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都表示留守兒童會憎恨自己的父母,之間沒有親情,只有冷漠與反感。這些留守兒童長大後也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

可我身邊的這個留守兒童,上了初中後父母回來就留在身邊,但他並不像預想的那樣對父母冷漠,反而很珍惜他們,對父母很是孝敬,那種親情在我們旁人眼裡都可以感受到。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從小都在父母的陪伴下,受到過多的嬌寵,長大後的我們開始獨立起來後就想要離開他們,更不會說要珍惜。這樣看起來,從小有父母陪伴的我們怎麼還沒有一個留守兒童更懂得對父母有親情的愛呢?

求解。


別人的情況我不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從斷奶開始,到初中結束,我基本沒怎麼見過他們,他們也幾乎不給我打電話之類的。你說得很準,至少對我很準。我骨子裡自卑,膽小,沒有安全感,不會表達,很內向,對父母沒什麼感情,也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就是一種格格不入。我還有一個從小長在他們身邊的弟弟,真的很能看得出差距,他們總是說說笑笑,我弟弟會撒嬌之類的。。。小時候不覺得有什麼,長大了才知道我失去了什麼,我不完整。我有時候還會嫉妒弟弟,我失去了享受親情的機會,還失去了很多可能性。所以可能心裡還是怨的,雖然我知道我不應該這樣。


我掌握樣本不多,但可以推論一下:留守兒童基本上是得了物質,虧了親情。得了物質:父母在外打工,也可以說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啊。父母犧牲親情,給孩子在城市生活奠定一個物質基礎,或者即使他們回鄉,孩子的生活肯定比小夥伴兒好了。虧了親情:長年親子分離,感情就受到影響,「不親」了。孩子容易跟撫養自己的爺爺奶奶親。

那麼長大以後,孩子應該會在物質的優裕上感謝父母的努力,只是親情上跟父母不親,也是無奈。這樣的留守子女長大了應該還是會對父母盡到兒女的義務。而且,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就不會有矛盾,不是嗎?人跟爺爺奶奶則是沒有矛盾的。這樣長大的孩子童年比較放鬆一些。


你身邊的這個留守兒童,他對父母的感情可能是怕失去大於愛吧。

親情足夠的孩子長大了自然會獨立,會想擺脫父母的羽翼,那是他們健康向上的必然產物,雖然不在父母身邊但他們還是深愛父母的。

那個留守兒童可能一輩子都孝順親近父母,而把對父母的怨恨藏入潛意識,發泄到妻兒身上。


我是06年開始留守的兒童,當時我上小學六年級,正處在青春叛逆期,可能受到個方面的不順心,自卑,「我奶奶是比較偏袒我嬸子家的孩子,幾乎對我和我姐不管不問的樣子,喫飯都是我們自己做,」家裡條件不好,一年也就是四五百塊的生活費,根本就不夠花的,更別說買新衣服和好喫的,一直到初三畢業的時候,我的成績不好,沒有想再讓我念書的意思,就想讓我去打工學門技術,就這樣走上了不歸路,我記得我是16歲出來打工,出來打工的時候,感覺自己還很年輕,不在乎什麼,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到現在25,沒有很明確的人生目標,感覺自己快完了,現在給父母在一起我媽就知道埋怨我爸,從來沒有做過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把所有不如意歸納於我父親,我爸年輕的時候,對我媽不好轉到錢,不給我媽,我爸好打牌,輸了好多錢幾乎把所有的錢都輸光了,我爸以前還經常打我媽,和我媽吵架,可是現在我爸病了,不愛說話,不能掙錢了,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爸或許也是因為年輕的時候不珍惜自己的身體,自以為是,心高氣傲,所以到現在老個別人看不起的下場,或許父母沒給我留下什麼東西和物質金錢,甚至還給我留下來很多的外債,但是想到他們是我的父母,更多的時候是忍著,好像我受不了了,他們這樣子的狀況,我媽只會指責我父親,我父親現在完全沒有勞動能力,在家就知道喫喝,什麼也不做,我想逃避他們了,在06年之前我也是留守兒童但是爸媽會經常回來看我們,或許是在叛逆期的時候正需要他們的時候你們沒在,從以前到現在我都沒和父母在一起很開心的談過話,或者說他們從來恩沒有想過和我有一次很深的談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他們太失敗了,從來只會怎麼簡單怎麼來,盡量讓我少給他們惹麻煩,在小學的時候受了委屈,回家肯定挨罵,從來都不會真正的關心過我,都沒認真聽過我為什麼受委屈受到別人的嘲笑。不想說了,畢竟他們也是失敗者,一個人已經過了大半輩子了,一點成績都沒有,不知悔改,他們已經是得過且過了,沒有對生活有太大希望了,我自己沒有辦法改變他們,就這樣吧,如果他們真的有一天後悔了,我想我會對他們說,我還是很愛你們的。


我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樣,我只說說我的,我從小我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到了外婆家,9歲左右在爺爺奶奶家。我從初中開始寄宿在學校,一直到大學畢業。可以說,在這段時間基本上沒有和他們好好獃過,我現在看到他們就想躲開,沒有一點親切感,有的時候看到他們,甚至感覺討厭。只有在和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呆在一起才感覺很好。我心裡明明知道他們是父母,應該好好的對待他們,但我是真的不想和他們呆在一起,渾身不自在。


說說我的情況吧,2歲開始留守生活,即1994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幾乎幾年回來一次,當時由於通訊也不方便,幾乎就像斷了聯繫,沒有交流,小時候和父母像陌生人一樣,根本不親,記得小學5年級也就是我10歲多的時候,暑假去他們打工的地方過,一個暑假都沒喊過一聲爸爸,因為覺得不好意思,也沒有爸爸的概念,初中高中大學一直在外上學,和他們接觸也不多,真談不上什麼感情,他們的作用真的只是給我提供必要的金錢支持,完成了學業,沒有任何感情寄託,每次打電話也是問你學習怎樣,沒考好就會說你為什麼沒考好,也不會問原因,而且本來就沒一起生活過,生活習性不同,還會以母親的名義這管你那管你,真沒把你當獨立的個體,你就是一個附屬品,什麼就應該聽她的,到目前我28歲,也快要生孩子了,還是和他們不親,只能說有生育之恩,談感情根本沒有,要一起生活不出一個月就會吵架,根本過不了一起,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改革開放家庭這塊失敗的見證者,還有20多天我就要生小孩了,我以為我父母親都會過來,看他們的外孫,結果我爸還要出去打工,從來沒管過我任何事情,也沒有想過彌補,這次生娃娃都不過來,真的有點心寒。


恨,沒有親近的人,對撫養自己長大的人也是恨,覺得是他們搶走了自己的父母,什麼都懂,馬上20了,對誰都沒有感恩的心,不想養,養不起,就別生這個道理,比誰都懂


長大後就想離開父母不等於不珍惜親情,恰恰是人的正常成長過程。從孕育到斷奶到離家到成立自己的家,一個一輩子離不開父母的人正常嗎?反倒是那個初中後父母纔回家的孩子,他可能由於從小被遺棄的心理產生了不安全感,對愛特別渴望,外在表現就是特別黏人或排斥人,黏人是變態的珍惜,排斥是害怕再次被傷害。

當然,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也有部分孩子沒那麼敏感受傷會輕些,這是基因也就是天性決定的。


留守和留守是有區別的,一種是生活所迫父母出去打工,但是孩子受到老人很好的照顧,也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關心,會很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另一種父母完全就是逃避責任,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也能感受到。


因為越缺少,越苛求。而有些孩子得到太多,反而不以為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