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盈利,首先要理解成本,成本是為了達成某種特定目的而付出的價值。而盈利是達成目的過程中產生的附加價值。而成本是恆定不變的,盈利卻是變動的。

聽起來有點繞,簡單來說舉個例子。

麵包是一個價,肉餅是一個價,西紅柿是一個價。當然買來以後成本,價值和價格是一樣的。但是做成漢堡以後,卻能賣到比這三樣總和更高的價格。而這裡的附加價值就出在自己做漢堡這個行為過程上,而且這裡的盈利是不可知的。

在銷售過程中,極有可能這個漢堡太難吃賣不出去,也有可能你碰上了某個富翁,富翁吃了覺得很棒,順手給了你一個億。所以才說這裡虧損和盈利都是意外。

這個問題放在證券市場上就更可以說明了,因為所有的價值都被簡化成為了一張張的股票。或許有利好的消息股票就漲了,股東與公司就一起盈利。也有可能突然發出一個利空的消息直接讓企業破產,股票隨即也變成了一張廢紙。

這不僅僅是出在商業活動,經濟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體現。

比如你追求一個女生,得知女生是學文學出身的,是一個十足的文藝女青年。所以你也花大量的時間去閱讀中外名家,總結大量的經驗,最後和女神成功的搭上話。你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是成本,成本的價值是恆定不變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你也成為了一個文藝青年,你發表的文章竟然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就是盈利。當然,在這個時間段裡面,你可能會陷入苦戀,毫無建樹,浪費時間,這就是虧損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你的目標達成不是用價值尺度來衡量的,不在盈利和虧損裡面。比如你經營一家企業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盈利,更不可能是為了虧損。就像你追文藝女青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你的時間過得更有價值,產生「盈利」一樣。

所以,盈利和虧損從本質上來講,都是超出了最終目的,也就都是意外了。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做同樣的一件事情,但是卻又不同的結果,其本質在於對於目標理解和自身行為的差異。太過於追求輸贏和盈虧的人,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就是在追求意外。所以才有那句名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啊。


也許是提出這種說法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活動幾乎盈虧平衡了。


那其實是從長期的宏觀視角上來看的。比如你從整個經濟體的視角來看,有的企業賺錢,有的企業虧錢,最後出來的平均利潤就是最基礎的回報率,也就是說,超出平均利潤的部分都是意外。

經濟學上說的利潤是指扣除了機會成本的,也就是平均資本回報率,後的利潤。


參考了一下網上的答案,基本上在說,盈利意味著你付出的成本獲得了超額回報,收益大於預期,盈利/虧損都是概率性事件。

我覺得還可以用長期均衡解釋。正常情況下企業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這時候是不盈利的(沒有額外利潤)。如果企業通過小規模壟斷/短暫的供不應求獲得超額利潤(盈利),意味著有更多的企業會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重新回歸均衡。所以盈利是偶然的,反過來講,虧損也是偶然的(過剩的企業退出市場,重新達致均衡)


這句話存在一系列前提假設,並且這些假設在現實情況中可以說基本不可能存在,比如完全競爭的市場,所有廠商賣的東西完全一樣,信息完全等等。

在長期內,如果某個行業盈利,就會吸引新的廠商加入,從而供給量提升,如果需求量沒有變化的話,就會引起價格的下降,利潤下降直到0.

但是我們每個經濟人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看的都是短期的情況,在短期內,廠商完全可以通過良好的經營和機遇的把握等因素獲得一定的利潤。


謝邀。

我的看法是:

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市場出清和市場均衡,也就是說供求平衡的時候,買方只願意出成本價購買,賣方只能賣出生產價格。


經濟學上說,凡是盈利都是橫財,凡是虧損都是橫貨,因為在盈利和虧損發生的瞬間人們會重新衡量該物品的價值,比如你突然知道你吃飯的碗是一個古董,價值十萬,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你盈利了,這是意外,你就會重新評估碗的價值是十萬,之後如果你想繼續盈利,你必須聽到新的升值消息。否則這個古董碗的價值就是你意料之類的


謝邀,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經濟學的盈利是什麼,經濟學中的利潤,也就是經濟利潤是指收入減去所有成本的的總和。這裡的成本既包含機會成本也包含顯成本(也就是會計成本) 我們通常所說的成本都不包括機會成本,這也就是造成一定的不同。包括機會成本後,獲得盈利的難度就會增加。這就使得盈利困難更加不可能。在經濟學中只有寡頭和壟斷市場的結構才有可能獲得長期的超額利潤,而這兩種市場進入的難度很大。大部分行業都是在競爭壟斷的結構經營的獲得盈利的難度極大。因此就只能是靠運氣成分了。


好像沒聽說過這個說法呀


肯定不是意外,因為現實世界不可能像理論那樣沒有摩擦,也就是肯定存在套利的空間。但在一系列嚴格的假定 比如完全競爭市場 理性人條件下,經濟利潤是為0的。我反而覺得 利潤恰好為0的時才是意外。從另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經濟持續增長,產出持續增加,那社會總財富也是增長的,實證數據給出了答案。


所以要做市場調查 要進行商業保密 要有熔斷機制 都是人為保護最低利潤


盈利是確定的嗎?一點麵粉一點水一點肉餡做成包子就可以賣兩塊錢,成本遠遠低於賣出的價格。如果沒有顧客買這個包子呢?計劃經濟下有多少張嘴就生產多少包子,盈利是確定的。可現在商家只能猜測明天有多少人進來我這個包子店,我該生產多少包子,賣不完只能扔掉。所以盈利都是意外,因為它不能根據麵粉肉餡的成本來推測盈利空間,不能確定盈利多少那不就是意外嘛!


經濟學從不說「盈利」是意外,而是說套利是意外。如果市場足夠有效,參與者只能以在物品價格等於物品價值的時候成交。


能量守恆


意外是指意料之外,能盈利說明有其他的個體能夠願意出高出你投資成本的價格接受你的項目或產品,這是意料之外的。人人都願意用低於你投資成本的價格,也指你虧損,這是肯定的,也是意料之內的,只是什麼位置和程度問題。所以但凡是能盈利肯定是有超出預想的價值體現。

在經濟學中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分析出了一個人在股票中做出一個投資決策後,他盈利或虧損 10%,20%的可能性,在充分條件下,是正負軸 18%,36%。


均衡模型認為在均衡點,只有邊際價格等於邊際生產成本時,生產者才會選擇生產並出售;另一方面,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一旦邊際價格大於生產成本,那麼總有攻擊者選擇降價。但是這只是理想情況下,並沒有考慮人的主觀意願以及信息的傳導過程等因素。

不確定性的補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