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直期,官式建筑的审美确实是走进死胡同了。拿各地的衙门来说真的是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中规中矩,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亮点,而且一堆一堆没檐的硬山顶真的是丑哭。审美趣味到这份上就差不多只剩园林了,而且越是非官方的越好看,所以清朝的皇帝没事儿也不爱在宫里多待,不是在圆明园就是在避暑山庄。现在去北京旅游,故宫不去不行,但多转转就会发现,如果能长住的话还是恭王府最舒服。


坐标山西,文博专业,古建爱好者,看过的古建也不少了。确实,元明清建筑相比宋以前的建筑有不小的差距,元朝建筑粗制滥造,柱子都是弯弯曲曲的,用今天的话讲,豆腐渣工程。明清建筑斗栱基本不在起到承重作用,斗栱与柱子的比例越来越小,总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总体感觉并不美观。宋以前的建筑,斗栱一般很大,与柱子比例协调,以梁先生评价佛光寺而言,斗拱宏大,出檐深远。当然了,元明清建筑的优秀代表在山西也很多,万荣飞云楼,乾隆朝遗建,上世纪重修,整体感觉却也不输佛宫寺释迦塔。


现代主义的观念明清之前更接近结构理性,而且之前不管是斗拱、梭柱还是屋面都可以用功能性和结构合理性的解释让这类做法逻辑自恰,而且用现代理念诠释古建筑,更多的还在于空间上的,后期的大木作就如同巴洛克重在表达装饰语言,反而在空间和结构上的进展很少.

当然换一个角度或者局部的来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美丑的问题看你的依据和针对的点,要辩证的看问题. 对古建筑美丑的判断本来早就不是现在需要讨论的议题了.


也不知道你是不是看了中建史教材得出这么个结论。(手动狗头)

各个时期的大木作都有本身的特色,单纯的说美丑更多的就只是个人喜好问题了。虽然我也不喜欢明清时期的。过于繁复的手法堆砌,做样子的装饰变多了。中建史里对这里的总结还是很到位的,制度的尽头。毕竟是最后的封建王朝,唯物史观写就的教材,听上去总有一些刻板。

不过明清时期的园林和民居却是很有灵性,在近几十年也是被学者研究最多的,经常会学习的。

一定要究其原因的话,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木材经过上千年的砍伐,以至于康熙修缮故宫的时候,江南的合格原木都很难凑齐。很多精巧的构造由于费工费料都被简化了,很多"样子货"开始流行,例如纯装饰的斗拱。再者,文化的禁锢也使得官家样式很难有发展进步,外部缺少交流,内部稳求不进。反而民间文化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开出了新枝,文人的抱负疏解到了园林里,民居里,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同样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一些民间建筑注入了活力,尤其是江南的民居和一些例如纺织工坊的生产建筑,相应的一些文化娱乐建筑也在进步。

所以如果你只是说官家的大木作,那么无疑明清时期比较无聊,但是放眼更广阔的民间建筑就会发现很多惊喜。


可能你是讨厌这种明清官式建筑吧

很多人觉得明清官式花,唐宋建筑更加『素』,但实际上只是褪色了

宋彩画还原

我国古代实际上蛮喜欢搞彩绘的

飞云楼,榆次城隍庙,玄神楼都是明清改建过的,明清很多建筑那斗拱也是大得不得了。

所以说这就是个审美问题,我认为没什么丑不丑的。

不然你到乡下去,看看那里的古建,或许有可能找到『很像日本的建筑』【笑】荒废在那里,你可能又有感而发『我国人民是不是越来越没有审美』了。


我直接怀疑你不认识多少「后期古建筑」,

多了解点山西,云南的古建筑也不至于说出这么搞笑的言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