵入越南北部這一段時間,日本為獲得更多經濟資源,提出大東亞秩序,想要獨吞中國和東南亞,排斥列強。這就把美國得罪大了:

首先,貨幣問題。可能許多人不敢相信,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上海都淪陷了這麼久,還在用國民政府發現的法幣。法幣是與美元掛鉤的,說白了是以美元為擔保的,可以說是美元全球化的開始,現在誰敢去動美帝的美元地位,絕對痛貶到趴下還要踩上兩腳,而日本這時的大東亞秩序就有這個意思。美國聽到消息,馬上公佈借款給國民政府2500萬美元,不久美國海陸軍作戰計劃中把日本列為假想敵,美國想敲打一下日本,以示響鼓不用重鎚。

其次,關稅、鹽稅問題。關稅和鹽稅是國民政府兩大稅源,戰前佔到稅收的九層,奇怪的是1941年之前廣大地區及沿海都淪陷了,這兩項稅收並沒有明顯降低。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一直沒有對中國宣戰,宣不宣戰日本有過爭論:宣戰可接管中國的關稅,但國際法限制不能從中立國購買戰爭物資。最後決定還是不宣戰,稱侵華戰爭為「中國事變」。

現在日本宣揚大東亞秩序,恐怕也想著要接管中國稅收。中國關稅、鹽稅自清末因借款、還債抵押給列強,就有列強的人在稅務機構,要動中國關稅、鹽稅的必然要牽扯到各方勢力。國民政府雖然關稅自主了,但依然在用關稅定期還款,免不了同列強還有藕斷絲連。日本早先不去碰觸即是顧及列強,這個時候動又是去給列強找不痛快。

再次,南亞有美國殖民地。

日本畏首畏尾,這時對大東亞共榮圈還有所節制。

日本又與蘇聯在諾門坎大幹了一架,雙方都沒有討到便宜,但日本已經意識到蘇軍機械化程度更高了,日本現有關東軍不具有任何優勢。而蘇聯之後對關東軍更加防備,在遠東瘋狂擴軍,兵力達70多萬,飛機、坦克各增至兩千多架,關東軍只有12個師團,約25萬人,飛機700多架,戰車450輛。對關東軍來說,這不是失衡,是TM完全被碾壓了。

於是,日本進一步推進總體戰,再次擴充軍備,提出物資儲備要滿足120個師團的需求,產業結構更向軍工扭曲。出現了中學生都不上課被動員去工廠服務,奢侈品都不讓生產,婦女裙擺太長在大街上警察都去強行剪掉。糧食緊張,城市人口經常去農村採購糧食,以致火車擁堵不堪。武漢會戰時,日本都開始回收軍校教練用的步槍,這時連城市輕軌也被拔掉來生產軍需物資。

這種情況下,日本更需要泰國的大米,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橡膠,又開始宣揚大東亞共榮圈,日本民眾也沉慶在這個虛幻的夢境中。

日本開始組建華南方面軍,其實就是南進兵團的鄒形。為了滿足華南方面軍的彈藥儲備,中國派遣軍有3個月沒有獲得彈藥補充。美國開始制裁,告知日本《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即將到期,不再續約,也就是要對日本限制出口物資了,接著禁止出口機牀到日本,機牀乃武器之母、工業之母,日本當時要從美國進口機牀,尤其是高精度機牀,日本全然要進口,又限制了鋼材出口日本,日本則通過了廢舊鋼鐵回收利用法。

而殺手鐧石油禁令並沒有出臺,美國當時現役兵力、預備役和警衛隊共140萬,需要擴軍時間,現在出臺石油禁令,日本即會對美作戰,故而美國暫不禁運石油。可見,日美戰爭已不可避免。

為了防備美軍,日本又提出海軍擴軍計劃,要求在6個月完成對美戰備的75%。

儘管如此,但限於國力,日本又不得不縮減軍備計劃,提出陸軍擴充到65個師團。由於太平洋戰爭之前,日軍在中國戰場已經戰死18.4萬,傷幾十萬,國內動員增兵了幾次,這個縮小版計劃依然無法圓滿完成。於是提出裁減中國戰場的兵力,往關東軍和南進兵團增調,也就是說日本總體上還在擴軍,但削弱了中國戰場兵力。這一方針,導致日軍後來精銳抽調,華北日軍大多以大隊、中隊存在,成建制的聯隊、旅團、師團很少。

日軍在華兵力80萬(不包括東北),華北兵力密度每平方公里0.36人,華中密度0.91人,偽軍22萬,要維持治安都難。中國派遣軍司令部還想進攻宜昌,聽到要削減自己十多萬兵力,司令部吵開了鍋。司令部派板垣徵四郎回日本訴苦,提出不但不能裁兵還要增派精銳師團,軍部不同意司令部就集體辭職。最終,雙方妥協,增派兩個精銳師團,司令部同意第一期裁離保留72萬兵力。

這個半搭子裁兵方案總算確定了,裕仁天皇聽後,無奈的說:後勤工作能跟上嗎?拿破崙在莫斯科就是敗於消耗戰和遊擊戰上。

雖然這時日軍南進東南亞初步形成,但還沒有最終決定。陸相東條英機力主國防自主,歐洲已經打翻了天,應該抓住機會南進。美國這時也凍結日本資產,全面封鎖日本。近衛內閣竟然提出放棄中國佔領區(不包括東北),打不下去了,撤兵吧。結果近衛內閣垮臺,天皇指示東條英機組閣,東條英機走向人生巔峯。

東條英機上臺,內閣討論了石油儲備和船舶運力情況。

日本當時儲備石油840萬噸,夠陸海軍兩年作戰消耗,兩年後艦艇、戰車和飛機都會成為擺設,到那時就只能跪求美國了。如果現在去佔領東南亞,第一年可獲得85萬噸石油,第二年260萬噸,第三年530萬噸,現在同美國開戰,雖然第二年石油存量將銳減,但第三年及以後都有剩餘,存量會逐漸增多,自然也能滿足侵華戰爭,所以陸軍部認為現在開戰是最佳時機。

石油儲量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能不運回日本國內的問題了。

御前會議討論:在外部補給全部中斷的情況下能不能保證每年最低三百萬噸船舶的運力?會議估計對美作戰每年損失運輸船100萬噸,日本國內每年有60萬噸的造船能力,加上已有的船舶,結論是能保證每年300萬噸的運輸能力。(實際上,這個估計損失太低了,中途島失敗後,日本在海上處於被動,日本船舶被美軍潛艇、飛機襲擊,損失很大,回血能力遠比不上造血能力,石油運不回國內,不得不倒入河中)

這樣一來,日本南進太平洋的決心已定。

而同一時期,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也獲得日軍祕密集結南進的情報,史汀生問羅斯福收到情報沒有,羅斯福竟然大發雷霆說沒得到。美國國務卿赫爾則心情大好的對史汀生說:跟日本人談判都煩透了,我解脫了,接下來看你和海軍部長的了。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日本也不遮遮掩掩了,不再稱侵華為「解決中國事變」,連同東南亞的戰爭稱「大東亞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1941年國民政府的關稅、鹽稅暴跌,關稅從戰前的60%以上暴跌至1.9%;法幣通貨膨脹從溫和通膨階段進入高通膨階段,每年通貨膨脹達到300%。可見,日本不再顧及,放手截流稅源,驅逐法幣了。國民政府這一年處於最危難時期,所有陸上外援補給線也被日本切斷。史迪威說:花生米只是一個部落酋長,他知道國民政府種種腐敗細節,但他沒有能力改變,會上大家都點頭答是,下來誰也不幹什麼;飢餓毀滅了無數的村莊,人們在拚命的逃避谷稅和兵役,沒有稅收,沒有兵源,沒有軍餉,怎麼辦呢,只有印鈔票。

當花生米聽到珍珠港的消息後,花生米臉都笑爛了。這裡要申明:沒有美國加入,中國也會勝利,只是我們要付出更多更久,也許日軍會安然撤離中國,無條件投降有待考慮。

致敬抗日烈士!


沒有計劃或者說根本沒有執行的計劃,整一個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原先是打滿洲的後來發現這麼簡單那就打整中國吧,打了中國發現雖然打贏哦但是基礎設施差,即使不想佔領光掠奪也得先修路纔行。問題為了打中國資源已經用的差不多了,加上米帝開始禁運了,即使想要掠奪中國也沒資源了,這個時候又想了去南邊搶資源,但是南邊是米帝的範圍就得和米帝打……然後這麼來了。這點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制定的也非常有趣,正面打肯定打不過的只能偷襲了,但是堂堂的大日本皇軍怎麼能偷襲呢,於是搞了個在戰前幾個小時宣戰,結果因為郵路問題打完了宣戰書才送到,弄的山本到死都耿耿於懷名譽受損。


實際上這是兩線戰爭思路,甚至是由不同的軍方派系推動的。

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爭,主要是由陸軍少壯派軍官引起的,之前的九一八和後面的七七事變,乃至之後的一些會戰源頭,其導火索都是少壯派軍官所引起的。而日本是在二戰時期陷入的戰爭狂熱,使得少壯派軍官做了很多十分瘋狂的事情,426政變以及後面的近衛師團政變,其主要推動人員都是少壯派軍官。這是特點

而當戰爭進展的一定程度後,日軍與西方國家陷入了交火中,一路勢如破竹。此時尚處於中立的美國,切斷了日本能源儲備賴以生存的通道,使得燃油現有儲量僅僅能夠滿足一年的需求,加速了日本冒險的進程。再者日軍十分獨特的陸海軍對立情況,加劇了這種能源危機,雖佔領了東南亞各島的石油產地,但無奈無法及時應用。這是背景

內憂外患的戰局,又者日軍的一廂情願,想逼迫美國在太平洋局勢讓步,與其簽訂和平條約,承認日本的戰爭既得利益。而這都是建立在制海權和軍事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纔可能實現的想法。

因此,日本聯合艦隊傾巢出動,主力航母與艦隊突襲了夏威夷,炸毀了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因未能尋得美國的航母編隊,在忌憚其實力的情況下,取消了轟炸美國海軍油庫的計劃,為後來的中途島海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瘋狂的暴徒,同夥被警察抓了以後,狗急跳牆偷襲警察分局,然後老巢被十倍以上的武裝警察團團包圍,各種吊打。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眾所周知,警察還往暴徒家裡扔了兩顆防爆煙霧彈,煙的形狀有點像蘑菇。

最後剩下的暴徒走出老巢投降了,就這樣。


簡單說,美國管控了石油資源,日本沒石油了。石油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日本想讓美國妥協,於是偷襲了珍珠港。不過結果更加悲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