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在經濟學中,就像是在物理學中的「光滑地面」或者「真空中的靜電場」一樣,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正如現實中不存在完全光滑的地面一樣,現實中也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所謂「理性人」,就是經濟學上定義的,偏好符合完備性和傳遞性,並且目標是效用最大化的人。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去研究它呢?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基準(benchmark)。因為「理性人」有著一些非常好的性質,研究起來非常簡單,因而比較適合作為基準模型。這種將現實生活高度抽象出基準模型的研究方法,在經濟學中運用的很多,比如完全競爭市場等。

我們只有把這種有很多假設約束的基準模型研究透徹之後,方可慢慢放鬆假設,去更加貼近現實。比如將完全競爭市場模型中供給者無限的假設放鬆,就是不完全競爭問題;把信息對稱的假設放鬆,就是信息不對稱問題,等等。當然,對於「理性人」假設,也有人試圖放鬆該假設,行為經濟學就是研究這個的。

因此對於題主問的「是否可行」,我認為,這種假設當然不很貼合現實,但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照,提供了一種看問題的視角,並且可以通過慢慢放鬆假設來更加貼近現實。


有一個把理論和現實搞混的大一新生。


很明顯,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只適合於比較特殊的情形,畢竟現實中的人都是有限理性。但是在研究某些問題的時候,理性人的前提假設確是必須的。比如說應用到博弈論中,兩個人博弈的時候都應該是無限理性,這樣做出的決定才是最優解或者是佔優策略。


你說的經濟學是什麼經濟學?如果是西方經濟學,是可行的,畢竟整個理論體系都是建立在這個前提上的;但是如果是行為經濟學,這個前提就不存在了,有個笑話,別人告訴兩個人,路上有100元,理性人說:路上不可能有100元,但實際上,有人確實可以撿到100元。這個人就是行為經濟人。哈哈哈


實際上不存在完全的理性人,完全的理性其實是反人性的。

如果針對非理性人來進行研究,發展出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應該說是近年來最火的經濟學分支了,這些年已經有好幾個行為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了。


真空球形雞,經濟理性人。


很顯然,理性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需要進行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原因


理性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行不行


經濟學中的 「理性人」 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取決於研究者的定義。用不同的假設可以定義出不同的 「理性人」。越複雜而貼近現實的假設可以讓模型中的理性人越貼近現實中人的特點,從而模擬出人真實的行為,從而讓研究結果更加精確和可信。但是與此同時模型就越複雜乃至現有的數學工具無法得到模型的封閉解 (Closed-form solution)。所以很多時候經濟學研究為了得到結論不得不犧牲一些對理性人的假設。

理性人的基本定義是在經濟行為中尋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定義不同的效用函數會改變理性人的定義。越複雜並貼合現實的效用函數讓理性人越可行。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具有主觀認知,


理性人只是一個理想模型,世界上不存在理性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我國法律的觀點是只存在一般人,不存在理性人。


行為經濟學當中認為人都是受情緒所影響,就像日本搶購手紙的心理是,用的手紙中國生產,疫情影響中國不能生產手紙了,開始囤貨,一個囤接著,羊群效應,大家都囤。

但一家三口也就三個屁股,結果囤了十個人夠用一年的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