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常年东征西伐不是已经国库空虚了吗?为什么后来18世纪又产生了以奢华为主的洛可可文化?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著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拚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著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著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著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洛可可重灾区恰恰是一众中欧穷国


财政崩溃国库空虚是中短期的经济波动,而经济增长是长期趋势。路易十四晚年的穷兵黩武的确让法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一个大国的经济长期增长,却和这些短期冲击关系不大——一战后和二战后的德国遭受了重创,但是战后十年就再度超英赶法,原因无他,在技术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决定经济增长的其实就是资本和人口总量,而战争,经济危机,财政崩溃,对于这两者造成的冲击很小,除非引起了领土的大幅变动。那么在十七世纪,放眼望去,西班牙人口是法国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奥地利人口也就是法国的一半左右,且技术远远落后于法国,德意志地区还是小国林立,荷兰虽然发达但是毕竟国小民寡。法国当时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且与英荷并列为西欧工商业最发达,技术较先进的国家。人口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让法国(以及英国)成为了欧洲经济领跑的两个巨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路易十四的战争的确造成了很强的短期冲击。在十八世纪第二和第三个十年,法国的确也在国际上消停了一些,在弗勒里等人的治理下,法国经济也得以恢复。洛可可艺术的兴起是在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后的事情了,此时法国经济早已恢复,甚至又投入重金和英国打了一场世界大战。


在欧洲和法国经济史领域,有一个不太被中国人注意的关键现象:在18世纪,法国成为第一个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国家,比欧洲其他国家早半个世纪。

14世纪法国人口1600万,占欧洲人口1/6以上。在18世纪,法国人口等同于英国、普鲁士之和,而到20世纪初,德国人口反超法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很复杂,但以人口因素为核心,路易十四东征西伐和当时的法国人口体量是匹配的,当时法国本来就能供养超过其他国家的军队,奢华的洛可可文化和穷兵黩武并不冲突。

法国18世纪初的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那些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没有出现。


统治特权阶级在国家患难危机的时候依然奢靡无度也不是法国18世纪独有的情况。

当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国库空虚不代表贵族和资本家穷。打仗可以抢到贸易优先权。欧洲大陆贸易发达公司众多,现代金融结构已经形成。法国物产丰富,殖民地资源充足。英国国内政治动荡无暇牵制。如果当真出现崩溃式经济危机就不是大革命而是直接巴黎公社运动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