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简笔画和填色画会影响想像力吗?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


提问者是一个美术机构的工作人员吧?你问这个是真的想知道大家怎么想的,还是真想知道科学结果是什么,还是给大家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东西都会一直想像力,比如过早的认字、认数字、学写字、背古诗、学国学,就连建立孩子的规则感和社会性都会抑制想像力。

儿童心理学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当然不提倡过早的学习绘画(4岁以下),但是总有人想培养画家,总有人想让孩子学点啥,而且不懂心理学的又是大多数。所以。。。


艺术硕士美术老师一枚,我回答过类似问题(下面的链接是当时的原问题)这篇我就直接引用了。

幼儿绘画时为什么不宜提供范画??

www.zhihu.com图标

------------------------------------------

这篇主要谈以下四个方面

一、幼儿少儿美术主要培养孩子的哪些方面?

二、给孩子提供范画、简笔画、填色书的危害

三、不提供范画不代表不指导,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给孩子提供指导?

四、问题集中回答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纸上影美术」,我与大家一起交流美术教育经验,回复关键字还可免费获取素描课程以及国画资源,共近200GB~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与我一起探究美术教育的方法,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

美术教育:爱与智慧?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原文:

作为美术老师,我特别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只有朋友一个人的认知问题,而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问题,而且这个其实非常严重的问题到现在都还没有被引起重视(瞧瞧新华书店里那些幼儿美术书架里琳琅满目的「填色书」、「简笔画」书,就知道我们对幼儿、少儿美术的教育有多落后了。)

文章较长,没有耐心的朋友可收藏慢慢看,也可以直接看第二点直奔主题。

(在我们分别展开来谈之前,我先声明一下我的观点的很多文字都出自于一本书,一本非常好的儿童美术著作《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建议家里有孩子的家长都买来读一读,你肯定会大受启发!!)

一、幼儿少儿美术主要培养孩子的哪些方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让我们「透过孩子的眼睛」,看看当他们忙于绘画时究竞在想些什么。

首先,当他们开始画画时,他们一定在想著「某样东西」。通常他们所想的「某样东西」,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然而,对孩子来说,这通常意味著与其自身和自身体验之间的一种直接对话。当他们「思考」时,他们的思绪都集中在所描绘的这种体验上。他们的思维过程——思考并专注于某事的能力——被激活了,这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孩子A想起了她与其他孩子在院子里起玩的事情,她想画出这个事件,毫无疑问,孩子A在画时她只会画一些她知道,并且她认为重要的事物。对她而言,院子里的苹果树可能有很大的花蕾,因为她是看著它们长大的;而这个细节对同样在院子里玩的孩子B而言,树是用来攀爬的,花蕾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所以不会出现在他画面里。而他感兴趣的就是那棵树,所以他很可能将这棵树画的巨大无比,其他都没有涉及。正如我们看到的,作品表达了不同孩子的个人好恶,以及他们与内心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关系。这包括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他们与这些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个体关系。

所以,我们应该要通过艺术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自身的表达能力。我们孩子的画,应该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因为画出出来具体的事物后感到的压抑(这种压抑尝尝来自于家长的「好意」指导与干预)。只有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后,他们才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并尝试理解他人的需求时,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懂得合作且乐于助人的公民,才能独立自主地享受发现和探索周围世界的乐题。总之,画画能够帮助所有人孩子成为一个快乐且无所畏惧的独立个体。

二、给孩子提供范画的危害

1.孩子自身感情会缺少表达的路径

有些孩子守著一堆玩具,但却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地哭闹著,无法运用自己的大脑和想像力去获得快乐。有些孩子即便手里只有小块木头,却也能玩得如痴如醉,一会儿把它当成一列火车,一会儿把它当成划过天空的一架飞机。拥有很多玩具的孩子并不开心,而没有玩具的孩子却很快乐,这究竞是为什么呢?显然,幸福并非取决于那些外在因素。正如其他品性的发展趋势一样,幸福感随著孩子性格的完善而增长。一个孩子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其需求的解读。

孩子「外在」愿望的满足与其内在需求的满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焦虑不安、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时,他们可能会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只要能让孩子停止哭闹就行,哪怕只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类孩子的需求并非是更多的选择或玩具;相反,他们渴望家长多关注和理解他们丰富的个人体验。恰恰是因为之前家长对该需求的忽略才对他们造成了困扰。给孩子更多的玩具只会增加他的焦虑不安,他可能会因为新鲜而对新玩具产生短暂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想像力而无法发现新玩具的玩法,他们对玩具的新奇感很快就会消失。这样来,我们等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而给孩子提供范画,就如同与给孩子一个玩具一样。这样仅仅只是只要能让孩子会画这一个当前的事物而已,并没有真正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要知道,艺术创作—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需求首先,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孩子的艺术创作;其次,通过这些创作活动,让你认识到之前从未发现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主要需求。然而,我们更容易识别出孩子的生理需求,却极大地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发烧、食欲不振,或是体重减轻时,我们会很关心。当孩子长身体时,他的健康最重要但对于孩子的幸福以及其作为未来公民的幸福而言,其他方面的成长也同样重要。幸福包括很多方面—如孩子如何运用他的头脑和双手,是否对其所见、所闻、所感或所触的事物反应敏感,是否有与人交流的愿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这类需要。

而当孩子需要画画来表达情绪时,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我们应该尽快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这才会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他。如果家长你用一张简单的画就把他给糊弄过去了,他的情感表达的需求要如何表达呢?

通常,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物失去了兴趣,就无法再继续专注下去。总之,在对事物的常规体验中,视觉、触觉和想像力的运用越多,就越会激发我们的兴趣。孩子的主要需求之就是建立这种多元化的敏感关系。有些人需要持续不断的刺激,如果缺少了这种刺激,他们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他们完全无视身边事物的丰富多样性,对新鲜刺激的不断追寻不过是他们对自己、自己的想像力和自己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时的一种逃避。当我们给一个焦虑不安的孩子提供范画时,却恰恰鼓励了这种逃避。我们只给孩子提供了简单的答案,却没有帮助他解决自身的问题。

2. 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多数干预完全是无意识的,因为所有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而多数干预都是因为不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以及这些需求还会随著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实际上,设身处地为孩子著想并非易事,这是教育中最难的环节之一,因为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认知。

一个3岁大的涂鸦期孩子在纸上尽情涂鸦时,他会很开心;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需求——通过「练习」涂鸦来增强对动作的掌控能力——于是会问:「你在画什么?」通过涂鸦,孩子正在享受他对自身动作越来越好的掌控能力,他可能并没有将涂鸦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也可能不明白父母的问题,因此不知该如何答复。不了解涂鸦的意义、心存好奇而又出于好意的家长可能还会继续问:「你能画个苹果吗?」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一个3岁大的孩子对图形还没有什么概念;孩子只会疑惑地看著他的父母,而无法理解他们的真正意图。对孩子而言,苹果是可以吃,可以闻,可以拿在手上的东西,而不是用来画的。对一个3岁大的孩子来说,画一个苹果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然而,如果不顾这个规律,当他的好奇心被激发之后,他也许会回应说「你来画一个」。再一次出于想「帮助」孩子的好意,家长也许会帮孩子画一个「苹果」;为了取悦父母,孩子现在也想画「苹果」了。孩子不再涂鸦,转而开始模仿只是一种「圆圈」的苹果,因为他还不能把线条构成的图形转换成有意义的实体。很有可能,当父母下次要求孩子A画画时,他会画出满纸的小圆圈;不明所以的父母又会问:「你在画什么呢?」他会自豪地回答:「苹果。

不管出于什么好意,显然我们已经干预了孩子自我表达的需求。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创造性活动—此事例为涂鸦—对孩子的重大意义时,我们才有可能明白这种干预造成的全部影响。

孩子A只是刚刚发现,他手臂的运动与纸上涂鸦的线条间存在著某种联系。总之,这种运动与运动结果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他日后的全面成长至。基于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协调感,他发展出运动能力动手能力,还有语言能力,因为舌头与发声之间的协调运动,是最重要的一种协调运动。而如果我们干预他的自由创作,我们还妨碍了孩子的独立行为赋予他的独立发现能力和自信。能控制线条这一事实所带来的自信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我们没有权力剥夺他的这种体验,而且这种干涉行为还有可能损害他在其他方面的自信。

随著年龄的增长,无论是感到紧张还是出于享受,孩子A很难像其他自由表达的孩子那样通过创造性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不仅仅是提供范画,填色书、简笔画的危害也是一样巨大

填色书是我们用来满足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常用方式。书里般提供了图案的轮廓线,再由孩子填充颜色,它们是父母买给孩子的最常见书籍;但首先要声明的是:填色书对孩子及其创造力的影响是最具毁灭性的。

为了了解填色书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让我们先看一看孩子使用这类书的过程,并弄清楚该过程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后果。

假设孩子要填充的第一个图案是只小狗。一旦孩子面临的任务是按照预定的轮廓线填色,我们就已经在妨碍他创造性地处理自己的关系,他与小狗的关系可能是关爱、友善、厌恶,或恐惧中的任意一种。对孩子来说,他没机会表达自己的关系,因此也就无法释放他的紧张、快乐、怨恨和恐惧的情绪。填色书无法让人无法顾及孩子个体上的差异。在轮廓线内填色的过程中,孩子们被追从事了同类活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被考虑在内。当然,对此毫无察觉并天性懒惰的孩子A很享受给小狗涂色;但是当他用蜡笔涂色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永远也画不出一条如此漂亮的小狗。当他完成涂色时也许会很自豪,毕竟是他自己为狗涂完了颜色。下次,在学校或其他任何地方,当他被要求画点什么时,他会想起填色书里的那只小狗;当意识到自己画不出那么漂亮的小狗时,他自然会说:「我不会画。」(见图)

这和家长给出范画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家长给孩子做出了精美的范例后,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永远画不出这样好看的画,他也会放弃尝试,不再画画。

很多老师或父母都会说:「可是我的孩子喜欢填色书呀。」的确如此,孩子A也喜欢它们。然而,孩子们通常无法区分有益或有害的东西,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不总是对自己有益。与蔬菜相比,大多数孩子更喜欢糖果,并且毫无疑问会一直青睐它们;但这并不意味著要把他们食谱的蔬菜换成糖果。一旦习惯了过度保护,孩子们也会上瘾。事实上,对过度保护的依赖,让他们再也无法享受自由。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家长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要伸腿,就会有人给他们系好鞋带;只要一转身,就会有人给他们把头发梳好。这就是那些坐在玩具堆里却手足失措的孩子们;或是去参加野营,当其他人都尽情玩耍时,他却孤单一人坐在角落里。

一旦用惯了填色书,孩子就无法享受创作带来的自由,这类书所造成的依赖是毁灭性的。实验和研究表明旦接触了填色书,超过一半的孩子会失去其创造力和独立的表达能力,并变得死板和具有依赖性。

这点的危害和提供范画也是一样的。

最后,有些老师仍会告诉你,通过填色训练,孩子们学会了将动作控制在一个特定的图片(区域)内,实验证明该观点也是错误的。如果孩子A自己画了一只小狗,与填色书里跟他毫不相干的小狗相比,他在涂色时会更专注于自己的画不出边界线,因为他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作品,而不是那个不是他的作品。

因此,同理,简笔画也是一样,提供范画、填色书、简笔画它们已毫无疑问地被证明会让孩子的思维产生依赖性(它没有给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因为孩子必须要遵循一个既定的边界线,所以孩子就缺乏了灵活性;因为它没有给孩子机会去表达自己的体验,所以孩子不能缓解和释放不良情绪;它甚至不能提高孩子的技能和自律,因为对完美的追求来自对表达的渴望;最后,它迫使孩子按照成人而非自己的理念去创作,因此挫败了他自己的创作欲。

三.应该如何正确给孩子提供帮助?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切都以学习为主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类的学习。但我们同样很清楚,仅有知识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片面强调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孩子们为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那些重要特质。对童年时期就接触过艺术创作的孩子而言,艺术很可能意味著一个快乐且适应性强的个体与一个知识丰富却身心失衡、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对孩子而言,艺术是平衡智力与情感的必要元素,它是孩子的好伙伴。无论何时遇到烦心事,孩子都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于这位伙伴;甚至,每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时,孩子都会下意识地求助于这位好朋友。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著,我们就完全不管孩子画画,什么指导都不给孩子任其发展?

不是的。

在具体讲「帮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就「帮助」一词达成共识,这就需要把两种帮助孩子的类型区分开。

孩子B可能会说:「妈妈,我不知道怎样画正在采花的我。」如果妈妈给孩子B示范「怎么画」那她就把成人的想像力强加给了孩子。换句话说,她向孩子B展示的是自己如何采花,而孩子B对采花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体验。花朵在母女二人眼里是不同的:在孩子B看来,那些花可能比妈妈看到的更大、更鲜艳,或更高。母女二人对采花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弯腰时,妈妈的背部可能最先感受到变化,而孩子B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触碰鲜花的双臂。采花对母女二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对妈妈而言,它可能代表了悲伤时刻,因为她总是在那天把采来的鲜花放在丈夫的墓前;对孩子B来说,那是一个开心的时刻,因为她总是为母亲节的到来而采花。妈妈眼里的孩子B与孩子B眼里的自己也不尽相同:对妈妈而言,孩子B只是一个小女孩,当她拿孩子B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时,她是从外部来观察孩子B的;孩子B还是个孩子,而且在她眼里一切都是以她自己为中心的,所以她的感受很重要。她只画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她的情绪不能在妈妈的画里得到释放,所以妈妈的画对她而言毫无意义。那只是她自身体验的替代品,因此既不会让她对鲜花变得更敏感,也不会让她对自己与鲜花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敏感。妈妈的「帮助」只能作为缓解病痛后遗症的临时拐杖,因为一旦孩子B发现妈妈可以「帮助」她一次,她就会反复来妈妈这里寻求更多的「帮助」,直到她在艺术创作上变得完全依赖于妈妈的「帮助」。即使我们对孩子B的画只做了一丁点改动,那它产生的影响也如同修改了整幅作品一样。我们给她提供的小小「帮助」与其画风格格不人,并且还会成为在剩余作品里无法得到应用的一种标准。这种画风上的差异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并最终导致「我不会画」的态度。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里所谓的「帮助」就是做范画,这种方式不过是对孩子的自由创作和自信的一种干扰;并且由于它抑制了情绪的释放,所以还有可能会妨碍孩子未来的幸福。总之,如果我们认为「帮助」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对她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那么我们把这种「帮助」称作引导。

「孩子,你采花时感受如何?你是站著采的吗?你的胳膊呢?采的是什么花?什么时候釆的?为什么采花呢?你最喜欢哪种花?」等等。这些问题会让孩子B意识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这样才是正确的帮助。

再例如,在儿童的绘画中,比例关系常会因为其重要程度而出现整体或局部的改变。如果我们纠正这些比例关系,就是在干涉孩子与其所夸大的事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只要孩子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就不应该干涉他的作品,那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孩子把自己给妈妈送生日礼物的场景画了出来。她兴奋地拿著花瓶,但她害怕花瓶从她手中滑落。自然,她就会把手画得「不成比例」,但这就是她给妈妈送生日礼物时的真实感受。因为对孩子来说,她拿著妈妈生日礼物时的感受比她的外形更重要。无视这一事实,不仅会伤害她的感受,还会妨碍她的艺术表达。

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到外在的比例关系,并且对某些比例开始变得不确定,如她画了一个不成比例的房子,并感到奇怪和不舒服时,她自己会说出来:「妈妈,我画里的小孩儿与房子比是不是太高了?」此时,你的回答不应该参考测量的尺度;相反,你应该尝试让孩子对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敏感:「你认为你画的小孩儿能穿过那扇门么?如果她在这栋房子里,你认为她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吗?」这些问题能立刻让孩子体验到画中小孩儿的感受,并建立起一个清晰而富有生活体验的关系。

总之,没有必要纠正孩子作品中的问题。毕竟,我们更关注如何保护孩子的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要看到「迎合」普通成人品位的作品。而且,孩子作品中用到的比例关系通常反映了他们与实物之间的亲密体验。而一旦孩子自身有了探索比例等的强烈愿望,这时候我们才应该引导他们区发现建立在自己情感体验至上的正确的比例等其他的美术的正确知识。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正确帮助孩子画画的方式,其实主要的思路就是两个方面:

一,正确对待和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二,不断引导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

我们可以不断培养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看,听,触觉,嗅觉,多让孩子接近自然,体会各种事物和参与有趣的活动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而并在孩子画不出时,不断提示和演示。如孩子不会画打球,家长不能直接给孩子画出来,因为这是家长自己的打球体会,而可以不断帮助孩子回忆打球的细节和感觉,必要时可以再次演示打球的动作,帮助孩子体会打球时身体的活动和用力点等,这样孩子的敏感度会越来越高,他会更加开朗和自由的对生活充满探索和希望。

最后,我们以一张图来总结一下在美术教育方面家长应该怎么做和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四、常见问题集中回答

1,孩子还是总说不会画怎么办?简单引导后似乎没有效果?

说「我不会画」的孩子已经变得很拘谨,且无法将自身体验转化成自发性的艺术创作。我们倾向于将此判定为缺乏技巧的种表现,即无法「充分地」表现事物。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孩子对「充分表现」的外部标准没有概念。由于孩子们的自我表达方式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对」与「错」之分。如果一个孩子无法自由表达,那说明一定有东西妨碍了他的自信心。通常,妨碍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错误批评。批评孩子的作品看起来不像,或「不够好」,或给孩子作范画。由于孩子对这样的批评没有评判能力,于是他就采取了一种「我不会画」的逃避态度。第二种原因,孩子无法回忆起绘画对象的特征,或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第三种,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的方式,所以一旦没有了参照物,他们就觉得没法创作任何东西。

我们应假设这三种原因都影响了孩子的自由发挥,并找出对策。

毫无疑问,我们既要放弃用成人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作品,还要摒弃临摹的方式。如果一个孩子说「我不会画」时,我们不应就此止步,而应该接著间:「你想要画什么?」就像医生不会止步于病人的一个笼统说法「我很疼」,我们也不应止步于孩子说的「我不会画」。医生会试著找出你到底哪里疼,我们也会尝试找出孩子到底想画什么。

孩子可能会说:「哦,我不知道——什么都可以」,或者他会或多或少地指出一些,如「我想画幅凤景」,或「我想画—打球的场面」。

「我不知道什么都可以」正是第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意味著孩子没有可供绘画的体验;这就要靠我们给他提供一些体验,或引导他回忆一些体验。「XX(孩子名字),昨天我看到你在帮助爸爸修你的玩具飞机;你们最先做的是什么?哦,你先把飞机拆开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重要的第一步,你已经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体验上,他不得不回忆自己昨天的经历。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吧。孩子的思维原本漫无目的,并没有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事物上;现在他开始有了反应,他的思维并非漫无目和紧张焦虑地波动,而是开始回想他如何帮爸爸吧飞机拆开。当他回忆起每一个步骤和动作时,他开始组织他的思绪、记忆和画面。由于他记不清接下来的细节,他可能会有些问题,「妈妈,我们用什么把飞机粘起来的呢?」「可能是胶水?胶带?或者是其他的?」在父母的引导下,现在,他想起了那把透明的胶带,还想到了很多细节。这种对细节的连续回忆会鼓励他下次观察得更仔细;并让他对所用过的东西变得更加敏感。孩子对创作越是没有信心,就越需要外界帮助他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孩子回忆起飞机表面的花纹,并记起他抓著飞机的感觉。

诸如「你的手拿著玩具飞机感觉飞机轻吗?」之类的问题可以帮助他清晰地回忆起那种触摸的感觉。「当飞机修好时飞机飞起来是不是发出了很大的声音?」这样的问题会让人身临其境,因为它包含了「听觉」。现在孩子开始画了,他不再缺乏主题,或对主题「无动于衷」,现在他知道要画什么了。他甚至逐步回忆起所有场景。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孩子无法回忆起绘画对象的特征,或是脑子里一片空白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画和爸爸打球,我们的引导问题应该与体验相关:「你不记得怎么打球了?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打吧,当你接球时,胳膊会上下晃动吗?你是握著拳头还是五指伸开呢?」这种对细节的回忆会增强孩子的想像力并有助于他的艺术创作。孩子没准会为我们演示自己是如何接球的,通过演示,他就能体会到自己和爸爸的感受,如果是劳动场景的话,孩子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演示明白劳动的辛苦,这就是艺术的教育功能。如果持续这么做,艺术引导不仅让我们对自身的需求更敏感,还会对其他人、父母、以及邻居的需求变得更敏感。

当我们面对第三种情况——即孩子已经习惯了填色书、简笔画、示范画的复制和临摹,那么建立自信的过程通常是最困难的。

依赖于复制和临摹的孩子只能逐渐摆脱这种绘画方式;鉴于此种情况,让孩子步完成一次体验可能会有帮助。例如,我们与孩子一起回忆她的一个生日聚会。要牢记,孩子容易紧张,并且依赖于固有的模式。我们在纸上画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然后让孩子为她的聚会摆桌。通常使用黏土效果会更佳,我们可以先做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让孩子去完成她的聚会。比如自己画出或者捏出聚会的食物、生日蛋糕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下次我们还可以尝试画座著火的房子,我们可以先画出这个房子,让孩子在上面添加火焰。在画面上逐步递减我们加入的成分,直到有一天孩子可以独立进行创作为止。这不仅仅意味著孩子已经从自身的体验中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并且不再依赖于别人的帮助;这还说明她不再依赖于别人的想法,并且已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她个性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想强调的是: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氛围(民主自由的氛围)有利于艺术创作,每时每刻都鼓励孩子积极运用各个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那他就不需要具体的引导。请牢记:当孩子的作品与其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民主协调一致时,画面简单而漂亮;相反,当孩子表现出紧张和创作困难时,只有努力改善其家庭氛围才能真正帮他克服困难。

2,孩子已经接触简笔画填色书等导致不会画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的答案一样,因为同样都是习惯了复制与临摹,所以可以详见上面一段「第三种情况」的解决办法。

3,怎样才是真正的儿童美术班?

首先要说明一点,集体活动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对独生子女而言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不必因为担心美术班会毁灭孩子的创造力就禁锢住孩子不让孩子去美术班。正规的、自由民主氛围的美术班,会更好的发展孩子的潜在的创造力,让孩子自由表达,而且上美术班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合作和增强集体意识并且养成相互帮助的好习惯。

但是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美术班才是正规的、自由民主的美术班?

当你把孩子送到美术班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这是一个儿童美术班;也要确保这个美术班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帮助你的孩子表达自我

如何选择美术班,确保这个美术班能帮助孩子表达自我的主要的方法有三点。

第一点,可以试听一节课(一般会让试听的)。如果教师千篇一律的讲授、不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甚至有一套「模板」来教学,孩子必须按照模板来画,那肯定这个美术班不会帮助孩子表达与创造。而相反的,越是用简单(直抓重点),越多引导并让孩子发挥想像力的教学方式,越有可能让孩子自由发挥。这里请注意,不要担心教师讲的太少是不负责任,要知道,教师讲的越少孩子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如果真的不放心,那不妨多注意教师的举动:教师对待孩子的一个充满关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俯下身子、蹲下来和孩子交流的举动、一句句和孩子一样充满好奇的亲切的引导方式,就已经可以说明这是真正为了孩子而教育的老师和机构了。

第二,看课程设置。美术班肯定会告诉家长都教孩子什么,课程是怎么安排的。如果家长不懂,那么家长就可以问一下教师,这些课都会用到什么美术材料?请注意,这里非常重要!如果这些美术课程用到的材料翻来覆去就是铅笔、水彩笔、蜡笔、广告画材料,那么这个美术班的课程相对就比较单一,而如果美术班能够还用到拓印工具、木材、毛线、蔬菜瓜果等实物,小扣子、瓦楞纸、废弃的衣料等等等等生活中的物品来进行艺术创造活动,那么这个美术班的课程相对就比较丰富多彩,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总之,用的纸类的种类越多,用的非纸类非普通画材的种类越多,这个美术班在课程探索方面就做的越用心,越适合孩子的全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点也可以从美术班其他学生的作品中体现。看看其他往年的一些孩子的作品,如果全是「画」的作品,而没有其他如拓印、泥塑、拼贴等等作品,那么这个美术班就是比较单一的,而如果连「画」的内容都大同小异,甚至有明显老师帮忙涂改使其好看的痕迹,那么就更不要选择了。

第三,就是家长也可以和教师多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从老师对孩子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等方面,也可以看出教师的素养和这个美术班的水平。如果是经验丰富和理念自由的教师,他们往往乐于交谈,而且能够从很多方面来和家长进行交流,以及会多纬度、注重过程的评价孩子,而如果是单一且并无用心的美术班,教师一般只会关注孩子的作品的结果。

此外,还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取很多关于自己孩子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又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比如,你的孩子在集体里的表现如何?他在美术班里的反应是否与在家里的反应不同?他在创作的时候是否会念念有词?或是什么也不说?以及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信息。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朋友们,送孩子到美术班(真正的美术班)后就请不要期望你的孩子会画出「漂亮的」图画,因为创作「漂亮的」作品只是美术班里的例外个案。而且「漂亮的」往往也只是大人们眼中的僵化标准。

(此外,补充一点,有一种关于「线」的练习,确是可以练习的,而且是非常受用的。我在专栏里有写,可以前往查看:)

纸上影:美术教程 | 有一种摹写,作用比创作还要大!?

zhuanlan.zhihu.com图标

4,介绍几本美术教育类的优秀书籍?

有网友私信问我,恰好我以前曾经回答过类似问题,里面推荐的有详细的书单,所以直接复制链接了,请查阅以下这个问题里我的回答:

儿童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有科学的办法??

www.zhihu.com图标

--------------------------------------------------------------------------------

暂时就这些。后续更新。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与我一起探究美术教育的方法,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

美术教育:爱与智慧?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抑制想像力的过程,每天怕孩子抑制想像力,我就请问家长,你孩子能不能做画家,你心里没点b数吗?


我找不到科学的研究表明会影响想像力,但是不推荐孩子学复杂的绘画,也不推荐家长对孩子绘画有任何要求,就让孩子画著玩就行。


简笔画在中国家庭中是非常常见的,基本上每一个家庭都会有,简笔画轻松教会孩子画画的线条感和形象,但是孩子学习简笔画,虽然规整有型,像模像样,但大多只是简单模仿,没有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画作中也缺少了灵气。

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学习绘画的发展规律,一味的强调需要画的像,让还在涂鸦期的孩子过早的学习简笔画的技法,这样不仅会抑制孩子的想像力,还会妨碍孩子的创作和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涂鸦期,是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认知,过早的教孩子画形象会逐渐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自由表达的快乐以及由绘画而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

简笔画毫无疑问会让孩子的思维产生依赖性,因为孩子必须要遵循一个既定的边界线,所以孩子就缺乏了灵活性;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的体验,慢慢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变成了没有感情的画画机器。

也有家长听信了六岁之前不要让孩子学画画的观点,六岁之前不要孩子学画画,是指的画画的技法,而不是不引导孩子的画画兴趣。画画绝不是随意的涂鸦。可惜的课程设置、专业性的教育和发散性的思维的引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容易扼杀孩子画画的天性。

画当作兴趣来玩,而不是才艺来学。在孩子涂鸦中,ALK艺美绘儿童美术教育中心,强调以「艺术激发潜能」重视提升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让孩子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这样才能让他持续的画下去。

用心倾听孩子的画作。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画作都是用眼睛看,用嘴巴直接评判,这个画的不像,那个画的不对,这样不仅走不进孩子的内心,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所处的阶段和成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多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听画」的方式方法也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到了4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的画里的内容。

画画是孩子情感表达的工具,不必强求其他

家长送孩子去学画画,是想把孩子培养成画家吗?也不尽然吧!送孩子学画画,很多家长都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不识字的孩子,画画是他表达自我的手段。让孩子自由的表达,不要去帮助他表达。


不要武断的指鹿为马,简笔画原本就不只是为了幼儿学习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乱涂乱画跟简笔画更贴近,涂色画只是个娱乐,就像小孩子的玩具,所谓的艺术老师们为了自己引入、编纂的美术教程更高大上,自然要去攻击什么简笔画啊,涂色画啊,什么都是别人的好,我们国家幼师培训对老师的简笔画要求更多是把简笔画当作一种工具,不要上纲上线的说什么限制想像力!简笔画也不是就只让你照著画啊?!你得先想简笔画画什么,怎么画,想像力在前!否则你又能画出什么来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