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关心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孩子和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易发问题的人。网上有很多所谓的家庭教育专家。我想知道什么标准可以衡量一个人能否称为专家?


爱孩子,母鸡都会

——高尔基

教育行业深似海,我用10年经验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育行业首先是门生意

不是我说的,是实际存在。

2020年有人估算早期教育行业这块「蛋糕」有8000多亿元人民币。

这么多钱,好想要啊……自然吸引很多人想进去分一杯羹。但怎么进入这个行业呢?其实很多知友也会私信我,问我如何进入这个行业。

有魄力的,开公司;

更方便的,是做「专家」。

二、专家最好蒙

这个行业需要权威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你迷茫不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做,而是没人告诉你需要怎么做

最好,这个人看样子挺有说服力。

这是教育行业公认的逻辑,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你没有身家百万,

如果你没有魄力辞职创业,但你又想「进军」教育行业。

怎么办?

做专家呀!

各主流证书和课程报价:

蒙台梭利初级课程:7000元

正面管师(高级认证):10000+元ACI(号称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3000~10000+元父母效能NLP

...

高大上的证书和头衔

然而,这些证书有用吗?真的受国际认可吗?只有天知道.......

但是把这些证书全考了,几万块就能把你的头衔打造的有足够「震慑力」了。找点门路出去做几场讲座收点出场费不算难事。

这比开公司的成本要低多了

三、公众更喜欢共情

「专家」泛滥与公众喜好也有关系

几千字的专业文章不如几百字的段子好看

粥悦悦是育儿专家吗?(网图侵删)

但是,存在即合理,段子手泛滥,一定是媒体对大众投其所好的结果。

兜售焦虑

贩卖自我感动以爱之名禁止惩罚甚至连奖励都被说成是「奴化」孩子的错误方法~

但这些文章真有用吗?

就像看毛片,看的时候一时爽,身体一抖,手机一关,啥都没有改变,没任何好处。

大众不愿意相信真理,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尴尬的是,育儿领域,真理难寻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教育本没有正确答案,甚至衡量成功和优秀都没有标准答案。那么作为家长,面对「百花齐放」的「砖家论道」,我们如何应对呢?

四、家长如何做?

(一)照顾好自己

累了休息

病了吃药

抑郁了就放空一下

自己淡定了,孩子和家庭都会少些矛盾,自然少了很多育儿问题。

「终究还是一人扛下了所有」的想法除了感动自己别无它用

爱了自己,才有能力爱好孩子,这是无法反驳的真理

(二)经营好婚姻

婚姻是什么?爱?妥协?

不好说。

但和睦的夫妻关系是孩子良好发展的基础。

当然,遇到渣男要离婚,但所有老公都需要教育。如果觉得婚姻遇到问题,又觉得不至于离婚的话,返回上一条,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舒服一点再说。

(三)怎么找专家?

好专家不一定师出名门,但一定不偏不倚。

推荐几本书:

《希尔斯育儿百科》、《可怕的两岁》、《教出乐观的孩子》、《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

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学前儿童生活指南京东去购买?

希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威廉西尔斯等著京东去购买?

可怕的两岁全套4册正版京东去购买?

教出乐观的孩子京东去购买?

推荐几个我熟知并认可的知乎育儿专家或媒体:

@Cecilia(研究型理性育儿,知乎育儿最大V), @叶壮 (综合全能,中科院出身的国际级专家), @丁香妈妈, @丁香医生, @菜妈和钱爸(儿童营养), @言语治疗师Joanna (言语训练) 。不推荐太多,没推荐到的专家不代表他们不优秀,只因我的认知有限,不甚了解。

常见的几个育儿学派

蒙台梭利——上课的老师都可能学歪,除非你认准了一个靠谱老师教,那就去学

华德福——不匹配中国教育体制,但是好理念,慎重选择

NLP——太贵,太窄。除非你学了很爽,那继续。

父母效能P.E.T——高效务实,但,太贵,可以买书看。

正面管教——在中国一半以上是洗脑宗教,不是育儿,慎选。

爱孩子母鸡都会——高尔基

养个孩子而已,没必要花钱学这学那,最该做什么?参见第(一)、(二)条。

(四)孩子总会健康长大

我家公主

「为什么我的孩子2岁了说话还不利索?」

「为什么隔壁家的孩子比我们早走路半年?」「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能外向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节奏。只要在正常空间里,就不要轻易拔苗助长。

你要知道,就算你不做什么特别的,孩子也会健康长大。

过分的焦虑在你这里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在自媒体眼里,就是「商机」

(五)方法总比问题多

很多家长喜欢专家将育儿方法「嚼碎」了讲给他们听。

——细致到每一步如何操作

但遗憾的是,一旦嚼碎来讲,教条的参照专家讲的每一步来做,失败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因为每个家庭环境,每个父母风格都不一样,缺少调整空间的固定模式注定可能导致与实际家庭情况不匹配。

所以经常会有家长抱怨:「老师,你说的方法我用在孩子身上没用啊!

没用就对了。

再好的方法可能都要在实际家庭中微调。

这是父母绕不过的一关。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证,但不代表不需要尝试。

所以,方法总比问题多。多学习更多的育儿方法,不断尝试和试错才是育儿的正途


在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一个媒体,人人都能写文章,传播自己的观点,于是各种专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冒出来。

但也导致了各种育儿观点五花八门,甚至自相矛盾,让大家不知道听谁的。

在我刚当妈的前几个月里,我也曾经是个啥都不懂的妈妈。

孩子满月的时候带她去社区医院体检时,看到医生要看她屁股上的纹理是否对称,还掰开的她的两条腿,发现不能贴到床面,说是髋关节紧,要我们回家后做操,当时我真是一脸莫名,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回家后,我就打开百度,最后查到一个爸爸写的帖子,洋洋洒洒写了很长,其中说他的女儿也被医生提示有髋关节紧的问题,这个爸爸说他查到资料说这个对孩子身体没有任何影响,顶多是以后要专业学跳舞会有些影响。

后来我和球爸沟通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篇帖子,然后我俩一合计,我们以后又不走专业舞蹈路线,那对我们的影响基本上是0,于是就没把这个事情放到心上。

然后就导致我们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一直到雪球4个月大的时候,才确诊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了整整1年,而如果我们在刚开始发现就开始治疗的话,可能只需要一两个月就可以治好了。

这个事情给我的家庭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治疗过程非常痛苦,治疗的时间又很长,家庭矛盾也不断升级,差点分崩离析。

普通人发的内容不能完全相信,那专家的内容就一定可信了吗?

在雪球没满月的时候,因为肠绞痛、胀气、吐奶等各种原因,她经常哭闹不休,一家人都累得疲惫不堪。我突然想起球爸的朋友曾送了几个安抚奶嘴,还没有用过。

于是,我先百度了一下,查到资料说使用安抚奶嘴可能会引起「乳头混淆」。于是继续搜索资料研究「乳头混淆」,最后查到儿科专家崔玉涛写了篇文章为这个问题辟了谣:

传言:安抚奶嘴会使孩子形成乳头混乱,影响母乳喂养

事实:小宝宝们非常聪明,他会清楚的知道妈妈的乳头和塑料制品之间的差异。通常,要等到孩子出生后至少三个星期,再给他使用安抚奶嘴。当小宝宝需要妈妈的照顾、安慰时,他会坚决的选择妈妈而不是安抚奶嘴。研究显示,关于安抚奶嘴会影响母乳喂养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恰恰相反地是,孩子得到安抚奶嘴后,很可能会促进母乳喂养。这是因为,安抚奶嘴使孩子形成自我安慰的行为,这样就能让疲惫的妈妈腾出时间来好好休息,比如好好的睡上一觉。让妈妈的身体从生产和喂奶所带来的疲惫中尽快恢复过来。 ——《吸吮安抚奶嘴是不是好习惯》崔玉涛 2010.3.18

看到崔玉涛都说安抚奶嘴不会造成乳头混乱,而且还会促进母乳喂养,所以我就放心给雪球用安抚奶嘴了。

然后也用了一个白天,雪球就死活不肯吃母乳了,乳头混淆了。折腾了很久才纠正过来。

在我准备进入自媒体这个行业时,我也想过我的定位,我没有专业的教育背景,就是位普普通通的妈妈,所以主要就是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吧。

我也写过很多育儿科普,因为自己曾经吃过网上不靠谱信息的亏,所以我认为写科普文章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个自媒体如果写出来的科普文章不正确,会给看到的人带来非常不好的后果。

所以我写育儿科普文章时,一般会先参考美国儿科学会、国际母乳会、WHO等权威机构提取主要观点,确保文章观点的正确性。然后在知网上搜索一些文章补充相关案例或数据,最后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

经常看我文章的,一定会注意到,我每篇科普文章的最后,都详细地列出了参考文献。

比如,下面这张截图是我之前写的回答里列出的参考文献。

求告知宝宝驱蚊用什么驱蚊产品好?有没有人可以给科普下??

www.zhihu.com图标

前面参考文献全部来自于AAP、CDC等权威机构,后面3个来自于知网。

虽然我的文章更新频率不高,我也没有专业的医学或教育背景。但每篇科普文章,都是我耗费很长时间、查阅很多权威参考资料写出来的。

当然,我也不能完全保证我写的内容就完全正确,有觉得我文章里有写得不对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正、讨论!

提醒一下,随著时代的进步,各种育儿观点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与时俱进。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书。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再权威的机构提出的观点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你的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和书本上说的有一点点不一样,就紧张得不行。

对于父母来说,保持独立的思考,随著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方法和理念,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再多说一句,对于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是普普通通的爸爸或妈妈写出来的育儿科普文章,如果连参考文献都没有列出来的,这样的文章建议大家就不要看了,浪费时间不说,还可能被错误的观点误导。

你可能还感兴趣:

新手妈妈难当,从哪里可以学到靠谱的育儿知识??

www.zhihu.com图标宝宝0-3岁的玩具,有没有具体到每个月份的清单购买推荐??

www.zhihu.com图标

我是儿科医生,不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但是,这两个专业有很多重叠之处,也可以说,对于儿童生理及心理的研究,也是儿童教育工作的基础。

所以,我要来强答一波。

对于儿童的教育方法问题,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科学知识,一类叫做价值观问题。

先说说价值观问题吧,比如有的家长信仰基督教,以此来影响孩子,孩子耳濡目染,也信仰基督教,这就是价值观问题。对于这种问题,我认为家长可以去影响孩子,美国儿科学会对此抱同样的观点。

今天我们主要说说科学问题。

科学发展很迅速,不少育儿问题现在都成了科学问题。

举个例子,「能不能打孩子」这个问题。

网上的讨论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怎么办?我们来看看科学的研究:

1998年,新罕布希尔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Straus 教授和同事对806名2~4岁的儿童和705名5~9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2~4岁没有受过体罚的儿童比受过体罚的儿童IQ高5分; 在5~9岁儿童中,没有受过体罚儿童的IQ 水平比受过体罚的儿童高2.8分,所以,他们认为:体罚会对儿童的认知及智商产生消极的影响【1】。

文献:[1]STRAUS MA,PASCHALL MJ. Corporalpunishmentbymothers andchild's cognitive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Study[C]//Paper presentedat the 14th World Congressof Sociology:Montreal Canada,1998.

我国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31571133)的研究也表明:父母实施的严厉管教行为越多,青少年之后的学业成绩越差【2】。

文献:[2]王美芳,许文伟,王欣欣.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青少年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684-690.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做了一项得到三项基金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67115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1600901) ;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体罚程度越高,青少年焦虑抑郁倾向越大【3】。

文献:[3]许阳,张卫,喻承甫等.父母体罚与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关系: 同伴侵害的中介效应与亲子关系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4:457-467.

还有研究表明: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能够显著影响父母当前对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4】。

文献:[4]邢晓沛,张燕翎,王美芳.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体罚态度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827-833.

由于有科学研究的支持,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应该打孩子。

但是,这个结论也不一定对。

为了写论文挠过头皮的亲们应该都知道,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很多都能同时找到结论相反的文章。这很正常,科学研究,由于抽样的差别,或者研究设计的问题,或者其他原因,有时就是如此。

所以,很多科普文章,后面列了一大堆参考文献,其实,往往是用来唬人的。我也常常如此,这就是论文写多了惯出来的坏毛病。

那么,什么结论是可靠的呢?

我认为,循证医学的结论相对靠谱。

循证医学这个东东,现在很火,人人都要来评论两句,不过我也把它讲不清楚,大概意思(官方表达)就是:医生将临床实践经验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相结合,综合考虑患者的意愿、价值观及当地的医疗条件,为诊治患者做出最佳决策。

这个扯远了,有人会说,医学是医学,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这是两回事。

其实还真不是,儿科医生照理说就要管教育孩子这档子事儿。

所以,我说说下一个靠谱知识的获取途径,就是权威组织或机构的资料。

继续说打小孩这个问题吧,虽然我上面列了一堆文献出来装样子,其实,文献质量是有高低不同的,对于大众,或者,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来说,不一定知道哪些的质量高,哪些低,怎么办?

可以看看权威机构的说法。

美国儿科学会(AAP)发话了:儿科医生应该引导家长和监护人对儿童使用适当的方式管理其行为,避免成年人对儿童体罚或辱骂。

看看人家老美的儿科医生,管得有多宽!其实还不只这个呢,娃早恋,娃同性恋,甚至娃报考大学,人家都要去插一脚。以后有空我们再聊聊。

不过,对于此问题,这样一来,就基本成定论了:不该打孩子。

当然,我说的是基本,科学这事儿,并不是真理,说不定这个问题哪天就被新理论推翻了呢。

这有可能,连牛顿力学也让位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嘛。

再举一个栗子。

娃要不要喂饭?

所有的医学权威书籍都这样写:要培养娃的自主进食能力。如果家长老是喂饭,娃就更不好好吃饭啦。

这也是一条科学结论。

不过,一定有人会扛:我家娃就是从小喂饭的,你看,现在吃饭吃得多好,身体倍儿棒,吃么么香。

还有人会说:我一向遵循专家的建议,培养娃的自主进食能力,坚决不喂饭,不过,娃还是不好好吃饭呀,可见,你们专家都是在胡说八道。

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科学结论,特别是涉及医学方面的,往往是用统计学方法得来的。

如有兴趣,可以看看:

为什么有医生说:如果全面检查一定会有不正常的指标??

www.zhihu.com图标

所以,针对绝大多数孩子,是适用的,但并不是说绝对没有例外。

科学不是真理,专家的话,也不是。

但是,科学的结论,或者说,专家的话,往往比外行人说的,靠谱得多。

那么,估计有人会问了:你们这些所谓「砖家叫兽」的娃就一定带得很好吗?

也不一定,正确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娃的天赋,家庭环境,周围人的影响,等等,都有关系。

就以喂饭这个事儿来说吧,虽然我认为不该给娃喂饭,但我妈认为,必须喂!因为我就是从小被喂饭喂大的。如果我不同意给娃喂饭,她就揍我,那我就没办法喽。

东拉西扯了这么多,好像与题主的问题没什么关系。

不!有关系。

我想表达的意思有三:

1、判断一个科普作者是不是靠谱,不容易,就算他的文章列了一大串参考文献,也往往是扯虎皮做大旗。对于一个人是不是专家的衡量标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经历才是最重要的。

2、权威机构的资料是靠谱的,比如:美国儿科学会,还有什么CDC,FDA,也可以。或者权威的书籍,比如大学本科教材的《儿童保健学》《发育与行为儿科学》,都可以,也不算难懂。

3、对于科学,要有正确的认识。我相信科学,但不是把科学当作真理,也不是把它当作宗教。


来看看我的个人签名

———野生派育儿砖家,人类幼崽饲养员

生孩子之前我是不喜欢孩子的,当时和搭档说好,休息半年,把孩子扔给姥姥,再雇个阿姨,生孩子无非就是完成任务而已。

孩子生出来,我深陷入了养育这个人类幼崽的职业里。我发现这个工作比我以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要有价值有意义。孕期根本没有研究过育儿这个事,开始想办法了解各种育儿知识。那会还不是网路上育儿大神泛滥的时代,但是线下早教还是很普及的。某姆某红某金各种这那的宝贝…他们的顾问都说我娃感统失调,专注力………等等各种问题………他们的这个那个的各种课都能解决………我慌了…难道我生了个废物?等等,这套话术有点耳熟,这课程顾问什么鬼?和我们摄影圈的门市顾问,金牌助理是不是同卵?

带孩子去了儿童医院,嗯,知道了感统失调是病…………我娃不是……

然后我通过蹲守图书馆的育儿区,知道了《蒙台梭利》知道了《西尔斯》等等育儿书籍……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自己家庭情况,结合书里的理论知识。养了一个还算是凑合事的孩子。

后来我发现了原来那么多这个妈那个妈的公众号,咋一个个那么牛!没有教育专业背景,不是师范院校。就是自己养个孩子,孩子能说会道懂礼貌,小时候胖又高,用的东西都是进口牛哄哄,大了会说英语会做题,就全成了教育专家了。那个我觉得我奶奶才是真专家,她老人家生6个呢,而且都长大了……

你看我是个爱学习会思考的人,但是在孩子这件事情上,也是被差点贩卖过焦虑的。

那些家庭教育专家就是看准了这门生意。

真正懂教育的人从来不会称自己是专家,比如说 @常爸-黄任 @Cecilia @七优 @左飞Jacky


目前来说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养过孩子+读过育儿书=教育专家

我认为这件事有好有劣。

好的方面有两个:一是通过很多「专家」的各类分享,让家长有信息可获取,让大家更关注教育;二是激活了一整个教育市场(养活了很多人)。

相反,不符合资格的「专家」有三个问题:

1. 不能完整科学地解读行为学实验,偏离了儿童心理研究科学本来想要传达的信息,比如棉花糖实验。棉花糖实验现在已经有多个研究数据证明了它的弱效甚至无效,但却还被所谓的「专家」拿来教育家长;

2. 由第一点延伸出来,当家长接收到了与研究不符的结论,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反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家长信了「专家们」吹捧的棉花糖实验,一味锻炼孩子所谓的「延迟满足」,牺牲的可能是孩子的信任和你们之间的关系;

3. 不符合资格的所谓的「家庭专家」能提供的是零碎的、快速的、简单的、具体的办法,家长们并不能得到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不但没法帮到家长,反而会影响家长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根本没法帮助孩子成长,最终的结果就是,家长放弃专家所谓的「科学」养育,继续沿用自己的老一套,或者东一套西一套浪费了孩子发展的最佳时机。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养孩子的过程是漫长辛苦的,我同意 @梁侨辉 的答案,凡是那些号称轻松、快速、简单解决问题的,都不是真正能帮到你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