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喜歡經濟學,了解到哲學可以在經濟學有局限性的方面發生作用,經濟學結合心理學產生了行為經濟學,經濟學與哲學呢?


現成的事例就有啊——《奇葩說》第七季請來了哲學教授劉擎,雖說他和教經濟學的薛教授在節目里經常打情罵俏,相愛相殺,但還是能找到一些共同的邏輯基礎的。


譬如在「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不著家,子女要不要阻攔」那期節目中,劉擎教授講:

劉擎教授這段哲學論述講得多好啊~

「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尊重」,就包括了對他雖然可能犯錯,「但是可以由自己擔任這個(承擔)出錯風險和責任的人」的尊重......「因為這是她自己的生活

這恰好道出了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的真正含義。

「理性人」這三個字還真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並不是指絕對理性從不犯錯的「完美人」,而是從「第一人稱視角」來看待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非兒童、非精神病人),當他用真實行為選擇a而放棄b時,表明他的價值排序是a&>b。

當一個「世界上最頂級的肺科專家」選擇吸煙時(顯然他不需要任何人教他關於吸煙有害健康的知識),表明他從吸煙行為中得到爽的價值要大於多一些生命時間的價值;當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不著家時(當然你可以對她進行勸告,但最終決定還是得由她自己來做),表明她從瘋狂應援男明星過程中得到的價值要大於著家的價值;當你「真的有兩頭牛」並捐給國家一頭的時候,表明捐一頭牛給你帶來的榮譽感大於這一頭牛給你帶來的價值......僅此而已。

換而言之,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更加接近「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假設的意思——這個假設對兒童、精神不正常的成年人或者「巨嬰」是不適用的。

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里茨的《經濟學》教材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斯蒂格里茨《經濟學》

可以把經濟學家的觀點與劉擎老師的發言做一個對比。

在「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個概念上,當代哲學家與經濟學家找到了共同的邏輯基礎。


眾所周知,馬經與西經是不大兼容的。

我發現,主要的分歧就是出在「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個邏輯基礎上

卡爾.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基礎古代城邦社會的政治人,西方經濟學的邏輯基礎是現代市民社會的利己人。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人的「異化」概念——即城邦社會的公民「異化」成市民社會的利己人。後來他的興趣轉向了經濟學,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將人的異化概念擴展到勞動的異化。

馬克思所謂的「政治解放」,就是要通過「否定之否定」,把現代市民社會的「利己人」改造成「真正的人」,回歸到「人的本質」——古代城邦社會的政治人,走上一條通往古代城邦社會之路。(哈耶克表示非常理解)

這也是一種哲學和經濟學的結合。



經濟學是有哲學思想和方法的,經濟學是術,哲學是道。

經濟學的哲學思維邏輯大概有兩種。

一種是形而上學,柏拉圖的理念論,前提假設人是理性的,經濟學高度抽象就是數學。

以至於經濟學就是一些孤立靜止的概念,乾乾巴巴的幾條曲線。

鸚鵡如果會說供給需求,也是經濟學家。

一種是唯物辯證法,前提是人類經濟活動是複雜的,動態的,廣泛聯繫的。

人們往往是不理性的,經濟規律往往是失效的。

那麼兩種經濟學的局限性也是其哲學的局限。

所以經濟學的局限並不能被哲學彌補,反而是其病根。

前者的前提假設不合理,人並非完全的理性,人不是數學模型。

比如炒股票,按經濟學原理,人們應該高拋低吸。但實際上,人們的行為相反。

經濟學家按模型炒股會輸個精光。

後者考慮因素太多,太複雜,經濟學像是鍊金術,經濟學家是事後諸葛亮。


經濟學與哲學的結合,這個思路在政治哲學上可以廣泛見於各種功利主義的新發展,在科學哲學上可以廣泛見於各種偏愛直覺理論的延伸……

但是用哲學來「在經濟學有局限性的領域發揮作用」的,我從來都沒見過——因為現在的這個「有局限性的經濟學」,本來就是打哲學那裡來的(有本事先和作為經濟學基礎的那套哲學掐個試試)……


現代科學都是哲學的一部分,更形而上的哲學只是更加更加抽象的總結。問出你這樣的問題的人不該思考哲學,該去多讀讀專業書籍。

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學所。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了經濟學和哲學意義上的勞動異化理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