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长吴钊燮为台美关系「降温」之后,大陆军机扰台的频率和规模应声下降,为红绿之间相向而行创造了想像的空间。9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记者会上表态的弦外之音,清晰显示大陆希望为两岸关系创造更宽阔突破机会的讯号。

正如过去西方研究苏联政治的「克林姆林宫学」,受制于长期形成的官僚文化,再加上两岸话语体系的隔阂,大陆对台释放新的讯号往往隐藏在循规蹈矩的制式语言之中,需要解读方能接收,只是台湾不太理解大陆政治文化,很容易错失机会,殊为可惜。国台办最新的表态,就值得深入解读。

这场记者会有三个重点:第一,总结了近期国台办推出的「九二共识答问系列」网路文宣,重申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政治基础不可动摇的地位。第二,回应了大陆在台湾周边频繁军事活动所引起对武统和战争的担忧,重申军方意在警告台独和美国,而非台湾民众。第三,回应了敏感政治话题,包括非常罕见地在官方记者会上回应有关中华民国的议题、提到两岸一中「也见之于你们的规定(指中华民国宪法)」等。

两岸重启对话的可能性

在上述重点中,又能梳理出一条主线,清楚写著「避战」二字。陆方借由重申九二共识,向台湾表达三层意思:首先,大陆还是有意愿和台湾官方重启互动,并没有把民进党政府视为军事上的「交战团体」或「讨伐对象」。其次,大陆仍然接受并承认两岸现存的政治分歧,愿意求同存异,但不希望上升为主权矛盾,避免引爆《反分裂国家法》的战争条款。再者,大陆期待民进党政府能够在宪法一中问题上做出较积极的表态,不排斥与九二共识相通、相容的「新共识」。

国台办发言人有几点表述,释出的讯号相当不寻常。官媒新华社记者问,有民进党立委提案修宪涉及台独。对此,马晓光以「一小撮台独势力」形容,既没有和民进党政府直接绑在一起,也没有使用过往批判蔡政府「纵容台独分裂活动」的用语。换言之,陆方谨慎地把抛出涉独修宪案的绿委,与蔡政府区分开来。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陆媒「海峡之声」记者提出「只要找到两岸都能接受的海基会董事长,在美国大选之后,两岸就会有所接触」的问题。马晓光虽以「千万不要被误导」以及重申「九二共识是两会复谈基础」作为回应,但正所谓「无风不起浪」,从不久前王金平受邀登陆、蔡政府不阻拦的迹象来看,两岸互动在表面冰封之下,谁说没有暗流在涌动呢?

大陆台办、军方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台施压是针对性、有上限、有余地的,目的并非挑起战争,而是警告美台关系不要走到开战那一步,大陆仍然支持民间交流、维系两岸经济合作,不放弃和平统一。同样,民进党也及时澄清特定派系背景的修宪案并非党版,吴钊燮对美台互动踩刹车后,亦没有出现言辞反复,同为「避战」之举。国台办、陆委会目前围绕九二共识的口水战还在继续,但这种隔空过招,反而让外界看到了两岸重启沟通对话的可能性。

体察两岸在政治高度紧绷之下的微妙互动,就有必要回顾历史。1998年辜振甫在上海与汪道涵见面,举行的并非是「两会授权协商」,而是「会晤」。在当时的氛围下,两岸经历李登辉访美、大陆「反分裂」军演、台海危机、李登辉高票连任之后,双方政治互信已被严重削弱,「一中」早就各说各话,至于共谋统一更是貌合神离。但即便如此,两岸仍凭借政治智慧恢复沟通,以「会晤」而非「协商」绕过两岸分歧,甚至让中华民国、自由民主成为两岸「可以谈」的议题。

十月惊奇还是十月融冰

2000年、2004年陈水扁两次当选总统后,大陆官媒刊登多篇文章回顾九二会谈的来龙去脉,证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交集。近期国台办推出的7篇「九二共识答问」和当年文宣如出一辙。巧合的是,蔡英文是1998年辜汪会晤的幕僚和团员,也是陈水扁首任的陆委会主委,上述两个历史片段中,她都是核心参与者。

蔡总统在两次就职演说中,都承诺会以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但对陆方最在意的「正面表述两岸是什么关系」之问,却仍保留一定的模糊空间,只由当时陆委会主委张小月陈述「两岸不是外交关系」,僵局终究未能打开。

国庆演说即将登场,面对来势汹汹的修宪案,蔡总统会用什么态度应对?坚守宪法与《两岸条例》一中红线?海基会新董座、APEC峰会问题接踵而至,蔡总统会借机拉近两岸距离吗?究竟是「十月惊奇」还是「十月融冰」,就在两岸执政者一念之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