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長大的,但父母都是外地來的。我真的搞不清楚這座城市的本質究竟在哪裡。雖然這裡應有盡有,有藝術有娛樂,但感覺人們不是真的在享受生活,一切都很膚淺。補充:可能我問題的表達有問題,我其實想了解的是上海的文化這方面的。雖然說是海派文化,但這種混雜的文化的中心到底是什麼呢?這種文化中人會不會很容易產生迷茫感呢?

以上都是我個人主觀感受,因為作為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社會的經歷,所以只能這樣膚淺地表述了,還請各位海涵。


上海市區和老閔行的大多數人都是民國從周邊地區的外地人通過學習市區本地人的方言從而融合成為一體的單一上海人羣體的後代,不同祖籍的人一邊摩擦、一邊鄙視、到一邊合作、一邊理解、一邊接納。當年鬧得最兇的「上海人歧視蘇北人」今天反而在上海本土消失了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因為以前「地位高」的江南人移民和「地位低」的江北人移民早就變成一家人了,講的話以及行為模式都是一體的,誰還去追究祖上幹了什麼事呢?

所以,比起方言,上海的行為模式纔是決定是否能夠融入的條件。而作為上海人,我不覺得非得跟別人嘻嘻哈哈地「融入」纔算融入,就好比現在到了日本,其他地方的有些同胞老是去有意無意討好日本人,非得跟他們套近乎,美其名曰「融入」。而早已習慣上海模式的我也是無障礙適應日本模式,因為我覺得都差不多,只需要你----

言而有信、委婉堅定、攤開說清、平等交流、事前免責、管好自家三分地、不多說無用之話、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等,這個社會自然會接納你,而不是想著什麼事情都要插一腳、揩油、一有事就靠關係、無限制消耗別人等等。所以我覺得在日本過得很自在,感覺他們的社會模式是上海模式的一個強化版。

說句不好聽的,融入不進來,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學會這一套處事方法和原則。大都市,從弄堂裏的人擠人到現在市區水泥森林的人擠人,其實都是一樣的,正因為抬頭不見低頭見,所以大家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和眼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才能不引起矛盾。這樣就形成了特有的一套行為模式。

其實無論是上海也好日本也好,大家看的都是實事,而不是除了必要客套之外的假客氣。

至於娛樂消遣,有其他答主說了,你非要一羣沒事幹的大肚子男人凌晨一邊喫著麻辣燙燒烤一邊徹夜打麻將這纔算是有煙火氣的消遣嗎?恐怕第一,移民地周邊的江南小喫也沒有適合喫一晚上的東西吧,第二,吳淮地區也沒有半夜不睡覺的自古習俗吧,第三,男人都這副樣子誰好好上班,誰來運轉這座命脈城市呢?

最後總結一下上海人的行為模式,精簡版:

好用眼神就弗會得動嘴巴

好動嘴巴就弗會得打相打

關我啥事體 撥儂搭啥界?

————

利益相關:

非出生於上海,屬於回滬上海人,有一半外族血統。

其實七歲剛回來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但現在想想本質的差別就是,熟悉的親屬和關係網突然遠離了,覺得無依無靠,這恐怕纔是覺得無法融入的原因吧。後來,也是因為一些行為模式和周圍的人不同,也會產生疏離感(比如事前沒有強調風險就拉人做事兒,事後容易扯皮,自然就覺得被排斥了等)。不過過了這麼多年,經過互相理解、體諒以及瞭解了這座城市形成的過程(上文有提到),已經早就意識不到和別人的行為模式的區別了,「自己人」的定義老早也從以前呆的地方的人和我族同胞變成了上海人。所以我覺得,有時候越是刻意去尋求這種歸屬感、認同感,越是難以去真正獲得它。而這種感覺反而是需要你去浸潤,去理解,去擁抱這個社會的時候才能得到。


樓主,既然你還是個學生,我推斷你最晚不會早於1998年出生,等你有自我意識和記憶的時候,怎麼也進入2000年了吧……

2000年以後,上海早就進入了沒有文化的狀態,浦東開發都進行了10年了,新外地人紛紛湧入。上海人,包括80年代之前進入上海的「老」外地人,都開始陸陸續續從市中心趕出去了,哪裡還有什麼文化在?而你父母又不是上海的,能給你灌輸多少上海文化的東西?他們是在淮海路喝過咖啡,還是在大舞臺看過演出,他們是去老圖書館看過書,還是在外灘壓過馬路談的戀愛?都沒有吧,那你從小又有什麼成長環境去感受上海呢?等你上了小學,能進少年宮的時候,2010年前後的少年宮,也早就成了擠破頭的免費興趣班了,和我們小時候 ,跟著少年宮老師,參加各類市內的演出和比賽,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你哪裡來的文化感?而且你的小學老師要是敢在課上講上海話,那可是要扣工資的,導致你現在對上海話,最多也就是會聽不會講吧……所以,你要的歸屬感從何而來呢?

哦,對了,你小時候春遊秋遊,逛的是野生動物園吧,可我們小時候,一般都是長風公園,中山公園等,野生公園全國都有,都差不多……可是長風公園勇敢者的道路,是多少上海人心目中的集體回憶呢?沒有這份集體回憶,你又哪來的歸屬感呢?對了,勇敢者的道路,也是2000年後,哪個傻逼小孩兒出了事兒,結果上地方新聞了,後來就拆了,拆了……而2000年以後,拆的又何止一個勇敢者道路呢……


因為你不是後浪啊,孩子……

我也不是後浪,

我在上海土生土長那麼多年,撇開社會關係不說,這地兒也沒給我歸屬感……

以前有一些歸屬感的小地塊,拆的拆,遷的遷,都沒了。

我的青春,我的回憶,都被趕到了郊區農村。

我也不歧視當農民,但是讓我當農民得給我塊地啊……

結果,新起來的高樓大廈,跟我沒毛關係,滾到農村去了,又不給地種……

歸屬感都被拿去餵狗了。

(ps:所以我也不知道我賬號裏的土豪標籤怎麼來的,農村鴿子籠說的就是我家,還土豪……)

所以,我一土生土長的老漢都沒歸屬感,你憑啥有歸屬感?

你說得對,有藝術,有娛樂,但人們不是在享受生活,所以學我啊,躺倒。

我沒法享受生活,就讓生活來享受我吧,也挺好。

==============

關於土豪和動遷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城中村拆遷出土豪。

那麼問題來了,你以為城中村裡住的都是什麼人,我配麼……


幾十年前從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全國各地來上海的人們都成為了上海人,說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同時還保留著自己家鄉的一些方言(蘇北話、蘇州話、寧波話、粵語、北方方言等,老一輩的里弄裏都能體現出來)並把自己家鄉的習俗帶來上海與本地文化交融形,所以現代上海人民的祖籍是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的。

上海的理念就是海納百川,近百年時間裡從東西方的文化到國內南北方的文化都匯聚於此。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你和我說沒有歸屬感,還是你不願意歸屬於上海?是城市與你格格不入,還是你不願意融入這個城市?


因為你既不夠富,又不夠窮,

如果你足夠富有,那麼你就可以盡情享受生活,你也根本不會關注別人有沒有享受生活,我想你會很有歸屬感,因為這裡給了你足夠的享受,

但很遺憾我們絕大多數都做不到足夠富有,

那如果你足夠貧窮呢,你會很感激這座城市給你的機會,給你提供的平臺,你會體會到付出後收到回報帶來的喜悅和激動,一步一步改變命運的感覺會給你足夠的歸屬感,

(同樣道理,我想你的父母作為一代移民會比你有歸屬感的多,因為他們經歷了付出回報的過程,一步一步在這裡成家立業給你創造了可能比他們小時候更好的生活條件)

但大部分人很幸運也不是特別貧窮,

那麼就出現這樣的問題,你在上海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回憶,不夠快樂,觸不到這座城市的內核,沒辦法足夠融入,不是你不想,只是你不能,

身邊的繁華觸手可及,但偏偏跟你沒什麼太大關係,這座移民城市背景下身邊天南地北的朋友可能更多,上海的文化在移民的衝擊下越來越淡,

(題目下上海朋友在拿幾十年前的情況類比,這也很不恰當,當年沒有現在這麼龐大的人口流動,同樣沒有這麼大比例的外來人口)

而且相比於其他絕大部分城市,這是一個新生的城市,歷史很短,而且還有一部分是不太適合宣傳的租界時代、民國時代,

本地自認獨醒的有識之士在為了所謂文化獨立性、話語權奮si鬥bi,無所謂的大多數本地人則是佛系的態度,甚至上海話都不太會說了,

而外地人就在這個夾縫裡搖擺,參與不進任何一方,當然任何一方也都不在乎外地人,這裡的好與壞好像都跟你沒關係,沒有榮譽感,也沒有為這裡而戰的意願,

也許等你畢業了,經歷了奮鬥收穫的階段,比如從小房子換到了大房子,也就有了歸屬感,

或者奮鬥了以後沒得到足夠的回報,更加導致了疏離感,這也很正常,

但我確實對題主這樣的現狀表示遺憾,我一個上海同學也是類似題主這樣的,沒有家鄉沒有根,如浮萍一樣飄蕩在這裡,沒有歸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