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減少,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均衡價格下降,但是根據需求定理,價格下降了需求量不就增加了嗎。這兩個觀點不自相矛盾嗎。同理,供給減少,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均衡價格上升,但根據供給定理價格上升,供給量不就增加了嗎。

大神下能解釋下這種現象嗎。

還有價格到底是供給決定的還是需求決定的,影響供給移動的因素,現實中具體有哪些。

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則我都背下來了,但應用到現實中,總會出現矛盾和想不通的地方,大神們能不能好好闡述下供給和需求的本質和應用,小弟給這拜謝了


能不能好好闡述下供給和需求的本質和應用?

看不懂主流經濟學的供求曲線、價格理論等等。它的定義很雅緻,圖形很雅觀,可我就是看不懂。

我下面說的,和主流經濟學大不同。同樣是供給需求價格,下述定義不同,意思不同,思路不同。

我們中國古人說,物以稀為貴。這是價格現象的實質,這是價格理論的精髓,是大智若愚的典範。

並不是價格它先存在,先降低,才增加了所謂需求。是貨物供給的數量太多,才賣得低,買的多。

並不是價格它先存在,先提高,才增加了所謂供給。是貨物供給的數量太少,才賣得高,買的少。

假設買家的數量一定,各自購買力一定,當貨物數量少就價高,進而就可以增加貨物。反之亦然。

貨物的數量(供給方面),貨幣的數量(需求方面),它倆是因,價格是果,它倆決定交換價格。

交換,是貨物貨幣的對流。

價格,是對流的貨幣貨物。

供給,是提供用於出售的貨物。供給量,是貨物提供量,是用於出賣(追求貨幣)的貨物量。

需求,是提供用於購買的貨幣。需求量,是貨幣提供量,是用於購買(追求貨物)的貨幣量。

用於出賣的貨物量,用於購買的貨幣量,決定了可行的一切的價格,決定了均衡的出清的價格。

當貨物量變動,或者貨幣量變動,或者二者都變動,則價格必然隨之變動。價格是被動的後果。

在生產交換中,在交換消費中,買家必須買,賣家必須賣,都處於再生產循環當中。不買,就看著鈔票等著挨餓。不賣,就看著錢包等著賠錢。高貴的麵包不買,非要買一年後低賤的麵包,就餓死了。每一天每一元就得一分錢的利息不賺,非要搞每十年每十元能得一萬元的大買賣,就賠死了。勞動創造財富,時間就是金錢。那麼,買家之間互相博弈,會有競買。賣家之間互相博弈,會有競賣。買賣雙方之間互相博弈,買方想價低,賣方想價高,在此前提下,共同想多買多賣。那麼,這些任意博弈的任意結果,總是等價於上述供求決定價格,等價於貨物數量和貨幣數量這二個客觀數量,對一切交換數量即價格數量的客觀決定。人們是從供求決定的一切可行價格當中,隨意任意接受了某一個中意的價格,主動被動選定了某一個折中的價格。供求決定價格,人們選定價格。

交換的時候,貨物流入市場,貨幣流入市場,雙方對流。價格是流出,是個後果,是對流量。

作為被動的後果,當價格低,就是貨物多,不能再多了。當價格高,就是貨物少,可以更多。

作為被動的後果,當價格低,就是貨幣少,買家少或錢包小。價高,就是買家多,錢包大了。

賣方的貨物數量,買方的貨幣數量,它倆總是處於變動當中,也總是有相對態勢即價格行情。

所謂物以稀為貴。供給、需求、交換、價格都很簡單很平常,不需要搞繁雜玄虛的定義和圖形。

不妨,你這樣看:一切市場都是供不應求。因為全社會全人類的人口都是買家,總是消費不足。

不妨,供不應求局面下,賣方的貨物數量=可滿足的人份,買方的貨幣數量=多階層待滿足人份。

其中,可滿足人份,待滿足人份,都是一定時間的,也是一定滿足標準的。這個可延伸,可精細。

其中,買方多階層待滿足的人份,按上述可滿足人份分為若干階層,各有階層內的平均化購買力,

從而,賣方供給量就意味著一個階層的可滿足人份,而買方需求量意味著多個階層的待滿足人份。

譬如,賣方有一千萬人份貨物,買方要一億人份貨物,則把買方分成十個階層,則有十級購買力。

那麼,買方中平均購買力最高的第一個階層買到貨物,均衡出清價格是第二個階層的平均購買力。

亦即,交換價格,是恰好買不到貨物的那個次高階層的購買力。就這麼簡單。這個參見拍賣理論。

亦即,交換價格,在一定意義上,等於所有買不起貨物的那些人口數量的值。這個需要深度思維。

以上,購買力是提供出來的購買力,不是可支配收入等等,不是經濟收入+貸款+其他收入。

以上,是關於一種商品的。社會上有各行各業的各種貨物,宏觀經濟的價格運動可參考上述。

上述內容可以看下面的示意圖:

供給,是提供用於出售的貨物。供給量,是貨物提供量即用於出賣的貨物量。

需求,是提供用於購買的貨幣。需求量,是貨幣提供量即用於購買的貨幣量。

供給曲線,橫坐標是提供的貨物量M個,縱坐標是各個貨物上欲求的貨幣量。貨物逐個排列。

需求曲線,橫坐標是欲求的貨物量N個,縱坐標是各個貨物上提供的貨幣量,從高到低排列。

到底是價格決定了供給,還是供給決定了價格?或者是二者互相影響??

www.zhihu.com圖標

你感到困惑是因為你混淆了兩個概念(下圖為供需曲線,均衡價格,D線代表需求,S線代表供給)。

價格 ≠ 均衡價格。

價格下降,需求上升中的價格是實際價格,它可以是需求曲線上的任意一點價格(如圖P1,P2價格)。

均衡價格,前提條件是:供需平衡時,即供需平衡點的價格(即圖中P)。

經濟學模型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各個理論的前置條件。

需求下降,供給曲線左移,均衡價格下降,這裡你要清楚:需求「下降」是前提條件是已發生的事實,這個理論要討論的是在這個事實發生的前提下,均衡價格如何變化。以圖例而言,需求下降對應的是D線向左平移(這裡需要指出題主問題描述里需求下降,供給曲線左移應該是寫錯了,應該是需求曲線左移),導致與S線的交點E左移,生成更低的均衡價格E。

而價格下降,需求上升,這個理論討論的是需求曲線本身,前提條件就是需求曲線固定,即D線固定,價格從P1到P2,則需求數量會從F到K。

均衡價格P,在需求(D)和供給(S)曲線不變的情況下,就是確定的。價格變動不影響均衡價格的變化,第一個理論是在討論D和S線的移動,對P點的影響;而第二個理論是在討論單個D或S曲線上,P的變化對應的數量的變化。

供給相關內容同理,所以你要弄清楚這兩個經濟學理論都是什麼前提,討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所以,結論來說,均衡價格是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的,所以記住最樸素的常識即可:供過於求,降價,供不應求,漲價。


供需曲線目的是研究 需求, 供給, 價格 三者的關係, 用於靜態分析

比較典型的分析邏輯是:

平衡狀態-&> 需求減少-&> 需求曲線左移-&> 價格下降價格下降-&> 供給減少-&> 供給曲線左移-&> 價格回歸

上升同理, 是個 circle, 用口罩舉個例子

比如疫情來了, 口罩需求增加 -&> 需求曲線右移動 -&>價格上升

然後口罩廠商見到價格上升為了逐利, 增加供應-&> 供給增加 -&> 供給曲線右移 -&>價格回歸

再比如, 內存廠炸了, 內存供應減少-&> 供給曲線左移-&> 價格上升

但需求基本剛性的沒變化, 所以價格上升 -&> 需求曲線沒跟著移動 -&> 價格持續高位

其他內存廠商為了高位逐利, 擴大產能 增加供給-&> 供給增加 -&> 供給曲線右移 -&> 價格回歸

其中"需求" 和"供給" 往往是事件驅動的, 是自變數, 市場自發行為邏輯, 不需要干預

但實際市場並非自由市場, 而是受到各種干預的, 比如價格錨定, 反價格錨定, 壟斷供應 等各種情況, 導致 本該作為因變數的 "價格" 常被淪為工具使用.

所以反映到現實往往有不一致的情況, 這很正常.

把它當做分析模型就好, 而不要當做預測工具

哈哈,其實你混淆的是需求和需求量這兩個概念,價格引起的叫需求量的變動,表現為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除了價格其他因素引起的叫需求的變動,表現為需求曲線的移動。

需求減少,需求曲線左移(d1到d2),價格下降(p1到p2)。對於需求曲線d1來說,價格由p1到p2,需求量是增加的。但現在的需求曲線是d2。

價格由什麼決定?供給和需求!

還有其他實例,只是你沒弄懂,不是理論有問題。


從古代自然經濟來看,自然產物,就是土地的供給。古代稱為地力。比如水裡的魚,自然界的牛馬虎等。人類首先從自然取財。那時還不會造物,沒有工業,也沒有生產。只有需求。所以人們,織網抓魚吃,打獵自然動物或吃肉,或謀皮。

需求就是人的本質啊,餓了就要吃東西,飽肚子。為了方便吃穿,不挨餓受凍。於是古代種植業,畜牧業,手工業就起來了。這時,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

要用自然哲學來看待經濟。就好懂。用形而上來解釋形而上,就出不來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