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学思想都要去看古代圣贤的书,比如都会去读庄子的书。难道现代人无法根据现实,结合现实,给出符合时代思想道德精神品质的结论吗?古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现代大不相同,是否所有的言论适合当下?


《墨子·公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因为留下来的都经历过历史的考验!!!

先来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比方,今天我们的所见所闻,文字、音乐、电影等著作,雨后春笋,参差不齐,但是五十年后,这些还剩多少?一百年呢?历史会过滤掉大部分杂质,留下来的精华供后人享用。

推此及彼,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代只有李白杜甫这些诗人吗?宋代只有苏轼辛弃疾这些词人吗?元朝只有我们知道的关汉卿马致远这些在写曲吗?明清又只有我们知道的那些小说吗?

其实,那时就跟我们现在一样,啥人都有,啥作品都有,然而历史每时每刻都在为后人筛选,好多歪瓜裂枣的作品都化为灰烬,那些不正的思想,也都成过眼云烟。

留下来的思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现今绝大多数思想,都能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谢邀,但这个问题,凭我的水准只能给你一个简单的回答。

首先,古人和现代人的时代的确不同,如果去比较,完全是两个世界。可人所以为人,有的东西与时代无关,是没有太大变化,也没有太大进步。比如,高端人士的思想境界,比如,人与人的交往。

假设我们设定一个数值,1-9,作为思想境界的标准。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高端人士的思想境界都达到了9,却都没有突破9。9之上的思想境界是什么,我们可能都难以想像。

普通人,是有区别的。普通的古人,大部分思想境界也就是1-3,毕竟受时代和文化的局限性。

那么普通的现代人,大部分思想境界大概也就是2-5,毕竟思想境界这种东西,不是生活必需的,但是受时代和教育的影响,怎么也高出一些。

可无论你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无论你的思想境界是12345678,都不重要,你高不过9。那你就得向9学习。哪怕你就是9,你还可以参考。

那么,你向现代的9学习和向古代的9学习,有区别么?毕竟我们数值化它以后,我们看得到,境界是相同的。

除非现代的人的思想境界有所突破,能到10,甚至10以上。

然而遗憾的是,如果9的思想境界就是圣人,如孔丘,释迦之辈。超越他们思想境界的人,恐怕暂时还没出现。

而同为思想境界9的人,总结出来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既然前人已经说清楚了,后人又何必复述?

再简单一点说,比如1+1=2,古人已经总结出来了,是对的。你现代人就是再进步,你都要学1+1=2。同时也不需要你现代人再总结一次1+1=2了。无论你怎么进步,总有的东西是不变的。除非有一天不等于2了,你才能迭代掉这个公式。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希望不要有人杠在这上面拿高等数学什么的来BB。

——————————

另外针对性的回答一下。

难道现代人无法根据现实,结合现实,给出符合时代思想道德精神品质的结论吗?

善,就是最符合人类思想的品质。时代不管怎么变,人际交往中,人始终没有变化过。

你要符合时代的思想品质?有啊,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换成古代的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讲真,本质是一样的。

古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现代大不相同,是否所有的言论适合当下?

当然不是所有的言论都符合当下。可不符合当下的不被你接受啊,不被大众接受啊。不被接受的自然就被迭代了,被淘汰了。事实上早已经被淘汰掉了无数了。

你别看古文,古书里,好东西似乎挺多,但不被看到的更多,糟粕也更多。

不是有句话说,你心中有善,处处是善,你心中有恶,处处是恶。

你觉得现代人学思想都要去看古代圣贤的书,我还觉得大家都在看马列思想,毛邓文集呢。其实都是主观看法。

你要真调查了你会发现,喜欢古代哲学思想的,还真是少数群体。大部分人也就是看过一点,能BB个两句,你跟他多说一点,可能就说不下去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学习思想都是要去看古人的写的书?」其实真不存在的,只是你的主观让你这么去认为罢了。


为什么是吧。

的确是有这么个倾向;不仅是现代有,古代也有。很多古人也倾向向更古老的时代寻求答案;他们也会觉得更古老的时代存有更伟大的智慧和更优秀的文明,否则也不会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话了(语出明朝张叔大,明朝还不算太古,不过至少代表一种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观察世界,按时光推移算,无非只有三种可能:过去、现在、未来。

咱们来看发明这句话的张叔大——张居正,是个什么人?他是明朝变法的领袖人物,并且在变法的过程中,毫无意外,他遭到了巨大的压力。

站在张居正的角度来看,会不会觉得,为什么?为什么我要为国家做点事,会有这么多人反对?这样下去,国家还有什么希望?还有没有未来?

那么张居正有否可能对人世感到绝望?

当他感到绝望时,他应该向谁求助?须知张居正可是当朝首辅,那就意味著下面有很多人不如他,上面?难道他向皇上求助?那皇上要他干什么?

现世已经难以药救了,这样下去,将来无疑也是没有希望的,何况将来还未来,去向将来寻求帮助,有什么用?

那你说,除了放眼历朝,他还能做什么?

我个人就是个很崇古的人,我最喜欢的人名是「颜师古」。

「人们」会向古代去求助,这个「人们」,通常不会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之流,而是站在阶级顶端,力图运用权力报国的人,或是站在思想顶峰,力图为人为己寻求个人生答案的人。

这些人已经到达了或有形或无形的高端,向现世人求助?你让他们向谁求助?现世又有谁能给他们满意的答案?

何况古时,也确实有些值得当代人唏嘘的事情。

都知道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中有一位禹王,即治水的大禹,传说他在位时,有一次招集族人开会,有个部族的首领防风氏,因为迟到了一小忽而,让禹王给斩了。(百度百科说是孔子瞎编的,对于这个看法,我不与置评,因为我暂无证据证明它是错的,不过也没法证明它是对的。)

这样严格的治下之风,如果放到张居正那个时代,你说他会不会欣喜若狂?令可行,禁可止。他想为国家做事的志向,会不会更顺利?

那你说,不向古代求助,又向谁求助?


不是说我们学习思想都要去看古人写的书,你要想你思想达到更深层次,肯定很多东西都可以对你有所帮助的,比如你看现代的书,人生中的一些经历和往事,也会对你的思想产生影响。

如果只是看古代的书,很可能也会变成一个思想沉闷,古板的书呆子,我们要想有思想的深化,除了古人的书,现代的科技现代的知识也一样不可以缺少。

不久之前听过一位大师说的,他说他从小就学习孔子、庄子等,看过很多的著作,但是他也一样要学习现代的知识,不然就会脱节,不能两者加起来好好的利用和变成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而之所以很多人要看古人的书,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对于自己的思想,感悟比常人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了;还有古人的书流传了近千年,到现在依然如此流行,说明一定是有他值得借鉴的东西,学习的东西,这些跟现代的畅销书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所以说,看一个人的书有没有价值,要看这个人离世后是否依然畅销,依然多人追捧。只有经过时代的长流而依然存在坚毅不倒的著作,才是值得我们去熟读的。


我看这个问题的等同问题就是——思想能不能独立产生?

但这个提问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否认了历史的一脉相承,觉得从封建社会到当今社会是跃进式的改变(也可以说是断崖式的改变),但是呢?我们并不能俯瞰历史思想的全景,也不能信手拈来进行庖丁解牛。

那么,对于正在产生现代思想的人来说,能够窥探全貌的历史思想无疑是对自己未完成思想会有所帮助和借鉴作用,所以说,古今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想成为现今时代的思想者,应当要知道,忽视古代先贤的观察和结论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太多的权威也有其弊端性,一个就是时代特有(新时代下的XXX特色xxxxxxx),第二个弊端就是权威是会对后参考者产生综合想像力的压迫。就如你准备看一部电影时,应该先看电影而不是先看剧评。

励志观察和总结社会的人,还要承认一种限制,那就是个人经历和社会框架的限制,而对古人思想的研读就能一定程度突破这种限制,产生时代交错感的时候或许能从那个时代的展望/未来/症结得到这个时代的果实,想必这不仅仅需要与古老的时空对话,还需要站在你思想之外去审视你自己。

新思想不是水变油;更可能是一种水升成汽,汽凝成云,云聚成雨,雨润万物这种各自璀璨各自成就的过程,在各自合适的时候出现就是最好的状态。


因为很多问题其实古人早就已经解决了,只要你翻古书去理解那种思想,就能沿著这种解决当下的问题。

还有很多现象,古人也早就创建了理论体系,系统地解释过了,只是蔽于西方文化冲击,很多人都陷在其中却不能从源头上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虽然说古代各方面水平比现在落后许多,但是思想上,早已建立了几乎完备的体系,而且不只是一家,是百家好吗?根据各方面限制条件来选择学习运用,几乎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出自钟嵘《诗品》,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惊叹人类的所有情感原来可以浓缩在这样一段话中,古之圣贤已后人留下如此绚丽的文化遗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如饥似渴地从中撷取呢?)


很简单,搞创新之前,必须要查文献,否则重复了怎么办?!



思想和智慧是要经过锤炼的,不经历千年的大浪淘沙,怎么可能出来金子呢。

因为中国思想的根源是公元前后那几百年,后期只是不断的扩充和解释,外加贯彻到治国安民、修身养性上,到清朝,没有外来文化的融合,结果就造成耻辱的一百年。因此古人的思想是理解我们今天思想的最好入手。


因为古人是大部分思想的源头,也是现实社会一些问题背后思想的源头。


如果是想从已知的一条路走下去,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嘛,如果自己找到一条路,就借鉴开路的经验,或许能在古往今来这么多人中找到一个志同道合之人


阳光下并无新鲜事,已有的事势必再有,已行的事,势必再行。我们的作为不过是古人的延续重复罢了。


向智慧的古人学习是对的。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心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不变的。关键是如何辨别那些古代圣贤的书中所写,是否正确、是否客观。那些愚民的内容还是荒谬的,不学也罢。读读《孙子兵法》,读读《鬼谷子》,读读《韩非子》等。至于统治者所编辑的历史书,或许有些事实,但虚假的、欺骗性的内容也很多,需要很好的辨别力。


真正杰出的思想家很少,而从古到今是几千年的文明,其中是时间为单位。足够长的时间生长足够的文明。

时代的更迭,追求的价值和文明又不同。真正意义上超脱时代而普适任何阶段的思想家是不存在的。只有不断地完善,伟大的思想家离不开时代的社会意义和现象,思想工作者都如此。

所以形成流派和宗教。所有的流传和被接受的思想都是广泛意义被提出的思想。真正革新颠覆传统的思想很难在当时被认可。思想的广泛流传在于稳定和发展一个当时的时代。而颠覆则需要时间被认可,当社会发展到足够认可一个新的思想,这个思想才具有普遍意义。

就如宗教和生物进化论。等到生物进化论被认可,难道生物进化论又真的正确。只有新的思想家领导社会,才能革新。

那些过往的年代,流传下来的伟大思想家。伟大的人是很少的,只是出现的时间点不同。将来还会出现,我们也将成为历史。所以只是学习伟大的人,而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历史上伟大的人。

只有社会有足够的文明,人们通过这些指引发展新的文明。要有足够的底蕴,加快更新迭代,就会出现灿烂群星。


因为许多问题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而古人的见解比较单纯,就事论事,不掺杂名利,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有他必然的普适性。而且,经过时间的洗礼,大部分古人的糟粕都被洗刷掉了。现代人的理论什么的,没有经过时间的验证,可能不系统,不完善。借鉴今人可能未必正确。所以,借鉴古人之经典很有必要。当然了,谁要是不动脑筋照搬古人,那就十分可笑,那叫傻。借鉴古人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而不是形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