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都表示留守儿童会憎恨自己的父母,之间没有亲情,只有冷漠与反感。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也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

可我身边的这个留守儿童,上了初中后父母回来就留在身边,但他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对父母冷漠,反而很珍惜他们,对父母很是孝敬,那种亲情在我们旁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从小都在父母的陪伴下,受到过多的娇宠,长大后的我们开始独立起来后就想要离开他们,更不会说要珍惜。这样看起来,从小有父母陪伴的我们怎么还没有一个留守儿童更懂得对父母有亲情的爱呢?

求解。


别人的情况我不知道。我自己就是这样,从断奶开始,到初中结束,我基本没怎么见过他们,他们也几乎不给我打电话之类的。你说得很准,至少对我很准。我骨子里自卑,胆小,没有安全感,不会表达,很内向,对父母没什么感情,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相处,就是一种格格不入。我还有一个从小长在他们身边的弟弟,真的很能看得出差距,他们总是说说笑笑,我弟弟会撒娇之类的。。。小时候不觉得有什么,长大了才知道我失去了什么,我不完整。我有时候还会嫉妒弟弟,我失去了享受亲情的机会,还失去了很多可能性。所以可能心里还是怨的,虽然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


我掌握样本不多,但可以推论一下:留守儿童基本上是得了物质,亏了亲情。得了物质:父母在外打工,也可以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啊。父母牺牲亲情,给孩子在城市生活奠定一个物质基础,或者即使他们回乡,孩子的生活肯定比小伙伴儿好了。亏了亲情:长年亲子分离,感情就受到影响,「不亲」了。孩子容易跟抚养自己的爷爷奶奶亲。

那么长大以后,孩子应该会在物质的优裕上感谢父母的努力,只是亲情上跟父母不亲,也是无奈。这样的留守子女长大了应该还是会对父母尽到儿女的义务。而且,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就不会有矛盾,不是吗?人跟爷爷奶奶则是没有矛盾的。这样长大的孩子童年比较放松一些。


你身边的这个留守儿童,他对父母的感情可能是怕失去大于爱吧。

亲情足够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独立,会想摆脱父母的羽翼,那是他们健康向上的必然产物,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但他们还是深爱父母的。

那个留守儿童可能一辈子都孝顺亲近父母,而把对父母的怨恨藏入潜意识,发泄到妻儿身上。


我是06年开始留守的儿童,当时我上小学六年级,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可能受到个方面的不顺心,自卑,「我奶奶是比较偏袒我婶子家的孩子,几乎对我和我姐不管不问的样子,吃饭都是我们自己做,」家里条件不好,一年也就是四五百块的生活费,根本就不够花的,更别说买新衣服和好吃的,一直到初三毕业的时候,我的成绩不好,没有想再让我念书的意思,就想让我去打工学门技术,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我记得我是16岁出来打工,出来打工的时候,感觉自己还很年轻,不在乎什么,可是随著时间的流逝,到现在25,没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感觉自己快完了,现在给父母在一起我妈就知道埋怨我爸,从来没有做过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把所有不如意归纳于我父亲,我爸年轻的时候,对我妈不好转到钱,不给我妈,我爸好打牌,输了好多钱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输光了,我爸以前还经常打我妈,和我妈吵架,可是现在我爸病了,不爱说话,不能挣钱了,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爸或许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不珍惜自己的身体,自以为是,心高气傲,所以到现在老个别人看不起的下场,或许父母没给我留下什么东西和物质金钱,甚至还给我留下来很多的外债,但是想到他们是我的父母,更多的时候是忍著,好像我受不了了,他们这样子的状况,我妈只会指责我父亲,我父亲现在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在家就知道吃喝,什么也不做,我想逃避他们了,在06年之前我也是留守儿童但是爸妈会经常回来看我们,或许是在叛逆期的时候正需要他们的时候你们没在,从以前到现在我都没和父母在一起很开心的谈过话,或者说他们从来恩没有想过和我有一次很深的谈话,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他们太失败了,从来只会怎么简单怎么来,尽量让我少给他们惹麻烦,在小学的时候受了委屈,回家肯定挨骂,从来都不会真正的关心过我,都没认真听过我为什么受委屈受到别人的嘲笑。不想说了,毕竟他们也是失败者,一个人已经过了大半辈子了,一点成绩都没有,不知悔改,他们已经是得过且过了,没有对生活有太大希望了,我自己没有办法改变他们,就这样吧,如果他们真的有一天后悔了,我想我会对他们说,我还是很爱你们的。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样,我只说说我的,我从小我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到了外婆家,9岁左右在爷爷奶奶家。我从初中开始寄宿在学校,一直到大学毕业。可以说,在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和他们好好呆过,我现在看到他们就想躲开,没有一点亲切感,有的时候看到他们,甚至感觉讨厌。只有在和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呆在一起才感觉很好。我心里明明知道他们是父母,应该好好的对待他们,但我是真的不想和他们呆在一起,浑身不自在。


说说我的情况吧,2岁开始留守生活,即1994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几乎几年回来一次,当时由于通讯也不方便,几乎就像断了联系,没有交流,小时候和父母像陌生人一样,根本不亲,记得小学5年级也就是我10岁多的时候,暑假去他们打工的地方过,一个暑假都没喊过一声爸爸,因为觉得不好意思,也没有爸爸的概念,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在外上学,和他们接触也不多,真谈不上什么感情,他们的作用真的只是给我提供必要的金钱支持,完成了学业,没有任何感情寄托,每次打电话也是问你学习怎样,没考好就会说你为什么没考好,也不会问原因,而且本来就没一起生活过,生活习性不同,还会以母亲的名义这管你那管你,真没把你当独立的个体,你就是一个附属品,什么就应该听她的,到目前我28岁,也快要生孩子了,还是和他们不亲,只能说有生育之恩,谈感情根本没有,要一起生活不出一个月就会吵架,根本过不了一起,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改革开放家庭这块失败的见证者,还有20多天我就要生小孩了,我以为我父母亲都会过来,看他们的外孙,结果我爸还要出去打工,从来没管过我任何事情,也没有想过弥补,这次生娃娃都不过来,真的有点心寒。


恨,没有亲近的人,对抚养自己长大的人也是恨,觉得是他们抢走了自己的父母,什么都懂,马上20了,对谁都没有感恩的心,不想养,养不起,就别生这个道理,比谁都懂


长大后就想离开父母不等于不珍惜亲情,恰恰是人的正常成长过程。从孕育到断奶到离家到成立自己的家,一个一辈子离不开父母的人正常吗?反倒是那个初中后父母才回家的孩子,他可能由于从小被遗弃的心理产生了不安全感,对爱特别渴望,外在表现就是特别黏人或排斥人,黏人是变态的珍惜,排斥是害怕再次被伤害。

当然,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也有部分孩子没那么敏感受伤会轻些,这是基因也就是天性决定的。


留守和留守是有区别的,一种是生活所迫父母出去打工,但是孩子受到老人很好的照顾,也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关心,会很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另一种父母完全就是逃避责任,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也能感受到。


因为越缺少,越苛求。而有些孩子得到太多,反而不以为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