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长大的,但父母都是外地来的。我真的搞不清楚这座城市的本质究竟在哪里。虽然这里应有尽有,有艺术有娱乐,但感觉人们不是真的在享受生活,一切都很肤浅。补充:可能我问题的表达有问题,我其实想了解的是上海的文化这方面的。虽然说是海派文化,但这种混杂的文化的中心到底是什么呢?这种文化中人会不会很容易产生迷茫感呢?

以上都是我个人主观感受,因为作为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的经历,所以只能这样肤浅地表述了,还请各位海涵。


上海市区和老闵行的大多数人都是民国从周边地区的外地人通过学习市区本地人的方言从而融合成为一体的单一上海人群体的后代,不同祖籍的人一边摩擦、一边鄙视、到一边合作、一边理解、一边接纳。当年闹得最凶的「上海人歧视苏北人」今天反而在上海本土消失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以前「地位高」的江南人移民和「地位低」的江北人移民早就变成一家人了,讲的话以及行为模式都是一体的,谁还去追究祖上干了什么事呢?

所以,比起方言,上海的行为模式才是决定是否能够融入的条件。而作为上海人,我不觉得非得跟别人嘻嘻哈哈地「融入」才算融入,就好比现在到了日本,其他地方的有些同胞老是去有意无意讨好日本人,非得跟他们套近乎,美其名曰「融入」。而早已习惯上海模式的我也是无障碍适应日本模式,因为我觉得都差不多,只需要你----

言而有信、委婉坚定、摊开说清、平等交流、事前免责、管好自家三分地、不多说无用之话、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等,这个社会自然会接纳你,而不是想著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揩油、一有事就靠关系、无限制消耗别人等等。所以我觉得在日本过得很自在,感觉他们的社会模式是上海模式的一个强化版。

说句不好听的,融入不进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学会这一套处事方法和原则。大都市,从弄堂里的人挤人到现在市区水泥森林的人挤人,其实都是一样的,正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大家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和眼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不引起矛盾。这样就形成了特有的一套行为模式。

其实无论是上海也好日本也好,大家看的都是实事,而不是除了必要客套之外的假客气。

至于娱乐消遣,有其他答主说了,你非要一群没事干的大肚子男人凌晨一边吃著麻辣烫烧烤一边彻夜打麻将这才算是有烟火气的消遣吗?恐怕第一,移民地周边的江南小吃也没有适合吃一晚上的东西吧,第二,吴淮地区也没有半夜不睡觉的自古习俗吧,第三,男人都这副样子谁好好上班,谁来运转这座命脉城市呢?

最后总结一下上海人的行为模式,精简版:

好用眼神就弗会得动嘴巴

好动嘴巴就弗会得打相打

关我啥事体 拨侬搭啥界?

————

利益相关:

非出生于上海,属于回沪上海人,有一半外族血统。

其实七岁刚回来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但现在想想本质的差别就是,熟悉的亲属和关系网突然远离了,觉得无依无靠,这恐怕才是觉得无法融入的原因吧。后来,也是因为一些行为模式和周围的人不同,也会产生疏离感(比如事前没有强调风险就拉人做事儿,事后容易扯皮,自然就觉得被排斥了等)。不过过了这么多年,经过互相理解、体谅以及了解了这座城市形成的过程(上文有提到),已经早就意识不到和别人的行为模式的区别了,「自己人」的定义老早也从以前呆的地方的人和我族同胞变成了上海人。所以我觉得,有时候越是刻意去寻求这种归属感、认同感,越是难以去真正获得它。而这种感觉反而是需要你去浸润,去理解,去拥抱这个社会的时候才能得到。


楼主,既然你还是个学生,我推断你最晚不会早于1998年出生,等你有自我意识和记忆的时候,怎么也进入2000年了吧……

2000年以后,上海早就进入了没有文化的状态,浦东开发都进行了10年了,新外地人纷纷涌入。上海人,包括80年代之前进入上海的「老」外地人,都开始陆陆续续从市中心赶出去了,哪里还有什么文化在?而你父母又不是上海的,能给你灌输多少上海文化的东西?他们是在淮海路喝过咖啡,还是在大舞台看过演出,他们是去老图书馆看过书,还是在外滩压过马路谈的恋爱?都没有吧,那你从小又有什么成长环境去感受上海呢?等你上了小学,能进少年宫的时候,2010年前后的少年宫,也早就成了挤破头的免费兴趣班了,和我们小时候 ,跟著少年宫老师,参加各类市内的演出和比赛,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哪里来的文化感?而且你的小学老师要是敢在课上讲上海话,那可是要扣工资的,导致你现在对上海话,最多也就是会听不会讲吧……所以,你要的归属感从何而来呢?

哦,对了,你小时候春游秋游,逛的是野生动物园吧,可我们小时候,一般都是长风公园,中山公园等,野生公园全国都有,都差不多……可是长风公园勇敢者的道路,是多少上海人心目中的集体回忆呢?没有这份集体回忆,你又哪来的归属感呢?对了,勇敢者的道路,也是2000年后,哪个傻逼小孩儿出了事儿,结果上地方新闻了,后来就拆了,拆了……而2000年以后,拆的又何止一个勇敢者道路呢……


因为你不是后浪啊,孩子……

我也不是后浪,

我在上海土生土长那么多年,撇开社会关系不说,这地儿也没给我归属感……

以前有一些归属感的小地块,拆的拆,迁的迁,都没了。

我的青春,我的回忆,都被赶到了郊区农村。

我也不歧视当农民,但是让我当农民得给我块地啊……

结果,新起来的高楼大厦,跟我没毛关系,滚到农村去了,又不给地种……

归属感都被拿去喂狗了。

(ps:所以我也不知道我账号里的土豪标签怎么来的,农村鸽子笼说的就是我家,还土豪……)

所以,我一土生土长的老汉都没归属感,你凭啥有归属感?

你说得对,有艺术,有娱乐,但人们不是在享受生活,所以学我啊,躺倒。

我没法享受生活,就让生活来享受我吧,也挺好。

==============

关于土豪和动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城中村拆迁出土豪。

那么问题来了,你以为城中村里住的都是什么人,我配么……


几十年前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们都成为了上海人,说著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同时还保留著自己家乡的一些方言(苏北话、苏州话、宁波话、粤语、北方方言等,老一辈的里弄里都能体现出来)并把自己家乡的习俗带来上海与本地文化交融形,所以现代上海人民的祖籍是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

上海的理念就是海纳百川,近百年时间里从东西方的文化到国内南北方的文化都汇聚于此。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你和我说没有归属感,还是你不愿意归属于上海?是城市与你格格不入,还是你不愿意融入这个城市?


因为你既不够富,又不够穷,

如果你足够富有,那么你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你也根本不会关注别人有没有享受生活,我想你会很有归属感,因为这里给了你足够的享受,

但很遗憾我们绝大多数都做不到足够富有,

那如果你足够贫穷呢,你会很感激这座城市给你的机会,给你提供的平台,你会体会到付出后收到回报带来的喜悦和激动,一步一步改变命运的感觉会给你足够的归属感,

(同样道理,我想你的父母作为一代移民会比你有归属感的多,因为他们经历了付出回报的过程,一步一步在这里成家立业给你创造了可能比他们小时候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大部分人很幸运也不是特别贫穷,

那么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你在上海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回忆,不够快乐,触不到这座城市的内核,没办法足够融入,不是你不想,只是你不能,

身边的繁华触手可及,但偏偏跟你没什么太大关系,这座移民城市背景下身边天南地北的朋友可能更多,上海的文化在移民的冲击下越来越淡,

(题目下上海朋友在拿几十年前的情况类比,这也很不恰当,当年没有现在这么庞大的人口流动,同样没有这么大比例的外来人口)

而且相比于其他绝大部分城市,这是一个新生的城市,历史很短,而且还有一部分是不太适合宣传的租界时代、民国时代,

本地自认独醒的有识之士在为了所谓文化独立性、话语权奋si斗bi,无所谓的大多数本地人则是佛系的态度,甚至上海话都不太会说了,

而外地人就在这个夹缝里摇摆,参与不进任何一方,当然任何一方也都不在乎外地人,这里的好与坏好像都跟你没关系,没有荣誉感,也没有为这里而战的意愿,

也许等你毕业了,经历了奋斗收获的阶段,比如从小房子换到了大房子,也就有了归属感,

或者奋斗了以后没得到足够的回报,更加导致了疏离感,这也很正常,

但我确实对题主这样的现状表示遗憾,我一个上海同学也是类似题主这样的,没有家乡没有根,如浮萍一样飘荡在这里,没有归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