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里,白居易排第五。


大家了解白居易,基础是「草」,对,不是骂人的话,是「离离原上草」这首古诗,但是……他老人家可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哦。

1

异于常人的天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此君天赋甚高,但高到什么程度呢?传说他在襁褓之中,他六个月的时候,就能认字了。

他妈也是鸡娃大师,刚出生就给他念书认字,读到「之」,随口问了一句,你认识么?他就一指,还真指对了,他娘又问,那「无」你认得么?他又一指,又指对了。瞅瞅,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我们成语里面有句「略识之无」,对,念的慢点,不要念成「略识猪」,或者念成「略识竹」。这个成语是指人认字不多,文化程度不高。一般是用来自谦的。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从白居易同学这里来的,人家六七个月就认识「之」和「无」了。

白居易,这个从出生就开始开挂的人。从「之无」这两个字开始,一路飞奔。

贞元三年,十七岁的白居易去京城参加科举,带著自己的诗作,去拜见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老顾看了看这毛头小子,调侃了一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就是,咱这北上广,跟你八线小城市的消费水平比,可高出一截子呢,你有啥能耐呢?

白居易也不含糊,直接把顾况家里当成了「唐诗的夏天」的现场,来了一首「莫欺少年穷」……呃,不对,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要说老顾,就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老顾一看这诗,连忙说,「可以可以,这个可以,有这个诗,别说居长安了,可以直接上清北了。」

后来,果然如顾况所说,「赋得古原草送别」成功入驻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教材,后面还大大跟一个「背诵」,此诗与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也并称都成为新时代幼儿逢年过节,餐桌客厅表演系列启蒙古诗的必选四首之一。

2超于常人的勤奋

十七岁的开挂少年被顾况肯定后,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就立住脚了。但是,有诗名没功名不行滴,想当年,李白同学就是吃了这个亏。

于是白同学刻苦钻研科举课程,虽然天赋过人,但是白同学也从不不懈怠,诗词歌赋,经史策论都好好学,认真学。学得入脑入心,学得自己口舌长疮,手臂磨出了茧。连头发都提前白了。

这一直学一直学,终于,在26岁那年,顺利通过乡试、隔年又通过了贡试,隔年又通过了进士,按照进士惯例,这要拜师门,去慈恩寺题名……就相当于现在合影留念啥的。29岁的白居易写下平生不多写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样豪气诗句。

啥意思?就是跟我考试这一波,我最年轻,我最小鲜肉。

说到这,得多解释一下,唐朝的干部年轻化工作做得很一般。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类是明经科,这个主要就是考背的功夫,为啥叫明经呢,具体做法就是,把一些经书、释义中间的一些字给糊上,你给补全了就行,就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

另一类叫进士科,这个就要考诗赋,就得看人的创作能力了,没有一定的积累,考不成的。明显,进士科难。难度大约就是明经科的二倍。但是,明经科出来被重视的程度就不如进士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您要是三十岁还过不了明经这关,那……就有可能不是读书这块料,太老了,别考了,赶紧干点别的吧。而进士科呢,五十岁考上了,也不不算老。因为积累不够,有可能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嘛。

我们熟知的写《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位,孟郊,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一中进士,高兴地写「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跟孟郊比,白居易29岁中进士,这就算是少年得志了……那是相当厉害了。

29岁中进士的白居易,还得继续努力,因为,还有一个考试,很重要,就是吏部的考试,就是公务员考试,白同学也比较顺利滴通过了,授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这么个角色,跟他一块考进来的还有一位,叫元稹,这俩个好伙伴,号称「元白」,俩人组了个cp,还得一起努力,为了另一个考试,策试,也就是殿试,日夜苦读,整理学习资料,居然就写出了一本《策林》。

打个比方吧,普通人要高考、考研,是找红宝书、找5+3天天练,踅摸题,刷题。可是「元白」人家这学霸二人组,直接自己编了个教辅材料。当然了,俩人考得都不错,元稹考了殿试第一名,白居易因为「出言太直」,列入第四等,给了一个周至县尉(京城附近小县城)的官。

所以,白居易若是活在现代,开培训机构,融资融个ABCDEFG轮、上市、财富自由,人生赢家妥妥的事。可惜他是在唐代啊。光天赋与勤奋不够,没市场啊。

另一个侧面再证实一下白居易的勤奋,那就是他作为一个诗人,写诗,写了3800首,就算一天只写一首,也得写十年多,全唐诗,也就收录了五万首。他一人创作的比李白和杜甫俩人加起来还多。这个勤奋的劲头,一般人,不能比的。

3.经常爆棚的正义感

白同学因为「出言过直」,当了小县官,但这并不妨碍他积极努力地为百姓发声,他与元稹积极推动「新乐府运动」,这个运动,简单地说,就是写诗讽刺时政,这可不一般,我们学的《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就是典型地为老百姓发声的优秀作品,还有《卖炭翁》,还有《秦中吟》,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人们都说愤青,键盘侠,要是搁唐代,白居易就是一「毛笔侠」,但他不是简单地愤,他是有技术地愤,他不光怼卖炭翁里面的「黄衣使者白衫儿」这种宫廷狗仗人势的人,还怼「宣城太守」这种基层干部,也怼「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这种高阶领导,甚至怼「汉皇重色思倾国」,诗句直接就是说唐明皇「重色」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啊。

而且他一写就是几百字几百字这种长诗,驾驭诗词的能力与常人不同,与一般口头发发牢骚的人的力度是不同的,他能一直愤,一直认认真真地写讽喻诗,没当官前写,当了官也写,被贬了官还写……这就不能说是一个简单的愤青,简单的「毛笔侠」,他是用毛笔和宣纸战斗的一生。

3800首诗里面,也有儿女情长、也有深闺怨词,甚至他后期的诗歌也逐步有平静地趋向,但是,后世教科书给他的一个名头「现实主义诗人」,绝对是有原因的。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写这些诗,因言获罪,甚至死后,还被皇帝褒奖一番,唐宣宗李忱,就写了一首《吊白居易》,帝王给臣子写诗,这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欣赏一下: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4.好喝酒,重友情

白同学跟元稹的关系好,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元稹虽然比白居易小七岁,但是却比白居易早去世,这俩人互赠的诗,以及写俩人感情的诗,大概有几百首吧,都能攒一本诗集,最感人的诗,就是数白居易写的悼亡诗,《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当然,元稹也写了不少跟白居易关系好的诗,譬如,白同学被贬的时候,元同学也写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去世后,白居易与刘禹锡关系也好,互相也是写诗,不过呢……这位跟白居易同岁的刘禹锡,去世的也比白居易早四年,白居易又写了篇悼文诗《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白老爷子写的《问刘十九》,对,这刘十九就是刘禹锡的堂兄,这句诗写出来点小味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事放现在就是,有人送了老白一瓶陈年好酒,白老爷子赶紧一边热酒一边给朋友发微信:快下雪了,天凉了,来,整两口?

就碰到这种诗,都用俗语,但不显俗,一个好客又好喝的可爱老头跃然纸上,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5.不光打嘴炮,还做实事

白居易此人一生信奉的信条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做言官的时候,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受了贬。后来任杭州刺史时,曾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现在已经无迹可寻了。但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另一条堤,命名为「白堤」来纪念这位杭州老市长。

他还在组织老百姓,重新修葺整理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总之,沉到基层的白居易同志,还是一位做实事的好官的。

6.总结

天赋高

人勤奋

正义感爆棚

重友情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好喝酒

还长寿

这就是白居易,我觉得名气挺大。不输李杜。


谢邀。

看完了别人的回答,我觉得问主连著的两问很有意思,先问名气大小的问题,再接著问谁的诗词好,这种问法,将大部分答主导入了一个误区:名气大小与诗词好坏成正比关系,似乎白居易名气没有那几个人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诗词没有哪几个人写的好。

这是个误区,但误的不明显,因为写诗写词的人,名气的大小的确与诗词的好坏有关,好像写的越好的人名气就越大,但是这儿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个人性格、际遇、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加成。

李白能在当时及后世享有大名,当然与他那些高质量的诗词文章有关,但除此之外,还与他的个性密切相关。「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试问,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那个人像李白这样子狂放自傲?

李白这种性格以及因此而派生出的故事,如醉写吓蛮书,如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以及捕捉明月落江而死,这些都对名气有加成效应。李白的爱酒贪杯,李白的藐视权贵,总以谪仙人自居,这也有加成效果。

一个藐视权贵、狂放、张扬、极度自信的李白,再加上他那些恍若天成的诗篇,他名气不大也不行呀,这种性格对读书人及很多普通人都是有吸引力的,人们传颂他诗歌的同时,忍不住对其狂放张扬的个性赞叹、膜拜。

反观白居易,除了诗写的不错,他的个性很突出吗?他如李白一样是奇人吗?白居易的一生,言行操守与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方面他没有可加成的。

再说杜甫。

杜甫的性格也没有特别引人注目之处,他既不狂,也不怪,循规蹈矩,是个老实巴交的诗人。他的诗写的好,但在当时也引不起注目。与杜甫差不多同时或稍后的殷璠编辑唐诗选本,叫《河岳英灵集》,收有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崔国辅、祖咏、储光羲、常建等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诗人的作品,但是就是没有杜甫的,连一首也没有。

杜甫的名气,是在韩愈极力追捧的情况下,逐渐为当时及后人接受,并不断攀升,与李白并列,李称诗仙,杜称诗圣。

杜甫的名声之所以能攀升到这个高度,当然与其诗歌的成就关联,杜诗浩渊如海、格律禁严。但杜甫得享大名,还有另外的加成项目。

加成之一是杜甫的一生太苦,、太悲催,苦不堪言,悲凉无比。生在最重诗歌的唐代,成长于诗歌如日中天的开元天宝盛世,诗又写的那么好,但不受重用,不只是在官场混的悲,在文人圈子里也混的不好,当时的诗人没几个推崇重视他。他对李白使劲的巴结,想他念他写诗吹捧他,但李白似乎从没将这个崇拜者提携一下,替他杨扬名声。

官场混的不好诗友们无人重视倒也罢了,做个普通人活著也行。可杜甫似乎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后半生经常缺吃少穿,得靠人接济才行,搭个茅屋住也比群童欺负,最后在江上饥寒交迫,吃了友人送来的变质牛肉而死。

诗写得这样好,一生却这样悲凉,形成了巨大反差,让后世唏嘘同情,这对杜甫的名声有所加成。

加成之二是另一个巨大反差:悲凉的一生与持续一生的忧国忧民情怀。

老杜自己活得可怜,但很少自怨自艾,却将大量笔触伸向比他更可怜的百姓,三吏三别便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同时还有很多忧患之作,替大唐前途忧患,替劳苦大众叹息。

这种反差给老杜加分极多,」诗圣「的」圣「字不是白叫的,老杜自身不保,却怜悯同情那些比自己更凄惨的人,这就是圣人情怀,这种情怀是道德上的胜出,让杜甫头顶罩上了一圈道德光环。以这个光环给名声加分,自然加成较多。

反观白居易,他的一生谈不上苦,官比杜甫做的大,诗名当时就得到承认,虽说一辈子也有曲折,但总体来说衣食无忧,悠哉悠哉的享著福,一生没有什么大的反差,很平稳。

白诗虽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但多是讽刺之作,深度无法与杜甫比。老杜写百姓疾苦,是感同身受的泣血之作,白居易做不到这一点,他没有感同身受。所以他无法在这方面加分。

再说苏轼。

苏轼在名声上的加成更多,在性格、人生际遇、多才多艺等方面几乎都有加成。

苏轼没有李白那样子张扬、狂傲,但他有另外的奇处。王安石变法,他认为新法有缺陷,强制推行不妥,所以反对,因此受打击,被流放外地。王安石倒了台,反变法势力认为苏轼是同伙,请他回京官复原职,他又反对这些人全盘否定新法,说新法还有可取之处,不宜全盘否定,于是他被认为是赞同新法的人,又被流放。

流放黄州、流放琼州,日子过得好苦。但苏轼达观、乐天,穷困中依然笑呵呵的,以一个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自己种地,与那些不识一字的黎族百姓谈笑,将贬谪艰难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种乐天派精神,在古今文人中的确难得一见。他是可与皇上坐而论政可与父老扪虱笑谈的第一人。这种性格情怀给他的名声加成不少。

人生际遇上,苏轼虽不如老杜那么可怜,但人生的反差也极大,早期名满天下,后期流浪天涯,被贬谪迫害,始终不肯低头。这也是他的加分项。

苏轼另一个加分较多的项就是他的多才多艺。他不只诗词写的好,散文也写的孤寡叫,画画也很在行,书法更是大家。诗、词、文章、画画、书法,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宗师级别的。这也是加分项。

白居易就没这些个加分项了,白的词也写的不错,传世的几首都是名篇,但数量少,无法与苏轼类比,白的文章几乎没有传世的,画画书法也没听说过,无法在多才多艺上加分。

下来再说谁的诗词更好的问题。


白居易名气不如李杜很正常,李白集前人之大成,文学水平登上了诗歌的顶峰,而杜甫开万世之辞宗。后人学诗必学杜,韩愈,黄庭坚,陆游到李梦阳,对杜甫推崇之至。

而白居易的确算一世大家,但这种大家每个时代都有,有王维,有白居易,有韩愈,有欧阳修,有黄庭坚。论地位和影响,逊于李白杜甫很多,论水平,和李杜也不是一个档次。

很多人说「文无第一」,但文是有明显档次的,差一个档次,其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就好比我们说清北两个学校不相上下,但是你说清北和中国top3的七所学校不相上下,就非常不合适了,更不要说top10的三十多所学校。

至于苏轼,勉强超过了一代大家的档次,说能比肩和李杜,虽然有点说不过去(苏轼的功底明显差李杜很多),但问题也不大。

所以水平应当是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

论名气的话,目前李白名气最大。

而某回答认为杜甫的名气是宋代才兴起的,这绝对不合适。

事实上,杜甫名气达到与李白同等,是韩愈的时代。

韩愈常以李杜并称「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石鼓歌》。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调张籍》

韩愈是一世的文学领袖,他的文学观点,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学观点。

如果让我对唐朝文人影响力排个序,应该是李白>杜甫>韩愈>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元稹。


这个问题,其实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相对来说不是一个时代的诗人。

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而白居易属于中晚唐,而苏轼属于宋朝。

要说白居易名气,其实是相对的,在现在可能一定程度上稍逊于李白杜甫苏轼(只是稍逊,其实也很难评断),但在白居易所在的时代,他和元稹两人的名气应当是要高于李白杜甫(至少肯定高于杜甫)

有诗为证,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从诗中可见白居易的诗,在当时「 」到什么程度,

而这首吊念白居易的诗是谁写的呢?

李忱

李忱何许人也?

正是当时的大唐一把手——唐宣宗

【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连堂堂皇帝都对白居易的诗推崇有加,说白居易名气不响,谁信啊?

此外,李白先不谈(从二三十岁一直 到后世几千年,就没不 的时候)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对李白的诗文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也对其十分仰慕,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但杜甫的诗受到广泛重视,时间则是在宋及以后,在唐朝远不及李白和白居易出名。

所以说,名气是受不同时代影响的,唐、宋、明清、当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之间的名气高低都不是固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